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豪傑視訊

    話說“錢乃身外之物”,可是誰不想成為一個百萬富翁呢?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一個既悲慘又溫暖的勵志故事,如此征服人心,可見人們對悲情和勵志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

    電影的成功得益於導演不粉飾、不矯情、不折騰。貧民窟裡的殘酷人生,印度這個亞洲新興國家的夢想和希望,通過剋制的鏡頭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所以動人,在於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與殘酷,而又在這樣的殘酷中未曾放棄其理想與純真。電影的很多段落頗似童話,但又將這童話很殘酷的毀滅掉

  • 2 # 範小見影視圈

    1、下雨時,主角和哥哥在集裝箱裡睡覺,主角讓那女孩進來,可哥哥不肯,理由:“她會招來警察”,不過在主角一再要求下,哥哥還是默許了,注意,哥哥睡覺時是睜著眼的,那眼神有點恐怖。。。

    2、主角和哥哥跳上火車逃跑時,哥哥故意放開了那女孩的手,說她會拖累自己。

    3、哥哥拿槍指著人販,要那人販發誓不再報復,可人販不同意,哥哥說“對不起,我不能冒這個險”,開槍。

    4、殺了人販後,為了怕報復,哥哥投奔了人販的對手,而且為了怕弟弟也蹚渾水,他拿槍逼著弟弟離開,並強暴了弟弟的女友,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弟弟“放棄”。

    5、哥倆長大後第一次在施工中的頂樓相見,弟弟打了哥哥一拳,並說“我永遠不會原來你”,哥哥只是小聲的說“我知道”。。。

    6、最後,哥哥在電視上看到弟弟,無奈的對那女的說:“他永遠也不肯放棄”,這句話點名了以前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保護弟弟阿!無奈,他最終沒能讓弟弟放手,只好讓那女的去找弟弟,並在弟弟贏得大獎後欣慰說了句“感謝神阿”,同時幹掉了最後一個對弟弟有威脅的人--黑幫老大。

    總結,如果你細心的看,你會發現,很多情結都是在講:一個勇敢的哥哥是如何保護天真柔弱的弟弟的,兄弟情深阿!

    這部片,導演很用心,細節有很多閃光點。。。

  • 3 # 板磚看電影

    這部電影的格局和視野很大,我看上面很多回答還在糾結什麼“小概率事件”“全靠運氣”“成功背後的心酸”等等,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根本不是這些,更和傳統印度電影那種底層人民終將逆襲帶來的麻醉感毫不沾邊。

    我覺得有三層意境……

    1.印度的貧富差距、階級矛盾、宗教衝突,大垃圾堆裡的貧民窟、骯髒的恆河、虐待兒童的乞討集團、暴力充斥的紅燈區、腐敗的警察,以及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孤兒,從而引發對人性,社會,人類文明,世界秩序等的終極思考。

    2.底層貧民在大量磨難,困苦,傷痛的打擊下,仍然不放棄對美好愛情的追求,最終因為幸運獲得財富和愛情的所謂勵志故事。以及認為這種故事看起來是宣揚真善美,實則講的是小概率事件,只是用來麻醉底層人民,給予其活下去的希望和動力,維持社會等級秩序。以及成功者背後的艱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等等。

    3.還停留在什麼“看到開頭就猜到結尾”“某個角色的某個行為不合邏輯”“如果某個角色不怎麼怎麼樣就不怎麼怎麼樣”等等一系列。。這是電影啊,是藝術啊,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不過這種人看電影也就是圖個樂,某個劇情比較high,意淫的代入感,打發時間等等。

    從劇情來說,幾乎沒有一般電影中的過渡橋段,幾乎每分鐘都是高潮,每個場景,每場戲都可以單獨拿出來研讀一番。

    一開頭一群兒童和兩個警察的追逐大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和人物的成長氛圍;

    為了和心愛的明星要簽名跳進茅坑那段,哥哥揹著弟弟賣掉簽名那段,大雨天哥哥不讓拉蒂卡進來躲雨那段,沙林救了弟弟免於被弄瞎眼後逃跑上火車那段,兄弟倆在火車上做小生意那段,傑默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當導遊那段,兄弟倆小偷小摸然後賣掉賺錢那段,回去孟買尋找拉蒂卡那段,傑默和拉蒂卡在賈偉德家裡相遇那段,被愛情公寓抄襲的在廁所裡主持人告假答案的那段,哥哥為了弟弟和拉蒂卡的幸福犧牲自己的那段,傑默和拉蒂卡在最後一個問題上通話的那段......

