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疆風物誌
-
2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漢語,包括英語,日語,德語西班牙語等至今廣泛試用的語言,一直沒有停止增加新的詞彙。每一次辭典的修訂,都增加好多還多。新發現,新發明,這些都是名詞。但是類似成語的詞,也有很多增加。為什麼沒有感覺到?咱們先看看成語定義。
邵敬敏版本的《現代漢語通論》:
成語的定義:成語是歷史上沿用下來或群眾中長期流傳、見解精闢並含有特定意義的固定短語。
重要特點:
一,歷史的習用性 ——(神話寓言、歷史故事、詩文語句、口頭俗語)
二,意義的整體性——不能望文生義,在表層意義的背後隱藏著深層意義。例如:胸有成竹,刻舟求劍等,初學者即使每個字都認識,也不一定能正確理解它的真實含義。
三,結構的凝固性——成語大部分是四字格的,但實際上不限於四個字。例如:物以稀為貴,坐山觀虎鬥;五十步笑百步,風馬牛不相及;四海之內皆兄弟,此地無銀三百兩;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落花有意 流水無情等等。
中國的成語,基本都是典有所出,而這裡面的大部分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使用這個成語,就代表著講了這個故事,並同時表達了該故事背後的道理,或者是在說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情節。
舉例,紅樓夢裡賈寶玉看見齡官在花下摳土,以為她是要學黛玉葬花,便自忖“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為新特,且更可厭了。”此處若無“東施效顰”四字,看的時候難免想,為啥學她就可厭了啊?有此四字,便知道,哦,以前也有人這麼幹過,被笑了幾千年。
又比如蕭規曹隨,你上頭來個新領導,你去問他公司政策需不需要做什麼改動,他給你這四個字,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類似的像朝三暮四、沐猴而冠之類的也一樣。
這也是第一點裡提高效率的一種體現,不過由1裡的單純說道理,變到背後有故事了。
這裡說明了,需要長期流傳,可能要上百年,數百年。一些新詞語,我們已經頻繁使用,但是還沒有流傳到時間,也許我們的後人,100年後的人們,就把它們也算到成語
1.塵埃落定
出自1998年出版的阿來的小說《塵埃落定》。多用來表示事情經過了曲折變化終於有了結果。
2.八面來風
出自來自孔太的歌曲《八面來風》。比喻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意見和其他資源。
3.春光乍洩。
出自王家衛執導的同名電影。原義是春天的陽光剛剛露臉(春天剛剛來臨)。
4.華山論劍。
來自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原意是華山比武,引申為公開的比試或學術爭鳴。
5.橫空出世。
出自毛澤東詩詞《念奴嬌·崑崙》。形容人或物高大,橫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爾不群。
6.一地雞毛。
出自劉震雲的中篇小說《一地雞毛》(1991)。可作為日常生活瑣事、雞毛蒜皮的小事的代稱。
不明覺厲、喜大普奔、男默女淚、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累覺不愛、細思恐極、體虧屁思等。還有個附帶問題是,這些詞在若干年後很可能編入詞典。
-
3 # 範兒必須有
文化語境已經完全變了,古代的物質基礎決定了不需要那麼複雜的表達方式,在古代隔壁老王絕對只是姓王的隔壁鄰居,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這就是古人惜字如金的基礎,能一個字搞定的絕不說倆字兒,能四個字搞定的絕對不說一句話,成語由此誕生。
現在人生活的複雜程度古人完全無法想象,能一個字搞定的絕對不敢只說一個字,因為怕引起誤會。假設戰國大名人呂不韋不幸穿越到了現在,隔壁鄰居也不姓王,但有人提醒呂哥:防火防盜防隔壁老王。呂哥凌亂中……
想去飯館吃頓飯壓壓驚,戰國時代做飯的方法只有膾炙兩種,而且佐料主要是鹽,看著一面牆的選單(假設呂哥能看懂)半個小時後終於選定了牛肉麵,服務員問:“老闆,能吃辣不?放不放味精?”呂哥凌亂中……
哈哈,開個玩笑,我們所處時代的複雜性導致我們表達的複雜性,因此很難誕生成語典故了。
-
4 # 唏噓的奶茶佬
成語就是以簡短的文字,大多為四字組成,約定俗成代表著某個意思的組合。例如多多益善,一文不名等等。
1.歷史故事:例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飯千金等等。
