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中國書法史上從來沒有“天下第一楷書”之說,但是卻有“天下第一行書”、“天下第二行書”、甚至“天下第三行書”之說,你認為這是偶然的嗎?
10
回覆列表
  • 1 # 張勁逸

    一 時代流行因素決定,在主流的國展和書法大賽上,可以說行草書領引風騷,正書體已經很少出現了。這般對於正書的忽視程度,相應地影響到了整個書壇中人,對基礎書藝的認識,以正書啟蒙為本位的文化模式受到衝擊。隨著生活結構和審美趣味的變化,書壇上的五體書(楷、行、草、隸、篆)也越發傾向於行草。

    二其次就是正,行書特點決定

    “正書”按照傳統模式來說,主要劃定為"楷、隸、篆"三體。按常規區分,"楷、隸、篆"為穩定造型,而"行草書"為流動造型。

    從空間運動形式來看,二者的區別就更為明顯。前人把楷、隸、篆作為啟蒙的基礎, 而便捷、簡約、洗煉的行草則被視為更具活力和功力。

    這是由於正書點畫清晰完整,便於分析歸類摹寫;結體端正、勻稱合比例,利於培養重心穩定、整齊劃一的感覺。

    正由於正書的這些特點,使得不少人視為畏途。特別是時至今日社會發展迅速,無形中讓人們的思維定勢不斷攀升,如同網路媒體的2,3,4,5G一般。行事匆匆,凡事未始便算計著效益的得失,更為正書蒙上了一層艱難的色彩。

    三 正行書創作方面的優勢,也是行書多於楷書的一個重要原因。

    比如我們將正書與行草書在創作上的運動形式作比較,除了線條流動,形態的差異,自由自在之外,還有心理狀態的不同,線條的捭闔縱橫是情緒張揚的結果。行草純任自然一片機趣,加之許多行草書家難以言明各具特色的創作心態,“醉裡信手兩三行,醒後欲書書不得”,又常常認為是書法家抽象玄理的依託,不僅表達人生而且撫慰心靈,成為書法家創作的精神港灣。

    相比來說,正書則更多地在創作中重視和推崇法度嚴謹,更注重在創作中提高抽象思辨能力,而那些浪漫的、即興的、隨緣的意味就相應地減弱。少了許多自由自在的瀟灑走一回的快意。

    比如,國展大賽中,不少書法家的正書作品是往往以長篇文學辭賦為題材出現的,多是《前後出師表》、《洛神賦》、《前後赤壁賦》,這些皇皇鉅製明顯不能靠即興來完成。創作過程中需要有智慧和才能,更需要有深厚的功底和渾然如一的技巧展示,情緒在需要和在情境中的變化就要相應單一和恆定。由於字數繁多,放置一幅之內,就需要嚴密的佈局章法,並且在理性之外顯出化機之趣,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是有相當大的難度。

    有的作品雖然具有較好的功力,但思維囿於某種機械定勢,缺乏恢宏流轉自如開合,只管一味寫去,從而流露不出鮮活感。雖然"八法"具備,賞心悅目,整篇幅看去卻"狀如運算元"。缺乏畫龍點睛的“書眼”,提神亮眼的"字眼"。這樣的正書作品,給我們的審美視角,就集中在技巧的熟稔上,往往落入"館閣體""匠氣"的俗套。有些吃力不討好。

    四 正書的對書法家的制約性

    正書對於書法家的制約也是比較明顯的,特別是相比於行草的創作心態和結字、章法形態。正書可發揮的餘地較少。字字獨立,不相屬連,提供給欣賞者的直觀美感的需求是不足的; 使書法家在遵循正書的創作規律的同時受到了限制。因限制而成就正書,又因限制而使書法家的個性色彩不是那麼突出,有的作品酷肖前賢卻難得發現書法家的主體形象。

