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闊步嬰童

    《肖申克的救贖》裡那個老人出獄之後因為不適應而上吊的場景一直以來都在我的腦海裡難以抹去。

    他大半輩子都在監獄當圖書館管理員,他在那裡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得到了應得的尊重,而當他又重新回到這個他年輕的時候都有些無所適從的現實世界,他崩潰了,自殺了。

    一個長期關押在監獄的人,重新回到社會中肯定會很不適應。以前熟悉的一切都變了,街道不認識了,親人朋友也都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何況,絕大多數人也沒有什麼安身立命的本事,還要遭受周圍人的白眼和不信任。這種情況之下,能不無力麼?

  • 2 # 諾亞方舟心理

    這部劇一直影響我的,讓我念念不忘的一句話,一直作為座右銘使用著:

    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翻譯過來就是: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是啊,我們不都是這樣嘛,一輩子都在追尋著簡單,可是往往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每個人都知道1+1=2,可是又有幾個人真的可以做到呢?

    實際上長期關押監獄的人,出獄後很容易產生無力感,因為當前社會發展的太快了,快到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我們無能為力,而監獄中的生活亙古不變,社會適應力下降,完全跟不上節奏,所以現在出現的很多情況,有大部分的罪犯出獄以後都會在一段時間後再進去,體制化的生活方式已經完全的佔據了他們的生活,完全自由的方式反倒不適應,獄中嚮往著自由,盼望著出去,可是出去以後呢?家人、朋友都已經基本疏遠或者完全消失,等待的只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即使安排了工作,但是這種方式需要跟人打交道,而最常見的就是,顧客知道你曾經入獄過,敵意產生,自我價值感再次受挫。

    但是,《肖申克的救贖》裡面卻慢慢的在打破著這種失落的世界,安迪利用一切資源將知識帶給大家,利用一切力量讓大家對社會的發展有一定的瞭解,這是在將社會的發展融入到大家的內心,從沒出來就開始適應社會,適應發展,適應活著,而這種活著可以打破一定的孤獨感和融入感。

    《肖申克的救贖》救贖的不僅僅是自己和別人,而是人性與人心。

  • 3 # 靜心別苑

    長期關押在監獄的人,出獄後,多少都會對社會有一些無力感吧。

    現在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20年前,也就是1999年進監獄的人,對手機,各種APP,可以是完全陌生的概念。

    不知道出獄之前,會不會給他們有相關的培訓,如果有還好,沒有,那適應社會的就壓力更大了。

    回到家鄉,道路都變了,很多地方也不認識了,公交車都不會坐了。可以說處處是障礙。又頂著一個曾經的犯罪分子的帽子,找工作也不好找。

    而且,幾十年下來,年齡也大了,學習能力、適應能力都下降了,除非有人,或者有機構願意幫他,給他一個慢慢學習、慢慢適應的機會。

    所以,監獄關押的犯人,以後如何適應社會,也是一個大問題,需要好好重視,否則這些人出去,很容易再進來。

  • 4 # 林老觀影

    長期關押監獄的人,出獄後會對社會產生無力感,透過《肖申克的救贖》可看出以下幾點:

    1.安於現狀,拒絕改變,害怕改變

    不管是舒適的還是惡劣的環境,當人們在同一個不變的空間中生存很久,人們就會習慣這樣的環境,就像溫水裡的青蛙般,適應這裡的一切,安於現狀,害怕改變,甚至不願改變。

    因為已經適應的環境,迴帶給人更多的安全感。

    影片中的布魯克假釋後為什麼會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呢?

    原因基本上就是改變讓他恐慌,新環境讓他陌生,也失去了本該有的尊嚴。

    雖說假釋獲得了自由,但當他離開了生活了50年的監獄,他原本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熟悉的生活圈、認識的夥伴都隨著他的離開而消失。

    他需要重新面對周遭的一切,陌生的人陌生的事,這一切都讓他感到不安,也最終走上了絕路。

    瑞德的話很直白的說出了他的心聲:“他做了50年的牢,50年呀,成了井底之蛙,他念過書,在獄中有地位,出獄就成了廢人,監獄是個怪地方,起先你恨他,然後習慣他,更久後...你離不開他,這就叫體制化”。

    2.思維禁錮,失去了對自由的渴望

    肖申克監獄關押了犯人的身軀,剝奪了他們的人參自由,也漸漸地禁錮了他們的思維。

    他們不敢報有希望,在監獄裡關押10年、20年、甚至更久,犯人們已經不再懷有希望,因為希望越大,就會越失去。

    而為了不讓自己絕望而死,為了當自己能夠熬過當下,他們只能選擇將自己的內心思維禁錮住,不再幻想,老老實實過日子,更不敢奢望自由。

    對於監獄的生活來說,自由是遙不可及的東西,讓他們習慣了這種思維,習慣了不再渴望自由,如果有一天自由來臨,他們將不知如何面對,如何享受這種自由,自由一方面是身軀的解放,另一方面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獨自生活的孤單。

