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見山先生法喜

    1.文天祥被捕至就義時間,公元1278年底被捕,1283年就義。

    2.張三丰年歲:據百度百科所認可的通常看法,公元1247年張三丰出生。據蒙哥死於1259年推算,神鵰中張三丰遇上三論五絕時已大約十三歲,基本吻合。

    3.所以張三丰此時對應年齡為31歲至36歲,張三丰自稱此時武功未成,不敢去救文天祥文天祥慷慨就義之時。

    張三丰年紀尚輕,對這位英雄丞相極是欽仰,後來常嘆其時武功未成,否則必當捨命去救他出難。

  • 2 # 洛陽探花郎

    文天祥,是中華民族的強項脊樑,是大漢民族生死存亡的擎天一柱,其愛國情懷天日昭昭,永垂青史。在大宋王朝滅亡之際,文公以國之柱石之身慷慨赴死,視死如歸。其文章著作早已將必死之心曝與天下,國之不存,民將焉附。南宋十萬軍民蹈海死難,抱國破殘軀也不向胡元低頭,而文公居丞相之司,負狀元之才,受宋之國恩,民之愛戴,焉能苟延殘喘,苟活於世。其《過零丁洋》中傳頌千古,今猶留香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千古名句早已將其必死心志展露無遺。而其《指南錄》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更是將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決絕信念躍然詩中。再加上其《正氣歌》中一一列舉的寧死不屈的忠臣義士,已將文公欲效前賢的鐵血心跡剖明於世,必留浩然正氣永參天地之間。其人其文都是華夏民族炎黃子孫永遠不能忘懷的精神瑰寶。以上都是正史所載,不容任何人肆意篡改,塗抹亂繪。

    而金庸先生熟讀經史,對文公的感人事蹟除了衷心佩服之外,當無二話。其武俠小說做為娛樂大眾的載體,雖然時常穿插歷史史實以假亂真,卻在民族大義之上不會歪曲塗繪,小說終究是小說,寫的再精彩絕倫、美輪美奐,終究不會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來開玩笑。張三丰史載宋末明中人,入門少林,得道武當,彷彿傳說中的活神仙,神龍見首不見尾,《倚天屠龍記》曾略提此事,以解讀者不惑,其本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就像“乾坤五絕”當年為什麼不去相救岳飛嶽武穆一樣,明知煌煌正史在冊,既定史實已成,再多的文字遊戲也是無謂掙扎,改變不了最終結果,所以只能略過不提,才是正理。所以以金庸如海大才,生花妙筆,也不能扭曲史實,即便再大書特書,也不能改變那些已成定局的歷史真實面目。所以才有讀者誤會之意。而金庸也有高明之處,《神鵰》之中,最後襄陽鏖戰,神鵰大俠楊過以飛石擊斃蒙古大漢蒙哥,卻是實打實鑽了正史的空子,正史所載蒙哥即是死於亂軍飛石之下,不過那飛石,當是大宋軍械投石機所為,如此似是而非,才是金庸大俠撰文的細思巧妙之處,不過金庸先生卻又把四川合州釣魚臺之事橫移千里,挪到襄陽城下,未免又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了。

  • 3 # 老紳野語

    如果按著結果導向來說的話,當年的張三丰年齡大概也就20-30歲的樣子,武藝不經,救不下來。張三丰能活百歲一是因為他悟太極,融自然,武功奇高。二是他又不是個傻子,凡事量力而為,不可操之過急,不可任意而為。這也符合中國傳統道教以及太極的陰陽學的觀點。

    還有一個,就是想深入點就是文天祥的死要比活著重要,有些人死輕於鴻毛,有些人死重要泰山,無疑文天祥的死比泰山還重。他代表了漢文化和漢民族的骨氣!如果說海瑞代表清廉、關公代表忠誠守義、那麼文天祥就代表著中華漢民族的骨氣。如果當時張三丰救了他最多就是救了一個宰相,不救他,他的死會像煙花一樣點亮中華大地。《正氣歌》裡浩然正氣也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

    我想文天祥當時也是一心求死的吧,就像當年的譚嗣同一般。

  • 4 # 香蕉味的Banana

    這兩個都可能是作者的意思。

    文天祥是救不得的,郭靖也是救不得的。但是兩個人救不得的原因說一樣也差不多,說不一樣也不大一樣。

    文天祥是歷史名人,生卒年清清楚楚寫在史書上,公元1283年1月9號被忽必烈弄死了,張三丰武功就是再高一百倍,也阻止不了。當然如果作者原意,大可以寫張三丰確實去救人了,但是陰差陽錯沒救成,或者1月8號救出來了,但是寡不敵眾又被蒙古人搶走了,忽必烈怕夜長夢多就在第二天直接處死了文天祥。或者有個濃眉大眼的叛變革命,導致文丞相身死了。

    不管怎麼說,文天祥必須要在1月9號死掉。

    那時候張三丰怎可能武功不大成呢?

