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發現歷史

    清政府禁止旗人從事農業、工業和商業等,只能當兵,旗人甚至可以與當兵劃等號,其目的就是為了使八旗兵在生活上無後顧之憂,一心一意地當兵當差,以鞏固統治政權。旗人糧餉,俗稱“錢糧”。其中包括月餉(每月一次)和季米(每年四季發放)。康熙朝定製:京旗前鋒、護軍、領催,月餉4兩,馬兵月餉3兩。每年餉米均46斛(合23石);步兵領催月餉3兩,步兵月餉1兩5錢,每年餉米均22斛(合11石)。這是所謂的“坐糧”,在出徵時另有“行糧”每人每月銀2兩,每月小米8合3勺。

    按照馬兵每月3兩,每年就是36兩;步兵1兩5錢,每年就是18兩。清代一個七品官員的俸祿是每年45兩、八品官是40兩。這樣算起來馬兵幾乎同八品官的俸祿是一樣的,旗人中稍高一點的官員俸祿就更高了。

  • 2 # 國史館

    清入關之初,清朝的旗人的確生下來就有俸祿,但到了乾隆以後,情況有些複雜。

    許多人都誤以為旗人就是滿人,其實是不對的。所謂旗人並非單指滿人,而是指八旗所屬之人,是指滿人和早期投靠滿人的部分蒙古人、漢人和高麗人。

    這是一個特殊的族群,不是按照民族來確立,而是按照軍事建制來確立。是清初入關的滿洲軍隊、他們的家屬以及後代,也是清廷賴以存在的基本武裝力量和擁躉。

    明萬曆43年,努爾哈赤將滿洲所有的軍隊在原來四旗的基礎上編為八旗,分別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其中,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入關後,上三旗為皇帝直接統轄,下五旗則由王公統屬。

    八旗甫一成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軍隊,主要是滿族、蒙古族、漢族、朝鮮族(高麗人)和東北通古斯河流域的原住民(野人建州)。雖然八旗裡有這麼多民族,但入關後,他們的生活習俗等卻完全一致,所以,後世把八旗所屬的所有人都當作與滿人完全相同的族群,甚至不刻意強調都難以區分。

    從人數上來看,滿人和蒙古人最多,佔一多半,其次是漢人。這些漢人是明朝時進入滿洲的漢人,加上後來投靠滿洲的漢人,再就是早期與明朝軍隊作戰的俘虜。高麗人少一些,只有幾千人。他們投靠滿洲的方式和漢人差不多,不過入關後他們都改了漢姓,完全融入了中華大家庭裡。

    八旗的俸祿問題,要分幾個層次來說。

    首先,清的前期,主要是指入關前後,至康熙初年止。這個時期八旗軍隊是戰爭的主力,他們揮師南下,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個時期,八旗兵力嚴重不足。除了戰損之外,他們在各省都要駐防,哪怕是象徵性的駐防,每個省至少也要一兩千人。

    據統計,多爾袞入關之時,統帥的八旗軍12萬人(一說為10萬人)。到了南明弘光朝被滅,只剩下5萬人,還有一小半是殘疾的。這5萬人一半駐防北京,另外的分駐各省。其中,最重要的城市江寧駐防8000人,是最多的。杭州2000人,福州只有1200人。廣大的西南地區和華南地區根本顧不過來,乾脆丟給吳三桂和耿精忠。

    這點人其實不好乾什麼,真有事的時候,也就起個督戰的作用。

    所以,這個時期是清廷人手最緊張的時候,所以特別關心旗人的待遇和人口增長,制定了一系列針對八旗的優待政策。

    首先規定,旗人不能從事任何生產活動或是以賺錢為目的的謀生活動。因為旗人的男人生下來是要打仗的,而女人則是要為旗人生孩子的。除了打仗和生孩子,旗人幹別的事情都是丟祖宗的臉。

    這是把旗人的生存方式道德化了,這對旗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至於後來旗人哪怕是從事很高雅的戲劇和書畫等藝術活動的時候都要特別強調:這是鬧著玩的,當不得真,給祖宗丟臉了。

    旗人的俸祿也比較豐厚。這裡面也分具體不同的身份和階層。

    皇族的待遇最好。皇族統稱為宗室。由於歷代皇帝的子嗣很多,他們開枝散葉,所生的後代形成了龐大的宗室族群。

    宗室分兩種,皇帝的直系後代,根紅苗正的,統稱覺羅,俗稱黃帶子。他們姓愛新覺羅,有爵位,有差事,當然有俸祿。還有就是他們的私生子,也屬於宗室,統稱為覺羅察,俗稱紅帶子。紅帶子沒有爵位,但有待遇,遇到立功的機會,與黃帶子也沒什麼區別。