    從剪輯和敘述順序來說,全片以遊戲節目進展為主線,穿插主角的經歷和在警察那裡被詢問兩條支線,最後歸於一條的手法,使全片節奏緊湊,懸念叢生,觀眾在過去和現在的來回切換中彷彿體驗了主角的人生,有很強的代入感。

    從演員的演技來說,童年時代的沙林和傑默表情,語氣,動作,神態及其到位,和中國產電影所謂明星大腕一開口就讓人立馬齣戲的演技來比,簡直不能好的再多。這兩位加上青少年時代的傑默的演技非常出彩。

    從拍攝手法來說,任何一個鏡頭所展現的環境都令人感覺特別真實和有身臨其境之感,貧民窟的髒亂差,宗教之間的紛爭,警察的腐敗不作為,印度交通的擁擠和混亂展現的淋漓盡致。影片中還多次採用了眼神特寫的拍攝手法,將任務的心理狀態以及場面的緊張完美的呈現了出來。

    另外,全片有幾個瞬間令我特別震撼:

    1.傑默因為耽誤了哥哥的一個生意,被哥哥鎖在廁所裡,為了去看自己喜歡的明星,傑默斷然跳入了糞坑,滿身屎尿地衝進人群成功要到了簽名,從一開始我們就能看到傑默的執著。

    2.全片有三個瞬間兩兄弟產生了很大爭執:

    ①.傑默要到簽名興奮呼喊時,哥哥落寞驚訝的眼神,以及之後趁弟弟洗澡賣掉弟弟好不容易要來的簽名都讓我們看到沙林是一個深愛著弟弟但有著很強控制和保護欲的哥哥,弟弟得知後氣憤地推了哥哥兩下

    ②.從兒童綁架團伙逃出來上火車後,沙林故意丟下了本已抓住的拉蒂卡,傑默憤怒地推倒了哥哥

    3.沙林剛到兒童綁架團伙的營地,自己唱歌時被拉蒂卡羞辱,之後被胖子摔到地上,但仍對胖子破口大罵大打出手,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沙林的勇敢和凶狠。

    4.在得知弟弟將要被弄瞎時,快速冷靜果斷地將油潑到胖子臉上,然後喊著弟弟快跑,那一瞬間真是被他的勇敢震撼到了

    5.傑默在泰姬陵面對一對夫婦請他做導遊的情況下,自己根據之前看到的詞語碎片,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了起來,面對遊客的質疑也表現得很冷靜機智,我們可以看出傑默雖然老實,但很聰明大膽能幹,在我們印象裡一向高能的阿三從小就是這樣啊。

    6.傑默在進行最後一個問題的節目直播時,廣大人民群眾對他的瘋狂崇拜和熱情,充分反映了底層人民的精神世界的匱乏和美好生活的嚮往。讓我不禁想起了單車比賽在盧安達所受到的空前的歡迎,單車就是人民精神娛樂生活的全部。

