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基礎知識關鍵點

    如頭痛拍片能找病灶的不到20%,查不出病灶西醫沒法治,受寒著涼容易感冒,這是公理,感冒初期查不出致病菌還是沒法治,等查出致病菌了又不建議用抗生素,用解熱鎮痛藥,如鹽酸偽麻黃鹼,中藥叫麻黃,感冒初期,喝一點麻黃湯或含麻黃鹼藥物,包好!那這個西藥麻黃鹼應該是中藥吧,屠呦呦的青蒿素也應當是中藥吧,這一點上,中醫能把麻黃鹼用的出神入化,西醫只能熟背說明書,因此,當西醫只要下功夫熟背教科書即可,想要更深的造詣就要搞科研,搞科研的時候才發現是在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解讀中醫。當然,用現代科技手段能查出病灶當然很好,查出來也不一定能治好,因此就有了保守治療的說法。每個中醫都能夠承認,西醫確實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西醫為何要排斥中醫呢,每個中醫在大學期間,西醫的解剖、生理、病理、藥理、生化、診斷等課程都是必修課,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說中醫不好,必須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後才有資格評判。

  • 2 # 湖曉千

    中醫是國醫,西醫是外來醫學。三千年來,中醫一直是以內經為基礎,陰陽五行理論為框架,按照自身的規律和文化特性發展起來。其醫學價值歷經戰亂、饑荒、瘟疫的的考驗,並不斷廣大。沒有受到佛教、道教、巫師的衝擊,改變自身的發展,反而獨樹一幟。

    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以來,外來科技文化湧入中國。國人以儒學為基礎的教育完全被西方科技文明所征服。現代社會普遍出現了文化自卑。中醫業者面對外來醫學,也對自身醫學的科學性產生了懷疑。民國時期有些學者就提出了中西醫匯通的主張。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髮展。人們在現代醫學的主導下獲益頗豐。使得中醫界自身產生了自卑和不篤定感,為了取得存在,不得不用西醫的闡述和標準化管理來改造中醫。可以看到各中醫院基本已経和西醫接軌。借用西醫的先進醫療裝置,和西醫的診斷和治療,加以中醫的辨證論治。中醫學院的教學也採用了雙軌制,既學中醫教材,又要學西醫教材。在校期間已經把中西醫的理念結合在一起。實際上中醫已經成為中西結合的醫療體系了。這支醫療隊伍正在向著現代中醫的道路邁進,前途將無比光明。

  • 3 # 老金頭100

    解放前和剛解放時,人們有病都看中醫,沒人看西醫,那時生孩子是七天風八天扔,誰家都要扔幾個,人死也不知道啥病,四五十歲就是老死的,二三十歲死的也不少,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解放後國家大力發展西醫,現在生孩子生一個保一個,人死多大歲數都是病死的,沒有老死一說了,平均壽命已提高到77歲了,接近世界發達國家了

  • 4 # 醫界小蝦米

    中西醫結合出來的分三種情況:學校學的中西醫結合和中醫學,臨床醫生學習了中醫,中醫師再學習了臨床。這裡面的三種可能會出現些差異。不否認中醫和西醫各自都有一定範圍的優勢。結合從治療手段的互補到手段的結合,西醫治標中醫治本,如胃炎吞酸用中藥的基礎上加了奧美拉唑。另一種,理論的結合,中醫的框架加入西醫的細節。

  • 5 # 1號火鳥

    不必相互攻訐,大家熱議醫學問題,說明醫學還不夠好。還有很多疾病困擾。醫學實踐以療效為根本,以安全為考量。沒有療效的安全是不安全。很不安全的療效為無效。無論中醫或者西醫,都面臨巨大醫學挑戰,可做的事很多。謙虛使人進步,實事求是,取長補短,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努力為人民健康服務。埋頭苦幹,向屠呦呦老師學習,發掘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法或藥物,為世界人民造福,功德無量。

  • 6 # 潘家後生潘建斌

    中醫是中國獨有的一門醫學,在中國先民幾千年日常生活中對健康生存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它用望聞問切來診斷疾病,一直以來靠的是中醫師的中醫知識與經驗,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積累,中醫學代代相承,是中國文化瑰寶,某些獨特的治療效果逐漸被西方國家接受並推崇。西醫是近代的醫學,是西方文明的最佳代表,由於其藥物服用方便,治療快速便捷,使得它迅速傳遍世界,為大眾所肯定,但由於其藥品副作用多,手術破壞性大是大家較擔心的缺點。在急性病方面西醫有優勢,中醫則對慢性病有獨特優勢,中西藥結合能發揮各自優勢,是中國獨有的制度與學科。