    當下"著名書法家"一天多似一天,而浮躁的心態,拔苗助長,急於求成的急功近利。導致人們所下功夫遠不及古人,綜合藝術文化素質又相距遠甚,非正常現象下,

    當代書壇要超越既往走向縱深,是不可能忽略缺乏正書存在,沒有了正書的書壇,就會成為八仙過海,醜書各顯神通的"鬧市"。

    正書探索中崇尚基本功的務實、持恆的精神和學風,又是書法藝術所必需的。這不僅是對當今"速食快餐"文化中的書壇而言,也是未來的書壇所亟需弘揚的。

  • 2 # 張言好書畫

    有人認為行書的地位高於楷書是沒有任何依據的說法,我國書法歷史悠久,主要有“篆、隸、真、行、草”五種書法字型,每一種字型的產生與巔峰期都有其所屬的年代,都有珍貴的代表性作品,只有欣賞角度不同,沒有藝術地位高低的不同!

    認為行書的地位高於楷書的主要依據是行書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等高大上的稱號,而楷書則沒有分出個第一、第二、第三的名號!歷代書法大家基本上都擅長行書,秦漢後各位大書法家大都有行書作品傳世,因為篆書、隸書、楷書相比之下書寫較慢,草書書寫較快,其中篆書、草書不易認識,那麼五種字型中行書的書寫快慢適中,易認易識,實用性最強,既能創作中堂、對聯、條屏等大作品供廳堂裝飾,也能在親友書信來往中應用,古人的書札中也不乏書法精品,行書既然應用廣泛,流傳下來的作品必然多,當然精品就多!

    有的人簡單的把楷書定性為書法的基礎更是無稽之談,楷書是五種字型成熟最晚的一種,各種筆畫最多,筆法最為完備,法度最為嚴謹,能把楷書寫到登封造極才會自成一體!“楷”實為“楷模”也,是書法裡的模範書體,楷書書寫有毛病很容易被挑剔,而行書、草書有毛病則容易遮醜,會被不少人說成是個性,所以不少書法家有了一定楷書書法基礎就寫行書、草書不再在楷書上用功夫,美其名曰行書、草書易有自己的風格,表達書寫者的性情!

    我們觀察一下各種字型《石鼓文》、《李斯小篆》、吳昌碩臨石鼓文等等難道沒有書法家的性情?《曹全碑》、《張遷碑》、《乙瑛碑》等難道沒有書寫者的性情?《九成宮醴泉銘》、《顏勤禮碑》、《玄秘塔碑》、《南宮縣學記》等,就楷書來說,楷書是有法度的,筆法是有內涵的,筆畫之間是有內在聯絡的,歐體如森森矛戟、顏體如寬博仁厚、柳體如剛直平正、趙體如翩翩風度等,怎麼能認為楷書就沒有性情,就比行書遜色呢?小楷中的《洛神賦十三行》字跡秀美,落落大方,如何說沒有性情呢?

    所以認為行書地位高於楷書是沒有依據的,行書有三大代表作,楷書也有四大字型,只不過是個人喜好不同、見識不同、理解不同而已,每一種書法字型都能表達性情,楷書是寓情於法;行書乃蘊法於情,不管楷書、行書或草書,都是以法為根本,以情為神采的!作為書法愛好者或者書法創作者,我們需要敬畏歷代前輩留下來的珍貴書法經典,不要把各個字型分什麼三、六、九等地位高低,只能說自己喜愛什麼字型,然後自己主攻這種字型,以期有所成就!

  • 3 # 大水手

    我的看法是,只能說,就書體來說,行書的表現空間比楷書的大,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一靜一動。一般而言,就像舞蹈,動著時的表現空間和方法相對多些。(下圖為同是顏真卿的楷書和行書對比)

    具體到每個人的水平,譬如一般人甚至書法家的行書也比不上王羲之的楷書。

    或者是有些書法家他自己和自己比,也是以某一種書體見長,不一定他的行書就比他的楷書更好,如唐楷的名家歐陽詢,個人覺得他的楷書更好,可以開宗立派,他的行書雖然也不錯,但沒到那個高峰。(下附圖為歐陽詢楷書和行書對比)