    以蒙哥死(1259年)作為一個時間節點,因為蒙哥死後不久就華山三論了,張君寶出場大約十四五歲,到《倚天》開篇的時候十六七歲,練到第二回末尾,內力大進,也不過三十歲左右年紀

    他得覺遠傳授甚久,於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竟然內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

    十餘年是多久不用過於較真,加上神鵰和倚天之間兩年的時差,滿打滿算不到二十年,就是最晚最晚1279年張三丰就已經是江湖頂尖的高手了,不說比得上五絕,比個九難誰的沒難度吧?

    蒙古大營再是鐵桶一般,比紫禁城如何?九難進紫禁城如入無人之境,甚至柳大洪吳立身誰的不也進去了嗎?蒙古四傑死走逃亡,還能有什麼正兒八經的高手?而且高手都圍在忽必烈身邊,文天祥身邊能有什麼高手?以張三丰能力,救文天祥是手拿把攥的事情,救不了,純粹就是歷史大勢不可阻擋。

    但是郭靖不一樣。

    郭靖至少從成吉思汗死的那一年(1227年)開始就是跟襄陽城繫結的,小說中的呂文德大人是個廢物。在小說裡,郭靖=襄陽城,城在人在,城破人亡。否則以郭靖的武功,打不過還逃不了,還用的著楊過去救?郭靖死是為了赴大義,全大節,跟文天祥跑不出來是兩個概念。相反的,如果郭靖在襄陽城破之後或者跑出來了,或者被救出來了,才是人物塑造的失敗典型,好像守了五十年寡的貞潔烈女晚節不保一般。

    其實某種意義上,文天祥陸秀夫誰的,也是可以等同南宋王朝的,南宋亡了,作為忠臣代表的文天祥沒有理由獨活,作為精神象徵的他和郭靖都是必死的。13世紀的亞歐大陸,沒有哪個民族能擋得住蒙古人的鐵騎。

    回到這個問題,為什麼讀者總是錯意,認為張三丰應該去救出文天祥。他們以為張三丰救文天祥就像郭靖救鐵木真,蕭峰救耶律洪基一樣,但是他們沒看到,鐵木真在那個時候是不可能死的,耶律洪基也是一樣,不管有沒有札木合和楚王叛亂的那些變數,這倆人都是會贏的。郭靖和蕭峰都只是順勢而為,順的是歷史的勢。而救文天祥和救郭靖都是逆勢,逆的也是歷史的勢。

    金庸的小說從沒有修改過歷史程序,只是讓小說和人物故事迎合歷史程序。所以過程不重要。就好比蒙哥吧,歷史上是死在四川的,小說裡是死在湖北的,歷史上是被流矢所殺,小說裡是被石頭所殺,但是有什麼區別呢?只要讓他在南征的過程中死掉就好了嘛。

  • 5 # 白鳶的天空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後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其間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詩以明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長留史冊。

    一,可能當時的張三丰還比較年輕,功夫還沒有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張雖仰慕文之氣節,但也無奈,後來常嘆其時武功未成,否則必當捨命去救他出難。

    二,當時宋朝皇帝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昏庸無道重用奸臣,朝廷宦官小人當道,才導致文天祥兵敗被俘,這是大勢所趨。單憑一個人的武功去與一個國家軍隊對抗,也難符合常理與歷史的情節。項羽縱有千斤之力,尚要學習“萬人敵”呢!

  • 6 # 磊落故人

    張三丰當然沒去救文天祥。

    首先,張三丰雖然正直,最恨蒙古人欺壓漢人,但出身佛門、道家,講究嚴禁殺生,清靜無為。

    當年,張三丰帶深受玄冥神掌折磨的張無忌四處求醫,在漢水上,張三丰遇到了蒙古兵追殺常遇春和兩個孩子(周芷若姐弟),張三丰最後僅僅是救了常遇春一行人,而沒殺蒙古官兵。如果去救文天祥,救不救得了先放一旁,其中死傷人命必定不少,有違其宗旨。因此,張三丰不能去救文天祥。

    其次,張三丰以門派利益為先,並不以家國存亡為念

    張三丰創立武當派,弟子有宋遠橋、張翠山等七俠,這七人又有弟子,武當可謂家大業大。張三丰孤身一人,無牽無掛的時候,自然可以什麼都不顧的去救人,但創立武當後,就必須考慮到門派的利益,不可以任性去救人,成與不成都會連累武當,危及弟子門人性命。張三丰明知明教是抗元的主力,卻仍因為種種成見以及張翠山之死,對明教深惡痛絕,圍攻光明頂時,武當派宋遠橋等六俠全部參與,便是明證。

    最後,文天祥就義之時,張三丰未有足夠的能力前去相救

    金庸先生的小說是武俠小說,而不是玄幻小說。因為有弓弩這個大殺器的存在,因此基本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對抗成建制的官兵。文天祥就義之時,蒙古人得天下不久,軍備士兵處在較強等級。按照熱心網友的推算,當時張三丰大概四十歲左右,武功雖然已經是江湖第一人,但仍然沒有足夠把握突破重重守衛,去救一個蒙古人囚禁的重要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臨近分娩之前,孕媽媽應該怎麼準備待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