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山居土

    群經之首是《昜經》,可以這麼說,是正確的。但卑人認為,我等炎皇子孫,凡胎肉體,不敢妄下決論。《易經》闡述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陽極陰生,陰生陽死,陰陽互根。人及世間萬物都處於物極必反的狀態中。人的命運,吉凶禍福,都在生死中。但是死而非死,生而非生,生之必死,死而復生。災來者災生,但不必憂心,處之態然,因災來(生)者為災生,生之者必死,他有興衰過程,當至衰至死時,福又初生而至。所以人之吉凶禍福都是在興衰(陰陽)的變換迴圈之中。人與人之間的情仇也如此。世間萬物都處於生死興衰之中,處於瞬間萬變之中。所以我們在處事謀業中必須把握這陰陽互根的規律,才能處於不敗之地。而另一部經老子的《道德經》。此經闡述的是宇宙之理,大道之理。人在處事謀業中,必須合道,而大道無形,無處不在,用語言文子無法闡述道的形義,所以老子的道非大道,大覺者,大悟者是不能用凡人的語言文字所能闡明的。故老子的《道德經》也可說是群經之首。再有,下是修佛的,修淨宗的。故我崇拜《無量壽經》。本師釋迦牟尼佛講述的《無量壽經》。闡述了因果哲理,教導眾生修五戒十善,深知深信因果。其實這因果就是宇宙之理,宇宙中成在著因果,在宇宙形成之前的無極(空)裡面並非真空,他是成在著陰陽二氣的,正因為有此陰陽二氣之因,便形成了太極的果,由此下來就有了宇宙萬物。故佛家的因果是宇宙之理。至於解脫輪迴,明心見性,反本歸真的理此處不必說了。書歸正傳,說《易經》是群經之首,我們不敢妄下決論。我論為:《易經》、《道德經》\《華蓮》、《無量壽經》等,還有許多佛經。都是至高無上的法事理,是世間所有理法之不能極的。至於誰是諸經之首,是人的修為途徑而以,途徑不同,看法不同,崇拜不同,信仰不不同,而決論也不同。再說岀我現在認識的一點心得,就是世間之理(注意:我指的是世間之理),沒有絕對正確的理,也沒有絕對錯誤的理。亂談了,必有老師斧正。

  • 2 # 手機使用者58709479509

    易,源於古人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易字,甲骨文為上日下月合取!是日月運轉對地的影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代表易的先天八卦,來自於河圖。河圖的生成有兩個理論體糸:一個是天地產生理念體糸,也就是混沌無極→太極→兩儀(陰陽)。陰陽相求索產生四象,四象求索到八卦。第二個體系是生數和成數體糸。數進入了認識範疇,同時星展成了觀察日月執行的座標。河圖數理北方一六水是因為古十月曆中一月,六月水黃昏,水星現於北方,二七月黃昏,火星現於南方;三,八月木星現東,四九金星現西,五十土星現天中等等。同一星現月份相隔剛好為5數,從此五行現。先天八卦記錄八種自然現象生數。天陽清為上,地陰濁下沉。天地定位生。日生東方,月生西方,水火不相射生。星辰西北落,水向東南流,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山譯通氣生。雷生東北(中原),風起西南,風雷相搏定。八卦從此而誕生。陰陽演內,數理演外!再加上古人按象歸類的理念。一套研究天地人萬物的框架生成。其小無類,其大無外。在此框架下,側重不同而所裝內容差異,從而誕生了各種學術,天文,曆法,和各數術,醫藥,音律,建築,政治,軍事,農業,兵法等等體系!

  • 3 # 李華能443

    周易幻方家,提出此問?難到你對周易有所懷凝嗎?群經之首這是內行對周易的評價。見仁見智,我想您應該是懂!據我淺見:應是分學易的這個人的理解和運用,這裡見智可能說智商高低有關。比如說:有些人學習了一點皮毛。加上好吃懶做。打著易經的招牌去招搖撞騙。倒給群經之首的易經摸了黑。所以套至現在有很多人不相信易經。誹謗學易經的人。但有道德有理想的人用學易經搞科研。對國家對人民有利。大一些對人類有利。我認為這就叫見人(仁)見智。本人淺見望高師指教……

  • 4 # 解剖易

    易學中所指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指易學向外延申學理,並不是易學的核心。易學的核心是永遠不會變的,正是因為這個不變,又作週而復始的運動價值,形成易學理論千年不腐。指的就是太極。