  • 4 # An風的軌跡

    個人認為,楷書和行草書,是漢字書寫的兩種行式,無地位高低之分,前者是寫實,後者屬寫意,喜歡哪種形式,屬個人喜好。楷書書寫要求更加嚴格,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各具風格,對於臨摹來說每一筆一劃精確到位才能體現出它的風格,一旦成熟後,到後期基本寫法就定型了,以"不變"應萬變屬於寫實,如下圖單字,姚孟起臨《九成宮》單字;而行草書屬於寫意,如下圖孫過庭《書譜》,懷素《自敘帖》用筆"隨意",一筆一劃變幻多端,受心境和書寫環境影響較大,同一字在不同的文章中,與整體佈局,字與字之間的銜,稍有變化,以變應萬變,更能體現書寫者的心境,韻味十足,因為屬寫意,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環境中,書寫出來,整體表現佈局,氣勢和流暢性有較大的差別。

  • 5 # 書法有云

    中國書法傳承至今有:篆隸楷行草五體。

    看現代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行書(嚴格來講是行楷)。

    行楷圖片:

    行草圖片:

    因此,為什麼有人認為行書的地位高於楷書就出於以使用頻率的高低判斷做為標準的。

    行楷的地位提升有其:書寫快速、便於識別的特點。

    另外,如上所說的,歷史上有天下第一行書,第二行書,第三行書作品,其光輝也間接促進了行書的繼承與發展。

  • 6 # 臨池管窺

    這種認為是沒有依據的。如非要說個理由,就是個人喜好不同、見識不同、理解不同罷了。

    書法能表達性情,楷書是寓情於法;行書乃蘊法於情。無論楷書或行書,都是法為根本,情為神采的。

    有的人把學楷書當作基礎,把寫行書或草書當作昇華,把會寫金文、篆隸、魏碑當作高古。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直白說就是裝逼。

    不論任何書體,都能表達性情,如歐體的森森矛戟;顏體的寬博仁厚;柳體的剛直平正;趙書的翩翩風度等。誰又會認為楷書就沒有性情?就比行書遜色呢?

    至於說後世既然把天下前三位的書法都授予行書,那為什麼還要列出歐顏柳趙四大楷書呢?

    可見,認為行書高於楷書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是見識短淺單薄的認識。

  • 7 # 子衿書法

    書體並不存在誰高誰低。行書作為易識易寫的書體,以書名世者,皆善行書。

    大家衷情於行書,第一因為行書書寫便捷。行書流動的書寫,較楷隸書寫方面,速度上有較大的優勢。若非寫給尊者、長者的書信用正書外,大多使用行書。古代的交通,比不得如今。朋友見面,十分難得。維持朋友間的關係,完全透過書信。每天有很大的書寫量。便於書寫的行書,就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第二,行書易於識別。草書是所有書體中,書寫最快的,但在識讀上,會有一定的障礙。雖然古人對草書的辨識能力比我們現代人強無數倍,但也還是會出現誤讀。就拿著名的張芝《冠軍帖》來說,最後“潛處耳”,即使古代的譯文,很多都譯為“潛不可耳”。有的字帖甚至把“處”字直接分割開,“不”在行尾,“可”在另一行頭。草書雖有速度上的優勢,卻有在識讀方面的問題。選擇的不多。

    行書優秀作品多,是這種書體的應用範圍廣泛。從古代遺留下來的墨跡作品來看,行書佔據了主要數量。龐大的數量,產生出高水平作品的機率也就多於其他書體。

  • 8 # 不二齋

    中國書法有五種書體,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每一種書體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因為實用性的需要和文人的藝術追求而形成的,每一種書體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和技法體系,並沒有地位高低之分,只是行書的使用頻率要高一點。

    篆書起源於古老的刻畫符號和象形文字,由於篆書書寫和識別比較困難,從民間開始興起一種更簡便的寫法,也就是後來的隸書,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以前屬於古文字,隸書以後屬於今文字。

