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為提升自己,為了興趣等等,但選到的書,讀完沒有什麼營養。 2、該如何選到對自己有用的書籍呢? 您有自己的體會可以分享嗎?
5
回覆列表
  • 1 # 在下千城

    我寫這個問答的時間是2019年12月31日,剛好今天是個人年終總結,也在計劃下一年要讀什麼書。

    首要問題就是:該怎麼選書,以及選什麼書。我把我自己的選書思路分享出來,供你參考。

    01自己需要讀什麼書,就選什麼書2020年,我打算系統學習“營銷”知識,包括市場營銷、社群運營、新媒體等等很廣泛的領域,每個領域至少30本書。所以,我在2020年的讀書目標之一,就是,讀100本營銷類的書籍。那該讀哪些呢?簡單來說有3類。第一類是專業書籍,所以像《營銷管理》這種大學教材是要讀的,大概10本左右。第二類是普及類書籍,如《定位》這樣具有一定閱讀難度,但又很有知識乾貨的書籍。第三類是科普類書籍,這就很廣泛了,主要從這些書裡面看看哪些東西值得去看。

    所以,按照這個思路去找書,目標就很明確了,豆瓣、知乎、網上買、Kindle裡下載,都可以。

    02自己想讀什麼書,就選什麼書天天讀專業書,也是很痛苦的,所以人都需要讀一點“休閒類”書籍。過去3年,我已經讀完了900多本書了,大多數的經典文學、名著、暢銷書籍我都讀的差不多了。所以,文學類書籍不是我想讀的一類,我目前更感興趣的是“大格局”類或“以小見大”類書籍。比如,全球通史等等,可以提升我的大格局、大視野。再比如我現在看的《造反者:從隋末反政府武裝透視王朝末局》,從一個單點的歷史時間,剖析得出整體性的結論,很提升你的格局和見解。

    按照這兩個方法,你也可以選擇出適合自己的職場書單。

  • 2 # 簡臻筆記

    陳平原教授在接受採訪的時,曾說過一段話:

    “如果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不是說書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讀書這個行為意味著你沒有完全認同於這個現世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鬥,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生活方式。”

    有時我會想,人為什麼要讀書、聽音樂、看電影、看戲、跳舞、去沒去過的地方旅行?其實是為了超越平凡的生活,我們需要用文藝,或者愛好或者探險,跳脫一把,讓我們在瑣碎的日常裡,感受幸福和快樂。

    當我們談讀書,談的是什麼呢?其實是在說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態和能力。

    曾給人提供過書單,書可以根據它所屬的門類,像心理、文學、歷史、社科等等分類,我們每個人心中對職場的認知不一樣,需求不同,所需要的的書自然也不同。

    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心態,來分享我的挑書心得。

    我整理了下自己選書的方法:

    別人提供的書單

    隨著電商網購的蓬勃發展,各大圖書榜單,送貨上門,電子書籍,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我們不再有一頁一頁翻開一本書的實感,沒有了精挑細選一本書的雀躍。

    好的書單顯得重要了很多,別人提供的書單,這個別人,主要是你認知範圍內,厲害的人,比如工作中優秀的同事、朋友、家人,你關注的優秀的明星、企業家、作家等,還有像樊登讀書、十點讀書的平臺,也常常會推薦不錯的書,厲害的人他的讀書範圍同樣十分可觀。

    得到了推薦書單後,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哪怕暢銷書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好書,一本好書之所以好,必然是經過了歲月的沉澱,時間的考驗,才能稱為經典。

    這時我們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一下書單裡的書,瞭解下書的內容簡介,相關評價,確定是否感興趣,是否需要,再去下單,省得踩雷,浪費自己的時間。

    讀某本書時,書中提到的其他書

    當我們翻開一本書時,我們能獲得的驚喜,不止於作者的觀點和內容,作者還會引用不少其他書中的觀點,為自己要說的內容提供論據。

    比如《窮查理寶典》裡提到了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而格雷厄姆被稱為“華爾街的投資教父”,如果你想學投資正好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還有的書,也許只會引用一個概念,為了搞清楚這個概念,我們需要閱讀相應的書補充知識儲備。

    阿里·德波頓的《身份的焦慮》,這本書裡解釋了“勢利”這一詞的由來,我就按圖索驥找到了《勢利人臉譜》這本書瞭解勢利是怎麼回事;還有丹尼·戈爾曼的《情商》這本書裡提到了“元認知”的概念,我同樣尋找到了《元認知:改變大腦的頑固思維》這樣的書來填補知識空白。

    按主題尋找

    按主題尋找,相當於《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提到的主題閱讀,相當於劃分領域地選書,選定一個課題,解決一個你想解決的問題,比如如何好好說話,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

    情商涉及到的有什麼?思考能力?察言觀色的能力?臨時反應能力?它屬於什麼門類?