  • 5 # 智慧575

    我談談對《周易》的基本看法。

    首先明確一點,說它是群經之首是遠遠不對的。

    要談群經之首,首先要明確對經的正確的定義,才好談群經之首。

    經的正確的定義應該是,對人類及宇宙絕對永恆不變的真理的揭示。

    並不是書名叫經就是真經了。

    從這個角度看,《周易》顯然不是真經,更談不上群經之首了。因為它與揭示生命本質絕對真理不靠邊。

    縱觀人類的知識庫,揭示生命本質絕對真理的是佛經(但是,佛經都是不繫統的,單一的書)。

    再就是《道德經》談到了生命本質道的論述,但也是不繫統的。

    從對生命本質絕對真理的論述看,佛經與道德經共同特點是,語言晦澀難懂。

    從人類至今對生命本質真理揭示的系統的正確通俗易懂的書,只有《生命本質的論證》。只有這樣的書才有資格稱得上群經之首。

  • 6 # 隴右行思見聞錄

    周易,易,不易,易易。就是變化的週期。世歷三古,人經三聖。推天道,明人事。是上古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為之洗心。

    《道德經》源於周易,直指變化之本,道。天道,地道,人道。

    周易源於觀天象,時空變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的變化週期,規律。有善有惡,有正有邪,義利的平衡。

    文化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周易的發展,從上古觀天象,數的量變。伏義創八卦總結了他之前的社會人類實踐經驗。周文王,周公總結了他之前的人類實踐。到老子直接歸於大道,孔子運用道之人與社會,國家,催生了百家爭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邪魔見邪惡。引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義利之天平的維持平衡之遠動,道,大道。

  • 7 # 善得善心積福來

    我是一個沒有深層文化的遮人,回答古聖注的《周易》這部經典,即卻是大言不慚。可是,我愛好這部文化,從中看到了古人的智慧,著《周易》這部著作的人,不是一般能人志仕,而是皆通三界諸事的聖人,他把三界之事言的通通是道,無其不祥,他用宇宙密碼《河圖》和《洛書》、述三界萬物之事,卻實玄真,可以說,當今學者沒有一個揭開其奧密,只是瞭解而已。為什麼,它是群經之首,個人.認為,它用哲學之理,述說三界(也可稱三玄)之玄微,其它經書是不全述的。正真能玩閱這部經典的人,非聖仙不可。

  • 8 # 蘭州易道王

    《周易》古經是群經之首,毫不遜色。因為,一,易經這門學問起源於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經夏商周三代王室之發展,由周文王周公創作和孔子作傳這三聖而傳承至於今。 二,《周易》古經,一改以往占筮之用,質變昇華為哲學,從方術中脫穎而出。 三,《周易》古經的核心內容,是天地產生演化自然史。前40餘卦,顯示以往演化過程。後20餘卦,顯示今後演化方向。四,易經影響深遠,涉及各學科,政治,經濟,軍事,民俗,教育,天文,地理等。尤其是中醫藥,武術,字畫,音樂戲曲,建築等,更深受其影響。故而,公認歷史上第一經之易經,是群經之首,文化之源。那麼,為什麼幾千年以來,注家蜂擁,卻見仁見智呢?這是因為,《周易》古經有四大特徵:一,文體形式是占筮之卦書。二,經文的表面內容,又是商周之際的社會百科。三,在經文表面內容的背後,是卦象與爻象,且象在隨時空而變化不定。四,卦象背後的內容,才是中華哲學原理,如陰陽之對立統一,以及極而相互轉化等。但是,正如朱熹所言,從孔子以後,生象之法失傳,故注家雖多,卻少有入門者,擇一隅而爭議不止,卻鮮有講透之著。往往難免受一葉障目者。如,託孔子之名所作的《翼傳》,洋洋十大篇,或言易經乃占筮之術數,或言易經乃仁義禮智四德之典。可見《翼傳》,竟離《周易》古經之真實核心內容,已相謬十萬八千里之遙矣!何況他人哉!本人不才,研讀註釋《周易》古經近50年,發現象法就藏在經文之中。古來注家,皆熟視而無睹者,不識之也,仍或用拆字法以象形,或用感性瞑想之法以猜測,或用邏輯思維之法以推敲,皆未能識破易學之法那獨特之處,只在慧悟而已矣,能靜心,覺悟本心之"不我"(見鼎卦九二爻,"我仇有疾,不我及,吉。”),方能入門!然,古來注家,避"不我"者多,解之者少,注正確者更少之又少。不知"不我",是易經所代表的中華哲學之專有名詞,專有的認識論之核心概念。誰能懂"不我",便能懂易學,便能懂中華哲學,便有可能獨立於世界文化之巔矣!於是,本人只得撇開古來一切注述,重新從頭,逐卦逐爻逐句注起,反覆不知經過了幾十幾百遍,而今,書雖出版,卻仍在逐句研讀之中,仍在不停地艱難攀登著,從不敢自滿自足而懈怠下來。宇宙無止境,易學無止境,研讀亦無止境。

