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雲觀濤
-
2 # 果蔬吧—合夥人
不請自來客。
神佑通背最為高,斗門深鎖傳英豪。
仙人立起朝天式,撒手抱月不相饒。
通背拳,筆者有過接觸,與太極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很想練,可惜……見到的多是架子功夫。只是略有了解罷了。 為什麼叫通背呢?筆者自己理解是丹田內勁由脊上行通於背達兩臂。
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有這麼一句話:牽動往來氣貼背,就是說的這回事,兩手兩臂之勁由後背練成一體。 內外兼修。內裡抖肩活脊,外練手臂柔韌,據說老輩人練拳,在木頭樁子上綁上狗皮,就用胳膊噼裡啪啦的抽打,這樣練出來的兩臂,如同鞭子,抽的人身上就要暴血管。 而且側身換膀轉的會很靈活。這才是正兒八經的傳武身法。
擅長打遠擊長,五指如錐,手背似錘,手腕綿柔變化多端。這玩意打起遊鬥來很是頭痛。筆者從這裡見識了傳統拳術除了入膛打法的另一類打法。就是這種遊鬥。
可惜……筆者眼緣不夠,聽拳沒見拳,現在練拳的步子特別死。 不過也夠稱得上這句拳遇通背亡。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
3 # 形意傳薪
通背也稱通臂拳,
通背拳又稱通臂拳,是歷史悠久的漢族拳術,在漢族傳統武術中源遠流長,在河南、河北、京津、關東等地廣泛流傳,亦稱通臂二十四勢。也有祁門通臂,五行通臂,白猿通背、猿猴通臂、螳螂通背和二郎通臂等不同流派。通臂拳又稱獨流通臂,因它源於獨流,故有此稱。又稱滄州通臂,因1916年滄州郭長生將此拳引進滄州,此拳在國內外影響頗大,故“滄州通臂”很馳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拳種和拳法》書中說:“滄州通臂拳講究激步勾子、縱步斬,其代表人物是劉玉春和郭長生,人稱‘郭燕子!
-
4 # 少林劉建社
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藝是中國傳統體育專案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式練習是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社會中實踐不斷積累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而少林通背拳是,在大洪拳和大通臂拳的基礎上,改造進化而建立的一套新拳術,由於招式大方、猛矯健、功防兼備、實戰性突出的特點,特別適用於現在的青少年。
少林通背拳是少林寺較早的拳術之一,多以上肢動作為主,掌拳並用有起有落變化多端,起如“虎撲人,落如老鷹捉物”。接下來由我簡單介紹通背拳的一些招式:起手勢,向左跨一步,兩手抱拳於腰間,拳心向上,向左擺頭。金沙飛掌身體左轉左拳變掌,向左格擋,左拳收回腰間,同時右拳向前衝去目視前方。左探花接上掌放置頭頂,拳眼長下同時從腰間衝出目視前方。
本人建議找個師傅練習,在網上看影片買書學習很容易練偏。
-
5 # ChaliE
通背拳手法共發一百零八字,隨意而發,或一字發出,或二字發出,或三字連發,或四、五、六、七、八字一齊發出,使人無處測知。
通背拳手法有:指引、搖挑、攢擁、轉環、劈摟、勾刨、託隨,撩按、將( luo〕帶、摔拍、推撲、撣煽、擒裹、插撐、擁撞、接攔、勒打、騰封、揉操、滾翻、搓扯、掏掖、雲攏、撥掩、拂挽、劫擰、撅掀、崩斬、兜持(lu)、切靠、擁點、掙掄、拋掠、領送、錯鍘、衝闖、搪架、支穿、擠插、塞揣、撈摸、挺裂、掃掛、虛誘、框詐、摧拽、蹋押、捉拱、坐抖、粘連、涵炸、跳躍、閃展。
步法
