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大勇

    要想燒開水,需要火。早期的原始人類只會利用自然火,慢慢,人類發明了自己生火的辦法。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中形成於50~60萬年前的成層的灰燼,及其伴生的大量燒骨、燒石,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人類有控制的用火的證據之一。(而西侯度和匼河遺址中的不是,儘管有報紙瞎宣傳)

    光有火不能燒水,還需要容器。考古學家發掘的兩萬年前的中國江西仙人洞遺址表明,早在兩萬年前,東亞人的祖先就發明了陶器,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對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陶器和碳十四測年樣品層位關係開展地層顯微結構分析顯示,遺址出土最早的陶片年代為距今19000~20000年)。還有湖南玉蟾巖遺址,也是類似年代的陶器。稍晚還有日本繩紋文化草創期(17,400-14,000 年前) 和俄國遠東地區(16,800-14,100 年前)的遺址也發現了陶器。那麼遺址的主人,也就是採集狩獵者們,製造陶器是為了什麼呢?經同位素分析,日本繩紋文化草創期陶器的功能與利用水生動物有關,而中國的陶器沒有做這個實驗,估計是用做炊煮器,煮魚煮植物種子和塊莖什麼的

    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東區1999年發掘現場

    復原的陶器,呈中空型,估計用來做食物。

    有了火和盆,自然會煮各種食物,那麼剩下的湯是不會浪費的,吃完的盆上有油花,用水煮了再喝,還有點味。這樣自然有機會發現水煮了味道會變,沒有那麼大的土腥味了。這樣燒水就被髮明瞭。

    雖然燒開水很早就被髮明瞭,但是隨著打井和找水技術的提高,人們發現很多水沒有土腥味,這樣燒水的技術並沒有完全普及。比如在中世紀的時候,西方人的公共水源並不乾淨,西方人愚昧無知,不燒水。黑死病爆發,在1340年代散佈到整個歐洲,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數30%的人死於黑死病(比例有爭議)。

    而中國人由於喜歡燒水喝茶,更加衛生,所以儘管古代中國的人口密度大大高於歐洲,瘟疫的控制得卻好的多。

    事實上,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飲水衛生情況還不如中國古代。比如霍亂是因水受到霍亂弧菌汙染而引起的一種急性腹瀉性傳染病。每年有300萬~500萬霍亂病例,另有10萬~12萬人死亡。在全世界推行燒開水和飲茶的中華文明習慣,任重道遠!

  • 2 # 丸子雜談與影片天下

    人類進化必然結果

    論中國茶道歷史

     中國茶道是一本厚重的書,翻開這部書,每一個字元都跳躍著華夏子孫無盡的智慧結晶,每一個章節都凝聚了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底蘊;中國飲茶也是一條蜿蜒的大道,數千年來在中原大地上無限延伸,深入角角落落,它承載著龍的傳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美好生活和事物的嚮往之情,今天就讓我們重拾歷史的餘香,一起回顧茶道在中國這個文化大國的起源和發展......

      

      說到中國茶道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傳說中的農業始祖神農氏,嘗百草時無意中發現了茶的解毒價值,當時醫療條件根本等於無,所以茶的解毒功用就被原始人廣泛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救治了無數人的性命,那時的人們把茶當成仙草,認為是上天的恩賜;後來人們又把茶進一步發展成食物,成為佐餐的佳餚,將茶煮成羹飲或食用,既可以充飢也可以解渴,可謂一物多用;於是,茶葉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就慢慢的建立起來,開始其漫長的輝煌之路。

      

      原始人雖對茶葉多方應用,但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六朝以來,飲茶之風開始在南方逐漸興起,但茶道真正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起源於唐朝的茶聖陸羽,他撰著的《茶經》第一次全面總結了唐朝之前的人們對於茶葉的諸方面的經驗,陸羽在《茶經》中大力提倡飲茶,致使唐代飲茶蔚然成風,正如《封氏聞見記》中記載:“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興。”唐代對茶的飲用方法主要是“煎茶”和“點茶”還有“煮茶”等等,所謂煎茶包括燒水和煮茶兩個步驟,先把水放在“鍑”中燒沸,再把選好的作料茶葉按水溫分不同時期依次放進沸水中煮煎,水的選擇,以山水為上品,江河之水次之,井水最差。唐朝另一種盛行的飲茶法是煮茶法,所謂煮茶就是把蔥、姜、棗、桔皮、薄荷等物與茶放一起充分煮沸。至於點茶法未考證到具體的方法,這裡表過不說;唐人飲茶還講究鑑茗、品水、觀火、辨器,飲茶之道在唐朝已經發展出系統複雜的程式,要想飲一杯真正意義上的好茶耗時耗資可謂不菲!

      

      宋代茶道沿襲於唐人,著名的宋人點茶法也只是在技巧上進行些改進,並無大的創新,亦是以團、餅茶為主,碾碎,煮飲之。宋代飲茶之風熾盛,猶勝於唐朝,風行評比調茶技術和茶質優劣的“鬥茶”,亦稱“茗戰”。在宋代,茶農們為了評比新出產的茶葉優劣而進行各式各樣鬥茶活動,這種活動慢慢傳播開來,致使飲茶在下層百姓中也流行起來,不似唐代飲茶僅限於士大夫,這是宋代對茶道的一大貢獻。

      

      歷史是延續的,元朝中原大地為外族所竊據,但並未影響到茶道的發展,這個時期雖短,但也促使中國茶道的飲茶法進一步走向成熟,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對漢人的茶道有了更深的瞭解,飲茶的習慣首先被蒙古上層統治者所接受喜愛,並在朝廷設立專門機構掌管宮廷茶葉的供應,茶道在元朝上層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元朝除了繼續生產使用唐宋盛行的餅茶,散茶也漸漸在茶葉消費中佔有一席之地,當時餅茶主要在宮廷和貴族之間盛行,散茶的市場卻主要在民間,可能與茶的價格有一定的關係,如今已不可考了;元代的飲茶法主要還是沿襲唐宋的煎點法,並無大的創新。

      

      中國的茶道在經歷了唐宋的鼎盛時期之後,又經過元代的長足發展,到了明朝迎來了一次劃時代的變革,在明代隨著茶葉加工的簡化,飲茶的方式也走向簡單化,宋元時期的“全民鬥茶”之風已衰退,耗資不菲的餅茶慢慢被散茶所取代,而風靡了唐宋的煎點茶法也變成簡單的用沸水沖泡的溣茶法,所謂“溣”就是“浸”、“漬”的意思,也就是簡單用沸水沖泡,只注重茶的香醇,而忽視飲茶的器皿和程式;明朝最早倡導從簡飲茶方式的是明寧王朱權,他在著作《茶譜》提到:“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朱權這種清雅自然的飲茶風格與他崇尚“自然之性”有關,發展到後來就形成了明朝特有的溣茶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艾草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