  • 9 # 建偉JackDavi

    周流不虛,唯變是適,

    易述大道,大道無親,

    群和朋比,同趣異義,

    經天法地,人為人知,

    之否泰來,損益減加,

    首尾濟往,謙過小大,

    初則易知,上則德明,

    隨見出入,傳聞受納,

    仁者見心,義者揄利,

    主形注意,客觀旁通,

    智賢不肖,難逃象數。

  • 10 # 今古堂868

    為什麼易經是群經之首,我們還要從中國文化說起。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逆上,一個是順下。

    大家都知道,熱空氣是向上的,冷空氣是向下的,所以熱空氣會形成雲,冷空氣會形成水。中華文化的逆上,就是我們的祖先,看到了萬事萬物和萬事萬物的各種變化,於是就產生了,如何掌握各種事物的變化和各種事物的關係,以及各種事物的來歷。就像發現了水,總想看看水從哪裡流下來,所以,登高望遠,就能穿日成雲上善若水,這種逆上的思維,讓我們祖先,找到了事物,產生,運動、變化、發展的一種自然現象和規律。他要把它表示出來,怎麼表示呢。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要把它充分的表示出來,只有藉助一個符號,藉助一個圖形來進行表達,才能盡善盡美,因為語言,都是人們的思維,都帶有人為的因素。所以我們的祖先想來想去,就用,兩種線型的符號,陽爻和陰爻,把它畫在了一個圖形之中。本來不要加以說明,讓每個人都去想。反而是個好事情,後來,有的人,就把陰爻,看成是了空間,看城市的雨點,看上的是女人的陰戶,看城市,柔軟的東西。陽爻,看成是了Sunny,看成是了時間,看是連續的東西,看成是了陽根,看成了是剛強的東西,看成了熱的東西,於是,把這些說明,傳給後代了,陰陽學說,也由此產生了,他們沒有告訴我們,沒有告訴後人。這個圖形這個符號,誰大誰小,誰多誰少,誰先誰後 ,誰明誰暗,誰動誰進,誰進誰退,等等。也沒有看到,時間,會變成空間,空間,也可以變成時間說空間時,時間自然存在,說時間事,空間自然存在,那麼陽爻和陰爻,是一個事物,還是兩個失誤呢,是一個事物的,兩種性質,兩種模式,兩種特徵,兩個方案,還是,一個事物,在某種時刻出現的是明象還是暗象他們沒有說明。陰爻陽爻的形狀,陽爻陰爻的數字,更談不上把陽爻陰爻放大,再放大,用顯微鏡,來看一看,陽爻和陰爻,它內部,到底是些什麼東西?有什麼不同?比如說,兩爻之間,是沒有東西,是真的沒有東西,還是假的沒有東西,這個空間到底算空間還是算時間,看圖,可以看出來,一說話就說不清楚了。陽爻如果要擴大,如果要縮小,是怎麼擴大怎麼縮小?陽爻如果要運動,是怎麼運動?向東還是向西?向南還是向北向上還是向下,向左還是向右,向前還是向後,向內還是向外,等等,都沒有,給我們說清楚,反而,把自己的,片面的看法,寫出來了,而且,還告訴了人家,八卦就是這麼一回事,於是教給子孫,教給徒弟,交給後人。後學者來要以圖會意。結果,被師傅,被老師,被寫書的人寫出的東西,認為實在在理,認為實在有理,跟著跟著他們,向下走了,而不是向上走了。

    比如說,由盛變衰,陰陽由盛變衰,他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會,由盛變衰,由盛變衰的時間,由盛變衰的方位,由盛變衰的種類。