    這些就是犯人們不願離開牢裡的東西。

    《肖申克的救贖》透過這些反面深刻的反映了監獄對於人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從而更突出了男主角安迪試圖打破這一切禁錮,釋放人性中對自由的渴望,追尋自由的珍貴。

  • 5 # 和實物生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反映人性、道德、法治的外國電影,和中國國內的情況不能完全等同,只可以借鑑。

    在中國國內,罪犯在監獄服刑期間,是可以很好地生活改造的,基本上不會對社會產生所謂的“無力感”。

    第一,罪犯基本生活保障很充分。罪犯伙食費由國家財政支出,伙食標準有制度規定,能夠達到實物量標準,很多時候還有改善伙食、加餐、自購營養品等機會,罪犯營養健康沒有問題。

    第二,罪犯醫療衛生保障很到位。罪犯衛生費由財政保障,季節性流行病預防、診治都可以免費進行,個別大病如果較為嚴重可以申請暫予監外執行,也叫保外就醫。很多罪犯願意保外就醫,因為家屬不願意接受,耍無賴讓監獄治病,有的監獄為了維穩需要真拿出幾十萬給罪犯治病,享受到省部級幹部的待遇。

    第三,罪犯學習教育條件有保障。在監獄,罪犯必須參加勞動和教育學習。勞動崗位也能為你培訓一技之長,很多監獄還開設了職業技能培訓班,在裡面可以考證出來就業很搶手。文化課、識字課、法律課、心理教育、個別矯治,都會讓你的心態逐步往認罪悔罪的道路上走。每個季度還會有文體活動,開展文藝、體育、書畫專案展覽比賽,放鬆罪犯身心,舒緩思親掛家情緒,穩定監管改造秩序。

    第四,罪犯迴歸社會的路徑較為健全。罪犯日常有親情電話、親情簡訊、親情書信、親情會見、日常會見等等機會,可以讓罪犯與家屬保持較為密切的聯絡。這兩年還流行了離家探親,更是讓改造良好的罪犯更好地改造。在即將出監獄之前,還有出監教育,對當今社會流行的消費模式、交通方式、通訊方式進行模擬,幫助你順利迴歸社會。

    第五,當前的刑罰執行制度有利於改造。中國當前的刑罰執行制度有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基本條件都是:認罪悔罪、遵守監規、認真學習、積極勞動、沒有再犯罪危險等等。所以說,你只要在獄內不違規違紀,好好改造,減刑假釋的幅度是很大的。一般十年刑期,如果好好改造,努力掙分,最多刑期過半多一點就能夠減刑釋放。這對很多罪犯是很大的激勵,也保障了獄內正常的改造秩序。

    有以上幾條,罪犯基本上會對迴歸社會充滿期待和嚮往。但是,也存在著部分罪犯不能迴歸、不願迴歸的現實。比如,孤寡、慢性病、經濟困難、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孝順等老年罪犯,由於出獄之後缺乏謀生的技能和生存的保障,往往不願意迴歸社會。這個時候,地方社群矯正機構和村居也會進行妥善安置。後面這段就是考驗國家的社會保障水平了。

  • 6 # 阿呆說影

    感謝邀請,個人認為《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劇中的情景都是理想狀態,男主安迪入獄後會有特殊的技能讓自己成為獄中的焦點,就類似於美劇《越獄》中的男主斯科菲爾德一樣,工程師的頭銜讓他精於各種計算與越獄謀劃。《肖申克》中的男主安迪也是擁有一身才華,懂金融,精通財務知識,讓他迅速獲取了監獄老大和監獄長的芳心。當自由得不到滿足時,一點小小的成就就能讓自己獲取自由感,可最終是一場陰謀將自由感埋葬,換來的是由於無限渴望自由而產生的越獄行為。這所謂的自由感僅僅是一種想象,監獄是沒有自由的,因為監獄需要的是規則意識。之所以能在監獄服刑,就是因為沒有規則意識,觸犯了法律。所以要用規則框住自由。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進入監獄是絕望的,因為這裡意味著與外界斷絕聯絡、面對著不知道來歷背景的犯人、失去了自由。也很少有人能夠像電影裡一樣憑藉一己之力讓整個監獄的人都對自己刮目相看。也極少有人能夠成功實施越獄,能越獄的都是我們在電視上看到被重新抓回去的人。因為進入監獄的也是普通人,即便是有卓越才華的人也不可避免的要遵守規則:在監獄內服從管理,努力減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看的書推薦?買了kindle但是提不起看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