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聞魯生

    外國人理解與否,李白杜甫並不介意。倒是當下中國人的信口雌黃指鹿為馬,已經傷透唐詩的心。

    某家頻道推出《中國詩詞大會》,堂而皇之宣稱,詩詞本身蘊含,不在凡夫俗子的尋常情性,卻在驚天駭地的崇高意境 —— 豈止愚昧?更甚悲哀!

    唐詩宋詞,唐宋兩代市井小民巷陌情感的抒發罷了,杜撰神聖,無異糟踐!

  • 2 # 詩人孫慢慢

    外國人這個範圍太廣了。有古代外國人,現代外國人,亞洲外國人,歐洲外國人等等。

    要說古代亞洲外國人,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理解唐詩根本不費勁。像日本,就特別崇尚唐詩。朝鮮,韓國,東南亞各國或多或少都仰慕中原文化,也都會學習唐詩。

    像白居易的詩,當時在海外影響就很大。

    就算現代的東亞各國,要理解唐詩應該依舊沒有問題。當然,跟過去比還會有差距。畢竟環境不同了,很多中國人都不是太理解唐詩了。

    但不管怎麼樣。詩比古文還是要容易理解得多。

    因為詩有抒情性,具有強烈感染力。

    西方國家在古代與中國接觸少,讀唐詩不多。

    但近現代也有很多漢學家,對中國文化了解很深。

    很多唐詩都被翻譯到了西方。

    不久前BBC還專門推出了杜甫專題。

    當然,因為語言的巨大差異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譯後的唐詩很可能已經失去了原汁原味。

    西方人看到這些詩,有些能夠讀懂,有些就未必能懂。

    至於唐詩的意境,韻律,人文內涵。這個翻譯起來太難。普通西方人是基本體會不到的。

    只能說,他們在大體上明白。畢竟西方也有詩,雖然與唐詩有很大不同,但至少詩意都是相通的。

    因此,喜歡唐詩的西方人還是大有人在,特別是一些文學修養比較深的,作家,詩人之類,很多都受到過唐詩的影響。

    像美國的詩人龐德就是受唐詩影響,開創了意象派。

    總而言之,外國人能不能理解唐詩,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

    作為中國人,我們希望唐詩能夠被外國人理解,這對於中外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很有益。

    這首先需要我們自己重視自己的文化。

    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外聯絡的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會對中國感興趣,來了解學習中國的歷史,文化,相信理解唐詩宋詞的外國人會越來越多。

  • 3 # 聞覺

    肯定有人理解,只是人數不多而已。因為語言和歷史文化的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欣賞難度,對於外國人來說,唐詩不可能被大眾所理解。

    外國人能不能理解,對於唐詩來說無關緊要。沒有多少外國人理解,唐詩依然光輝燦爛,就像我們的京劇,沒有多少外國人能聽懂、理解和喜愛,它仍然是我們的國粹一樣。

    國人對於外國人的詩歌,也有不理解、不欣賞的,這樣的人也不是非常“小眾”。人家的詩歌,基本上沒轍沒韻,但也不失為一種藝術。人家就喜歡那個樣子的詩歌,我們也沒必要揚己抑人。

    有一點是必須明白的,那就是:大唐帝國的詩人寫詩,不是為了贏得外國人的理解、喜愛和崇拜,而是為了抒發心底的情感——吟唱愛情、紓緩鬱悶、讚美友誼、申明志向——從而享受一吐之後的快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沒有一個為了金錢而向讀者獻媚,更沒有人用自己的詩歌,低三下四地討好外國人,從而贏得外國人的洋錢或者什麼什麼獎項。這一點,無疑是令人崇敬的。

    當然,我不是說賣外國人的錢就不是好作品。當今的時代,只要不抹黑祖宗,不抹黑歷史,不違背良心,不丟失人格,不危害祖國,說的是人話,賣外國人的錢、得什麼什麼獎項,是好事,是本事,獲獎越多越好,賣錢越多越好。

  • 4 # 水平1424

    一部分外國人,如日本,朝鮮,韓圈,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國,他們屬於中華文化圈,這些外國人對唐詩的理解,僅次於國人。極少數中國通甚至領會理解極深。

