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毛說我是好人
-
2 # 夢想星空分外藍
以下幾種情況預示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1:超過2周時間,感到非常悲傷或者情緒低落
2:真的嘗試去傷害自己或者自殺,或者計劃這麼做
3:突然沒有來由地感到強烈地恐懼,有時伴隨著心跳加快或者呼吸急促
4:行為或人格有極端的改變
5: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嚴重失控行為
6:絕食、嘔吐、使用瀉藥來減肥
7:對日常活動感到強烈的焦慮和恐懼
8:很難集中注意力或保持安靜,那會使你想要傷害自己或者很難在學校待下去
9:情緒波動厲害,導致關係問題
-
3 # 創新國學
特別調皮的孩子是精力充沛,精力過剩,強制讓孩子靜下來是大錯。你強迫這種孩子學習,他的態度是應付你,用應付的態度去學習,是學不到什麼東西的。跟精力旺盛的孩子在一起,要先入為主,拿出更充沛的精力,拿出感情,好好陪孩子玩耍過幾次,陪他一起玩過,他才不產生牴觸情緒。建立信任很重要。
我小時候是一個愛動的孩子,愛玩的孩子,這種孩子作業不能落下,作業做好,能考試好。
-
4 # 憶夢月華微課堂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接觸過的學生啥樣的都有。其中,我認為兒童心理不健康常見的行為有以下幾種:
1、兒童常常鬱鬱寡歡,看見生人不敢說話甚至過度害羞,不敢交朋友,在班級裡不敢發言,不敢大聲說話等,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在作怪。
2、 有些兒童不管在家裡還是在學校裡特別好動,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明顯是多動症。
3、對於學校舉行的各種活動,有些學生雖然十分渴望參加,但又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於是就儘量迴避參與任何競賽,有的兒童雖然勉強報名參賽,但往往在正式參賽時又會臨陣逃脫,表現出不自信。
4、有些兒童往往不能與同學們真誠合作,對他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甚至有猜疑、嫉妒之心,不能置身於班集體生活之中,與人格格不入,表現特別冷淡。
5,有些兒童 不求上進,認為反正自己啥都不行,再努力也是白搭。於是,這些兒童整天東奔西跑,搞一些惡作劇等獎。甚至好摔打東西或表現出自虐行為,表現出自暴自棄的心理。
針對兒童出現不健康的情況,作為家長一定得引起重視,不要想著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了就好了,該看心理醫生必要時一定得看。並且,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和孩子一起面對,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還應該讓孩子學會獨立,不要讓孩子過分的依賴家長,應讓孩子和同齡人一起玩耍、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千萬不能讓孩子遠離同伴,遠離集體生活。家長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既不能對孩子太嚴格,也不能對孩子過分關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好;如果管的太嚴,要求的太多,孩子可能就會自卑,不自信甚至脾氣暴躁。因此,家長對孩子要多鼓勵少批評,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
5 # 靚仔說球
兒童常見的心理不健康行為有:
1.行為問題和情緒問題,行為上主要是軀體攻擊行為,言語攻擊行為,破壞行為,不負責任。情緒上的問題有恐懼,抑鬱,害羞等等。通常這些問題是短暫的
2.多動症。主要表現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場合的過度活動和情緒衝動,並且一般有認知的障礙和學習上的困難
3.學習上的障礙主要有一下幾小點
1.注意力不集中,凡事都要依賴別人,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2.缺乏對人和對事情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淺,興趣不能持久
3.缺乏學習的動力,或者學習時停留在膚淺,表面的現象,做事沒有強大的動力支援
4.學習態度不正,漫無目的的學習,缺乏學習的熱情,自制力,堅持力較差
5.活動過度,違紀較多,不與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出現逆反心理或情緒對抗
6.自己評價差,抑鬱,焦慮,自卑和自閉等情緒
如果孩子的不健康行為較為嚴重的話,家長還是要及時的關心,並且想辦法矯正,如果孩子真出現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家長髮現應該及時和學校內老師聯絡,老師和家長溝通好,共同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
-
6 # 小陳說保
小孩不會明白是非,不會明白他的行為是否是健康的。
這個需要家長來教,如果小時後不教,不糾正長大後就會有一些留在性格中,如果想要小孩以後變得更好,就要從小抓起,不管是行為還是心理,行為方面需要糾正,心理方面需要溝通開導。這樣他上學後才會學會更好的和同學之間交流,會伴隨著他一生。
-
7 # 開眼明目
您好,看了您的問題描述,我認為孩子的這些行為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獎罰”體系沒有掌控好,經常不經意地對他們進行“錯誤訓練”。比如說,總是傾向於在孩子“調皮”時給予關注,而忽略孩子的“良好”表現。這就造成了問題描述中“有的孩子膽小怯懦害怕很多事——包括上學。”想一想,事實往往是不是這樣呢?
