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之鈺
-
2 # 木逸軒
如今孤獨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調查表明,有將近五分之一的美國人強烈地感到孤獨;而2004年的社會調查顯示:參與者中感覺“沒有人可以與自己討論重要問題”的比例是1985年的三倍(Cacioppo &Patrick, 2008, p. 6 & 38)。
孤獨不單讓人痛苦,還很危險。研究發現,孤獨的心理狀態會讓一個人的死亡風險提高26%,而長期孤獨會削弱人的免疫系統,導致孤獨者更容易過早死亡(Knowles et al.,2015; Cacioppo & Patrick, p.77)。那麼,該如何幫助孤獨者走出孤獨?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John Cacioppo對孤獨進行了20多年研究,並將研究成果寫成《孤獨(Loneliness)》一書。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導讀這本書,來聊一聊:什麼是孤獨?人為什麼會陷入孤獨?孤獨如何引發更多的孤獨,以及如何緩解孤獨。
感到孤獨,
意味著你得尋找更有意義的聯結
心理學家認為,孤獨是由於人們沒有獲得足夠的、令自己滿意的社會聯結,而導致的不舒服的情緒體驗。“滿意”的標準多種多樣、因人而異。有些人享受深度交往,有些人喜歡更廣泛地交際。因此,同樣的境況下,人們的孤獨感也是不同的(Boomsma et al., 2005; Khazan, 2017)。
人們下意識地認為:感到孤獨意味著這人形單影隻。但實際上,人們可以在獨處時未必感到孤獨,也可以在人群擁擠時感到孤獨。因為孤獨來自於人們“擁有的聯結”與“渴望的聯結”之間的差異,它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人可能被他人圍繞,卻因為渴望某種聯結而不可得,於是感到孤獨;而獨處則是一種客觀狀態,是“此時此刻只有我一個人”。人們可能主動選擇獨處,比如,他們可能對現有的聯結非常滿意,所以沒有意願與他人接觸;他們享受獨處,並不感到孤獨。
那麼,如何區分自己是“安於獨處”還是“感到孤獨”呢?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情緒狀態進行判斷——孤獨會讓人感到不安、痛苦與耗竭;而“安於獨處”的人,會在獨處時感到平靜、甚至富有創造力。
儘管孤獨不是一種舒適的感受,但它帶來的並非只有消極的影響。Cacioppo教授認為,孤獨是一種有用的“社交痛處(social pain)”,當人們的社會聯絡變得脆弱,甚至即將崩潰時,孤獨就是訊號。孤獨幫助我們更好的生存,依戀關係的提出者John Bowlby寫道:“年幼的時候,從特定的看護者身邊被孤立開來是非常危險的。不難想象,動物們有與同伴保持聯結的本能。”孤獨提醒著我們:要更加註意社會聯絡,著手修復破損的人際關係,或是鼓勵我們去尋找更多的社會聯結。
因此,當你感到孤獨,就意味著大腦在提醒你:“你需要走出去,和人建立更多的聯結了。”而如果孤獨者始終遠離人群,那麼Ta的孤獨就不會好轉。只有當人們重新建立足夠的聯結,並對這些聯結感到滿意與放心時,孤獨感才會消失(Cacioppo & Patrick, p.8)。
為什麼人們會陷入孤獨?
1. 孤獨者可能遺傳了“孤獨基因”
孤獨是可以遺傳的。雙胞胎研究發現,在基因型一致的同卵雙胞胎中,如果有一人感到孤獨,另外一人同樣感到孤獨的可能性接近48%;而在基因型不一致的異卵雙胞胎裡,一人感到孤獨時,另一人同樣感到孤獨的可能性為24%,證明基因會影響我們的孤獨感(Boomsma et al., 2005; Cacioppo &Patrick, 2008, p. 20)。
2. 高特異性的身份與經歷,讓人感到“格格不入”的孤獨
孤獨者覺得自己與身邊人缺乏聯結,是因為他們的身份或經歷與他人很不一樣。比如,非異性戀的學生比異性戀學生更多地感到孤獨;而遭遇過“非典型事件”的人(比如父母有重性精神病等),也更容易感到孤獨(Rubin, 2017)。
由於自己和身邊人“不一樣”,這些孤獨者們感到同他人缺乏深刻的情感共鳴,覺得“身邊人並不理解自己”。而且,由於害怕遭到攻擊,這些孤獨者們不敢說出自己的身份與經歷;或是即使把這些講給身邊人聽,也找不到相似的人來彼此印證。
3. 喪失會讓人感到孤獨
在經歷喪失後,人們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比過去更強烈的孤獨,比如親人離世、分手或是離婚。有時,我們並不深愛著那些離開的人,但我們依然會感覺“空落落”的。因為我們失去的不止是一個人,也包括了我們與他人的聯結。這份聯結中,可能包含了我們原本共同的生活習慣、回憶等等(Rubin, 2017)。