    這部片子給我感觸很深

  • 4 # 戰爭狂人啊柒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一個既悲慘又溫暖的勵志故事,如此征服人心,可見人們對悲情和勵志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尤其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在貧民窟長大的孤兒賈邁爾·馬利克,參加了一個電視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只要答對所有的題,他就能夠拿到2000萬元的獎金。此前連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政客、學者都在這個節目中一一敗下陣來,18歲的賈邁爾卻能一飄過關斬將,直衝向最後一晚的最後一道題,只要回答這最後一個問題,他就能拿到最後的獎金。可就在這時候,賈邁爾卻因涉嫌作弊被警察逮捕。是啊,誰能相信一個幾乎沒有文化知識的小男孩能答對所有的問題呢?而又有幾人明白賈邁爾真正參加這檔電視節目的初衷只是為了尋找他一生的摯愛——拉媞卡。為了證明自我的清白,賈邁爾向警察講述了自我在貧民窟的成長的故事,透過他對自我艱難人生的描述,所有人都明白了,他能回答出電視節目裡的那些問題,絕非偶然和作弊。原先從他的生活經歷中都能夠找出每道題的答案,因為這些答案都是從他的人生經歷中得到啟示的。

    片子中最沉重的也是記憶最深刻的就是賈邁爾在警局裡的供訴那段,揭示了賈邁爾為何碰巧了明白那些問題的正確答案。那些答案伴隨著賈邁爾充滿血、眼淚和恐懼的人生軌跡,見證了印度普通百姓的悲歡離合,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艱辛坎坷。大規模宗教衝突、險惡的孤兒院、顛沛流離的浪蕩生涯、黑幫團伙——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令人絕望和窒息的不公不義充斥著底層社會,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威脅著每一個人。相依為命的哥哥幹起了刀口恬血的殺手行當,初戀女友淪落風塵,不變的惟有賈邁爾那顆善良、正直的心,和對感情、正義、幸福的堅強信念與渴望。

    貫穿影片始終的大仲馬小說<三個火槍手>,是十分傳神的設定,也為這部底色頗為殘酷的電影賦予了傳奇的氣質。

    這邊賈邁爾對拉提卡說:“我們會住在哈爾博大路旁的大房子裡。你。我。還有舍利姆。三個火槍手。” “月光下。你和我。我們一齊跳舞好嗎。”但是不久就出現了劇情中最讓人心痛的一幕,在最後一刻,舍利姆鬆開了手,放下了三個火槍手中可能成為累贅的拉提卡,看著拉提卡的身影消失在軌道的盡頭,我也不由心痛一番。

    賈邁爾並不是天生的聖人,他那悲天憫人的淡淡哀傷始終貫穿在整部電影中,三個火槍手的分離為日後賈邁爾挽救拉提卡的一切努力做了極好的鋪墊。賈邁爾從開始逃亡產生的同情,在和拉提卡共患難時進化為友情,在乞丐集團時昇華為親情,到青少年時期違背諾言的愧疚成為他尋找拉提卡的動力,之後第一次拯救拉提卡令感情萌發在兩人之間,整條感情線清晰純潔令人動容。

    三個火槍手中的另一位,賈邁爾的哥哥舍利姆,同樣塑造的十分成功,他與賈邁爾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沒有任何道德約束,沒有不現實的浪漫氣質,他相信適者生存,行事果絕。他有救賈邁爾的勇氣,有殺死黑幫頭目的果斷,也有出賣拉提卡換取富貴的貪婪和殘忍,但在最後一刻,卻被賈邁爾的執著所打動,救出了拉提卡,將自我埋在畢生追求的金錢中,與黑幫頭領火拼,從容赴死。其實這個人物最接近大仲馬筆下的三個火槍手的共同性格,即對俗世的聲名財富有著熱烈的追求,但又將友情置於自我最為看重的名利之上。

    三個火槍手中,拉提卡代表感情,舍利姆代表親情,賈邁爾偏代表友情和大愛。這從之後賈邁爾和在乞丐集團不幸被毒瞎變為盲童的孩子相遇,可看出賈邁爾對於自我倖免遇難深深愧疚。這些不幸的孩子命運是相同的,賈邁爾就是拉提卡,就是盲童,就是任何一個貧民窟裡可憐不能自主命運的孩子;不一樣的是,賈邁爾有一個愛自我捨命保護自我的哥哥。這也令最後實現夢想的賈邁爾和拉提卡一齊共舞的歡樂畫面充滿了辛酸的淚水。因為這個畫面是殘缺的,三個火槍手總不能在一齊,總要犧牲其中一個才能保全另外兩個。正如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賈邁爾的人生充滿了爭鬥和抉擇q/a,最後夢想成真一半也令整個故事更具現實意味。 人生是藝術作品中最大的一個主題,即便是一個混混一個流浪漢的人生也能夠是一部史詩,所以描述人生的藝術作品,通常都令人嚴肅的透但是起來,而博伊爾描述賈邁爾的一生,卻生動的極富感染力。當賈邁爾快樂時,我們也神采飛揚,當賈邁爾處於險境時,我們也手心冒汗,當賈邁爾的女友拉媞卡離開他時,我們也黯然神傷。