心理學家斯金納曾經發表過這樣一個觀點:
人類的機體是一部機器,就像其他所有機器一樣,人類行為是對外界作用力的反應,遵循一定規律,並且可以被預測。為什麼懲罰在教育中常常沒有效果?懲罰僅僅會訓練孩子什麼不能做,但不能鍛鍊他什麼事情該做
懲罰孩子,往往會導致孩子努力去逃避懲罰而不是停止不良行為
懲罰,會讓孩子更緩慢或者更少地去直面他犯的錯誤
懲罰往往會讓孩子與懲罰的實施者——家長聯絡起來,而不是孩子本身犯的錯誤
注意,有時候“獎勵和懲罰”反而適得其反有的時候,家長和老師不經意間對孩子的“獎勵和懲罰”會造成相反的效果,但只要稍微注意,便可避免發生。
比如,有的老師因為孩子的作業完成得認真,會讓這個孩子起來唸誦給全班聽。有時候這不僅沒有起到激勵其他孩子認真完成作業的效果,還有可能會讓唸誦作業的這個孩子對“獎罰”產生本質上的誤解。真是適得其反。
正確的“獎罰”機制應該是怎樣的?比起一昧地注重“懲罰”,將“獎勵”和“不給予過多評價”兩者結合起來是更好的方法。具體可以理解為:
確立我們想要的效果
確定起點
對接近理想效果的行為給予“獎勵”,同時忽略所有其他行為
比如:想要孩子學會給人開門,這是第一步,確立了我們想要的效果。第二步,示意孩子嘗試去開門,這是確立起點。第三步,只要孩子把門打開了,我們就給他“獎勵”,除此之外的行為都忽略。
需要注意的是斯金納先生髮現,對教育來說,“獎勵和懲罰”實行的最佳時間是行為結束後的半秒。也就是說,如果父母想要有效地獎勵和懲罰孩子,那麼應該在孩子做出相應行為後立即去執行。——這同樣也是“懲罰”不起作用的一個原因。現實生活中,一個行竊的小偷在案發兩個月後才被緝拿歸案,一年以後才被判有罪。這實在太慢了,很難讓罪犯的心理達到預期的譴責感。
最後,祝大家都帶出聰明、健康的寶寶!
“燭火熄滅之刻,正是心燈點燃之時”
-
8 # 文筆緣
兒童心裡不健康的行為有些,這些需要特別注意嗎?