通背拳步法有:閃步、錯步、偷步、碾步、跳步、擠步、碰步、提步、行步、進步、退步、踏步、鑽步、馬步、弓步、三七、四六、半僕、準提、龍行、虎形、牛形、駝行、鶴行、雞行、喜鵲、抽撤連環步、猿猴倒行步、五虎群羊步、膀超步等。
通背拳少門以提膝步為主,而老門則以碾閃步為主。此敘步法仿其形跡只一步,而一步包羅永珍.究其理.察其妙,各有所用耳。
-
6 # 溫慧明
通背拳和技術,這兩個詞彙的碰撞,讓我若有所思。一個是古代的拳種稱謂,一個是現代的通用泛概念詞彙,如果在體育專案學習和競技訓練的範疇內,技術倒是常規性詞彙。
為什麼我對技術和通背拳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會引發感冒?因為通背拳來源於中國傳統武術的幽深地帶,集萃於清代,在近代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屬於後知後覺的優秀拳種。通背拳,按習慣,更應該和法、法度、法理、勢、傳統哲學、樸素的唯物主義、儒釋道這些詞彙放在一起共築生態。如果非要和現代技術產生關係,那也需要從傳承的詞彙區經過(比如:打閃仞針、蛇吸石、封閉、七星等等),再達到技術這個詞彙進行融合配適。
這裡提及的技術一詞,應該是泛指訓練和技擊的技術。評價一個古老拳種,看需要從哪幾個方面來看?那就拿通背拳舉例:
1、通背拳本體:通背拳毋庸置疑是經過九代人認證,經過清朝、民國、解放戰爭等各歷史階段,揚棄發展在京津冀、東北等地的優秀拳種,形成了以槍、刀、手為一理的綜合法理。通背拳,被稱做是開啟百門的鑰匙。
2、通背拳的習練方法,以技術這個詞彙來分析(因篇幅有限,僅舉證力的線路技術):
直線訓練:通背拳在力的方向上重點以吊帶為直線訓練,心法如拉弓射箭,而非很多人所說的伸肩。
切線訓練:通背拳以膀切練習,加以搖身,名為搖身膀切,貫徹身力,進行切線訓練。
斜線訓練:以七星之勢路徑,進行斜線或斜橫力的練習。
圓形訓練:以圈手為主,分為大圈手(背圈)、小圈手(前臂圈)、腕圈,配以正反方向,進行圓形法的練習。
斜橫訓練:以劈挑,配以閃碾步法進行訓練。
橫力訓練:以雲手,又細化為單引手、雙雲手,進行橫力的訓練。
等等。
以上僅僅是以主要幾個力的方向性訓練,進行簡要的概念性介紹。
如果,從發力的角度,來說訓練方式,當然也有:冷、彈、脆、快、硬等學理亦可從技術的角度進行提純分述。
-
7 # 蘿蔔青菜土豆地瓜
通背與形意有很深的淵源
尤其是五行(修老爺子)這支
分為:內狀 外狀
不要爭論內外區別如何,這是看緣分的!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客。
神佑通背最為高,斗門深鎖傳英豪。
仙人立起朝天式,撒手抱月不相饒。
通背拳,筆者有過接觸,與太極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很想練,可惜……見到的多是架子功夫。只是略有了解罷了。
為什麼叫通背呢?筆者自己理解是丹田內勁由脊上行通於背達兩臂。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有這麼一句話:牽動往來氣貼背,就是說的這回事,兩手兩臂之勁由後背練成一體。
內外兼修。內裡抖肩活脊,外練手臂柔韌,據說老輩人練拳,在木頭樁子上綁上狗皮,就用胳膊噼裡啪啦的抽打,這樣練出來的兩臂,如同鞭子,抽的人身上就要暴血管。
而且側身換膀轉的會很靈活。這才是正兒八經的傳武身法。擅長打遠擊長,五指如錐,手背似錘,手腕綿柔變化多端。這玩意打起遊鬥來很是頭痛。筆者從這裡見識了傳統拳術除了入膛打法的另一類打法。就是這種遊鬥。
可惜……筆者眼緣不夠,聽拳沒見拳,現在練拳的步子特別死。
不過也夠稱得上這句拳遇通背亡。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