    再比如我們一個人由盛變衰就是幾年和十幾年的功夫,但是地球由盛變衰太陽由盛變衰,宇宙由盛變衰,分子、原子由盛變衰,光子,量子,由盛變衰,這些東西,不是由盛變衰四個字,不是陰陽兩個字,就可以說明白的。問老祖宗,為什麼,喜歡去逆上歸源呢,這是因為我們老祖宗看到了,萬事萬物的生成,不是順向,而是逆上所以就朝這個方面走了,走的越上,走的越高。看得越廣,看得越大,看的越多,於是,就籠籠統統了,不能細微了。就像我們現在看到了,宏觀的宇宙。微觀的宇宙,必須用望遠鏡,顯微鏡,向下看,向內看,才能看得清楚,這就是,我說易經是群經之首,的原因。因為它概括了,集中了,一切事物。看到了一切現象,沒有,任何一部經典,有這麼大的,範圍,這麼多的東西,這麼廣的領域,有這麼全的學問。文中我也講了易經的不足,這些不足不是易經的錯,而是我們的錯,我們後人的錯,我們的錯,我們信師傅的。研究易經,學習易經,應用易經,不能再向上了,因為易經就是,就是金字塔的頂端,最高一點,上面,已經沒有什麼了,我們的責任,我們的任務,我們的看法,我們的原則要把易經,向下看,向低看,向看發展看。要把上善若水的雲層,變成向下的雨點,滋潤眾生,滋潤土地,滋潤我們的後人。換言之,學習易經,不能再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去學了,不能再陰呀陽呀在裡面打圈了,要順流直下,要學西方思想,西方做法。從上到下,從主道枝,從枝到葉,一個一個一點一點,一片一片,一隻一隻,一葉一葉去進行。我順著易經這個主幹摸下去,探索下去我們就能,得到,順藤摸瓜的效果。因為人最善就是頭腦,就是首所以一斤,為群經之首。最後說一句,頭腦是人的最寶貴的,財富,因為他會思維,學習易經,一定要思維,要不斷的經常的向下去思維。而且源頭不止一處,黃河有源頭,長江有源頭,如果用陰陽作為源頭,還是比較狹義的。讓我們說源頭就是源頭,不要加進其他的源頭,比如說陰陽,這樣,反而會,讓後人,學得更好。

  • 11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從漢代開始,易經就被稱為群經之首,那這是怎麼提出來的呢,又為什麼這麼早就有這麼高的地位呢?

    在《漢書藝文志》中,就對《易》與《詩》《書》《禮》《樂》《易》《春秋》的關係進行過分析和概述,然後就提出了《易》為眾經之首的觀點。那麼為什麼漢代人們就把易提到那麼高的地位呢?

    後人眾說紛紜,潘雨廷就認為,劉向劉歆之所以說,那易是五經之原,那是因為《易經》講的是天地陰陽之道,而五經也囊括在天地之中,所以當然就是五經之源了。下面我們再具體來看看吧。

    首先,這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因的。

    我們從源頭上說,易經出現得很早,從伏羲時代就有了,那不是新石器時代,歷史有這樣的記載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

    周易有上古易,中古易,與下古易之分。上古是從伏羲到文王,中古是從文王到孔子,下古是從孔子絕筆到劉向劉歆父子。具體來說,伏羲發明八卦,然後到了西周初年,對卦和爻辭進行了編定整理,那就是《周易》,做這件事的人就是周文王,可以說,《周易》古經的形式就在這時確定了下來。而到了中古,孔子又把周易重新進行了整理解釋,編訂,這就有了《易傳》。

    在《史記孔子列傳》中說,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

    可見其餘經書成書遠在易成書的那個西周時期之後。

    其次,《易傳》建立了系統的道德哲學體系,奠定了《易經》在儒學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最早的周易那是卜筮的,算卦的,後來,慢慢的,就由單純的求神算卦,攘災祈福的宗教活動,向倫理暗示說教功能轉化。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由於那些巫師在解釋這些卦象之時,就常常把統治階級的意志思想以及一般的倫理道德觀念融入進去,你為什麼有這麼不好的結果呢,那是因為你做了壞事。諸如此類等等。他們在卦爻辭中,以神靈的名義傳達給民眾,在這個過程中就達到了教化的效果。比如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就這樣在原始牟卦辭中,道德觀念開始出現。並且,道德與吉凶禍福開始有了因果聯絡。大家想想,這是不是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呢?還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什麼意思呢?就是勸人安分守己,不要有非分之想。一心一意為統治者辦事,不要居功自傲。如果說在《易經》中,這種道德灌輸是不自覺的,零碎的的話,那麼到了《易傳》這裡,就真正實現了由卜筮功能到倫理教化,由筮書到哲學的轉化。孔子及其弟子在易傳中專門解釋了《易經》裡面的哲理內涵,