    根據這些問題的答案,去豆瓣檢索相關的領域,瞭解各類圖書的評分,完成第一輪篩選,第二輪篩選則是逐一看你挑選範圍內書的內容簡介,最後一步是去就近的圖書館,或者書店翻翻這些書,看那些書能最終留到最後。

    這種方法,適合有一定閱讀基礎的人,因為讀過了好書,才更容易辨別出好書。如果你的閱讀量還不夠,也別灰心,用其他的方法選書也是不錯的。

    隨意淘書

    有時候,我在逛商場的時候,會偶爾去書店逛逛打發時間,隨意翻看書,有時候會有意外的驚喜。

    查理·芒格曾提出過一種理論,叫“跨學科攻擊”,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規律都可以拿過來使用,不用侷限在某一個領域裡,也就是說學會計的不止瞭解會計方面的知識,學建築的不光搞懂建築知識。

    好比查理他自己,就用“銷售心理學”的理論解決過經濟學原理的問題;作家席慕蓉不僅能寫書,寫散文,還是個畫家,藝術往往是相通的。

    你瞭解的越多,對於所生活的世界的認識會更完整,越全面,跨學科的知識也會越多,越能跳出思維侷限看問題。

    結語:

    其實每本書都有它的價值所在,主要看你的需求是什麼,職場選書,可以細分成職場所面臨的問題,與個人的興趣。

    如果你想解決某個困惑你的問題,按主題選書是首選;如果是個人興趣,建議其他幾種方式,沒有指向性,主要是填充我們的知識彈藥庫。

    -End-

    你好,我是簡臻,一個日臻完善,簡而言之的90後,

  • 3 # 果果微小說

    選擇和自己職位和職業相關的書吧,不過有的書各行各業都值得一看,像《最偉大的推銷員》,《把信送給加西亞》,《華爾街》,《卡內基》等。

    其實每本好書都能帶給人或多或少的啟迪。像《梁家河》教給我們要巧幹;餘華的《兄弟》裡面有非常精彩的生意經;《追風箏的人》裡面有兄弟情義和對人性的思索;《富爸爸窮爸爸》教我們錢掙錢比人掙錢要來的更快;《月亮與六便士》教我們追逐夢想的最高境界,儘管不適合所有人;《此生未完成》教我們健康和生命的意義。

    每本書都有它自身的價值,書中自有黃金屋,願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精神食糧!

  • 4 # 一分鐘溝通課

    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價值,哪怕從中學習到其中的一句都是值得的。當然現在有些暢銷書確實是沒有什麼營養,這就需要自己學會選書。

    任務

    任務型其實就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書,例如需要進行PPT製作的提升,那麼就去看PPT的書籍,那麼如何知道一本PPT的書籍是否值得參考呢?現在有了網路當然方便的多,基本上排名靠前的肯定是不錯的,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去線下的書店去看看,這樣會方便的多。

    當然任務並不代表僅僅是工具書,只要是你目前解決不了的事情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那麼你就帶著這樣的任務去讀書,例如生活,婚姻,育兒都可以。

    然後如果你把此類書籍中的至少10本書籍讀完之後,那麼你肯定是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的,但關鍵在於你要提煉,你要總結。

    興趣

    興趣與任務不同的地方在於,任務是帶有目的性,而興趣則不然,你可以漫無目的的讀,隨意都可以,而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

    經典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時間是檢驗的唯一標準,那麼雖然時間已經流逝,但是書中的道理,人生的哲學依然是存在的。所以你也可以從經典開始看起。

    當你讀的書越來越多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哪一種書對你更有幫助。

  • 5 # 職場千里馬文化

    建議你選擇書籍時首先可以把選擇方向分兩大類:

    第一類:專業類書籍。

    人事、財務、營銷、策劃、技術、管理每個公司大同小異就這幾個板塊。先確定自己在那個板塊,自己的發展方向在那裡。每個領域的權威著作就那麼些,也都有人推薦,此處不再贅述。選定了方向後,建議在規定時間內強化突破。全面梳理和掌握領域的基本面知識。掌握基本面才能入行。