    <貧民窟裡的百萬富翁>十分值得觀眾去細細品味,裡面很多的細節設定都有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節目主持人給賈邁爾提得第一個問題竟然是問他某部電影的主演是誰,而那個主演恰恰是賈邁爾小時候最崇拜的,為了得到他的簽名,還鬧出了笑話,讓人忍俊不禁。這段情節有一種致敬的味道,很多導演由於個性崇拜電影這門藝術,會專門拍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比如託納託雷的<天堂電影院>,文德斯的<光之Phantom>,博伊爾大概是在這一段裡,以自我的方式來向電影這門藝術致敬。

  • 5 # 影輯

    看過的印度電影中個人認為最棒的一部。

    答題和男主人公的人生來回穿插,蒙太奇用得很巧妙。男主人公長大的經歷中,最大限度地展現了著印度的真實情況:貧民窟中貧窮、糟糕的生活條件;印度的印度教徒對穆斯林燒殺搶掠;非法分子將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如牲畜一般圈養,甚至不惜戳瞎了眼睛叫他們去討飯……

    感受深刻的一幕是,男主角賈馬爾在某洗衣廠帶美國夫婦遊客講解的時候,被帶棍子的警察暴打,美國夫婦慌忙勸阻,賈馬爾說:“你們不是想看真實的印度嗎,這就是。”妻子護住賈馬爾:“那麼這就是真實的美國。”說罷讓丈夫給賈馬爾費用。對賤民拳打腳踢VS維護人權,相當諷刺的場景。

    全片看著很揪心,感覺無時無刻不處於情節的高潮部分,沒有一句多餘的廢話,連印度電影常有的歌舞都沒有(後來發現在片尾)。幸好結局是溫暖的。

    查了一下,原來是英國導演拍的,想必寶萊塢也拍不出這樣的電影,寶萊塢電影大多數沒有隱喻的藝術感。能獲得奧斯卡多項獎項的青睞也不足為奇了。

    就我個人來講,是一部將情節設定、表達國家特色和反映底層人民疾苦綜合得非常出色的電影。

  • 6 # 少湖5

    這部電影沒看過,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印度電影是在02年,看了一部電影叫生活之路,當時還是在我三舅家看的,當時我是15歲,在舅舅家做了一年童工,三舅家一家人都對我不好,氣憤啊,也只怪我這人很笨,做事沒頭腦,人又不聰明,三舅家當時是開了一間傢俱店的,我這人不適合做技術活,只在三舅家呆了一年就走了,也只能做普工了。挺好看的電影,講的是一家四口過著日子非常貧窮,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姐姐偷了鄰居家的一件首飾,因為內疚而自殺了,弟弟找到了那件首飾就把它扔到水塘裡了,後來一家人又搬走了,鄰居家還送一籃子紅薯給他們家了,

  • 7 # 小艾說影視

    當現實不忍卒讀的時候,似乎只有哲學賦予了它應有的詩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那種富有才華的作品,使人讚歎的不僅僅是它在敘事技巧和剪輯技巧上的出色表達,更在於它將很精巧深沉的人生理解隱含在了這一表層的結構後面。