    沒有爵位也沒有差事的宗室,稱之為閒散宗室。清廷規定,凡閒散宗室的黃帶子男丁,10歲以下的,每月發二兩銀子。滿20歲,每月發三兩銀子,每年給米42斛零2鬥(清時,一斛為五斗)。紅帶子男丁,滿20歲,每月2兩銀子,每年給米21斛零2鬥。

    除了皇族,就是八旗兵丁了。高階兵丁每月4兩銀子,每年46斛米。低階兵丁每月1.5兩至3兩不等,每年米22斛至42斛不等。

    此外,八旗兵丁還享有各種年節和紅白喜事的福利。不論是高階兵丁還是普通兵丁,家中遇有生子、婚慶、喪葬事時均有10至20兩銀子的補貼。每年春節、端午、中秋都有節日補貼。

    此外還有一種旗人,他們的身份很特殊,就是包衣。包衣實際上就是奴才,是有主人的奴隸。入關後,奴隸的身份雖在,但地位卻非同尋常。

    上三旗歸皇帝,所以上三旗的包衣是皇帝的奴才。皇帝的奴才是光榮稱號,有清一代整個八旗都以皇帝的奴才自居。上三旗的包衣往往是人上人,甚至出任方面。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他的祖父曹寅就是出身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包衣。曹寅一生宦轍不離江南,先後任江寧織造和兩淮鹽運史。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為王妃。其中大女兒嫁了雍正朝很有權勢的平郡王納爾蘇。

    上三旗包衣最多的出路是內務府。清時內務府基本上被上三旗包衣壟斷了,包衣不是上三旗出身的,很難進得去內務府。內務府有三千人,是清廷最大的衙門。在內務府當差,最低階的筆帖式和書辦都可以弄權,哪怕當個打雜的蘇拉也比在別的衙門當差強。

    上三旗包衣人家的女兒要應內務府選宮女。包衣人家的女孩,不管當爹的當了多大的官,都得應選。當然這是可以作弊的,有錢有勢的,花倆錢找找內務府官員,或是乾脆買個窮人家的女孩冒一個名字都可以躲過去。不過大部分包衣的女兒都會進宮,充當宮裡的雜役。到了該嫁人的年齡,宮裡才放人出來。

    下五旗的包衣也很吃香。清廷規定,八旗的官員規定不準私自出京,可他們在京外大多都有很多土地,這些土地需要人料理,於是包衣就成了主人的代表,負責耕種和出租這些土地。

    不過,由於旗人生來就有“鐵桿莊稼”,幾十年繁衍生息,人口暴增,生計問題就突出了。

    旗人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由於待遇太好,旗人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到了乾隆年間,就基本不能打仗了。

    入關時,清廷打仗主力是八旗。到乾隆時,打仗主要靠漢族士兵組成的綠營。到同光時,綠營也不堪一擊,打仗的主力變成了漢大臣自己組織的地方團練。八旗真正成了擺設。

    此時的八旗,打仗不行,鬧餉天下第一。清廷明知八旗軍是廢物,但一方面是為了要與漢族武裝平衡,另一方面也是要給八旗軍出路,不得不糜費巨帑養活八旗。

    這個時候的八旗,規模也變得龐大。原先各省的駐防幾千人的規模都變成了上萬人。不僅如此,駐防的八旗將卉把駐地當家鄉,娶妻生子,甚至納妾,全不顧清廷規定八旗駐防不得帶家眷的禁令。

    在京的旗人也形成龐大的聚居族群,他們不事生產,無所事事,唯一的出路就是當旗丁。而這時的八旗實際上面臨裁撤和精簡,無法像從前一樣保持龐大規模。

    所以旗丁的空額補缺就成了旗人競爭激烈的出路了。補上缺,就意味著生活有了保障,沒有補缺的,生活與貧民無異。

    與此同時,宗室的待遇也大不如從前。晚清國家堪逢大亂,國庫空虛,而到處都要錢。於是閒散宗室就顧不上了,尤其是那些遠支的親貴。

    老舍先生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生動地描寫了晚清旗人的生活狀態。姐姐的婆婆,旗下的大奶奶,平時掛在嘴邊上的就是,我父親是子爵,丈夫是佐領,兒子是校騎驍。然後就是以子爵女兒的身份賒欠過日子,身懷各種對付債主的絕技。她的丈夫不會帶兵打仗,但特別會養鳥,養那種合乎佐領身份的藍點頦和紅點頦。一舉一動都很有派,會很有威嚴地咳嗽。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佐領大人到老舍家走親戚,進門就跟老舍的母親說:晌午千萬別麻煩,只要到同和居去要兩個菜就行了。記住,一個木須肉,一小碗酸辣湯,外加二兩連花白。

