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魯科夫

    第一,楚國的地域太廣,沒有自然天險可以防守,所以楚國軍隊往往可以長驅直入中原,但是反過來敗時也是沒有地形可以依託來防守。這一點也許是楚國君臣貪心所致,本來楚國取得江南廣大區域後可以將都城定在江南,依託長江天險。

    可是楚國要爭霸中原,在飲馬黃河之後,為了繼續進攻中原各國楚國始終沒有遷都。直到每次被敵國攻破都城才遷都,這種被動的遷都造成了不可想象的損失。

    第二,戰略上的失誤。一是楚國沒有搶在秦國之前攻下巴蜀,雖然那時只有漢中之地才可以進巴蜀,而秦國佔據漢中。但是楚國完全可以動用水軍沿江直上進攻成都,從伍子胥帶到吳國的水軍訓練技術可以看出,楚國水軍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二是在戰國後期滅掉了魯國。這使本來就很突出的齊楚矛盾更加尖銳,導致後來幾次的合縱中齊楚之間的互不信任,屢次失敗。

    第三,貴族長期把持政權。雖然戰國初期吳起的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局面,但是吳起注意到的只是表面現象,而沒有看到楚王才是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的權威,楚國貴族長期把持政權卻沒有誰能取而代之。說明楚王還是他們主要的利益代表者。

    這一點表現在楚國春秋戰國國君的比較中就可以看出,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都是英明有才幹的人,而到了戰國楚國卻屢出昏君。也從一個側面表現出楚國落後於時代的發展,而這一點又以貴族掌權為代表。

    第四,楚民族寬厚的本性。楚國吞併瞭如此之多的國家,這些亡國的民族又如此複雜,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末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看到大量弒俘的記錄。

    為什麼說這也是一個導致楚國失敗的原因呢,對比一下秦國就知道了,秦軍大量殺人導致敵國軍隊的兵員得不到補充,將青壯年全部殺死後,即使敵國軍隊得到補充,也都是老弱病殘,根本不是秦軍的對手,所以秦軍即使在幾次戰役中失敗了也沒有關係,而關東幾國就不同了,所以到了戰國後期各國都學習秦國,戰爭變得異常慘烈和血腥。俘虜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楚國在這方面也是很吃虧的。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國之所以亡,不外乎內部不穩定與外部太強大兩個原因。楚國之亡,內因是變法不徹底,國力家凝聚力不強;外部原因則是秦國太強大了,躲不過又打不贏!

    楚國地域廣闊,橫跨大江南北;楚國人口眾多,號稱控弦之士百萬。但是楚國變法不徹底,內部世族林立,人民離心離德,王命出了國都難以執行!戰國後期的楚國由老楚國、吳國、越國組成,還有嶺南的土著亦臣服於楚國!但是楚國類似於天子,國內還有昭氏、景氏、屈氏、黃氏、項氏等大批貴族當權,政令不如秦國那樣暢通!

    楚國是七大戰國中變法最不徹底的國家,因此他的國家凝聚力最弱,但是貴族的傳統久遠!吳起在楚國變法九年而夭折,不僅身死而且政亡,楚國老世族雖取得勝利,但卻拖了楚國後退,讓秦國搶的了先機!屈原雖有變法之志,但時不我待,楚威王早死,楚懷王無變法意志,最終變法流產。

    至於秦軍的強大和商鞅變法的威力,不用在下細說,大家也清楚得很。遇到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的秦國,楚國就算變法成功了,也不免被秦國消滅,何況沒有變法功成的楚國!

  • 3 # 王斌兔斯基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曾說過: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

    什麼意思呢?就是楚國與秦國都有一統中國的實力,合縱成功就是楚國一統天下,連橫成功就是秦國一統天下。但是為何是秦國連橫成功,滅楚一統天下呢?

    答案不外乎這麼幾種:

    第一:楚國雖然國土廣袤,自今天的河南中部以南,盡屬楚國。但是過於廣袤的土地帶來了嚴重的統治問題。要知道當時的通訊手段是靠人馬傳遞訊息,而不是現在的一個電話就能聯絡千里之外。楚國的土地雖大,但始終不能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反觀秦國,早早的就實行了郡縣制,儘可能的將整個國家的資源掌握在了秦王手中。

    第二:楚國不是周天子親封的諸侯,與中原地區的姬姓諸侯尿不到一個壺裡。與齊國等姜姓大族也不和睦。這導致了合縱始終不如連橫做的那麼順暢。說白了就是大家看秦國是夷狄是吧,看你楚國也不順眼,就當你是南蠻。

    第三:缺乏中央集權制度下的楚國,大量的貴族蓄養私兵。特別是屈氏,景氏,昭氏,這三大氏族內鬥不絕。造成了與秦國“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相反的戰鬥精神,沒事就喜歡窩裡鬥。要知道屈原同志就是被他們這麼窩裡鬥給氣的投江的。