    班固說,孔氏為《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

    他們在編撰的過程中,加以發揮,加進了道德倫理的東西,使《易經》中的神學成份大為減少,而人文主義色彩更加深厚,成為天人之學。比如

    《繫辭傳》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措。

    那麼大家從上面是不是看出這等級觀念以及儒家所說的禮呢,這種思想是怎麼得出來的呢?這是從《易經》裡面推演出來的呀。換句話說,正是有了《易經》,才生出了儒家的思想,仁和禮。

    再次,漢代重儒學重教化的政治形勢把易學推到了政治文化舞臺的中心

    我們都知道,秦朝焚書坑儒,重用法家思想,嚴刑峻法,結果失敗而終。而到了漢朝,自然要吸取秦滅亡的教訓,以德為本。於是在漢武帝繼位後,前136年,提出設立五經博士,而這時的紅人,董仲舒就始終把教化做為核心問題。向漢武帝提出來,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辟邪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這就有了我們熟知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麼這六經當然是 詩書禮樂易春秋。只不過當時,由於秦朝焚書,樂經失傳了。所以漢武帝設了五經博士,而《易經》也就成為了官學。而由於《易經》所獨有教化功能以及是由它演繹出了系統的道德哲學體系,而倍受推崇。等到漢成帝召集劉向整理傳統經典之時,他的地位最終被確認。

    本來是劉向整理,結果呢,書未成,就去世了。劉歆子承父業。在劉歆的整理當中,《六世略》做為一個書籍目錄,被放到了諸類典籍書目的首位,這表明了經類典籍高於其他典籍。而在《六藝略》裡,《易經》又居群經之首。也就是從此開始,《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地位被正式確定下來。

    好了,透過以上的這些說明,我們就可以看出,正是由於《易經》的歷史淵源,它在我們文化中最早出現,並且有著博大精深的哲理,講天地萬物,宇宙人世的變化,在發展過程中又加入了倫理道德的思想成份,這樣就使後來的這些經書深深受到了他的影響。當漢朝重視教化之時,《易經》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它對倫理道德的演繹,就使他成為了公認的群經之首,最終被劉歆等人確定下來而為後世所推崇。

  • 12 # 哈灬哈66096005

    易經,或許是上古社會或天外文明的傳承,幾千年來也無法去推測,但是,易經,的,預測架構,及,哲學本質,確實是其它所有,宏論鉅著,無法同日而語的,這就確定了,易經,作為群經之首,無法超越,的地位,個人認為,包括,道德經,也都是,易經,概念文化的社會人文普世觀,更不用說,儒學文化的,基礎了,呵呵,

  • 13 # 幸福140443828

    易經是對自然規律的演變的研究。是道的一小部分。對規律以外的易經就不怎麼的。要不好多人就不怎麼相信易經,就是這個原因。

  • 14 # 鄭秦雲

    我對某些易經的信徒和粉絲們誇大易經的作用和地位很不以為然。我承認易經中包含了中國先民的一部分智慧、經驗和心血,但說到底,它仍然屬於機械唯物主義的東西,把五形、八卦、天干、地支的一些符號元素用數學的方法進行機械的排列組合,對排列組合結果聯絡實際作誇大性解釋,推測性解釋,多數是唯心主義解釋。為工不能造機器,為農不能促增產,文不能用以治國,武不能用於安邦,解釋當前道不出子醜寅卯,預測未來吹噓說可以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結果是胡吹冒料,離題萬里。你把易經的地位抬高到天上,能否得到現代科學的認可才是關鍵。中華傳統文化也要講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不能淨玩虛的。例如"鬼谷子神祘”,能被現代數學證實,我們當然心悅誠服地接受,不能被現代科學接受的東西,誠望術士們還是免開尊口,以免閃了舌頭。

    咸陽人

  • 15 # 釋衍益

    沒有他度

    聖賢教義悟透自度自覺行世。

    一切感覺皆是夢幻淨觀一無。

    一切教言禪淨密論皆是玄說。

    悟透身心來去自作無人替代!