    由隸書又演變出三種書體,草書、行書和楷書,這三種書體的出現也是中國書法藝術化的開始,也就是魏晉時期,這個時候著名的書法家也開始在史冊中出現,之前的書法家都只有其字,未留其名,書法也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和藝術出現。

    而其中最受人追捧的就是行書,因為行書相對於草書、篆書比較好識別和書寫,相對於楷書、隸書又多了很多的隨性,沒有那麼拘謹,所以行書一直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歡,尤其是在魏晉時期,當時的貴族子弟一般都能寫一首漂亮的行草書,其中就包括王羲之。王羲之第七個兒子王獻之也以行草書著稱。

    到了唐代,雖然這個朝代以尚法著稱,比較推崇楷書,但唐太宗李世民卻獨獨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並且把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把王羲之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宋代的尚意書風,文人表達自己感情主要手段就是透過書寫行書,楷書在宋朝已經開始式微,事實上自唐代開始,文人之間的書信交流一般都是使用行書,這一點從古代留下來的古人信札可以看出來。篆書、隸書基本少人問津,楷書的人使用主要是科舉考試。平時的書寫一般都用行書,這和我們現在也差不多,很少有人用正楷書寫書信的,一般都用行書。

    總之,中國書法的五種書體並無地位高低之分,只是在我們平時的書寫中,行書更加的實用一些。

  • 9 # 文物樑子

    你說的意思大家明白,也持贊同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看重行書。

    在純粹的書法欣賞中,不能說哪個書體地位高。按照田蘊老的說法,傑出的書法家,應該對每種書體都會寫,都能達到較為專業的程度,只是由於興趣愛好而專注於某一種書體並有成就。他在“一日一題""一日一字"節目裡,為大家介紹了顏體和柳體與歐體筆意的不同,並且進行各書體書寫。在介紹文字發展時,介紹了篆書與隸書到真書發展的具體變化,他的篆書隸書筆畫也很精到。

    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大家特別重視行書,主要原因是: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從實用角度講,練好楷書還是為寫好行書打基礎。

    2.行書也必須經過長期地練習才能寫好。達到書法水平則更難。楷書寫好了,到了"書法家"水品,不一定就會寫好行書!這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情形。

    3.更多的民眾喜歡行書作品。在參觀書法展覽時,更多注意行書作品。既能看到楷書練習的功力(包括控筆能力),又能看到作者連筆書寫時的從容與優雅度。篆書很難認,草書不認識,隸書與楷書又被視為死功夫,這樣就把注意力放在行書觀賞上。

    4.行書有行書書寫的超乎楷書的難,也從而有楷書沒有的妙處。行書更能體現書法家的思想情緒與文化修養。書聖自己無法再寫出《蘭亭序》就表明:書法作品是在紮實訓練基礎上的即興創作:是各種修養(包括情緒控制與抒發)的綜合作用的結果。顏魯公《祭侄文》把人帶到因痛楚與憤懣,仇恨與不屈而引發如水衝火燎的境地:筆隨意形,字字滴血,句句瀝膽。董其昌在評價米芾《蜀素帖》是“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評語

    唐寅的詩書畫表現出離俗脫塵的自在與溫婉。

    董壽平行書作品

    衛夫人向小外甥講什麼是高山墜石——紹興中國書法博物館陳列內容。

  • 10 # 可食中國

    問題提得很有意思!也代表了許多人的觀點和感覺

    篆隸楷行草,說實話,各有千秋,書體的本身沒有高下,有高下的是書家。書體本身也沒有地位的高低與否,只有時代本身的抉擇和追求,主流與否也不代表書體地位的高低。

    每一種字型都曾創造一個時代,引領一個時代,風行一個時代,甚至主宰一個時代,並且基本上隨著其創造的越早,流傳的越久遠。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尤其是文字的長河中,我們是幸運的,因為基本上沒有哪一種主要的字型完全消失和斷裂過,所以,我們的文明之火也就不曾斷滅。