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觀點看法是這樣吧。
我們所說的兒童,廣義上指孩子3歲以上12歲以下為兒童,其中7週歲前稱學齡前兒童。從心裡學研究正確答案講、學齡前兒童成長異常狀態是孩子生理本能變化,不可一概而論為孩子的不健康心態,孩子在這個階段性,孩子思維邏輯單純,多以好奇性為主,自己喜歡玩的都是自己的天真性,發洩自己的內心世界。正在開始接受認識新生事物,壯大膽識,提升辨識能力。如孩子受衝動易怒罵人打人,或猛然發哭聲,丟東西等!有的孩子膽小怯懦不愛上學,或跟別人不肯說話等表現行為舉止,不可視為孩子心裡有不健康行為。如我們把孩子的這些行為看作是孩子心裡不健康行為來認識並且來抓住進行教育孩子。那說明我們認識作為都錯了,導致教育方式方法而欠妥協,其真實性是偏離了孩子正常成長軌道,錯怪了孩子。
再進深一層次說,12歲前孩子心裡異常狀態,也說是基本屬於正常成長狀態變化,當孩子進入認識,辨解,接受階段思維邏輯漸漸壯大後,又進入判逆始期,如我們經常認為孩子心花,不聽話等等的說法,其實也是我們忽誤了孩子的判逆期過程。往往對孩子做出的一些行為舉止,看不順眼,很生氣,認為孩子心裡出了什麼問題。則對孩子教育採取施壓手段,越是施壓越繁多,孩子越不願接受,其反孩子表現越差甚至對著幹,其結果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身心健康。
然而,這樣說並不是說兒童期孩子沒有心裡不健康行為舉止,有,是極個別心裡行為,但注意這個問題仍有必要,不可忽略,需要把這個問題及早預防,正面引導教育,發現問題,就及時能夠挽回,有利於教育和培養孩子健康成長。
-
9 # 蘇木妮雅
介紹兩個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如下
1)孩子是個“人來瘋”:
當孩子有 這種行為時,就表示孩子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孩子出去 玩耍的機會少,交往圈子窄,平時只能和家人、玩具或電視打交道。所以當家中有客人時,他就會感到好奇、興奮,覺得終於有別的人會注意自己了。
如何應對? 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平時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多帶孩子出去玩,讓孩子接觸不同的環境,從而拓寬孩子的視野。
2)孩子不合群
孩子不合群是性格孤僻的一種表現。
家長對孩子格外疼愛,孩子的各種要求幾乎無條件滿足,無時無刻不陪伴在孩子左右,所以孩子就難以產生找同齡夥伴玩耍的動力。
孩子和家人在一起時,家人總會讓著他,而在和同伴交往時,就需要商量、協調、甚至出現衝突時還要想辦法解決。這對沒有豐富交往經驗的孩子來說,他們會覺得很麻煩,因此寧願自己一個人玩。
父母要懂得,教育孩子不應該只看表面的東西,要去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
關愛孩子,
不是給孩子最好的玩具,最美味的食物,最漂亮的衣服;
不是給孩子報高價的才藝班、補課班;
不是每個假期都帶孩子出去遊玩;
而是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
-
10 # 艾葉心理諮詢師
兒童心理不健康的行為有哪些?這些需要特別注意嗎?
首先肯定地回答:孩子的心理不健康行為需要特別關注!
兒童心理不健康有以下表現:
我們可能看到有一些孩子,不管是上課還是在家,總是喜歡跑來跑去、爬上爬下、小動作頻繁、很少安靜,俗話說就是一刻都不消停。而且這樣的孩子情緒波動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很難集中。這就是多動,嚴重的會被醫生診斷為患有“多動症”。
我在諮詢過程中也常見到這樣的孩子,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沒有耐心,經常會莫名地心煩氣躁。觀察分析發現,這樣的孩子多是缺乏自信心,並且對於外界過於敏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其實是孩子已經處於焦慮狀態。
有些孩子怕黑,不敢一個人睡覺,有的孩子怕人,不敢和陌生人交流,甚至看到陌生人會被嚇哭。有的孩子睡眠質量差,容易出現夢中驚醒、大聲哭鬧和夢遊的現象,而白天沒有精神,無精打采的,這是孩子對某件事產生了恐懼的表現。
我們甚至總能在幼兒園或小學校的班級裡面發現有那麼幾個孩子,常常表現出明顯的攻擊性,比如打砸物品、與小夥伴或同學充滿敵意,挖苦甚至毆打別人。
有的孩子和同學們關係不好,不喜歡和他人合作,不會分享,對別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與父母和老師的關係也很惡劣,缺少必要的交流與溝通或者是不希望進行交流溝通,與身邊的環境格格不入。
如果我們的孩子有以上一項或幾項問題,就說明孩子的心理不夠健康了。
有人說,這是因為孩子還小,何必大驚小怪呢?長大就會好了。 錯!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活到耄耄之年,許多行為都跟童年的經歷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這裡我給大家講一個我在諮詢過程中遇到的一個案例:
小L,36歲,因為易緊張,沒辦法一個人獨處,需要時刻有家人陪在身邊才能緩解焦慮,否則就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這嚴重地影響到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據他自己說他從六七年前就開始存在這種情況,一開始並沒有現在嚴重,也去過醫院門診,服藥一段時間,但是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近幾年問題越來越嚴重,出現了開頭這種情況,感覺藥物沒有效果。小L回憶,自己第一次出現這種感覺是在高三,學習壓力大,一次上課時突然感覺緊張、害怕,有瀕臨死亡感,心跳很快。總感覺身體哪裡不舒服,但又說不清楚是哪裡,他開始擔心是不是自己的身體有問題了,後來去醫院檢查只是小的發炎,經過調理,身體問題都調理好了,但是這種不適感覺依然會不時的出現。
