-
1 # 王欣歌
-
2 # 青言論史
歷史上確實有《草船借箭》的事情發生,而且當背景板的就是曹操,但是主角卻不是諸葛亮,男一號是孫仲謀。
裴松之註解《三國志》的時候,援引了《魏略》的記載: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軍來到江北,在濡須口和孫權軍對峙。這一天,孫權乘坐大船來觀望曹軍水師。看到孫權趾高氣揚的樣子,曹操立刻下令向孫權的座船放箭,一會兒工夫,就叮叮噹噹射滿了箭。
箭越射越多,全堆在船的一面,眼看著就要船翻了,孫權下令把船調轉一個方向,將另一面對著曹軍。曹軍沒反應過來,繼續叮鈴咣噹地射,等到孫權的船又穩了,孫權就下令把船開走了。
這大體就是《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原型以及技術支援,但是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是絕對沒幹過這事的。
-
3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有的,但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三國演義中周瑜嫉妒諸葛亮之才能,想殺死諸葛亮,又不能明目張膽的實行,所以對諸葛屢屢刁難,想借諸葛一招之錯,將其殺之,以絕後患 。
周瑜要諸葛十天之內造十萬支鵰翎箭,沒想到諸葛亮牛氣沖天,說大敵當前,時間寶貴,十萬支箭根本不用十天,三天即可。周瑜心想:“你這是找死呀,人員材料具備的情況下,十天根本就完不成十萬支箭,你居然說只要三天,真是作死!”
諸葛亮還真不是吹,他算準三天內必有大霧,所以求老好人魯肅給弄二十條大船,上面扎滿草人,等到江面霧起,駕船駛向曹操大營,讓兵士擂鼓納喊,曹操見江中霧氣太大,只見影看不見人,怕中東吳之計,於是傳令射箭,萬箭齊發,把船上的草人全部插滿,諸葛這才命人歸去。點算之後,足足十萬有餘,周瑜見之,感嘆曰:“諸葛神機妙算,我不如也”。
而正史中並死諸葛亮借箭之記載,而與此故事相類似的是孫權的一段記載,見於斐松之注三國志中。
裴松之注《三國志·吳主傳》中記載“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而《魏略》的記載更為詳盡:“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公元213年,曹操親率大軍攻打濡須塢,與孫權兩相對峙一個多月,一天孫權駕船來曹營附近察看軍情,曹操命人亂箭齊發,由於船身中箭太多,而向一邊傾瀉,以致於船不能正常行駛,於是孫權讓船調轉,讓另一面同樣受箭,船得以平衡,才歸還東吳。
-
4 # 阿呆趣說歷史
但是《三國演義》畢竟不是真實的歷史,作為小說難免有很多虛假成分,但是草船借箭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不過人物、地點、時間都發生了改變。
根據《魏略》記載,“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意思是孫權親自乘船去檢視曹軍敵情,曹操下令放箭射孫權,結果箭全插在孫權的船上,而且箭特別多,船都要傾斜了,孫權急中生智,命令人將船轉過一面,兩面接箭才逃過了船毀人亡的下場。孫權回去之後,讓士兵取下箭支,發現還可以再用,真是美滋滋。
這樣看來,草船借箭在歷史上算是一個巧合,不過曹操當時沒轉過彎兒來,如果射的是火箭... 那恐怕孫權是沒命借箭了。
-
5 # 黑貓laile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裡一個十分著名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不過諸葛亮的這個“神作”,只是小說家羅貫中巧妙地改編在他的身上而已。
真實歷史上並沒有“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但是有這個故事的原型,一個是孫權的乘船借箭,一個是張巡的草人借箭。
孫權乘船借箭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在赤壁大戰五年之後,曹操率大軍進攻東吳,在濡須這個地方,曹操首戰就遭到了失利,所以他龜縮不出。根據《魏略》記載,有一天孫權乘坐大船來觀察曹操營寨的情況,曹公看到後並沒有出軍迎擊,下令弓弩其發,射向孫權的船,當箭插滿船的一面後,因為船身過重而傾斜,有翻船的危險。於是孫權下令調轉船頭,讓船的另一面受箭。等到船的兩面受箭均勻,船身平穩後,孫權得以安全返航。
顯然這個故事是以船身借箭,並沒有草人,嚴格來說不能算是“草船借箭”,而羅貫中編出“草船借箭”這個故事還參考了另一個原型。
張巡草人借箭
張巡是唐朝中期的英雄。當時正值安史之亂最猖獗的時候,許多州縣對叛軍聞風喪膽,紛紛投降,大片的地區已經不在唐朝的控制之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巡自己組織軍隊先後死守雍丘、寧陵和睢陽等地,前後交戰四百餘次,極大地消耗了叛軍的力量,最終因為糧草枯竭,士兵死亡殆盡而城破。但是他的努力使得處於東南之地的江淮得以保全,為大唐最終得以剿滅叛軍坐了很大的貢獻。
而草人借箭就發生在死守雍丘這個時候,當時雍丘城裡的箭不夠了,張巡命士兵紮了一千多個稻草人,套上黑色的衣服,到了晚上的時候用繩子吊在城頭,慢慢地放下。由於是晚上,叛軍的主帥令狐潮認為這是唐軍派兵來偷襲,於是下令向城頭放箭。於是一時間“潮兵爭射之”,一直放到天亮,這時叛軍才發現城牆上掛的都是草人。張巡把插滿了箭的草人拉上來,得到了10萬支箭。
所以羅貫中的“草船借箭”是將這兩個故事糅合在一起後改編的,而“草船借箭”也成為了《三國演義》裡最精彩的故事之一。所以多讀史書,多瞭解點歷史確實能讓我們增長很多見識,因為知道更多的東西,才能創造出更好的東西。
-
6 # 上將噯福斯
