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事閒談123

    隨著健康意識增強和生活品質提升,加上交通法規的嚴厲,不僅狂喝濫飲現象減少,而且朋友相聚開車來的以飲料代酒也導致喝酒的氣氛變淡,酒的硬需求變少。還有公務用餐不準喝酒,也使市場縮水一半。各種因素導致啤酒生意難做,白酒紅酒一樣風光不再。

  • 2 # 白色沙漠

     根據央廣網北京7月19日訊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隨著三伏天的到來,全國各地過去幾天熱浪來襲,作為季節性快速消費品的啤酒,也迎來了銷售旺季。但相較以往,整個啤酒行業的結構正在悄然轉變,國產啤酒產能從2014年開始持續下降,與此同時,一大批進口啤酒卻在異軍突起。

     進口啤酒衝擊本土品牌 啤酒市場加速下滑

    國產啤酒最近有點賣不動了,從2014年開始,國產啤酒產量連續3年下滑,2016年國內啤酒上市公司中,僅兩家淨利潤同比增長。近日燕京啤酒釋出公告,關閉部分工廠。而燕京啤酒並不是第一家關閉工廠的啤酒企業,近兩年,大量的啤酒企業紛紛關閉工廠,以圖轉向輕資產運營。其中,華潤啤酒率先關閉工廠,重慶啤酒緊跟著關閉了安徽亳州公司,就連國產啤酒領頭羊青島啤酒也透過搬遷的形式關閉了一家工廠。

    與國產啤酒一片慘淡不同,2011年以來以進口啤酒為代表的高階啤酒市場卻增長迅速。2011到2016年間,我國啤酒進口量從64203千升快速增長至646384千升,增長近9倍。對此,酒玩家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計飈表示,進口啤酒已從曾經少數人的嚐鮮品成為了如今大眾消費者日常選擇。

    計飈說:“因為很多的啤酒知名品牌想要進入到本地,首先就是要本土化,所以進行了很大規模的合併。但是經過了大概6、7年的合併之後,隨著消費力的提高,對國外一些品牌的瞭解或者消費之後,實際上在整個市場的銷量中,也搶佔了很多國內產品的銷量。”

      從價格上來看,國產品牌似乎更加“物美價廉”。資料顯示,國產品牌啤酒噸價多在2000到3000元每噸,而嘉士伯的噸價為5254元每噸,百威英博更是達到了6383元每噸。價格如此之高的進口啤酒,為何增速迅猛?對此,喜啤士聯合創始人王雲輝表示,在市場飽和的環境下,工業化啤酒已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產品升級或將成為企業的主要盈利途徑。

      王雲輝認為,這背後也正說明了進口啤酒因為其多樣化,大家肯定會願意嘗試一下,也符合了現在消費升級的趨勢。特別是現在的消費主體已經變成了80後90後,大家更是追求個性化、多元化的啤酒。

      啤酒消費人群正在呈現“剪刀差” 啤酒界“消費升級”勢在必行

      智研諮詢近日釋出的《2017年中國啤酒行業集中度及盈利能力分析》顯示,近年來,啤酒消費人群正在呈現“剪刀差”。資料顯示,20到24 歲人群的啤酒消費比例已經從9.48%下降至7.3%,50到54歲人口所佔比例卻從5.43%上升至7.58%。分析認為,相較於年長者,如今年輕人更青睞餐廳或酒吧的鮮釀啤酒,以及一些10元以上的中高階啤酒。財經評論員餘豐慧表示,國產啤酒銷量的下滑恰恰說明當前中國消費者消費品質的提升,這也是消費轉型升級的一個體現。

      餘豐慧說:“消費品質提高,收入增加,享受層次提高,啤酒這種基礎層次的消費是要下降的。過去我們是吃飽喝好就行,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但現在不是了,現在我們要追求享受品,人的形象要好,顏值要高。”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國產啤酒企業正在調整產品結構,加大中高階產品的佈局。例如,珠江啤酒正在力推高階品牌“雪堡”,青島啤酒近日借力《深夜食堂》電影,推出深夜食堂“深夜罐”啤酒,發力個性化產品。

      在過去,可能有人說,大排檔才是中國人的深夜食堂。也有人說,要想啤酒賣的好,好天氣不能少。然而市場瞬息萬變,消費者的需求也並非一成不變。現在,可能只有一杯杯兼具了外觀與口感的啤酒,才能滿足消費者一顆“嬗變”的心。

