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在腳下13006451
-
2 # 南臺老家院
燈籠呢又叫燈綵,起源於西漢時期。正月裡掛燈籠寓意喜慶闔家團圓,且講究掛雙不掛單,掛南不掛北,講的是福祿雙全,好事成雙,一般會在過了二月二將燈籠取下。在古代的時候,摘燈籠要碰燈,就是讓摘下來的燈籠兩個碰一下,讓裡面的火著了將燈籠燒掉,明年不再用今年的舊燈籠,這個稱為碰燈。
-
3 # 鄧帥侃大山
正月初二或正月底。
對於除夕落日前為“請神”掛起的燈籠,在大年初二夜裡“送神”時收起。
對於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掛起的象徵團圓意義的春節燈籠,可以一直掛到正月底。
-
4 # 原罪的天空
過年掛燈籠也是有時間講究的,一般是在大年三十掛上燈籠,但也並不是一直都掛著。元宵後的碰燈,也就是過完了正月十五把燈銷燬。
過去燈籠內都是會點燃蠟燭,正月十五後將兩燈相撞銷燬。現在燈籠皆是用電了,所以也沒有碰燈的必要了,只要把燈籠收起來放到一個乾淨的袋子裡再丟掉就好。雖然現在很多人家都是過年掛上燈籠,直到燈籠舊了壞了才取下來換新的,但在以前還是有講究的。
-
5 # 木水田外
最好不要掛燈籠,在宋代燈籠是青樓的標誌,在清明上河圖上就有體現。不過現代沒有這種文化了,大多作為裝飾品來懸掛,最喜歡卦燈籠的是日本,在日本不論民間還是政府,以懸掛燈籠為自己民族特色。建議如果掛了燈籠,過了十五應該就可以取下來了,你覺得呢。
-
6 # 卡小琨愛剪輯
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
我家在廣西南寧,掛過年的紅燈籠是和貼春聯的時間是一起的,過完元宵節看完煙火點了燈之後就把燈籠收起來了,也意味著春節過去了。
-
7 # 60後趙大姐
正月初二或正月底。
對於除夕落日前為“請神”掛起的燈籠,在大年初二夜裡“送神”時收起。
對於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掛起的象徵團圓意義的春節燈籠,可以一直掛到正月底。
-
8 # 輕音掠影
我們這裡一般過了正月十五就取下了。按我們這裡的說法是一過正月十五表示這個年就過了。大家也陸陸續續開始工作,上班,打工。新的一年開始了。
-
9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在我的家鄉,慶祝春節是從除夕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這就是俗稱的“過年”。在除夕到來的前一、兩天家家戶戶就會把新買的燈籠先掛起來一直到過完正月十五才把燈籠取下。因為在這段過年的時間裡掛上紅彤彤的燈籠代表著喜慶,寓意著吉祥,也寄託著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祈盼。等到過了正月十五,年也過完了,人們也該各自忙碌起來了,對新一年所有美好的祈盼都要在實踐中去達成,所以過完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把燈籠取下。
回覆列表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人們紮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
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3天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天兵已經放過火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3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來紀念這個日子.
燈籠依其形狀,目前分為泉州式和福州式兩種。其中以泉州式為中國燈籠的代表。
春節掛燈籠可以從大年三十一直掛到正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