2.寓言故事:例如揠苗助長,掩耳盜鈴,葉公好龍等等。
3.神話傳說:例如八仙過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等。
4.古典文學作品:例如水落石出,勾心鬥角,長河落日等等。
現在社會,發展速度太快了,很難有一些詞語能長期約定俗成,成為真正的成語。
像前幾年的“喜大普奔”,“人艱不拆”等等,都是很快就淘汰了,沒有社會環境,沒有一些類似的故事或者書籍支撐,現在成語是很難形成的。
-
5 # 寒門小哥
成語典故大多來源於士大夫,古代社會基本上是仕族社會控制著上層建築,整個文化氣質擺在那裡。現在就是物慾橫流的社會,現在的社會文化都是被古代最下層的商人掌握著,就是隻有一種文化:金錢之上。這一算是成語吧,來自於現代。[捂臉][捂臉][捂臉]
-
6 # 雸夜青藜
你能說“人民戰爭”、“抗美援朝”、“搜狗搜尋”、“南水北調”等等日後不是成語?不是現代沒有,成語是要時間沉澱的。
-
7 # 尋荀文化
一句話,現在人沒有文化,沒有讀過書,只能算是識幾個簡化漢字而已。[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
8 # 聾一翁周錦池
現在的發明古代沒有。現在的網路新詞古代也沒有。都是時代非常中的產物。未來仍然會不斷髮現和創造出許多新的東西來的。
-
9 # 天意128312386
成語是中華文化的積澱,語言精煉意深。也是經驗的總結。而現在文化浮躁,沒人去潛心研究。正所謂一機在手不分白晝。
-
10 # 望北歸來
這種文化現象今後不會再有了,但可能會變相的出現另一種術語!
一、古代的書寫材料的限制。
中國古代的書寫材料我們現在看到的,從殷墟甲骨文刻在龜殼和骨頭上;西周刻在青銅器上;秦漢刻在竹簡上;直到畢昇發明了紙,書寫方式才有好轉。我們可以想像甲骨文和銘文刻上去的難度,就連竹簡的製作工序都是很複雜的。書寫者能少則少,造成上古文獻難懂,但語句更加精略,為成語典故生成創造了條件。
二、古人書寫困難,惜墨如金。
紙張的發明對文化的推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了紙,字也不會自己跑到紙上去,古人的書只能靠抄寫,費時耗力,當然寫的越少越好。這也就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用語加以簡化,反正大家都明白是啥意思。後來雕版術、活字印刷術出現了,而中國古人的文風已形成。文言文影響深遠!
三、白話文的出現。
白話文的出現,基本上象徵著古老的成語典故滅亡。因為我們不在需要惜字了。民國時期,白話派胡適和文言派黃侃的一段笑話!黃侃上課,舉例“胡適的太太死了,發個電報”,白話說,“你的太太死了,你趕快回來啊!”十多個字。文言寫,“妻喪速歸”四個字搞定!
因此,成語典故已失去了它生成的空間。雖說,今後不再有古成語典故出現,但有類似的、變樣的典故出現,叫流行語。譬如:“我爸是李剛”,不就很火,古成語典故大概也就是這麼來的!
-
11 # 黃旦
“成語典故”,首先要“經典”,其次要“悠久”。如中國的成語故鄉邯鄲,發源於邯鄲的成語多處於春秋戰國時期,離現在已二千餘年。近代雖然沒產生多少新成語,但經日本有大量的外來詞產生;當代只有很多網路新詞。
-
12 # 知行合一時
主要是以下兩點造成的。
一、古文與白話文不同風格。古文,包括散文、駢文、詩詞,都是非常的凝練。現代文更接近於口語。因此成語產生的土壤不一樣了。
二、時間的因素。之所以成為成語,是因為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驗證的結果。也許1000年後,今天的文學作品中也會產生一些未來的成語。只是比例可能會小很多。
-
13 # 沙金A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語言的構成已經比較固定了。成語出於典故比較多。描繪各種場合的成語已經誕生的太多了。所以一下子不會有新的成語出來。
回覆列表
成語是約定俗成的一種片語或短句,成之於語,所以稱為成語。
在我國古代成語較多,反而現在產生較少。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主要是在用詞方面的不同,成語一般代表一些典故,而現代則沒有。
還有一個原因是,經過漢語的發展,成語已經很多,可以滿足日常的語言需要。據統計成語大概有3萬個。所以一般性的成語沒有產生的必要。
當然,並不是說現代漢語沒有成語出現,只是出現的數量少,比如金庸小說裡華山論劍這個詞就是現在產生的成語。
需要注意的是,成語一般是4個字,但最近出現的四個字的詞並不是成語。比如說人艱不拆,說的是人很艱難就不要拆穿了。這個詞是網路語言,不符合成語產生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