  • 3 # 小路118

    他們發的是糧食,叫“老米”,不是銀子,發銀子的是那些皇帝的親戚和高階官員們。普通旗民是沒有的。

    這個制度一直持續到滿清後期,滿清已經沒有力量養活他們的旗民了,因此很多旗民有錢的賣家產、沒錢的當車伕、下海當演員,乃至於當乞丐……

  • 4 # 歷史密探

    滿清入關以後,就對其旗人進行了高逼格的定位。首先要清楚一點,旗人並不全是滿族人,也包括一些蒙古族、高麗人和漢人。這些人是最初跟隨滿清一起打天下的,是一種軍隊編制,統稱為旗人。

    旗人用顏色區分,比如皇族就是正黃旗,俗稱黃帶子。旗人不用幹活也有俸祿,根據旗人的尊卑等級所拿的俸祿和補貼也各有不同,但是他們的優越性是一樣的,所擁有的榮耀和各種機會也是普通漢人所不能擁有的。

    滿清旗人不用交稅,也沒有徭役,甚至犯罪後的量刑也有別於普通人,是清朝的VIP。他們的使命就是打仗,但實際上就算打仗也用不到他們衝鋒陷陣,他們已經不是最早的一批八旗軍了,優越的生活讓他們越來越懶散。溫水煮青蛙般把他們磨成了蛀蟲。

    八旗兵一個月的俸祿為2到4兩銀子,八旗子弟規定不得經商,不得幹任何賺錢的買賣,他們為打仗而生,八旗旗人的女人是為八旗旗人生孩子的,他們都有使命,對於他們來說,幹活就是對不起祖宗,所以,他們中的許多人價值觀逐漸被帶偏,成了廢人。

  • 5 # 開周說宋

    老舍寫過一部長篇小說《正紅旗下》,描寫了晚清旗人的生活。

    這部小說第二回寫道:

    全家的生活都仗著父親的三兩銀子月餉,和春秋兩季發下來的老米維持著。多虧母親會勤儉持家,這點收入才將將使我們不至淪為乞丐。

    這裡的“父親”就是旗人,而且是最普通最典型的旗人,他每月可以領到三兩銀子的俸祿,每年春秋兩季還能各領一回大米。

    三兩銀子是多少錢呢?按光緒元年北京物價,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大約相當於今天人民幣一百二十元,三兩銀子才相當於三四百元而已。這點兒錢夠養家餬口嗎?當然不夠。不過,他們旗人除了銀子,還有口糧。

    按滿清制度,旗人從出生那天起就可以領口糧,六歲以下的兒童減半發放,滿七歲後全額髮放。到了成年,如果當差的話(例如《正紅旗下》的“父親”當了旗兵),自然有餉銀;如果沒差使,那就對不起了。

    (清朝末年的旗人,這些老頭年輕時都是旗兵)

    旗人入關後搞過圈地政策,把漢人趕走,空出土地來分給旗人,每一個成年的男性旗人可以分到大約三十畝耕地。但是旗人偷懶,又愛擺臭架子,不願意務農,結果坐吃山空,把到手的地又賣給了漢人。雍正年間和乾隆年間,滿清朝廷多次出錢,從漢人手中“贖”回耕地,再次發放給旗人,但並非無償發放,而是從旗人的口糧和餉銀當中,將贖地款分期扣還。《正紅旗下》的“父親”有口糧,也有餉銀,但沒有耕地,大概是被這些像懶豬一樣的旗人再一次賣掉了。

    絕大多數男性旗人成年後只有一個職業:當兵。旗兵的餉銀從康熙九年就定下了標準,一直到清末都沒有變動過。這個標準是這樣的:

    馬甲月給銀三兩,步軍月給銀二兩,皆每年給米四十八石。

    騎兵每月發三兩銀子,步兵每月發二兩銀子,無論騎兵還是步兵,每年都有四十八石的口糧。

    滿清一石為103000毫升,可裝米80公斤,四十八石即3840公斤,足以養活一家老小。

    《正紅旗下》裡的“父親”是一個騎兵(馬甲),雖然他並不會騎馬,更不會打仗,但是隻要在滿洲騎兵名單上有了他的名字,他每月就能領到那三兩銀子,每年就能領到那三噸大米。假如他是一個沒有任何差使的旗人,那就只有一些口糧,而沒有俸祿了。

    清朝末年,旗人沒有了餉銀,也沒有了口糧,鐵桿莊稼倒了,只好自謀生路。當時北京城常住人口一百二十萬,其中三十萬是旗人,這些人有的當了警察(清末警察地位和薪水都很低,是被人看不起的“賤業”),有的拉起了人力車,有的去天橋撂地唱曲說書說相聲,有的給人修腳、抬轎、搬家、縫窮,還有一大批旗人姑娘自賣自身,當了娼妓。

    有一部名為《北京》的小說,描寫了失去鐵桿莊稼的旗人的慘況:

    土著人民一天比一天困苦,家裡有女兒的除了學戲便是下窯子。彷彿這兩行倒是一種正當營業了。

    為逼外甥女當雛妓,姨媽黃氏竟說:“我問你,鍋裡能煮廉恥嗎,身上能穿廉恥嗎?什麼都是假的,餓是真的。如今沒有別的法子,先得治餓,別想再當旗人了!”