    第二類:提升類書籍。

    光掌握基本面是不夠的,如果僅僅停留在本專業領域,容易學死,所以還要提升境界,還要掌握相關領域的知識。比如,達芬奇在繪畫的同時還在研究數學和解剖學。比如,我見過一位在投資領域叱吒風雲的人說真正指導他做投資決策是哲學。做人事的人有必要學習心理學,做營銷的人有必要學習消費者行為學。

    知識氾濫,時間有限,有的放矢,學以致用。

  • 6 # 職業進化論

    筆者共事過的,別人眼裡成功的職場人通常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持續學習&自律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 ---- 沒有,一個都沒有。巴菲特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 查理.芒格

    01 提升崗位必備的核心能力類書籍

    核心能力是從事崗位所要求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1. 職位所需專業知識類的書籍。例如:財務,人力資源,專案管理,供應鏈,採購等。許多人認為在高等教育階段時所學專業知識已經足夠勝任工作,再加上工作多年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往往會忽略專業知識的更新與完善。

    持續不斷地知識輸入幫助職場人構建完整地知識架構。逐漸地消化梳理過程中又形成極強的邏輯思考能力和開闊的視野。具備這樣能力的職場人才會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2. 職位所需基本技能。例如:目標管理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

    02 提升管理能力類書籍

    這裡的管理能力也稱管理軟技能(soft managment skills)。書籍的選擇同樣離不開工作需求。可以從下面幾個維度考慮選擇書籍:

    1. 上級。例如:如何管理我的上司等

    2. 同事,包括本部門的同事,跨部門的同事,境外同事。例如:衝突管理;企業中的文化衝突;團隊協作;影響力等

    3. 下級 例如:教練技巧等

    以上主要是以工作為中心向職場人推薦的管理類書籍。但是職場人的自我修煉決不僅僅在職場技能,管理水平提升上。職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其它類的書籍(以後我可以分享一下自己平常都讀一些什麼書)。

    最後推薦一本工具書中的工具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莫提默·J. 艾德勒(1902-2001)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人並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相異而聞名於世。

    查爾斯·範多倫(1926-)先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後因故離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將本書1940年初版內容大幅度增補改寫。

  • 7 # 一千次人生

    職場人該選的書分幾類,一個一個主題依次讀。

    1.溝通與人際關係類: 不管做什麼工作,成功的因素,專業能力只佔二成,八成取決於溝通和人際關係。這項本事學校是沒教過的,但教材是有的。書單如下:

    《別獨自用餐》這本書更是突破二八定律,改為15/85。

    《人脈》

    你認識誰比你是誰更重要!其實現在興起的社交新零售,就是建立在人脈的基礎上的。同樣很努力,最後勝出的一定有人脈的那個。

    《六度人脈》

    《學會提問》

    不會提問,怎麼做銷售?不會提問,也就是無法開展有效溝通。提問的重要性,首先在職場得到印證,因為會提問的人,獲得了真金白銀的回報。

    《遇誰都能聊得開》

    這是一套書的第一本,列出92個技巧。雖然不保證每個都管用、都適用,但開拓了思路。熟能生巧,一定能找到自己的風格。有興趣另外兩本也可以看看:《再也不怕跟人打交道》+《吸引力是這樣練成的》。

    2.技能類:

    如果想在一批能力、資歷相當的同事中脫穎而出、得到上級賞識,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每項我只推薦一本,僅供參考。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寫作的書單有幾十本之多。這本是2018年底出版,也比較接地氣。

    《即興演講》

    人生的某個重要時刻,你有機會在眾人面前講幾句話。上臺後,大腦一片空白,這時候,你該讀讀這本書。

    3.職業發展類:

    閱讀順序是從職業規劃開始,找出興趣、特長所在。第一本書首推《十四堂人生創意課》。

    之後,能在一個崗位到退休的恐怕不多,創業恐怕是大堆人的主動或被動選擇。無論是否走到這步,早點兒瞭解情況總是有備無患。

    《單飛》

    這是一本如何單飛的實戰手冊,意欲創業者讀完了,再決定是否邁出這一步。

    《增長駭客》

    該書總結了Facebook、LinkedIn 這些初創公司,實現爆發性增長的秘密,就在增長駭客,即透過快節奏測試和迭代,以低成本留住客戶。

    《創業維艱》

    講述了創業的艱難之處,以及陷入困境時的解決方案。

    4.時間管理類:

    大家每天都是24小時,如果某人有辦法多出1小時,那絕對有希望遙遙領先了。有辦法嗎?有的。

    《超級時間整理術—每天多出一小時》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 8 # 獵旗飄

    題主的提問很贊!主題明確,背景資訊清楚,還有禮貌,簡直是提問的模板啊。向你學習。

    1、為什麼你感覺選的書沒有營養,沒有用

    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艾德勒的說法,市面上絕大部分書都不值得讀,它們都是二手知識、二手觀點拼湊的快餐型商品。艾德勒是幾十年前說這話的,按我的理解,那會兒的書還算比較良心,基本上都是由專業作者寫作的。

    至於今天的中國,因為網際網路的普及,出版管制的放鬆,每個人都有了出書的機會。好處是圖書的主題豐富多了,但是整體質量,相比艾德勒時代,難免就更差一些了。

    現在中國每年出版二十萬以上的新書,這其中真正有價值的,有一手知識增量的書,比例是非常小的,所以選書真的是一個大問題,不能忽視。

    題主說,選的書讀完沒有營養,可能就是選了質量不高的,二手知識拼湊的職場書籍。這些書堆砌了大量的概念和“知識點”,整體結構也是貪大求全,但是觀點都不深入,蜻蜓點水,所以看過就忘,感覺沒有營養。

    這是從書的角度看的,因為題主說“選的書都不行”,我覺得也有一種可能,是你的讀書方法存在不足的地方。可以先學學“有效讀書”這件事兒。還是推薦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瞭解一下瀏覽、略讀、精讀、主題閱讀等幾種閱讀方式的區別,靈活選用,解決吸收的問題。

    2、常用的選書方法

    市面上可選的書籍很多,不可能自己一本一本去挑,那怎麼解決選書的問題呢?一般有以下這些方法。

    根據推薦、書單、熱門榜單來選:這個方法的好處,是讓你知道某個領域中,存在哪些可能還不錯的書。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讀書是比較個性化的事情,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彼之蜜糖,可能就是你的毒藥。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有些人覺得甘之如飴,把它奉為人類歷史上閱讀領域的最佳教材;但更多人會覺得,它真的是一本教材,太冗長晦澀了,根本讀不完。

    我的建議是,根據各種書單來粗選,做一個自己的“待選”書單,之後在待選書單的基礎上,用別的方法繼續選擇。比如:

    看豆瓣評分:你的待選書單中的書,都是粗選的,你對它們不太瞭解,這個時候就要用到豆瓣網了。它是國內做書評起家的網站,相對權威,可以對一本書做一個相對深入的瞭解。你可以看看簡介,看看書籍目錄,再讀幾個書評,看看其他人的想法。

    豆瓣最大的價值,是它的大眾評分系統。豆瓣評分可以粗略判斷一本書的質量,連很多出版單位和新媒體行業的編輯,都會用豆瓣來輔助選書。但是因為豆瓣評分是不加權平均評價,有時候也會埋沒好書,或者追捧不咋地的書。

    總體而言,評分在7.5-8之間的書比較多,這些書基本合格;編輯選書,一般要求8分以上;8.5以上的,一般都是神書、硬書,能啃得動的話,肯定能學到有用的東西;7.5以下的書,基本就要靠碰運氣了,因為二手知識拼湊的書,基本上都在這個區間。這是我個人的經驗,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可以做個起步的參考。

    3、尋選適合自己的書

    問題驅動的找書:針對題主的情況,我建議選書的時候,帶有明確目的,問題驅動。比如你想自己做飯,但又怕麻煩怕浪費時間,就可以去找微波爐菜譜之類的書;你想提高減輕大腦的混亂感,可以去看《清單革命》、《搞定》系列。

    有了明確的目的,就能找到合適的書。問題驅動的找書,從解決一個具體問題開始。

    至於是不是職場書籍,我覺得不一定強求。工作中有具體的問題,就找可以解決這個具體問題的書,這本書屬於心理學、社會學、進化生物學,還是認知科學,都不重要。它能幫助你解決問題,提升認知就行了。

    體驗驅動的找書:前面說了,有些書很水,有些書很艱澀,這些書看起來難免索然無味。那麼根據自己切實的閱讀體驗,尋找自己樂意閱讀的書,就是一個很好的找書方法。前面初選的書,如果看不進去,說明它現在不適合你,再換一本就是了。相同的主題,不同的作者,給人的閱讀體驗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我一個朋友以前不喜歡讀書。但是我知道她的做事習慣,就給她推薦了《用系統工作》這本書。她果然看得如醉如痴,那段時間天天跟我講她的心得,琢磨著怎麼把系統工作的思想,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本被豆瓣評分埋沒的好書,所以不能盡信評分,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後來我給她推薦了幾本閱讀方面的書,想趁熱打鐵,就都失敗了。不過她自己找到一本書《洋蔥閱讀法》,又一次如獲至寶。因為那本書講大腦工作原理的部分,特別對她胃口。