我透過他的家人瞭解到,小L是家族裡唯一的男孩,因此在家一直很受照顧,父母叔伯都非常寵他,平時對他照顧的無微不至,他也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和打擊。小學快畢業時經歷過一次車禍,住院有一個多月,家人對他噓寒問暖,那段時間小L很害怕,擔心自己是否有後遺症,心裡總是很難過。恰巧,在他住院期間,病房裡有病人去世了,對小L有所刺激,從那時候開始,小L害怕死,生怕自己會得什麼病,整天處於焦慮狀態,因為這些沒能引起家裡的足夠重視,任其發展,結果就到了這樣的地步。
所以,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對於孩子良好性格形成,以及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關係到孩子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這點家長和老師們責任重大,萬不可掉以輕心,孩子的心理問題需要特別注意,並及時疏導糾正,不容忽視!
孩子雖年幼,出現反常的情況卻能反映孩子的內心世界。都說孩子活潑天真,心思最好懂。可為什麼經常有家長反映自家孩子難管教,比如有的孩子衝動易怒愛打人,有的孩子膽小怯懦不愛上學,有的孩子很大了還愛吸手指頭……很多家長不重視這些行為,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那孩子不健康的行為有哪些?需要特別注意嗎?
回覆列表
現代心理學表明:心理健康是一個人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道德品德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是一個人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因此,3-6歲的學前兒童是正處在心理成長髮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塑性大,所以這一時期關注他們的,讓他們的心理健康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關於兒童的不健康心理都有哪些表現呢,接下來一起去了解下。
1.多動:兒童的心理行為可以表現在兒童的行為上,有些兒童出現“多動症”。主要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面。好動具體來說是喜歡跑動,或爬上爬下,搖椅子轉身,離位走動,叫喊或講話,引逗旁人,小動作不停,如咬鉛筆、咬指甲、咬衣角等。
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體來說,上課時不能專心聽講,注意力渙散,易受環境干擾而分心,在課堂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發呆。自控情緒的能力差方面具體來說,表現為幼稚任性,剋制力差,易激怒或衝動。情緒不穩,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鬧,脾氣暴躁,常根據瞬間衝動行事,不考慮後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險舉動及破壞行為。
2.焦慮: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慾低落、無端哭鬧。這類兒童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3.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現在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如怕打雷閃電,極度緊張,抱頭亂竄。兒童對於一些沒有危險或基本沒有危險的東西也感到害怕,而且這種害怕十分突出,兒童由於恐怖而出現迴避、退縮行。
4.攻擊: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經常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為癖好,表現出攻擊性。
5.惡劣的人際關係:兒童的人際關係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係,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兒 童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孩子樂於與人交往,善於和同伴合作與共享,理解與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
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一般沒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兒童心理不健康有哪些表現。往往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與人產生交流障礙。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