    從表面上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表層乃是印度電影所一貫持有的平民娛樂的立場,背後是命運與辛酸,而最終以大團圓告終,寄寓的其實是一個平民視角眼中的人生理解,其通俗性的特徵包含的其實是福斯的想象和願望。在中國,同類的敘事模式是破鏡重圓、國破家亡;在美國,是亂世佳人;而在印度,則是歌舞狂歡,命運波折。無論不同文化型別裡的審美特徵有何差異,終歸都回到一個人性化的舞臺上,那就是以命運和人生為骨肉。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其實找到的乃是一個極佳的題材和劇本,也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國度來表達它的關懷和觀念。如果說,在底層社會龐雜的國家如印度,人的存有可能不過是亂槍一開倒地輒亡,那麼談論人的價值無疑是令人覺得奢侈;宗教在這樣的亂世裡,充當的是一個想象中的庇護者,更甚至成為的是群體鬥爭與殘殺的理由。說到底,說穿了不過是求生存的慾望。在這樣的世界裡,所謂的神其實只是群體性的絕望與爭奪。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看似以“命中註定”的東方式宿命論作為一種解釋,但這個“宿命”論並非是關於將個人消亡於群體的“宿命”,恰恰相反,它卻是一種基督教式的“天賦人權”的解釋。它不是由萬物生滅的自然主義上升為對虛無的神明的驚恐與膜拜,而是對實體上帝對於生命詮釋之必然聯絡性的相信。電影裡的男主角出身平民,短暫的人生與家庭、國家的不公聯絡在一起,但在這些苦難裡,命運上帝把各種密碼彙集在了他身上,最終他得以憑藉一個特殊的、卻只有他可以承受的命運得到了關於現世的解答。不過,這個解答並不是哲學家冥思苦想裡的解答,而是真實的對於人生骨肉的解答。

    這正是一個基督教文化背景國家的導演遭遇印度—東方宿命論泯合的結果。但這並不是一個洋洋自得的本體文化優越感。電影裡有一個情節:兩個美國人為被毆打的小男孩提供了100美金的關懷。這個細節,大概是電影裡一次直接的介入,就是對於那種本國本土的壓迫直接的提交的人性化的抗議。導演的前作實則針對本國文化進行批判,如果批判乃是為了從根本上反思與遞進,那麼這樣的批判其實正是本體文化包含自我修正機制的強大性的體現。而當這樣一個文化更具備普世意義的時候,它才可能真正得到世界的認可,進入靈魂和骨肉。

    這就像《聖經》裡當耶和華的揀選臨在臣民中,不要王公貴族而只是選擇牧羊的男孩大衛。《貧民窟裡的百萬富翁》裡的男主角,最終不但得到兩千萬鉅富,更得到佳人。這是通俗劇裡的滄桑過往苦盡甘來,也是更高一層,命運上帝對於個體價值的承認;這個東西就是——希望。電影裡萬千人對男主角喊:我喜歡你。不是喊得把他當作偶像,而是同樣對於人生命運之垂憐的驚喜和讚歎。

    藉由一個異文化表達了一種平移視角的象徵性的個體化關懷,《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確實在通俗劇情、影視敘事技巧和藝術意義上的政治正確之中獲得了一種富有才華的、精緻的平衡。

  • 8 # 丁家大姐

    片中男二號傑瑪的哥哥舍利姆與傑瑪的性格截然不同,他相信適者生存。他有救傑瑪的勇氣,有殺死黑幫頭目的果敢,也有出賣友人的貪婪和殘忍,在常人看來,他代表著社會中的現實派。但在最後一刻,也被傑瑪的執著所打動,將自己埋在骯髒金錢中,從容赴死。這一畫面很有現實性。告訴了我們,金錢不是萬能的,世上有比金錢更有意義的東西,那就是人性。

    另外,影片的電影語言運用得樸實,人物的特寫、情景的創設、場面的造型都與故事、人物、環境的跌宕起伏相得益彰。一部好電影,能長久給人們留下記憶、留下鏡頭和畫面,不是很容易的,可見導演的獨具匠心和深厚功底,奧斯卡就是不一般,藝術水準就是不一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20萬,想買理財,銀行的好,還是支付寶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