    另一部分外國人,比如歐美,非洲,印度,西亞等諸多國家,他們對唐詩就不甚了了啦。

    比如寫女人之美,回眸一笑百媚生,他們不太懂。西施呀,貂嬋啊"沉魚,落雁啊,閉花,羞月啊!他們茫然。他們認為反正就是個模糊的臉蛋。

    這是東西方人文化差異所致,也是他們對中國文字的理解不那麼透徹的緣故。

  • 5 # 白下講堂

    我在這裡只舉一個例子,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馬勒的《大地之歌》,全部是中國唐詩為歌詞的。而這些歌詞均來自於翻譯家漢斯貝特格(hans bethge)《中國之笛》七首中國唐詩的德文譯詞。只是由於多次轉譯,這些曲子對應的唐詩比較難以找到,但大部分內容是清楚的。其中終曲取自於王維的《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而譯詞的最後一段為“我將回到我的故鄉,我不願再繼續漂泊。然而我的心雖已冰冷,卻未有一刻停止悸動。我知道這片可愛的大地,永遠會在春天吐露綠芽,再現芳華。我知道這塊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永遠會在太陽自地平線升起時,擁抱無限的光芒,與蔚藍的天空!直到永遠 永遠……”雖然裡面加上許多馬勒個人的東西,但是讀了這段譯詞,你還覺得外國人不懂唐詩嗎?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象徵主義,其源頭之一就是中國的詩歌。

  • 6 # 歐陽佳思

    唐詩這麼高階的東西,中國人理解都費勁,老外是不可能理解的!再說,讓他們理解幹嘛?這是我們獨有的!拒不外傳。

  • 7 # 閒人裡子

    我也想問,中國人可以品味莎士比亞的作品嗎?

    其實,日本有過日奸,美國有過美奸,中國有過漢奸,俄羅斯一樣有間諜!

  • 8 # 碣石9

    如同國人一樣,唐詩部分人能字面理解,少部分人相對較完整的理解。原因是文化背景不同,經歷不同,加之語言的進化,描述方式有差別。現代人有時將作者的原意被放大,其實作者可能更樸真。

  • 9 # DS小明哥

    中國人也可以把外國文學研究的很好。外國人也可以把中國文學學得很好。中國人可以把英語學得很好。外國人也可以把中文學得很好。只是對普通人來講,對中文略知12的外國人來講,這是很難很難的。如果對中文無所知,唐詩是很難翻譯過去的。

  • 10 # 大V健康

    我覺得真正能理解其意境和韻味的不多。而且有些詩句,在中國的文學界都有一定的分歧。真正理解古代詩詞,不僅僅要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作者的文學背景以及創作時的特定環境和古今文學上的差異,種種這些,才能很好的理解。再一個,文學是很有主觀性的,只有作者才知道自己當時的所想所感,外人又怎麼能很好的洞察呢?其次,國內與國外文化差異巨大,我覺得外國人真真正正想理解想搞懂,還是很有困難的。

  • 11 # 王心到68

    中國人理解唐詞的人也不多,外國人就少之又少了。就詞律中的"仄仄平平"一般人也押不上韻。個別外國人記得的唐詞很多,值得尊敬。

  • 12 # 長河日圓1

    喜愛中國

    喜愛中國文化

    外國的友好人士

    理解唐詩

    不乏其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 13 # 櫻木人文社科

    絕大部分不能理解,因為漢語的語境,尤其唐詩宋詞等不是透過翻譯能翻譯出來的,首先得熟練掌握漢語,對中國文化歷史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明白

  • 14 # 不糾纏的量子

    到也能翻譯成外語,但文化信仰社會形態等等的不同,這意境的理解可就難說了,譯成外文估計他們的想,就寫這點事,怎麼就成詩了?

