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巴巴

    我的觀點是:小孩要學四書五經。

    0-13歲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同時孩子學段越低學習任務越輕鬆,空餘時間也越多,用來培養孩子對四書五經的興趣是可靠的。

    可能有人會指出:孩子小,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全靠死記硬背,背下來也沒有用。其實不然,我們可以有由淺及深地讓孩子先學習《大學》,背熟。再讀《論語》,背熟。這兩本書背熟後,再讀《孟子》、《中庸》。《四書》背熟(《孟子》內容多,如果背不熟,能讀熟也行)後,再讀《五經》。

    《五經》讀誦順序:《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宋以後,《禮經》換成了《禮記》。

    和讀《四書》一樣,讀《五經》時,每讀一經,力求背熟,背不熟則不讀後面的經書。

    這樣背下去以後,一輩子都有用,一輩子都忘不掉,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對於孩子的思想和品質影響是巨大的,同時還能還能認識不少的字,何樂而不為呢?我的一個朋友的小孩在私塾學習國學,才小學一年級已經能認識一千多個字了。

    四書五經是最有價值的書,是智慧的結晶,它凝聚著我國數千年的文明,體現著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孩子從小就學習四書五經,就好像師從聖哲,從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從高起點展開人生。

  • 2 # 過去的過去和現在的將

    小孩子要不要學習四書五經?我認為是要的,而且如果有時間有條件一定要學。

    隨著我們祖國的日益強大,我國的文化在影響著世界。不知道您注意到沒有世界各國的精英階層都在學習我們中國文化,例如美國總統的兩個外孫女都在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還有英國精英階層,日本等等。更何況在當今大語文環境的背景下,就是從應試的角度來說,學習也是有必要的!

    至於您說的怎麼活學活用,我認為不用糾結這個問題。因為國學文化是我們經歷了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對於小孩子來說確實很難理解,就算是我們大人也顯得晦澀難懂。所以我認為小孩子只要背下來即可,也就是我們說的童子功修為。等到他長大了知識儲備增多了,有些內容他自然就理解了。當然了,如果您的家裡有人對古文化有研究,言傳身教那就更好了。

  • 3 # 數學學易通

    首先我的答覆是:可以適當學習。

    看法一:小孩子學習四書五經可以增強對國學的瞭解和文化的薰陶,培養孩子提前感悟國學的韻律和美感。

    四書五經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也是文學寶庫的組成部分,是歷史給予我們子孫後代的一筆財富。那麼如何教育孩子更好的學習優秀的文化呢?於是顯得很重要。有的人認為,現在的孩子已經學習了很多的文化課和藝術課知識,作業很多以至於寫不完,所以也就無暇顧及學習古代優秀的文化。但是,學習優秀的四書五經,甚至是唐詩宋詞,能夠很好的陶冶孩子的情操,感悟我們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學習其中的韻律,感悟其中的文化力量。

    看法二:從小讓孩子背誦四書五經等文學作品,但是要以理解其中故事為前提。以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述,讓孩子從中體會文化精髓和文化力量,有利於提升對文學的熱愛,甚至提升語文成績等。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是探索求知,所以要多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明白其中道理,其中主人公的境遇,從而明白生活中的道理,會更加珍惜學習,感恩父母、老師,感受這個社會的愛。

    總結:對於孩子是否要學四書五經,我的建議是可以適當增加內容,不求多,只求學習到其中精華,明白其中哲理就好。就像馬雲老師說過:“你可以不讀銷售或者管理類的書籍,但你一定要讀讀古代的論語”。教育的本質,是心與心陪伴的一段旅程,所以,在我們讓孩子讀書時,一定要陪在孩子身邊,講述故事,一起學習和成長。

  • 4 # 不急不忙我是小張

    作者的觀點應該是偏向於肯定,支援學習四書五經,個人也贊同這個觀點!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四書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為《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在我國曆史上佔據重要的地位。

    古代先賢的文化智慧歷經五千年歲月的洗禮,多少代人守護傳遞,才能流傳至今!

    我們中國一直是一個禮儀之邦,文明古國!而這些偉大的書籍也是文化的傳承媒介,是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精神瑰寶,孕育了無數偉大人格寶貴思想的中華兒女!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偉大的書籍中蘊含著偉大的思想,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針,行動創造世界萬物!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為了更好的生存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廣泛,更方便!可能對書籍的重視度減弱!

    21世紀我國會全面步入小康社會,是物質和文化的雙重脫貧,在這個承前啟後的年代,人們對物質的慾望遠大於對文化的期待!

    但事實上物質和文化就像人的雙腿,缺一不可,真正健全強大的人都是兩者都非常出色的成功人士!

    偉大的思想文化永遠都不會過時,在任何時代都可以綻放出歷久彌新的光芒,衍生出新的巨大時代意義!讓我們站在古人巨大的肩膀上,成就更好的自己,練就強大的本領,創造輝煌的人生!

  • 5 # 霖仙閣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問的雖然只是四書五經,卻適用於所有經史子集類傳統經典。

    首先我的觀點是:四書五經等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傳承還是致用都是很有必要學習的,只是不用學習全本、摘取基礎和重要的內容,從小到大逐漸學習。

    這個問題的要點還是在於如何致用。

    而“經世致用”也是歷代學者探求的重點,在明清時形成社會思潮,由於這些經典所述大多在“道”的層面,少有“術”的言論,故而常常被認為是隻講大道理、不說實踐的空乏理論。

    事實卻並非如此。

    熟讀這些經典後,當我們在做學問的時候,我們能夠“學而時習之”,明白“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會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治學態度,會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當我們獨居時,知道“君子必慎其獨”;與人交往時,知道“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我們不會“巧言令色”、不會“五十步笑百步”。

    我們懂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所以我們會“日三省吾身”;遇到困難,明白這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所以努力讓它“否極泰來”。

    危難時能“捨生取義”;發達後會“兼濟天下”。

    我們有“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品格;與他人共事,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工作有難度,我們會“一鼓作氣”不能讓他“功虧一簣”。

    在《詩經》中觀看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在《春秋》中領略爾虞我詐的家國紛爭。《尚書》告訴我允執厥中,《禮記》教會我天下為公,《周易》使我擁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

    一點愚見,貽笑大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子後面栽的竹子,都被我砍了,怎麼樣能讓竹子根爛了,栽桃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