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字不爽
-
2 # 苦茶庵
唐代大詩人杜甫遊覽了成都諸葛亮祠後,寫下:“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名句。他說的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治蜀的故事。諸葛亮,字孔明,生於公元181年,琅邪陽都人,少年失去父母,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只好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避難。不久,叔父也去世了,諸葛亮就到襄陽城西的隆中定居下來。在這期間,諸葛亮讀了大量書籍,經常和他的好朋友徐庶、崔州平等一起縱談今古,品評時事。他常常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軍事家樂毅自比,是一個很有抱負的青年。就在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漢末以來的軍閥混戰,已經初見分曉。
曹操消滅了袁紹,基本上統一北方,勢力最大;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在江東的統治也趨於穩定。此外,還有割據荊州的劉表,割據益州的劉璋和活動於荊州一帶的劉備。
劉備,字玄德,涿郡人,是漢朝皇帝的遠房宗室。他在參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軍的活動中,形成了一個不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在軍閥混戰中,四處奔波,經常寄人籬下,始終沒能取得一塊立足之地。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後,一度依附袁紹的劉備,在北方更站不住腳,在曹操的逼迫下,逃到荊州,依附劉表。
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劉備到荊州後,開始“禮賢下士”,訪尋人材。當時襄陽的封建名士司馬徽告訴劉備說此處有臥龍、鳳雛。臥龍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後來,諸葛亮的好友徐庶投靠劉備,受到劉備的器重。他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很有才識。因此,劉備非常渴望見到諸葛亮,並讓徐庶把他找來。徐庶說:“這個人你必須親自去請,否則他是不會出來的。”於是,備便帶著關羽、張飛二將,親自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一連兩次,諸葛亮都避而不見第三次,諸葛亮看到刈備確實是真心實意相請,才出來會見。這就是“三顧茅廬”的故事。
在這次會晤中,劉備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策略。諸葛亮根據自己多年的觀察和判斷,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說:自從黃卓作亂、群雄割據以來,曹操已經打敗袁紹,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不可和他爭鋒;孫權佔有江東,已經過了三代,地勢險要而百姓歸附,賢能的人為他所用,這是可以引為援助而不可以謀取的。現在剩下荊州,北邊有漢水、沔水為屏障,南邊有近海之利,東邊連線吳會、西邊通著巴蜀,此用武之地。再有益州,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國。這兩個地方的統治者都是愚昧儒弱的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接著,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奪取天下的大計,即:奪荊州、取益州,做為立足之地對外聯合孫權,共抗曹操對內搞好政治,等待時機一旦天下有變,就益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完成霸業,統一全國。劉備聽了諸蕊亮這一番議論後,心悅誠服,表示完全接受諸葛亮的辦法。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
此後,諸葛亮應邀出來,輔佐劉備,成為劉備最得力的謀士。二人的關係也日益密切。這種情況使關羽、張飛很不高興,劉備勸解他們說:“我得到諸葛亮,就象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啦!”不久,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按照“隆中對”所提出的方案,與孫權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先後佔據荊、益州,並於公元221年自稱漢皇帝,建立蜀國。
-
3 # gaosheqin
隆中對策
鄧縣隆中
周公請姜子牙也去了幾次,最後一次是夢裡夢到姜子牙在河邊釣魚。於是,周公派兩個隨從和幾個士兵一起坐著馬車去渭河河邊找姜子牙。到了河邊,果然看到夢中的那個白鬍子老頭正在河邊釣魚。周公上前詢問時,姜子牙拉起釣魚杆子,扯上來一條大魚。讓周公驚訝的是,魚鉤竟然是直的。周公不解之故,便問姜子牙道:“直鉤也能釣大魚,真乃奇怪的事!”姜子牙回看一眼笑著說:“願者上鉤,可算是釣到一條大魚了!”
姜子牙說的大魚可能說的就是周公周文王,可見姜子牙也在苦苦等待明君。姜子牙比諸葛亮還擺譜,竟然讓周公親自給自己拉車。周公手下看不下去了,指責姜子牙太無理。周公心平氣和的說要給姜子牙拉車。周公拉到八百步後氣喘呼呼,表示再也拉不動了。姜子牙說:“周公拉我八百步,我保周公大周朝八百年江山社稷!”周公一聽喜出望外,表示還要再拉車,姜子牙不讓拉車了,這都是天意使然的。
文人雅士都是這樣的,既然有人要請出山輔佐,不擺些譜那是顯不出人才難得的。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也都是這個樣子的,又想出山成就一番事業,還得賣柺找些存在感。
諸葛亮一直在等機會,可惜曹操孫權不識真人,最後等來的是劉玄德。三顧茅廬是有幾個原因的,一是考考劉備的真心,二是真心不想跟劉備混的。諸葛亮真正等的是劉表和孫權,而劉表胸無大志,孫權沒有意願稱王稱霸,誰得天下就歸順誰的那種心態。所以,孫權最後稱皇建國也是出於無奈的。諸葛亮讓兩個兄弟到曹操和孫權那裡去打探訊息,目的就是要引起曹操和孫權注意自己,可曹操和孫權兩個人就是不主動去請諸葛亮出山指點江山。
如果曹操和孫權親自去請,估計請一次就會出山的。只有跟隨劉備是不情願的,所以三往乃見。
-
4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諸葛亮玩“三國茅廬”的原因!