    第四:楚國懷王的戰略失誤。就如同明朝覆滅的跟元寶山從萬曆十五年埋下的一樣。楚國的滅亡開始於楚懷王的外交失誤。當時戰國各國各種背信棄義,撕毀盟約。今日朝秦,明日暮楚,這很常見。可是楚懷王不知道怎麼的就非常的死心眼,在他被秦人埋伏軟禁於秦國後,就是不答應割土盟誓以換自己回到楚國。而在這之前,楚國的合縱失敗,被齊國打了一頓,韓魏聯軍打了一頓,秦國也揍他。這造成了楚國國力大減。

    最終,楚國就是在既不能整合全國貴族力量,又不能正確組織外交,還不斷戰敗的情況下,被慢慢放血放死了。

  • 4 # 一個貝殼兒

    彭城3萬鐵騎擊潰聯軍六十萬,斬殺十萬,淹死十萬,開創了閃電戰的先河,垓下缺衣少穿的十萬楚軍對兵強馬壯聯軍六十萬,既如此韓信也沒有貿然行事,採用了十面埋伏,令人費解的事,霸王是怎麼率八百騎兵突破漢軍大營,逃往烏江。強兵來自於戰,非戰之時來自於練。缺戰少練,再強的隊伍也都不可能持久。

    郎中騎兵固然驍勇善戰,但比起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來講,還是略遜一籌:滎陽之戰中,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主要是由於項羽的三萬精騎從齊地一路長途奔襲,在彭城之戰中又殺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而且又接著對劉邦的軍隊追亡逐北,連續作戰逐漸成為了強弩之末。再加上滎陽本身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雙方的軍事態勢已經是此消彼長了。項羽的部隊在此受到挫敗也就不足為奇了。垓下之戰,項羽這位戰神已經逐漸被劉邦幾十萬聯軍圍困得成了窮途末路。這支郎中騎兵隊伍順勢進攻,便成了壓垮項王的最後一根稻草!

    突然發現,原來西漢前期,很多能臣都是文武雙全的,因為是從郎中騎兵裡選拔出來的。而京索之戰韓信打敗項羽,出乎意料,真的出乎意料,在我眼裡項羽是不敗的,竟然敗了。我一直覺得歷史上描寫戰爭最出神的就是史記裡描寫垓下之圍,項王與二十八騎突圍那段,斬將刈旗,後世再也沒有那樣的英雄了。

    個人認為是劉邦在消滅三秦佔據關中後,全盤恢復了秦制並在蕭何的主持下重新啟用了秦國遺留的各項水利設施和動員機制,而項羽卻全盤恢復了楚國舊制,這樣一來,就等於重新恢復了當年秦滅楚之前的戰略態勢。

    而項羽卻對此熟視無睹,可見其是何等昏庸,而自楚漢想爭開始,原本不佔優勢的漢軍越往後越打越強,楚軍卻越打越弱,所謂與劉邦在鴻溝平分天下,說白了就是項羽已經打不起了,而後來的烏江自刎,其實也就是項羽儲存了自己最後的顏面:因為再打下去,恐怕項羽就不是烏江自刎,而是被漢軍斬殺或生擒了。

    確實,往陰暗一方面說,每個人都是追逐利益的,如果在付出了相同努力在不同地方卻有不同的利益收穫,且人心不穩的話,兩廂對比,大家自是知道如何取捨大秦和大漢皆是靠關中老秦人一統天下,一句話總結:楚一為秦國所滅,二為秦法所滅。

  • 5 # 文史蘸醬

    楚國作為戰國七雄當中疆域最為遼闊的一個超級大國,理當說來應該是最有機會去統一天下的國家,但是最終統一天下的卻並非是楚國而是秦國。要說楚國最終衰敗的根本原因,便是在於楚國並沒有進行一次徹底的變法。

    早在春秋年間,楚國便是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了,整個春秋時便是晉國和楚國的爭霸史,兩個國家是輪流當著天下諸國之首的。即便是楚國是在遇到昏君主政之時也是可以排在天下列國的前列的。後來隨著春秋末年晉國被逐漸瓦解,之後更是被三個小國割裂之後,按理來說,此時的強國應該便是隻有一個楚國的,而楚國也是完全可以去統一天下的,但是這時候的楚國卻並沒有成為天下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反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楚國的國力日漸的減弱,而這原因便是當時天下的各國皆是開始進行了變法運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魏國的李悝變法以及秦國的商鞅變法。

    魏國在魏文侯時期經過李悝變法之後,魏國成功的成為了天下最強的國家,來了次鹹魚翻身。而秦國也是在商鞅變法之後,逐漸使六國從瞧不起秦國變成了畏懼秦國。但是楚國卻是因為吳起的變法,反而是更加的弱小了。那麼為什麼其他國家的變法都可以強大,唯有楚國的變法使自己變得弱小了呢?這是因為楚國在支援吳起變法的楚王死了之後,便是否認了吳起變法的成果,吳起的所作所為都被楚國的舊貴族改掉了,因此楚國的變法成果並沒有可以儲存下來,楚國也在沒有變法的情況下逐漸的弱小了。

    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他國家當時都是任人唯賢,楚國仍然是任人為貴,他們不會去吸收人才。這也就使楚國雖然有著最大土地,卻是養著最差的管理人員,這也就是楚國滅亡的原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劉恆和劉啟為何活得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