    楷書,同樣各有風神,名家輩出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書也是書法的根基之一,由楷入行、入草或入隸者也不剩其數。

    這種漢字字型端正,法度嚴謹,寫起來跟搞建築一樣,對書寫者對筆的控制力要求很高,要寫出自己的風神氣質是非常不容易的。

    歷史上寫楷書的也是名家輩出,從鍾繇到衛夫人到王羲之,到歐顏柳趙,還有各個朝代館閣體的諸位大家,無一不是各具風神,精彩迭出,這個字型關鍵在於書家本身,是否有功底,有鑽研,有傳承,有探索,寫得好的,可以獨領風騷,冠絕於諸體書家只上,寫得差也可能鬼畫桃胡,亂七八糟。這個不以字型本身來決定的。

    行書,可能千變萬化,也可能呆板胡來

    一般認為行書是由楷書演變而來,因為其書寫的便捷性和運用的廣泛性,所以有人說這個字型更加高階更有地位,實則不是。

    書體的流行並不意味著地位的高低,行書的廣泛應用並不意味著楷書地位的失落,事實上,幾乎所有寫行書的都要經歷楷書的階段,楷書是行書的敲門磚和墊腳石,行書是楷書的便利的書寫。

    行書楷書二者之間從不分離,從來都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從來都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寫行書的人會在特點環境下寫楷書,寫楷書的例如田英章,簽名時也肯定用行書。據說那怕是歷史上寫草書最牛的懷素據說在楷書上的境界還更高。

    行書寫的好,風檣陣馬,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瀟灑自在,華美流麗,寫得不好,那你哪怕拿瘦金體這樣的皇上獨創的字型來寫,你也寫不出個啥,能讓人認清,不鬼畫桃胡就不錯了。這個還的看書法家。

    問書體地位高下之人實則是對書法不瞭解

    發出此問的人顯然是對書法本身不瞭解,陷入到一種表現當中,用了一種單一的,割裂的觀點來看書法,而沒有看到其中的關聯。完全沒有必要爭一個地位高低,爭一個上下左右,那個是浪費時間。

    再說你心中覺得楷書更有味道,那麼楷書就在你心中地位高,你覺得行書喜歡,那就讓行書地位高點吧,按自己喜好來就行了。

    最後補充,有很多人經常吐槽中書協沒幾個寫楷書寫的好&,那其實是誤解!到了中書協的層面,基本上都確立了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不是早期練習楷書起步的狀態了,你去看二王以下的書風傳承,大部分都是楷書開門的,後來不常寫,不代表不能寫哈!他們的楷書水平大部分還是秒殺一般人的,我不是為中書協說話,但事實上是如此

  • 11 # 詩書彭城

    謝謝悟空邀請!一般來說,行書居於楷書和草書之間,行書比楷書更有廣泛性,更能體現人的情感,情感表達如《蘭亭序》,王羲之的《姨母帖》,《喪亂帖》,如果用楷書書寫很難表達王羲之失去親人,歷經老家變故哀痛的情感的。楷書一般來說,個人認為侷限於表現一個人的性格如顏楷,端莊大氣威嚴,衛夫人的小楷秀麗 文雅 ,是與楷書,行書本身特點決定的。一般來說,楷書往往藉助行書草書筆意達到表達情感。

  • 12 # 千年蘭亭

    書法五體,它們都是書法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必然產物。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由於行書容量寬泛,體勢的變化又大,很適合表達作者的審美感受和抒發作者的感情。加上書寫便捷、易認,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因此,歷來受到人們的鐘愛。

    當然,各種書體都有其興衰起落,如篆在秦以前輝煌,以後至唐、清才得以發揚光大;隸在漢發展至鼎盛,也要到清再得以有迴響;正書自魏晉至唐,以後也常有不景氣的時光,唯有行書自產生而形成獨立書體後,始終受到歷代書家的青睞。

    甚至有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行書是中國書法發展歷程的縮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類似《雙世寵妃》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