先回答問題,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諸葛亮這麼做有何深意?我的回答,諸葛亮有自己的原因?
諸葛亮生於東漢末年,本是個躬耕南陽的平民百姓,可他那句“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他的真心話嗎?他不甘心躬耕,孜孜不倦地攻讀聖賢書,並經常與一些名士縱論天下,自比管仲、樂毅,不然,徐庶怎能知道他的本事?又怎能向劉備極力推薦他?顯然,諸葛亮說“苟全性命”、“不求聞達”不是他的真心話。他不甘於在農田裡躬耕,一輩子當農民。他要一展平生抱負和才能,去幹一番事業。如果這時有人請他出山為官,他是巴不得的。
那麼,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為什麼玩起了“三顧”呢?要劉備三顧茅廬,屈身三請?作為讀書人的諸葛亮,雖在山野,他何嘗不知道東漢的嚴光,漢光帝劉秀無論怎樣敦請、禮遇,就是不肯出山受官。後來他披著羊皮襖在富春江邊釣魚,被劉秀派去的人發現,“一著羊裘便有心,虛名使謂到如今。”他若是和漁夫一樣穿蓑衣,就根本無處可尋,也就無人知曉。他知道越是不肯出山,名望越高。否則,誰知道嚴光的大名。
為了出名,為了能當上“帝王師”,他不能這樣順順當當,一請便到。諸葛亮到底是諸葛亮,他上演了一出比嚴光更精彩絕倫的好戲。劉、關、張一顧也就在一請時,正值隆冬,天氣嚴寒,彤雲密佈,頂風冒雪,不遠百里,從新野來到隆中。將近茅廬,忽聞路旁酒店有人為諸葛亮唱讚歌,走近草堂又見一少年(此人是諸葛亮之弟諸葛均)擁爐抱膝在歌詠諸葛亮,可還是見不著諸葛亮。劉備只好辭拜,方上馬欲行,只見一人騎驢踏雪而來,口吟諸葛亮常吟的《梁父吟》,此人乃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還不見諸葛亮。你看,酒店人歌之,其弟贊之,其岳父捧之,是不是諸葛亮事先安排好了的?劉備二顧,仍不見諸葛亮面。
三顧時,諸葛亮覺得炒作已成熟,但他仍不能讓劉備這麼順利。諸葛亮佯裝在草堂上晝寢未醒,劉備只好在門外立等半晌,又等一個時辰,諸葛亮方醒,便開始亮相,吟了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才讓客人相見。
我們再來看看諸葛亮的“隆中對”,把天下大勢分析得精當入微,頭頭是道,清清楚楚,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思想和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如果諸葛亮不是事先有所準備,他見了劉備怎能有這樣現成的“隆中對”?三顧之後,諸葛亮的戲終於圓滿結束,諸葛亮終於出山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如願以償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成為帝王師,成為歷代將相之師表,百姓崇敬的英雄。
回覆列表
首先,文人的清高心理在作祟。這些謀士雖然蟄伏已久,靜待良機,但真正有合適的主公值得輔佐,並邀其相助之時,卻做足了視功名如糞土、看富貴似浮雲的派頭。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活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既然如此,他又為何常常自比管仲、樂毅呢?所以,布衣也好,躬耕也罷,這些都是文人的一種謙虛之詞,說白了,也就一種變相的清高,而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卻是有一番作為,併名垂青史。
其次,對新主公的一種考驗。俗話說,女追男隔層紗,男追女隔座山,而這句話在這些謀士身上同樣適用。這種考驗有兩層意思:一是觀察對方的誠心,二是凸顯自身的價值。如果劉備只一顧茅廬,諸葛亮就樂呵呵的跟他混了,劉備也許會想,這麼容易進得手了,不像世外高人的作風啊?在這種想法的作用下,很可能對諸葛亮不那麼重用。這種心理很微妙,就像我們平時買東西砍價一樣。店家說100,你砍50,店家直接成交了,你心理肯定不是滋味,相反,你砍了幾次店家都謝絕還價,你買走的時候還覺得物有所值。所以抬高自身的身價非常重要,而諸葛亮顯然深諳此道。他明白,只有讓劉備覺得欲得天下,非我不可,並且我還是看在你追了三次的面子上,才答應跟你混,你才會更加的珍惜我、重用我。而劉備則會有這樣一種心理,我花費了那麼大功夫請回來的人才,總不能讓他當個小官吧。
很顯然,諸葛亮的目的達到了,也許他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沒有關羽、張飛那麼重要,但是依然被授予了軍師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