    現在,這位朋友已經成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我覺得她找到合適的書來讀,是最大的原因。書不合適,馬上放棄,再去找別的書,不要覺得書打開了,就必須要讀完。

    4、T型人才的選書攻略

    現在市場偏愛“T型人才”,即一專多能的人才。T型,分橫向和縱向兩部分。橫向寬廣,你懂得很多領域的知識;縱向深入,你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要形成T型的知識結構,就要精讀書與泛讀書結合。

    總體原則:精讀書,以該領域的經典書籍為主,其他書籍為輔;泛讀書,憑興趣來,根據短期的實用要求來。

    關於廣泛閱讀,我有兩個方法可以分享。

    聽書:辦個得到App的聽書會員,用聽書的方式尋找想讀的書,“遇見”你的興趣,擴充套件你的知識面。得到聽書稿的品控標準是很高的,而且這個平臺選書的標準也很高,很多書也是全球首發新書,所以得到是一個泛讀平臺,也是一個現成的選書平臺。

    小結:

    我們花很多時間讀書,但是對讀書本身研究不多,對選書也比較隨意,這就造成我們的讀書效果不佳。建議把《如何閱讀一本書》好好啃一下。這本書不光是講如何讀書的,也是講如何選書的,相信對題主有用。在這本書的方法基礎上,結合上面提到的,一些適合當代中國的選書方法,就可以找到有幫助的書了。

  • 9 # 作家潘大帥

    選書其實看的是判斷力,就像拿著方向盤,一旦判斷出現失誤,那麼後面的路線就偏離了之前的規劃。

    經常有人問我要一些書單,這本來是舉手之勞,也沒有什麼不得當的地方。但是我發現10個裡面有9個不會告訴我,他要這個書單去幹嘛,一般的問題都是“我想看一些職場類經典的書籍,你給我推薦一下”。

    但這樣的提問是不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書籍的。

    1、先找到問題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就比如上面那個推薦書的問題,他實際上的問題是“哪些職場類經典書籍適合我閱讀“。但是這個提問方式,第一眼過去,可能就會產生誤差,有人會理解成,他只是需要一份職場類的經典書籍名單。

    但實際上他深層次的部分還有一個需求,那就是這些書籍都要適合他。

    2、瞭解目標

    這也就是我們在思考的時候要多走的一步路,你需要去思索這個問題有沒有更深層的意義。

    比如推薦一些適合他的好書,對他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他是不是在春節的時候,想要給自己充充電?亦或者他想要找一本好書去細細品味,而不是一直快餐式地看書。

    3、確認需求

    這些思考的路徑都沒有錯,你要把這些想法都記錄下來,然後再當著他的面去確認一遍。

    我這裡可以提供幾個經常使用的提問方式:

    你想要幾本書?

    一本書準備看多久?

    領域有要求嗎?

    作者的國籍有要求嗎?

    出版的時間要几几年的?

    ......

    如果你記不住這麼多的問題,那就做一個銷項表,把所有的步驟和問題都記錄在上面。做完一個勾一個,確保沒有遺漏,這樣才能和指南針一樣,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

    答主:潘大帥,一個沒有感情的讀書機器,幫你推薦最靠譜的職場書籍和最實用的閱讀技巧。

  • 10 # 丁香新語

    對於職場人士來說,時間非常寶貴,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書,讀了會發現浪費時間,時間久了可能就不再想讀書。

    那麼如何選書呢?根據我的經驗,推薦下面幾個方法。

    1.在豆瓣看評分

    豆瓣從成立到現在,在讀書這件事上一直有很純粹的氛圍,喜歡讀書的人讀了書也會在豆瓣上評分,然後寫書評。很多書評都是以介紹書中的內容為主,相當於是對書的簡介,我們可以透過看這些,判斷這本書是否是自己想要找的那本書。

    比如,我們要找溝通類的書籍。我們可以在豆瓣主頁上搜索“溝通”兩個字,選擇“書影音”,與溝通有關的書籍都會出來。根據評分,然後再去翻看書評,查詢對書的介紹,我們就能做出選擇來。