  • 7 # 基層內科主治醫修哥

    現在國家大力發展中醫,確實是好事,因為中醫在中國已經經歷了幾千年,根基深厚,調理五臟,治本,但是學習中醫,畢業後至少得有十年以上的臨床經驗才可以讓老百姓信的過,才可以坐診看病,成為一名好中醫,確實很難,而西醫就不同了,畢業後,只要有助理醫師證,臨床三年便可以開衛生室了,有些病西醫治療確實來的快,效果也不錯,但西藥透過人體血液和肌肉吸收後,雖然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但身體的肝腎,胃腸道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而中醫中藥相對來說就安全的多了,中醫和西醫各有優缺點,應該取長補短才是,互相發現對方的優缺點,為中國人所用,可以解決更多的疑難雜症,所以中醫西醫缺一不可,沒必要出現太大的爭鬥!

  • 8 # 自由人生14073

    中西醫各有所長,也是可以結合的。問題是怎麼結合的科學更好的服務於治療疾病。這需要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生去努力探索!不必爭論誰更好而是一切都為臨床療效服務一切為保衛人民健康服務,中西醫共同借鑑互相學習共同發展!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新的醫學技術,讓中國的中醫學在現代社會里得到新的發展!

  • 9 # 勤奮36

    我是18歲跟下放名老中醫學徒並坐堂看病,77年恢復高考後又考上重慶醫學院系統學習西醫4年後回本地某三甲醫院從事臨床醫療工作30餘年,退休後又自開診所,有50年從醫經驗,對中醫.西醫治病最有發言權,本人認為在現在醫學各種撿驗下明確病情很有必要,弄清病情後再權衡利弊才決定用中藥或西藥,或者中西藥並用,在明確病因後再辯證施治比單純中醫靠望.聞.問.切要準確得多,有一些慢性病或一些危.急.重病人經西醫搶救緩解後在恢復階段用中藥調理有較好的療效,什麼急病單用中醫中藥難解燃眉之急,在危.急.重病人在恢復階段過多用西藥有可能出現毒副作用,所有中醫,西醫是目前中國防病.治病的兩條腿,缺一不可,建議所有西醫學習中醫,所有中醫也應該學習現代醫學各種撿驗及人的生理病理,西藥藥理學,更應該學習西醫基本搶救措施,所以說中西醫結合是中國醫學發展之路!

  • 10 # 岀彩人生源於平凡生活

    中醫是民間經驗和智慧的濃縮,傳承了幾千年,是不斷總結的結果,來源於實踐,太厚重古人云,無恆不可學卜醫,窮其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與領悟。中醫講究天人和一,從自然界去感悟人與自然的平衡,從陰陽的平衡,從四時生旺,五行生化,人食五穀雜糧,受春夏秋冬的輪迴,感人生的百態,七情六邪的侵蝕,造成陰陽的失調,五行偏勝,中醫治的不止是病,更多的是臟腑的失調,人體的陰陽平衡,中醫是以人體為小世界,從全域性出發,人體病因不外乎,外賊與內傷,外賊找出路,內傷求平衡,西醫以物質為基礎,把人體看做是各種物質的組合體,以血液,皮毛,肌肉,骨體的組成出發,見中病末病而不見未病,人體的組織發生異常,去中合,去添補,去刪除!特別傾重於血液的異常,西醫去化驗,血液的各種指標,然後去添補,去刪除,去中合,可以解決正常的血液迴圈的問題,卻未能解決為什麼會這樣的問題!當用藥的時候病就好像沒了,五臟的迴圈的問題解決了,但是藥性過了,你身體沒有恢復,病又回來了,這就是治病未求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西藥最可怕的是什麼?是劑量與耐藥性!這樣講吧!如果首次用藥,療效甚佳,多次用藥就要增加劑量,就要不停的增加用藥量,至到細菌產生完全耐藥性,這種藥完全無效,就又開發新的藥品!週而復始!造成了細菌的不斷強大,以至於造成超級細菌,西醫最可怕的是滅茵不分敵我,由於人體正氣虛弱,壞的細菌未殺死,有益的細菌倒先死了,真正的自殺式攻擊,就像西方的人體炸彈,殺人三千,自損八百!對於外邪中醫調的是人體的營衛系統,讓人體自己強大!驅逐外邪,對於內傷就像家庭成員一樣,講一個和字,和稀泥,中醫治病最大的特點就體現在這個和字上面!!和為中醫的最高境界!西醫除了刪除,就是滅殺,太剛,剛多易折!從全球出發中國屬土,土厚,金木水火土,土居中,佔了一個和字;西方屬金,金在五行中主肅殺之氣,所以剛猛,所以我對中醫西醫的理解就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六邪的病,急性的要西醫治其標!五臟內傷,七情的病屬於一家人的事兒,五臟勝虛滅殺只會自斷生機,還是體現一個和字為妙!

