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津表白牆

    感謝誠邀!

    整體性思考也要看在哪方面,運營方面的需求比較多,我就說一說在運營產品方面的吧。

    所謂整體性思考,就是要考慮的全域性,全域性才是大局觀。學會站在更高的角度進行整體性思考,我們才會進行和提高

    當一個產品處於初創期,而產品生命週期就在產品剛開始階段。此刻一個產品經理一定是站在最高的角度去思考產品戰略和規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技術實現週期和產品上線之後的運營策略。這樣才可以規劃出合理的產品。

    但其實所謂的規劃,都是在試錯。但是試錯中,我們也在對我們自己的思維進行不斷完善。而只有具備三種思考模式不斷切換,才是成功的前提吧。

    這三種思考模式即運營核心的思維、產品核心的思維和技術核心的思維。

    零散著說起來就是

  • 2 # 心智玩家

    一個人的思考,很像是在看電影過程中對劇情的思考。一面看電影,一面區分這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下面的情節會怎麼樣。看完一部電影,這個人基本上能說出這部電影的整個過程以及對其中的人物、情節。

    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其實,也是一種“電影”,我們也隨著“電影”情節在思考。

    但是,與在電影院看的電影有所不同,我們看生活、工作這種“電影”的「視角」是很特殊的。在電影院裡看的電影,不管IMAX的立體效果有多強,作為觀眾,永遠是用「旁觀者」的視角看電影。而看生活、工作這種“電影”,觀眾本身就是“電影”中的角色,所以,觀眾只能從「當事者」的視角去看這種“電影”。

    那麼,這兩種不同的「視角」,帶來什麼不同的結果呢?

    「旁觀者」能看到整部電影的全貌。而作為「當事者」,卻只能看到與自己相關的“劇情”,與自己沒關係的“劇情”,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說,同樣作為「觀眾」,看到的「電影」是完全不同的。

    更為不同的是,在電影院裡看電影,每次只看一部。而看生活、工作這種“電影”,同時在看幾部“電影”,生活是一部“電影”,工作又是一部“電影”,有的還會有第三、四部,幾部電影都在穿插、交替著看……

    讓我們想象一下,我們的生活、工作是不是這樣的?

    我們在如此複雜的條件下觀影,就會造成我們根本就沒法「從一部完整“電影”的角度」去思考,思考的時候,往往只能根據當時劇情以及之前記憶中的一些片段,進行思考。

    這樣的思考,水平能高嗎?當然不可能高的!

    現實情況是,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這種情況下思考的,思考的,都是眼前所發生的一個一個的點,很少能把幾個點穿起來思考的,能把所有的點、面都穿起來思考的人,那更是鳳毛麟角。

    那麼,如何改變我們這種很狹窄的思考方式呢?

    辦法就一條,我們要從整體上去重新發現生活、工作這兩部“電影”,從整體上去看這兩部“電影”。這樣,我們的思考水平就能發生本質性的提升。

    那麼,怎麼才能從整體上去看,這兩部“電影”呢?

    一、找到“電影院”

    我們看IMAX的電影,要去放IMAX的電影院看。同樣,我們要看生活、工作這兩種“電影”,也要去能放這兩種“電影”的“電影院”看。

    能放這兩種“電影”的“電影院”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空間」。

    我們的意識,本身就存在著一個非常巨大的「意識空間」,宇宙是無垠的,但是,再無垠的宇宙,我們都可以在「意識空間」中“看”,甚至,我們可以在「意識空間」中“看”無數個無垠的宇宙,我們每個人的「意識空間」是非常、非常、非常巨大的。

    所以,不用擔心生活、工作的“電影”太多、太長,再多、再長的“電影”,我們這個“電影院”也是能裝得下的。

    二、學會看“電影”

    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意識空間」是“電影院”,那“電影”是什麼呢?