    2.書中介紹的書

    我們在看一本書時,作者會有很多引用,或者是推薦閱讀的書。那麼,我們就可以順著作者介紹的這些書去閱讀。

    這些書作者肯定閱讀過,他是覺得有用才推薦,並且這些書中的知識也與我們之前讀的書是一個體系,我們嗯閱讀也會加,既會加深我們對前書的印象,也會讓知識得到拓展。

    我在閱讀《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這本書時,作者茂木健一郎在書中就推薦了很多書。順著那些書讀下去,我覺得對作者引用的地方的印象又加深了,並且也知道了他為何這樣子說的原因,在這個層面上還拓寬了我的知識面。

    3.主題閱讀

    我們看到想了解的知識,買了一本書讀完後,總感覺這些知識有點單薄,並且印象也不是非常深。

    但是,如果把同一主題的書買上個5本回來,對這些方面的內容就瞭解得特別深。

    並且,因為讀過之前的書,在閱讀後面的書時,速度就會非常快。這是因為有的概念在前面的書中已經介紹過了,我們只用讀自己沒有掌握的那部分內容就可以。

    《零秒思考》的作者赤羽雄二就是這樣做的。他每次在閱讀一個方向的書時會選擇10本書。這樣子他覺得自己能把這個方面的知識掌握的特別透徹,運用起來也得心應手。

    我們透過讀書獲得的知識,但其實最重要的是讀完書之後還要把這些知識在實際當中運用起來,這樣子才不會覺得書是白讀了。

  • 11 # 以清心也可

    不管任何人,讀書是個很好的習慣。身在職場我覺得有三大類書籍是能夠幫到自己的。

    1.社交類。人是社交動物,與人相處是每個人都要遇到的事情。《溝通技巧》《銷售技巧》和《如何說好一句話》等這一類社交類的書籍,會幫助你處理平日的人情往來,待人接物,甚至說尷尬化解,問題處理等方面。這一類書會讓你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餘。

    2.專業類。比如你是一個醫生,那麼專業的書籍,會讓你在工作實際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它是賴以生存的看家本領。專業類書籍讀的越多,你會感覺腳踏實地,越來越穩定的向前發展。

    3.興趣類。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把興趣變成了工作。工作之餘,如果還有時間,就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不管是《軍事知識》還是《如何種花養草》或者是考古類的。總之,只要你喜歡,那就去讀書。它會讓你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一片寧靜,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任意馳騁,那種愉悅,也是對工作壓力的有效緩衝。

  • 12 # 門前一竹

    選書第一原則:實用當先。有兩層含意:

    其一,書中作者觀點明確,且提出了可操作可落地的方法論,指導我們解決我們當下的問題。這是書本實用。

    其二,知道了方法論,然後去踐行該方法,再來反饋該方法是否實用。

    因此,選書只是第一個過程,踐行書中的方法再反饋,是第二個過程,兩個過程以後再評判書有沒有營養。很多時候不是,書沒營養,而是我們沒吸收,無內化,更沒去用。

    職場人士,尤其是企業工作者,社會對其要求便是 不斷成長,以便應對動態發展的社會。

    對於如何選書,判斷書是否有營養,需要以下五個步驟:

    01 明確自己遇到的問題,越具體越好。

    02 針對該問題,確定書的主題

    03 選書方法:3+5+2 。去豆瓣找三本評分最高的書,再透過“喜歡該書的人也喜歡”這個版塊,篩選出5本書,最後再加兩本可能不太暢銷,卻系統性很強的書。對這10本書,進行泛讀。

    04 書本內容吸收:透過泛讀和建立模型來吸收和內化書本內容:

    04.1 泛讀的步驟:5分鐘看自敘和目錄,15分鐘略讀故事、案例、證明過程,重點標註概念、模型、公式,核心觀點,最後5分鐘,簡單回顧,記錄自己的困惑,問題和想法。04.2 建立模型,就是泛讀後的隔天,找一面大白牆或者白紙,把標註的概念,模型公式寫在即時貼上,貼到白板上,再用筆和板擦建立、修正它們之間的關聯,逐漸形成系統模型。

    05書本內容的運用,主要是運用方法論,去解決當下的問題。

    06書本內容的反饋,就是在運用方法論的過程中,是否要改善等。

    以上選書的方法,出自劉潤的《每個人的商學院 ·個人基礎篇》,此外,在內化吸收的過程中,很多人容易把知識跟技能弄混,把知識當技能學。

    這本書也給知識與技能給出個相對具體的定義,分清知識技能,內化運用就會效率高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硬幣最具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