  • 16 # 洛洛文化

    無論在諸子百家五經裡也好六經裡也罷,《易》都當仁不讓堪稱是"群經之首"、"群經之始",科學盡頭的哲學。

    像曾仕強教授說的"《易》就是你怎麼說都對,但是怎麼說都只對一部分,不可能全對。因為《易經》太大了,一個大得像北京城這樣的都市,你從哪一條路進來,都是進了北京城。可是進來以後,還是摸不到頭腦……"龐大的知識體系任誰都只能管中窺豹,它博大精深它也是"海量"見仁見智具有包容性的"天書"。漢書中說"人更三聖,世立三古",說的是《易經》凝結三聖"伏羲周文王孔子"之寬闊,三古"上古中古近古"之奧秘才集大成。易經是"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可以說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龐大到沒有邊界,精小到不見裡面)。《易經》裡解密宇宙無敵的伏羲八卦,"一畫開天"道出了宇宙萬事萬物最基本的構成元素不是西方分子離子而是"陰陽",這無字天書裡含蓄著天地萬物週而復始的規律,能衍算出時代宇宙變遷。其中文王64卦則揭示了陰陽之法,"一而二、二而一"道出事物和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何靈活變通。譬如小到如何運營人際關係何時委曲求全何時迎頭而上事無鉅細周全到無懈可擊……孔子能毅然刪詩書之經、修春秋之籍,卻一見《周易》,"肅然起敬,贊周易,作十翼"一展超前的大同理念,衍生成《易傳》。

    天地之大,無非陰陽,天地之間,無非平衡。不是簡單的預演命數紙上談兵,而是以諄諄教導的老班主任口吻,隱語著當下面對的是什麼如何動,如何調整順境而為,才能無咎而長遠。人和宇宙不是陰消陽長就是陽消陰長,很少有剛剛好的時候,所以無論面對事還是人,我們始終總在維持制衡狀態的路上,這是個艱苦的過程。如何生態平衡、人心平衡、理法平衡……調整自己也調整世界,這都是《易經》的一部分。"仰視天象、俯視自己、'周'全視角,'萬物皆備於我'",從小我見大世,此為《易》之法。大到宇宙破解小到治世為人,故說"通易者,通天下,通宇宙"不為過……

  • 17 # 西蜀府河人

    《易經》是人類最古老的哲學。《易經》最先回答出: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生命是陰陽(有形和無形)的交替,陽(無形的精神)蕭蕭兮,發乎天(道生一)。聚而成氣(一生二),氣聚而成形、質(二生三),先產生了有形的地球,然後有萬物(三生萬物)。故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人之精神(陽),同樣也是天之分,陰(有形的肉體)赫赫發乎地。人死陰陽兩分,發乎天,者歸於天;發乎地者,歸於地。骨骸歸於地,入土為安。精神迴歸於天,天人合一。

    人死,精神離形,又稱鬼,鬼者,歸也。鬼,即是歸的意思。所以,人死,又稱歸天。

    天,生萬物;地,養萬物。

    所以,中國古人敬畏上天地,視天地為父母。崇效天、卑法地。

    生死就是自然規律,猶如天上的雲雨,凝而墜地,蒸而生天,周流不已,迴圈不息。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從乾(無形),坤(有形)直到最後的:既濟(階段的完成、完結),未濟(未完成,死亡只是形體的消亡,是新的生命的迴圈的開始)。用蓍草占卜,須先提前先齋戒沐浴更衣,靜心養神。這個神,就是人的來自天的精神,當然是和天地意識相通的。占卜,其實就是透過自己的精神、元神、潛意識,問天地,問自己的父母。孩子遇到問題,父母怎會不作答呢?

    天行健,天道執行,就這樣從無形(看不見的精神)至有形(看得見的物質),又從有形迴歸於原本無形的狀態。萬物非欲生,不得不生;萬物非欲死,而不得不死,迴圈往復,生生不息。

    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的執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以,人應當遵循這樣的規律,自強自律,從善不息!

  • 18 # 閒石齋A

    易者,變化也。易經乃洞察天道、地道、人道之變化、運轉規律的學問。萬變不離其宗,學習易經,乃是人類面對一切困難的致勝之道,洞察物理之途。

  • 19 # 淡淡的擁有高

    很簡單,《易經》囊括了未知與已知,天地人物無不包涵其中,還有誰有啥經典有此傳奇,而且它的出現本身就是個謎。所以沒有理由不受膜拜

  • 20 # 興宇851286

    命不好的人,多行善事,多心存善念,多積德行善,在自己有能力時儘量多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積累福德,就會慢慢好起來,堅持日行一善,做滿3000件善事,也就是古人說的三千功德可化解命裡一切災禍!福生無量天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人都過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