  • 11 # 鞠躬盡粹jimmy

    看來,真是像我上個月發的一篇議論文比擬的那樣:中西醫結合,恰似馬和驢結合,生產出騾子,其結果就是不倫不類,並不可以持續發展,兩頭都不討好!也可以再作類比:漢語夾雜英語,有時可以聽懂一些,也可以聽不懂。因為它們是兩種不同的語法結構方式,總是不如純粹的語種那麼地道,那麼容易理解和接受!

  • 12 # 使用者3303936671426

    其實沒什麼可爭的,也別拿文化和歷史是否悠久說事兒,各走各的路,是英雄是好漢疾病面前比比看,有腦子的人自由定論。

  • 13 # YangliyingDTT

    哲學探源之醫學領域

    ——古劍

    哲學是研究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總規律的學問。在西方稱智慧學,在中國稱謂更簡單,即“道”(形而下為之器,形而上為之道)。哲學屬於認識事物本源的思辨學,她不屬於任何分科學,即科學。但任何分科學卻無法離開哲學。一旦離開,這門“科學”一定坍塌。

    回到本題。現代醫學(即西醫學)和傳統醫學(即中醫學)無疑都是以哲學作為主線來開展人體生命運動規律的研究的。二者所遵從規律(道)並無二致。不過,一個是從“形而下”入手治病的;一個是從“形而上”入手治病的,殊途同歸。而糾錯皈正、治病救人的目的則完全一致。

    先說西醫學:它是從“形而下”入手,即透過“視聽叩觸”,用眼、耳、鼻、舌、手(不曾說過“意”)等醫生的感覺器官,首先從組織胚胎學、解剖學(只看人體,基本上都是屍體或離體器官)入手,先見人體,再見系統,類推依次是組織、每個細胞、細胞內……。能看到的可以命名,如細胞器、細胞、肌纖維、心臟、神經系統等等。若肉眼不逮呢,可藉助於光學、電子顯微鏡,射線、CT斷層成像、磁共振成像等繼續深入認識,同時借用其他學科(物理、化學、生物等)現有研究成果,最後綜合判斷,施患者以儘量正確的診斷,然後爭取合理用藥或者器械治療。若再深入探究——以至於儀器也無法觀察到的人體結構(物質及其運動規律)又如何辦?那就只能稱稱“××因子”、“原因不明”了。所以說,現階段西醫的侷限性就顯而易見了:見者曰有,可治;盲者曰無,難治。

    本人總結整個西醫系統為——顯微鏡+手術刀。倘若大型醫院取消了(或者突然停電)各種現代化儀器和化驗室裝置,西醫師將無從下手。這就是哲學領域裡的“形而下”的感官層面相。認知論的侷限性必然限定了實際操作者的侷限性。若把治病救人過程喻為一場戰爭,只能說西醫師是“戰術家”而絕非“戰略家”。近代免疫學的迅猛發展,是西醫走向戰略全域性觀的重要一步,但遠遠不夠。