  • 6 # 紅小豆館主

    旗子弟在清朝雖然很特殊,但也並非就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有俸祿。清朝的八旗待遇基本定型於入關之時,最主要的是旗丁的配額是那個時候定下來的。比如說俸祿,如果是一個普通旗人的話,能夠當差的男丁才有俸祿可言。按要求,年過18歲(虛歲)的八旗男丁,可以參加補缺考試,也就是入職考試。八旗軍是職業兵,需要一定的職業素養,雖說旗人是八旗部隊的唯一兵源,但也要考馬箭、步箭和滿語,透過方可當差。

    而且八旗軍在清初的時候就定下了它的總體數額,按兵種不同,各旗各佐領下配額不同,比如驍騎營,是八旗主力,也是最強悍的騎兵,滿蒙八旗每個佐領各6名,漢軍4名,身份最低的步兵營,滿蒙八旗每佐領下18名,漢軍12名,隨著生老病死不斷補缺,但總數不變。如果在清初,基本上每個男丁都能順利入職,但到清晚期,一個職位大致會有三到四個人等著,這可就不是是個人就能當兵了。當不上兵的旗人,叫做“餘丁”,雖說可以繼續補丁,但平時可就只能賦閒在家了,生活來源基本靠“啃老”或啃大哥。

    當然,八旗子弟除了當差的俸祿以外,還有“鐵桿莊稼老米樹”,但也是清初的時候便明確了定額,所謂跑馬圈地,就是各旗為自己旗分下的旗人圈佔的土地,然後按丁授田,按最普通的旗人來說,一個男丁分36畝地,分到每一家,就終清一代不變了,如果這家人早年有4個男丁,一共是144畝地,平均一人36畝,但人口後來變得特別繁衍,原先的4個男丁又分別生下4個男丁,那麼144畝地就要再除以16,所以說啃老也未必就能吃得飽。除此之外,還有房屋也都是在清初按佐領下家族男丁人口明確了定額,到清晚期也就漸漸因人口而不夠分了。

  • 7 # 歷史雜貨鋪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旗人並不全是滿族人,旗人是當時跟隨滿清打天下的人,其中有滿洲,漢軍,蒙古各為八旗,是以民族以及軍事制度來分的編制,這是努爾哈赤統一建州諸部後建立的一種制度,八旗一開始就跟著滿清南征北戰,大清朝建立之後,肯定是要給一些好處的,他們生下來就有朝廷養。

    旗人這個群體在清朝的時候是非常滋潤的,當然只限於前期,他們從出生就是養尊處優,因為旗人的男子生來就是要去為清朝戰鬥的,他們的這些都是世襲,平時沒仗打的時候就是享受,史書記載,旗人不需從事任何以賺錢為目的的生產活動,也就是說,他們是有俸祿的。

    當然旗人之中也是有區別的,比如正黃旗,他們是皇族,待遇自然要更好,至於能領多少俸祿這個是要根據旗人的尊卑等級來看,都是不同的。值得一提的是八旗中最普通計程車兵,一個月也有二兩的俸祿。並且這些人他們不能經商之類的,就是為打仗而生,有趣的是,因為不用幹活來謀生,無戰事的時候,有的旗人還喜歡詩情書畫。

    清朝中期的時候,旗人已經成了京城的貶義詞,旗人每天沒事幹就是娛樂,遊手好閒,每天在街上嬉戲,沒事就提個鳥籠到處轉悠,不用想就知道是旗人了,每年無故給他們的俸祿,對清朝的百姓是一種巨大的壓力,清朝中後期的時候,八旗早已不是主要戰鬥力,清廷已經開始用地方部隊去作作戰。

    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八旗子弟的這些特權全部被取消,如果想生存那就得自己去謀生,朝廷將其俸祿全部停了,在當時無數旗人都在自己謀生路,幹什麼的都有,甚至有些旗人女子還去一些風花雪月的地方謀生,可見一直的養尊處優,讓很多人喪失謀生的本領,當然也有些旗人依然生活的非常滋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對人的改變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