  • 15 # 天台山裴斐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中外文化差異。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古詩詞,是圍繞人的文化,是趨向內省的;而西方文化則多是圍繞物的文化,是趨向外求的。中國古代經典《尚書.大禹謨》中有一名句,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講的就是人的心性的修煉與改造。中國古詩詞與中國畫一樣,是含蓄抽象而重人情倫理的文化,這與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要真正讀懂中國的古詩詞,不但要掌握中國的文史與漢語言文學,而且還須依靠悟性。所以,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悟性,重視和依靠方法論的外國人,一般是很難真正理解唐詩的深遠的意境與豐富內涵的。

  • 16 # 蜂廬主人

    中國話講究話外意,各種典故,經典,民俗,風情裹挾其中。所以說中文的博大精深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沒法比擬的,唐詩宋詞又是這些文化的一個精煉花。外國人理解恐怕難度不小。比如皓月掛枝頭,外語直譯就是一個盤子掛在樹上。沒了美意,沒了意境。

  • 17 # 閒看秋風999

    別說是外國人了,中國人個個都能理解唐詩嗎?李白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的那個“床”究竟是不是床,一千多年後仍然有爭議;更不用說李商隱的那麼多《無題》,他究竟要說什麼?

    唐詩,離現在已經有了一千三四百多年的歷史,沒有註解,今天的我們這些人都是懵懵懂懂;如果譯成外文,恐怕更是隔靴搔癢了。

    簡單說,詩歌是文學作品中最高的表現形式;唐詩,又是中華文化詩歌的鼎盛時期的作品——無論是中國人自己翻譯,還是外國人翻譯,總會丟失唐詩的形式美,更不用說內容了。

    見過不少翻譯成英語的唐詩,讀過以後,全然找不到一丁點兒讀唐詩的感覺。舉個例子: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下面是英文翻譯:

    The moon setting, crows cawing, frosty skies,

    The dam maples, fishing lamp, his sad eyes.

    A toll from Cold Hill Fane outside Soochow

    Strikes my boat at night to stir my sorrow.

    寒山寺,英文翻譯中是“cold hill fane”,僅僅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其內涵喪失殆盡;姑蘇城,也是一樣,在中國文化中的“姑蘇城”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譯者翻譯成Soochow 味同嚼蠟。

    還有,夜半什麼會有鐘聲呢?

    唐詩,是不可以翻譯的;外國人如果沒有很深的漢學功底,是根本無法理解唐詩的,充其量只是瞭解一些皮毛而已。

  • 18 # 長青松74

    中國歷史悠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詩詞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是中國個性獨具和特色鮮明的文化瑰寶和國粹。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地位文化遺產,也是悠久文明的鑑證。唐宋詩是崇尚人文,崇尚美,是繁榮和復興之象。是一種永遠感動後代,鼓舞來者,超越歷史和政治的精神力量。在當今這樣偉大的時代珍藏曆史,弘揚傳統,振興民族,詩詞也是穿越歷史,銘記民族的記憶。唐宋詩留給中華民族驕傲和自豪的詩情畫意。我們老祖宗留下偉大的詩作,中國是詩詞的國度。儘管魯迅先生說過:一切好詩到唐已作完。唐詩確實有不可逾越的高度。但只要有目標後人就奮發追索。中國人民熱愛詩詞,傳承詩詞,從幼兒園提問中國文化瑰寶詩詞,二歲娃娃順口朗誦二,三首,世代傳承深入人心!外國人能不理解中華詩詞,國度不同,文化底線不同,中國瑰寶不是好理解的,能理解詩詞的深意的人,是精英中的精英!我們文明古國傳承的文化遺產必須守護好,傳承好不愧為做‘文明國家的後人。

  • 19 # 三略堂

    怎麼能這樣問呢?

    外國人裡也有部分人是喜歡唐詩,也能理解唐詩的,甚至比我們很多普通人理解還多些的吧?

    即便唐詩是我們的,也不是所有中國人都理解的啊。

  • 20 # 略輸文采416

    如果翻譯的準確是能夠理解的,正如雪萊,普希金,泰弋爾的詩翻譯中文,中國人不也是一樣理解嗎?當然由於文化底蘊,歷史背景不一樣,細緻入微處,可能理解的不深入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上夜班的人怎麼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