    再說中醫學:中醫學發源於中國,並旁及苗醫、藏醫等,源遠流長,流傳至今約2000餘年。大體上是在經驗醫學(如,神農氏嘗百草,身中七十二毒)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階段屬於哲學“形而下”範疇。限於科學研究的滯後(或曰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沒有科學)和“身體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孝道約束,聰明的先賢們則啟用了哲學的另一面,即“形而上”的思維方式。其大不同於西醫的是,她除了利用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望聞問切)而最要緊的是把“意”(即看不見的大腦抽象思維)放在了首位。古醫家這樣認為:人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本來就是),進而根據地理環境、四季變化、風水走向、異常天氣等,透過縝密思考、聯想、推理等過程,運用自然界常見的的寒熱溫涼、升降浮沉、酸苦甘辛、青赤黃黑、表裡虛實、日出日落、月圓月虧、水火平衡……等自然現象,最後總結為“陰陽平衡”或“陰陽失衡”。並類比式地移動於人體來說明其生理、病理變化。同時依此理論開具出調整或者拮抗疾病的方法(天然藥物及其炮製、外用刀具等)。同時包括冷、熱敷,拔罐、針刺等輔助治療手段。伴隨出現了歷代行之有效的醫學經典,如《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溫病條辨》,金元四大家,清代《柳選四家醫案》,當代的秦伯末、蒲輔周等人的述著,等等。顯然,這些古醫家是從“戰略”大局入手,把人看成一個“點”(整體)來治療疾病的,效果也是明擺的。缺點或不足之處是微細之機理不明晰。用現代語說“糊里糊塗讓你病好了”。

    順便插入一段:哲學原理統治整個現代科學界及生活各個角落舉例:計算機鍵盤上的操作指令的是與否、開與關。機器啟動與停止,火箭的升空與濺落,食品的成熟與生澀,樹葉的生髮與落葉,走路的前進與後退,官位的擢升與降低,吃飯嚥下與吐出,衣服的脫與穿、顏色的豔與黯、成色的新與舊……等等,如果把前式定為“陽”相,與之相反後者肯定是“陰”相了——即矛盾對立統一也。其實就是哲學原理的“一體兩面”、“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另一種說法罷了。

    返回人體說:整個生命過程便是向死而生。男人女人、生存死亡、新陳代謝、亢進衰竭、發熱降溫、吃進拉出、運動休息、起床睡覺、喜怒哀樂、硬骨軟肉、前胸後背、五臟六腑、心臟收縮舒張、肺臟吸氧呼碳、迴圈系統的氣血流動……哪個不是“一體兩面”?換個說法,哪個不是“陰平陽秘”?唐人杜牧有“睫在眼前長不見”句,規律(道)是永存的。可悲的是,不思考的人對哲學在醫學領域內的決定性指導作用永遠盲聵。

    作者的此段論述,旨在說明傳統中醫是在“形而上”為主線的指導下(無論自覺否)形成了完全不同於“形而下”西醫的特色醫療體系。二者分別是從哲學的“器”和“道”兩個側面,對人體的異常狀態“糾偏皈正”的。所以,對不同病種的治療治療,方法肯定不能重合,甚至截然相反。但同樣可以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為什麼?從哲學角度講,西醫思維屬於“”見色而色”;中醫思維屬於“見空而色”。理論上講,二者是無法“結合”或者“統一”的。若強要結合的話,只會形成如肛門“齒線”——凸凹不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貌似相互交融,實則各成體系。

    哲學是思辨學,可以無中生有(如推理);科學是資料學,必須多次重複(得結論)。而醫學是健康保障學,特別需要正確的推理和結論。故此,中西醫並行不悖,完全符合中國國情,中醫走向世界也是早晚的事。

  • 14 # Chenlynew

    中醫和西醫雖然理論基礎不同。看待疾病有自己的觀點,但是相互之間也有相通之處,並不是完全分隔開的。複方丹參滴丸是由丹參提取的丹參素、三七提取的三七總皂苷,加上微量的冰片,滴丸從來就不是中藥製劑,該藥在國內的上市是經過大規模、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試驗證明療效的。患者入選時是現代醫學的的診斷標準和排除標準,與傳統中醫無關。這個藥物在美國做ll期臨床是由美國醫生完成的。西醫完全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需要開具複方丹參滴丸處方!

    毛澤東在20歲的時候曾經在《講堂錄》筆記中寫道:“醫道中西,各有所長。中言氣脈,西言實驗。然言氣脈者,理太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言實驗者,求專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則二者又各有所偏矣。”表述了對中西醫的看法,含蘊地表達了中西醫必須結合起來,不能偏廢。

    建國後毛澤東進一步提出“中西醫結合”思想的思考:透過西醫學習中醫,中醫學習現代科學技術,中西醫學密切合作,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從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醫藥學發展之路。

    讓我們團結一致,走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相結合、建立現代中醫的康莊大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紙幣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