歷史上確有其事!只不過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情節也有很大不同。
《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主角是諸葛亮。因為東吳大都督周瑜要暗害諸葛亮,想了損主意,要諸葛亮3天之內製造10萬支箭。諸葛亮神機妙算,趁著大霧天,演了一出草船借箭的好戲。
草船借箭的原型,是“孫權借箭”。《三國志》記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三國志的記載十分簡略,沒有孫權借箭的載入。但是在裴松之註文裡,有孫權借箭的記載,而且還是兩個不同的版本:
《吳歷》記載: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這一段是說,孫權與曹操在濡須對峙。孫權初戰告捷,曹操堅守不出。於是孫權乘著小船親自出馬,來到曹操軍前。曹操命令嚴守不出,不要亂放弓箭。孫權坐船行駛了五六里,然後吹吹打打回去了。這一段記述,沒有寫借箭的事,但寫了大搖大擺吹吹打打回營的場景。與諸葛亮草船借箭撤退的場景極為相似。
《魏略》記載: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這一段是說,孫權乘著大船來到曹軍陣前偵查。曹操命令亂箭齊發,曹軍的箭射到船上一側太多了,眼看就要傾覆,孫權急中生智,掉轉船頭,用另一面受箭,兩面都射了很多箭,船又平穩了,安全回營。
這一段記述,與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節極為相似!主不過諸葛亮是有意為之,孫權是被動。諸葛亮是草人借箭,孫權是用船本身受箭。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其實就是《吳歷》與《魏略》中這兩個故事的綜合體。
那麼孫權借箭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我看懸。孫權這人,並不像他的父親、哥哥那樣勇猛。雖然多次親征,但是都是坐鎮中軍,從來沒有衝鋒在前。可以看出孫權是很小心謹慎的一個人,說的難聽點就是怕死。所以他不可能會做出親自乘著船親自偵查曹軍這樣的事情。
可能是某次小規模的水戰中,孫權的船隊逼近曹軍進行挑戰。曹軍放箭射擊,孫權感覺不妙,趕緊逃跑,船上中了好多箭。
好事的下人為了維護孫權的形象,趕緊拍馬屁,編造了這麼一個木船借箭的故事。
-
7 # 小二影視文化
《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在歷史上是真有發生存在的只不過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諸葛亮和周瑜 ,而是孫權和曹操,不可否認羅貫中為了神話諸葛亮,在《三國》中替諸葛亮打了不少仗,這聞名天下膾炙人口的草船借箭就是羅貫中替諸葛亮打的名仗之一。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赤壁之戰後,建安十八年曹操在平定馬超軍事集團後為了報當年赤壁之仇,曹操聚集四十萬大軍南下進攻孫權,雙方在濡須口這個地方擺下陣勢準備開打。曹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不習水戰,剛一開始孫權就給他來了一個下馬威,這讓曹操震驚不小,生怕再來個赤壁之戰,此時的曹操高掛免戰牌堅守不出。也是孫權藝高人膽大,更是曹操患了赤壁後遺症,這日孫權竟一人乘著小舟來到曹操陣前檢視敵情。這曹操由於患有赤壁綜合徵導致一時大腦短路,竟然不敢追,只是對著小舟連續放箭,這孫權也真是藝高人膽大這面挨完箭後又換小舟那邊挨箭,這孫權見好就收鼓樂起鳴,最後不忘說句謝曹丞相借箭的話然後安全返航。這個故事發生在建安十八年與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赤壁之戰相差五年。這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見《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引注。
-
8 # 如是史社
我認為三國本沒有草船借箭,不過 裴松之給《三國志》做的注裡面有寫道。只是時間、主角和過程都和《三國演義》不一樣。
《三國演義》中,是赤壁大戰前,孫劉兩家聯手做抗曹的糧草兵馬準備,周瑜要藉故害死諸葛亮,令他十天造十萬箭。諸葛亮算出三日後有大霧,趁著大霧曹軍眼界不明,用“草船”做疑兵之計,找曹軍“借”箭十萬。
而實際上,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孫權,時間也離赤壁之戰過去五年。根據《三國志.吳主傳》引《魏略》說:“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寫了類似的情節:
公元213年,曹操領軍號稱步騎40萬,與孫權對壘濡須。也不知是不是上次的赤壁之戰太慘痛,曹軍雖然攻破了孫權的江西大營,俘獲都督公孫陽,但在被孫權派甘寧成功夜襲了曹營以後,竟龜縮不出了。
孫權雖然只有7萬兵,可也容不得對岸40萬大軍整日虎視眈眈。所以自己輕裝簡從,坐了條船去看曹軍的水軍。曹操擔心有詐,不出兵,令人放箭。孫權的船一面受箭,差點傾倒,於是將船調頭,讓船的另一面也受箭,這樣平衡後,安然離去。有說孫權等船到了安全距離後,讓下面的人以鑼鼓喧天來讓曹軍知道自己上當了,好打擊他們計程車氣。
對峙了一個月,曹軍確實受不了南方陰雨連綿的天氣,曹操萌生退意,又沒面子。正好孫權給曹操送來一封書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真不是一般人,不僅不怒,反而哈哈大笑,撤軍北返,留下:“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千古名言!
