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甬城飛揚
-
2 # 馬甲丶蛋黃蛋
這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
品牌溢價是建立在你有過硬的實力基礎條件上的,縱觀國內手機市場有誰敢站出來說自己在某領域有超乎友商的實力和硬體?
蘋果的溢價建立在他的生態圈給使用者最舒服的體驗服務基礎上
三星則是建立在領先全球的黑科技,和他綜合行業的過硬實力上的…
Sony他的產品對於忠實粉絲來說已經是信仰了!噴我之前想想自己用過上述哪些產品…
國產多數廠商們暫時還沒有屬於自己的任何東西!除了華為有晶片,其他友商還有啥,不過國產的電池安全這塊還是不錯的!
國產手機暫時想要溢價還是要學學OV,這裡OV的溢價也只是相對於其他國產品牌而已,他們能賣的貴因為他們的實體建設和廣告,自己被網友所吐槽的易用性…
但是現在客觀角度來說我還是比較敬佩OV的,他們走的是傳統的商業模式,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而非華為的水軍,雷總的猴戲,假藥停的ppt,老羅的情懷,一加的不講究…這段純粹是善意的吐槽……我從蘋果5丟了買了find5後從此踏入安卓陣營…
國產手機目前不能提溢價,只能說把所有材料都用好了,提高售價,把品牌形象做上去了,吸收了大量客戶群后才能逐漸提高溢價值!所謂品牌溢價的最高境界就是使用者不考慮價效比,而是滿腦子就想買到他的產品,而不是值不值這個錢?
歸根到底還是東西要做好,服務到位,要謙虛!相信國產的品牌們會很快迎來這一天的!!
酷派,金立,8848,之流我就不發表了…蘋果剛出來做合約機的時候才230多美金的樣子,你們太自信了!
-
3 # 萬惡de分手
個人覺得劉立榮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基本代表了目前智慧手機發展的趨勢。中國手機市場正進入真正的“換機時代”:智慧手機普及率已超過60%,一線城市超過90%,新出貨市場智慧手機佔比超過90%,手機市場增長已至天花板。
對於使用者而言,對購買下一步手機標準更高,品牌需求更為明確,這也是2016年上半年國內智慧手機市場在500-1000元價格段佔比下滑,國產手機品牌在3000元以上價位段佔比明顯提升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韜光養晦的國產手機厚積薄發,金立、華為、小米、OV等主要國產品牌連續釋出旗艦機型,試水高階市場,都是看到了這一風向,在搶先佈局。金立去年年底強勢推出的M2017,在業內外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甚至是爭議,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企業在轉型升級,市場也在轉型升級,對於國產機的高階化、高價化,大家都需要一個適應和習慣的過程。
客觀地說,國產手機走品牌溢價的競爭之路,不是盲目自大,不是自不量力,而是多年積累之後的厚積薄發之舉。提升品牌溢價,進軍高階市場,金立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金立之後還會有大批後來者。國產手機要加油了!
-
4 # 藍色的海藻
在手機行業打拼十餘年、見證了中國手機品牌兩次波谷與波峰週期,劉立榮對手機行業發展的判斷一直都是比較準確的。之前看過一篇報道,劉立榮接受採訪時就曾經說過:“未來中國手機廠商只有6至8家能夠生存”,並且“只有品牌才能生存”,因為“把產品賣便宜的品牌都不見了,不能說賣貴的都還在,但是賣便宜的都不見了。”事實的確如此。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什麼國產手機就不能有高的品牌溢價,為什麼國產手機就不能賣出高價?為什麼國產手機就不能進軍高階市場?難道進口品牌天生就那麼尊貴嗎?其實,國產手機走過的路,他們也一樣走過。只不過,在中國,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是爆發式的,國外品牌需要幾十年去走的路,中國品牌往往幾年的時間就能走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時代的潮頭,快一點,甚至快很多都是正常的。
經過那麼多年的沉澱、積累和堅持,國產智慧手機一方面加強產品創新,在品質上與進口品牌的差距越來越小,甚至有過之,差異化的賣點也算有聲有色。另一方面下大力氣做好品牌營銷,打動精準目標使用者群體,並在不斷積累中形成品牌口碑和提升使用者忠誠度。
無論是金立,還是華為,亦或是小米和OV,都在開啟一個全新的品牌變革時代,他們需要掌聲、需要鼓勵、需要支援、需要寬容。少些同行相殺,多些良性競爭,互聯才能共生,共生才能共贏!
-
5 # 趙臧趙
就目前的金立…大勢已去。當年的手機老大…轉瞬即逝?毀在了富二代手裡??想強大,只有把普通使用者拉住,再比較推出成功人士的人群…
回顧2016年,國產手機市場的價格大部分在2000元到3000元之間,但是現在包括華為、OV、小米,加上金立,都已經把價格相應的提升到4000元、5000元,甚至過萬元。這反映出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國產品牌都在提升品牌溢價,明年手機價格還是會整體提升。在金立董事長劉立榮看來,智慧手機發展到今天,在經歷了運營商、電商時代的大爆炸之後,如今隨著消費升級的到來,手機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價格和體驗,而是品牌溢價的競爭,對此你怎麼看?
回覆列表
騙無腦人士的手法,這部分人只買貴的不選對的,錢多人傻愛裝B,而且貌似要告訴別人自己愛國,用高價國貨產品體現身份,對產品效能要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