  • 3 # 足彩愛好者footballl

    一、政策限制

    二,百姓意識增強做事不像以前拼酒

    三,產品品牌運營意識薄弱,人民生活提高後開始購買品質更好的國外產品

    四,酒類產品開始國內國外價格趨於平衡 國內缺乏競爭力

    五 國外人本來就喜歡啤酒 國內喜歡白酒

    以上因素決定了業績不好 越是業績差 越是運營成本增高 利潤自然不行

  • 4 # 半畝之間23055967

    主要的問題出在我國啤酒公司的市場部門,雖說各家啤酒大佬都有市場銷售部,但他們也就是個賣酒的部門。沒有懂啤酒、懂工藝、懂消費、懂市場的專業人才在這個部門工作,因此我們的行動總是落後於市場,落後於客戶需要,更不用說引導市場和需求了。

    啤酒是一種低酒精含量的飲料,人們選擇飲用它的幾個原因如下:新奇感、社交需要、酒精的刺激、傳統啤酒口味、特別的口味、補水解渴等。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啤酒口味的追求,就經過多個階段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啤酒主要是供給外國人或喝過外國啤酒的精英人士,雖然不是全麥芽用了30%大米,但釀造出的啤酒口味很接近歐洲口味,這階段人們追求的是傳統啤酒口味。

    改革開放到2000年左右,是啤酒行業大發展時期,可以說是啤酒走向普通消費者的階段,新奇感、社交需求是人們的主要追求,由於缺乏對啤酒口味的認識,同時老百姓餐桌很清淡以蔬菜為主,低酒度低苦的啤酒正好與之相配。為迎合這些新客戶的需求,啤酒行業開始降度、降苦,啤酒原麥汁濃度從12度先降到11度,再降到10度,少數廠降到8度、6度。

    下一個階段就是從2000年左右到2008年這個階段,延續之前的低度化、清淡化潮流,我國啤酒主要生產廠家青啤、燕京、華潤、珠啤等都將主線產品濃度定位在8度、苦味質6-12,這時的市場發展仍然非常好,已經開始從城市走向農村了,實際上這個階段市場上對口味追求的重點已經又回到了口味上了,我國啤酒骨幹廠家也感覺到這種需求,採取各種可能的工藝手段提高酒的口味、口味一致性、可飲用性等等,但是沒有將濃度、苦味、麥芽比例作為變化調整的方向,雖推出了個別較高濃度的新品,但僅僅作為精品銷售,對市場影響有限。考慮到啤酒是一種具有嗜好性的酒精飲料的本質,我們知道這個階段啤酒口味的全面低度化、淡爽化已經為之後市場出現的問題埋下了伏筆。

    2008年的啤酒銷售業績沒能如之前預測的那樣,被解讀為我國在奧運會期間過分控酒所造成,但我們都現在知道這並不是事實的全部。近幾年國家的反腐倡廉、進口啤酒進入超市、精釀手工啤酒的出現成了壓垮市場發展的最後幾根稻草。可以理解,凡是品嚐過進口全麥芽啤酒、精釀啤酒的消費者,再回頭喝國產8度啤酒,那就是象白水那樣的感覺,那還會繼續愛這白水嗎?從技術層面來講,我國啤酒廠可以釀造幾乎世界上任何一種啤酒,但可惜的是啤酒公司的技術部負責人並不能象手工精釀者一樣決定釀造何種啤酒。

    的確,這幾年進口啤酒的銷售獲得了飛速的發展,精釀手工啤酒也在許多小圈子裡搞得十分火熱,但是啤酒是種提供給最普通的大眾的低酒精飲品,高價精品不是它的本色;啤酒中酒精含量不高,它不適合長途運輸銷售,不適合長期儲存,這些都決定了我國那些釀造界的大佬們還是有許多機會,是時候醒過來了。

    如何將已經走開消費者再拉回到自己身邊,那將是各大啤酒公司市場部門的艱鉅任務。他們必須用盡洪荒之力,與技術部門一起密切合作,認真研究市場和消費習慣,真正重視市場和消費者,堅持不懈,相信成功和再次輝煌離他們還是不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用什麼顏色的漆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