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松風閣書法日講
-
2 # 手機使用者50460669600
完全不用臨帖,如今中書協倡導的現代書風,鬼知道臨過啥人的帖,才被禍害成這樣。凡正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書法史中找不到。給人的感覺象是這一群人中了邪魔,能寫出這樣鬼怪的字,這就是中書邪
-
3 # 墨居劉漢生
我們至今好像還沒有發現哪一個大師是不臨帖而成功的,瞎寫沒有任何意義,把瞎寫的時間用來臨帖不亦樂乎。
-
4 # 書揚文化
《顏勤禮碑》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有一點點絕對性,為什麼這麼說呢,不一定是古的東西就好,我們學習書法為什麼要臨帖?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從古人的精華中吸取養分,但不一定古人的東西就好,今人的東西就不好,但為什麼大家往往推薦古人的東西,而對於今人的東西卻沒有那麼的感冒呢?
其實並沒有必要妄自菲薄,厚古薄今,今人也有許多好的東西,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在若干年之後評價起來肯定有一些問題的所在,但我們只要努力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盡我們所能就可以了。
但書法很奇妙,這也正是書法的魅力所在,中國的書法之所以不同於任何的國家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存在,正是因為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慢慢的滋養起來的一門藝術,有著十分濃厚的文化基礎,凝結了歷朝歷代最優秀的文人的精髓,所以給人們一種無限的魅力。
之所以學習書法要臨帖,多看古人的作品,正是因為古人的精華就擺在那裡,我們為什麼不去借鑑和利用,而非要另謀它路呢?當然,一個人的風格和麵貌也十分的重要,但是換而言之,書法之所以發展在現在還屹立不倒就是因為它是建立在這文化的土壤之中,我們不去好好在這片土壤中施肥反而要去自己培育土壤,縱然可以,那也不過是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所以學習書法,最快的途徑就是多臨摹古人,尋找自己。
-
5 # 當代尚書院
稍有書法常識的人都知道,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但每天又能堅持做到多少呢?那麼克服書法學習中的不臨帖就是很突出的一個首要問題。要知道,很多不入流的書法愛好者,其作品難以進步的根本原因,不臨帖佔大頭,更有甚者,本身毫無根基,卻標榜個性,大寫特寫,盡情展示,精神雖可嘉,殊不知被業內貽笑大方。
-
6 # 存希齋書法
針對這個問題,我想答案不是絕對的,因為這得看你要達到什麼目的,因為學習書法畢竟是一種自由行為,根據自己的愛好來,沒人能強迫你學或者不學,學這樣或是學那樣,所以,這個完全在於自己,別人只能給你建議。
學習書法不一定非得學習古貼,但是大多數書家都提倡古貼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歷代有成就的書家,無一不是學習前輩書家得來的,古人把書法寫到了極致。現代真正的書家都是從古人那裡學來,然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學今人還是學古人,這得看你想要達到什麼水平,如果你只是為了將字寫得好看,那麼臨今人的字帖無可厚非,如果你想提高書法水平,那麼耶必須臨習古人了。
臨今人你寫出來的和今人差不多,沒有價值,學習古人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今人沒有太多發揮的餘地。所以,學古人還是今人,自己心裡都有桿秤了。
不過今人的字倒不是有些人說的那樣,一無是處,今人寫得好的,也值得學習,但是最終是要學習古人的。
-
7 # 書法影響力
如果你想擺地攤,那就不要臨古帖了。因為臨摹慢,擺地攤賣字最好快速成型。而且也不需要練習什麼楷書,直接行書和草書就行。不過這樣,你也賣不了幾天,現在行家甚多,你的這種水平只能忽悠不懂的人。
迴歸正題,如果你是書法愛好者,必須臨摹古帖。古帖就如人身體內的營養一樣,必不可少。如果你精讀的技能超凡,你也可以不必去專門下筆刻意臨摹,只需要簡單體會一下就行。畢竟你的精讀技能了得,基本看帖就可以達到練習目的。據我所知有這樣的人。但是不多,這樣的人屬於天賦很強的藝術從業者。他們讀帖,往往以心和眼睛就足夠了。只需要把筆畫和結構基礎做好,這類人是書法藝術創作型天才。
話說回來,如果你沒這個天賦,那還是好好的,老老實實的臨摹吧,不要怕枯燥,任何技術類學習,都會經歷枯燥階段。枯燥情緒出現的時候,完全可以不去寫,亂畫也可以,或者聽一些音樂,化解這些情緒。準備一本古詩詞,在枯燥的時候可以讀一讀,靜心凝神後再練習。
喜歡書法臨摹古人是書法藝術的不二法門,希望你認清這個規律,不要走彎路。
回覆列表
不一定臨古帖,但是我們提倡臨古帖。這就要看你自己是怎樣理解和認識書法的了。
如果你覺得學習書法只是你自己想要的一個技能、消遣、拿來用來展示自己,陶冶情操的,就不必要刻意追求臨摹誰的字型,任性一點,灑脫一點,開心就好。
但是,如果你想要在書法上有一番作為,有一番成就,要想深入瞭解成為行家就要臨習古帖,臨習古帖的好處在於可以讓你的書法更有法度,更加規範,而不是別人眼中的野狐禪。
然後,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也不一定非得臨習古帖不可。初學書法,尤其是零基礎學習書法最好可以學習一下今人書法,作為入門的敲門磚,但是一定要注意選擇正統一點的,不狂怪的,不偏激的最好。
還有不能只侷限於學習今人書法,如果行進一步研究,最好臨習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