其實就連孫權的草船借箭,我都持保留態度。試想一下,如果真的萬箭齊發,能把剪不管是射到稻草上還是船上,就是跟長了眼睛似的,射不到人身上?甲板上那點木板夠擋住剪的穿透?箭射不到船吃水的地方?船不會進水?孫權還能全身而退?所以,我覺得連孫權的草船借箭,也是杜撰而已。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9 # 春秋36計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扛鼎之作,描寫了東漢群雄割據直到西晉建立的故事,它是一部歷史小說,肯定是把文學性與可讀性放在第一位。所以,《三國演義》裡,很多情節是杜撰的,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尤其是對於諸葛亮形象的塑造,羅先生確實用盡了心思。比如火燒博望坡、空城計、草船借箭這些故事就是羅先生送給孔明的智力加分。火燒博望坡實際上是劉備指揮的,空城計是趙雲曾經用過的計策,草船借箭是孫權的傑作。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史書中對於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真實的記載: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確實是有出處的,但並不是草船,而是木船,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羅貫中先生之所以要把這個故事安在諸葛亮身上,是為了體現諸葛亮的智慧,增加文學小說的精彩度。
-
10 # 默凡
真的是諸葛亮草船借箭?
史料記載,“草船借箭”為實,實借箭之另有其人。借箭之非諸葛,而權。事不在赤壁之戰中,而五年以後之濡須之戰。 濡須之役起於漢末,為曹公與孫權之一役也。《三國志》:“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而《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載,十八年,曹公與孫權在濡須對。操號兵四十萬人,孫權之兵則七萬。兩方初戰,軍敗,自是權數挑戰軍,操皆定堅守不出。乃一日乘大霧,權乘輕舟從濡須口入北軍之前查探。 曹操知是孫焉,以視軍陣之,乃下令軍中嚴。權之舟于軍前行數里而還,去時尚軍鼓樂,太祖見而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 乃命弓箭手射,萬矢齊發於權之船,身之側轉重傾。權令反,使船之別側亦射滿了箭,此船乃平穩之,權遂無恙而去。 《魏略》:“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舟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猶。”。”
-
11 # 15092195280
三國演義中說是諸葛亮被周瑜迫害,而令其造十萬只箭。屬虛構,並非歷史!
而三國志裡記載乃是孫權急中生智,船中箭而返,後被演義中借用給了諸葛亮草船借箭!
而唐代名將張巡在安史之亂時曾用草人借箭確有其事!
回覆列表
我們從小就知道《三國演義》裡面“草船借箭”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諸葛亮調集一批草船去誘敵,曹操的部隊,萬箭齊發,都射在船殼的草垛上。
諸葛亮令船返航,結果,募集了數萬支免費的箭。
然而,這個故事,其實
是。假。的。
《三國演義》只是小說。
注意,是小說,而不是史書。
實際上,在歷史上做過“草船借箭”這件事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關於孫權草船借箭的歷史資料,留下來的有許多,我舉一個例子。
例如,史書《魏略》記載: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這段資料記載的是這樣一件事:
“孫權乘坐一艘大船,來偵察曹操的軍情,曹操叫部下射箭,於是,萬箭齊發,都射在孫權的船上,船差一點被這一陣“箭雨”傾覆,於是,孫權下令掉轉船頭,讓船的另一面接受“箭雨”,於是,大船兩邊都受箭了,重量平均了,船也穩了,於是,孫權下令走人。”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上,孫權“草船借箭”的故事。
再說一遍,《三國演義》只是小說,不是歷史。
不是歷史。
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