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斯坦因

    P-1海上巡邏機是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和川崎重工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研製的四發渦扇海上巡邏機。

    日本海自一直都強調要與美國海軍使用同一機型,務求雙方實現裝備通用化。可美國海軍原計劃用來替代P-3C的P-7巡邏機,由於種種原因在1990年下馬了,直到2004年美國才重啟了新反潛巡邏機研發計劃(也就是後來的P-8A巡邏機)。在這段美國沒有新巡邏機開發專案的“空窗期”裡,日本海自只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2000年,日本開始針對反潛/運輸機P-X運用概要聯合研發計劃進行相關的可行性研究;2001年,開始進入實際開發,專案代號 “P-X”,開發和生產雖由川崎重工負主責,三菱重工、富士重工、日本飛機等公司也參與其中,堪稱彙集了全日本的尖端製造能力。

    P-1海上巡邏機,機長38米、翼展35米、乘員13人;發動機為有四臺日本產F7-10型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起飛時單臺推力達60千牛,其中內側的兩臺 發動機還安裝有首度國產化的反向推力 裝置,使飛機操控性大大改善;巡航速度達830千米/小時 ,巡航高度達 1.1萬米,續航距離達 8000千米。

    航電方面。P-1上搭載了光傳飛控系統,抗電磁干擾效能強,飛機操縱效能好,可確保飛機在惡劣電磁環境下飛行;雷達配備了芝生產的HPS-106雷達,該雷達工作在X 波段,具有探測距離遠、解析度高、多目標探測和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特別適於對潛艇通氣管、潛望鏡等小尺寸海上目標進行探測,同時該雷達還具備對空模式,且可以多模式同時工作;作戰指揮系統,為基於HYQ-3資訊處理器的HYQ-3 型作戰指揮系統,可處理和顯示各感測器發來的資訊,並協助機組完成各項任務;最重要的聲吶系統方面,由HQA- 7型音響處理裝置、AQA-7型數字式聲納浮標訊號分析機、UYS-1型音響訊號處理裝置 和HRQ-1型聲納浮標訊號接收裝置等組成,用於收集、分析從水下獲取的聲音訊號,以搜尋水面和水下的目標,機內另外儲存70枚聲納浮標;另外,P-1還搭載有非音響反潛裝 置——HSQ-102磁異探測儀,共同為反潛作戰服務。

    武器系統方面,P-1的機腹設定一個內建式彈艙,能容納制導魚雷、反潛炸彈等武器;兩邊主翼最多總共能掛載8枚反艦導彈。

    此外雖說,日本因為有了自己的“P-1”而沒有買美國的“P-8A”,但日本卻也始終沒有忘記要配合美國“老大”作戰。為使P-1巡邏機能與美軍的 P-8A巡邏機進行聯合作戰,日本海自幕僚監部曾與美國海軍在航電裝置上開展合作研究並取得成功。

    而且據說,美國海軍到日本研究 P-1專案後,認為P-1是一款“日本味很濃的飛機”,尤其適合在“第一島鏈”以西水域執行搜潛攻潛作戰任務,有助於彌補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執行抵近偵察時存在的遠端飛機不足的缺點。

    P-1海上巡邏機效能是不錯,不過也遺傳了戰後日本武器的通病——價格昂貴。據說,P-1的採購單價高達200億日元左右(約2.1億美元),這無疑會嚴重影響該機今後的生產和裝備數量。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2 # 軍備解碼

    坊間對與日本海自的認識比較一致的是:其反潛能力確實非同小可。日本多年來傾力打造反潛戰力,是基於多種因素的考量。二戰期間,日本飽受美國潛艇和水雷“飢餓戰術”的打擊,各大港口被完全封鎖,失去了海外的資源補給,因此二戰後在反潛和掃雷戰力上下了很大工夫。而且由於國際法制約,日本自衛隊不允許擁有進攻性武器,因此日本海自將發展的重點用到反潛能力上。在美國的大力扶持下,日本海自獲得了很強的反潛技術和能力,有人甚至戲稱其為“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反潛大隊”。

    同時,日本海自大力發展反潛戰力,也與東亞大國龐大的潛艇艦隊息息相關,畢竟中國海軍長期保持了多達七八十艘潛艇的水下作戰力量,令日本相當忌憚。為了配合美國海軍築牢第一島鏈,日本長期以來在反潛能力建設狠下功夫,也取得了不少成果,P-1海上巡邏機就是其中之一。

    自研各類軍機是日本的長期渴望,P-1的出現不僅滿足了日本海自的反潛需求,更重要的是令日本首次走完了自研大型軍機的全過程,大大提升了日本軍機研發水平。

    早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海自就提出了LP-X(大型巡邏機)計劃,意圖研製一種4發噴氣式巡邏機,用於取代早期的P-2“海王星”巡邏機。