而有時,隨著喪失,我們會經歷了身份的轉變,於是我們失去了同“過去自己”的聯結,比如從“有媽的孩子”變成“孤身一人”;從“丈夫”變成“單身”。這也是為什麼,不僅負面的喪失會讓我們孤獨,一些喜慶的事件也會引發孤獨感,比如結婚、升遷、去外地上學等等。
4. 缺乏深度的、被理解的、有支援性的關係,讓人感到孤獨
有些孤獨者的身邊並不缺人,他們能夠擁有很多朋友、有親人和伴侶,但他們依然感到孤獨。因為這些孤獨者現有的關係中,缺乏深度的、被理解的、有支援性的聯結(p.56)。比如,他們可能有許多共同玩樂的朋友,卻沒有一個能從深層次理解自己的人;父母可能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可並不過問他們的內心感受;伴侶或許可以一起逛街旅行,但在他們遇到困難時,伴侶並不會提供支援。
人們渴望被理解、渴望尋求深層次聯結。如果人們體會過被真正地理解與支援,他們會對人際關係更加樂觀;即使這些人一時間缺乏理想中的聯結,他們也不會長久地陷入孤獨中,而是會更耐心、樂觀地尋找。一般而言,親情是提供深度理解與支援的基礎。但如果沒能和家人建立深層次的聯結,我們依然有機會在友情與愛情中建立類似的聯結,走出孤獨。
我們都需要更好的連結,更好的關係,那是每個人的幸福感裡都無法缺少的東西。但選擇尋求關係,就一定會在某些時候付出心碎的代價,完全沒有風險的關係是不存在的。愛本身就包含了心碎的部分。當然你仍然可以選擇付出一部分幸福感作為代價,去過一種更隔絕、更安全、毫無風險卻也充滿死寂的狀態。歸根結底,我們是在代價與代價中選擇,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代價,是自由的基本前提。
-
3 # 封存故事叮噹貓
孤獨這種東西真的要這麼分析的
她說,有物件就不孤單了,不孤單人流不會又孤獨感。
我是這麼想的,有物件之後得關心他,得照顧他的胃,得維護他的面子,得配合他的時間,得化妝,得穿的好看,各種節日得準備各種驚喜,得改變自己的任性,得照顧他的情緒等等等,這麼一想,孤單真的不好麼?
Ps:當然。我們都希望成為被照顧,被關心,被呵護,被捧在手心的那個人,可是,五百年的回眸在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世界上哪有這麼多拯救過銀河系的妞
想想,還是孤單適合,哈哈哈
-
4 # Jia小殼
對於喜歡孤獨的人來說,Ta不需要特地找辦法釋放,因為本身就很享受自己一個人的獨處,有規劃,會好好利用這個時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放鬆心情,不用刻意周旋於周圍的一堆雞毛蒜皮。
當然,以上主要是針對把強大內心承受力和情緒把控力能很好做到的少數人,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為生存奔忙,會迷茫、焦慮、孤單……
人生因為有趣才會更有價值,有孤獨感時,要麼想方法遠離孤獨,要麼坦然享受孤獨。既不享受,也不行動,在無限惆悵的現狀中不停思慮,很容易引發或輕或重的心理疾病。明白了這一點之後,希望我們在面臨孤獨時能產生更多的想法,而不是“自甘墮落”。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目標或幻想,有大有小,有宏偉有平凡,如果沒有,就去想一個目標,做一個計劃。當有事做,有期待之後,無論開心或難過,成功或失敗,生活也會更加飽滿。
孤獨並不可怕,實在不知所措的話,就特地給自己找點事做。或者當你習慣了這個孤獨感之後,要相信你的內心就在無形中變得更強大了,終究會找到自己的方向~
-
5 # 般若紅星老田
因人而異:愛動的去運動,愛靜的獨自看個電影,聽聽音樂,閱讀一本有趣的書,睡個懶覺,喝個小酒,都可以:不妨礙別人卻也能愉悅自己最好
-
6 # 農村三姐炒貨
許多有孤獨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從而使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持久的關係。 在這個世間,總有一些無法抵達的地方,無法靠近的人,無法完成的事情,無法佔有的感情,無法修復的缺陷。生活不會按你想要的方式進行,它會給你一段時間,讓你孤獨、迷茫又沉默憂鬱。等你度過低潮,那些獨處的時光必定能照亮你的路,也是這些不堪陪你成熟。有時候人就是這樣,遇到再大的事自己扛忍忍就過去了,聽到身旁的人一句安慰就瞬間完敗。後來才明白,怕的不是冷漠怕的是突然的溫柔關心,怕的不是自己吃苦怕的是身邊的人為你難過,怕的不是孤獨怕的是辜負。人生最珍貴的是選擇,人生最難得的是放下
回覆列表
孤獨感不用釋放,孤獨感自己處理就好。享受一個人的安靜,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兒。讓自己忙起來,孤獨感就會慢慢的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