    “電影”就是意識空間中的「意識影像」。

    我們在之前的分享中與大家講過,我們的大腦就和電腦一樣,也分前、後臺執行。我們就像電腦使用者一樣,一般只懂得電腦的前臺執行,人腦的前臺執行是語言、邏輯,所以,我們能感覺到的都是語言、邏輯。但是,人腦的後臺執行都是「意識影像」。

    我們只要感受一下自己的思考過程,就會發現,在我們語言、邏輯的後面,都是非語言的「意識影像」。

    比如,我們看小說的時候,腦子出現的不是小說的文字,而是文字說描述的情節,這種情節出現在我們「意識空間」中就是「意識影像」。比如,下班了回家,出現在腦子裡的,不是家的地址,而是回家的路,回家的路,在我們的「意識空間」中就是「意識影像」。

    最明顯的,是我們的做夢體驗。睡著了,差不多可以看作是人腦前臺執行停止了,可是,後臺依然在執行,所以,我們在夢中,就像看電影一樣,夢到的都是影像,這個影像就是「意識影像」。

    我們都受了教育的誤導,認為語言、邏輯是思考的基本單位,其實,思考的最基本單位是「意識影像」,只是我們平時很少去感受自己的「意識影像」,第一次聽說「意識影像」,會覺得比較陌生,我們只要開始感受自己大腦的思想活動,都能感受到「意識影像」。

    三、收集生活、工作“電影”的片段

    在生活、工作中,我們遇到的人、事、物,在「意識空間」中,都是一個個「意識影像」的片段,我們要看生活、工作這種“電影”,一開始的時候,是看不到完整“電影”的,都是片段。那怎麼辦呢?

    資訊的收集與還原,是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

    這裡面有著很重要的原則,收集資訊的時候,必須要做到「誠意:把內在意識收回來」、「正心:把前意識沉下去」、「格物:破除觀念」。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收集資訊時,才能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去收集,收集來的資訊,才會最全面、完整;最客觀、真實,這樣,我們才能看到“電影”的本來面目。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一個人的思考訓練或者說思考功夫,就在這個地方,真正的思考過程,反而是挺簡單的。

    四、加工“電影”

    我們一邊收集「意識影像」的碎片,然後,在「意識空間」中匯聚,這個時候,我們哪怕收集來了足夠多的「意識影像」碎片,這“電影”依然是散亂的,那麼,如何才能獲得一部完整的,接近真實情況的“電影”呢?

    這時,作為看電影的主體:意識,反而比較清閒,只要學會一點「誠意:把內在意識收回來」,因為看“電影”的主體是內在意識,把內在意識收回來以後,安安靜靜的在「意識空間」中看這些「意識影像」就可以了,看得越全面、越細緻、越透徹,效果會越好。

    就在內在意識看這些「意識影像」的時候,與內在意識相匹配的潛意識就會發揮作用,這潛意識並不是我們平時所理解的那個潛意識,而是佛教中「明心見性」的「心」,是《大學》「正心」之後的「心」。

    內在意識在看「意識影像」的過程中,或者之後,會有靈光一閃的感覺。有了這種靈光一閃的感覺,原來散亂的「意識影像」就會一下子變成一部完整的“電影”,內在意識會發現其中的內涵與關聯。這些都是潛意識完成的工作,我們平常把這稱之為:洞察。

    有了,這樣的完整的“電影”,我們就可以經常看“電影”了,我們一直把思考的洞察體驗看得很神秘,其實,思考的洞察體驗很簡單,就是在這種看“電影”的過程中,自然就會出現。

    五、看“電影”的幾條規則

    1、開始學習的時候,需要注意體驗自己的「意識空間」與「意識影像」,這個並不難,只要注意體驗,都是能體驗到的。懂得在自己的「意識空間」與「意識影像」中思考,其實,您已經開始學會《道德經》中的「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2、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其實,是在收集資訊的階段,一方面要養成收集資訊的好習慣,把資訊還原成「意識影像」,另一方面最關鍵的,就是在收集資訊的過程中,要懂得「誠意:把內在意識收回來」、「正心:把前意識沉下去」、「格物:破除觀念」,把這三點做到了,收集來的資訊才能更全面、更真實,否則,在外在意識與前意識的主導下,收集來的資訊既不全面,也還原不出本來的樣子。

    3、最後的“看”,其實挺簡單的,因為到了這個階段,一個人一般已經有了看“電影”的樂趣,要注意的是,看全、看細、看透,但是,要守住內在意識不要被所看到的“電影”帶走,是一種不動念、不動心的看,這種狀態就是《呂祖百字碑》中說的「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注意要不迷。

    我個人的體會是,當靈光一現的時候,不要興奮,這個時候,是很容易興奮,這種興奮一定要剋制。

    最後,2017年就快過去了,分享一種新的思考方法給大家,希望對大家在2018年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的手機壞了,孩子心裡接受不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