    不過,美國很快就掐滅了日本人的美夢,並“指導”日本採購了P-3C“獵戶座”反潛巡邏機,如今已經達到80架的規模。

    到了1986年,對“國防自主”念念不忘的日本海自又提出了P-3C後繼機研究計劃,但該計劃面臨美國的壓制和自身技術的制約,也遭遇一波三折最終沒有下文。

    到了2000年,海自正式提出了P-3C和C-1的後繼機研究專案,分別被命名為P-X和C-X兩個專案。P-X也就是如今的P-1海上巡邏機,該機最終於2007年9月首飛,此後試飛中多次出現機體裂痕、發動機故障,拖延了部署計劃,直到2013年3月才開始批次交付。目前,該機已經部署接近30架,最終計劃裝備70架,全部替換原有的P-3C反潛巡邏機。

    日本海自P-1作為替換P-3C“獵戶座”的機型,各項指標大幅超越P-3C,反潛效能直追美國最新的P-8巡邏機。

    在飛行效能方面,P-3C採用了四臺渦槳發動機,而P-1採用了四臺渦扇發動機,續航能力、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增加,提升了對周邊海域和潛艇的監控跟蹤能力。P-1的實用升限從P-3C的8600米提升到13520米,巡航速度從607千米/時提升到833千米/時,巡航距離從6600千米提升到8000千米,由於飛行速度快、作戰半徑大,執行反潛任務的效率更高,綜合性能與美國由波音737改裝而來的P-8反潛機相當。

    得益於美國的技術支援,日本P-1機載電子裝置也達到很高的水平,配備高效能感應裝備和最新資料處理系統,包括HPS-106主動相控陣雷達、光波探測器和紅外線深海探測器等。這些新型裝備的使用,使其對水面艦艇和深潛潛艇都具有很強的電磁、聲、光鑑別能力,可準確探測潛艇和小型船隻,搜潛反潛能力大大超過P-3C。

    P-1機腹共設有30個聲納浮標投放口,機腹還設定了內建式彈艙,能容納制導魚雷、反潛炸彈等武器,兩邊主翼最多能掛載8枚反艦導彈,全機兼具反潛與反水面作戰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P-1還是世界上首款使用光傳光纖電纜技術的量產飛機。由於反潛機都要裝備磁異常探測儀,透過磁場的變化探測潛艇,但磁探儀會受到機載裝置電磁波的干擾。而使用光傳光纖電纜技術,能有效降低電磁波的干擾,從而提升探測靈敏度,提高了反潛能力。

    不過,P-1也同樣存在不足之處。由於過於強調“獨立設計、不依靠美”的意圖,P-1與C-1使用了不同的發動機。C1安裝兩臺通用電氣的CF6-80C2渦扇發動機,P-1則使用4臺日本自研的IHI XF7-10發動機,單臺推力大約60千牛。

    一架最大起飛重量80噸的飛機,使用4臺渦扇發動機,在當今世界的新型號飛機中非常另類,要知道極為注重安全性的民航客機,包括230噸的波音777、787等大型客機,都已經採用雙發設計,P-1這種設計必然帶來自重增大、成本增加等問題。可以看出,這種另類的設計也是日本發動機技術相對有限的無奈之舉。

    當然,採用4發的好處也有一些,譬如更好的應對海上巡邏嚴苛的戰術環境,避免極端情況下發動機故障造成的飛行事故等。

    P-1作為是一種“純國產”軍機,不僅大大提升了日本軍機工業水平,其較為優異的效能還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關注。

    日本推動P-1全面更換P-3C,除了更換陳舊機型的目的,也有著振興本國軍工的考慮。畢竟日本軍工產業長期以來遭受美國壓制,日本一直試圖突破這種局面,先後研發了P-1、C-1、F-2、心神等軍機,並試圖以夥伴國身份加入F-35戰鬥機專案。而P-1的全面部署也將大大提振本國軍工發展的信心。

    與此同時,P-1反潛機也引起了西方國家關注。德、法兩國海軍為了替換老化的P-3 C和“大西洋 2”二式巡邏機,已經準備與日本就反潛機技術和零部件進行合作,法國甚至考慮直接引進P-1替代“大西洋 2”。不過,英國在替換“獵迷”反潛機時,儘管與日本進行了接觸。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美國P-8“海神”巡邏機。

    為了突破國際法制約,推動包括P-1巡邏機和相關技術出口,日本製定了“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大幅放寬出口條件,企圖向海外出售軍備,不過尚未取得實際外銷成果。而且在2017年巴黎航展時,日本計劃派出兩架P-1進行展示,結果有一架中途損壞,令日本顏面大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小孩子買衣服你會選大一碼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