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娃成長記
-
2 # 育兒小盒子
孩子哭鬧,肯定是有原因的。父母得先找找原因。
孩子是不是餓了,困了,渴了,各種生理上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才會大哭大鬧。這時父母就要滿足孩子的需求了。出門前要帶孩子上廁所,或者換好乾爽的尿不溼。喜歡一出門睡覺的孩子,父母還得帶上嬰兒車,孩子可以休息或者睡覺,也可以解放父母的雙手。還有出門帶點零食,哄孩子很管用。
如果都不是生理的吃喝方面的需求,那可能就是情緒方面沒有得到滿足。出去看到某個喜歡的東西,父母不給買,或者孩子和你去的某個地方和他心裡有落差。也有可能是大人顧自己的把孩子晾一邊,孩子心裡不舒服等等。
這些情況都會出現在大點孩子身上。解決這些問題感同身受很重要,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是因為什麼原因情緒不好哭鬧了。找到原因再一一想辦法。
我自己一貫的做法是,出門前先和孩子說明白,我們是要去哪,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然後告訴他去到那裡要注意什麼問題,比如,要注意安全,要聽爸媽的安排等等。這些情況孩子瞭解了,去到目的地孩子就會比較配合父母。如果時間長,父母應該和孩子聊聊天什麼的,轉移孩子注意力。又或者給他買點東西吃,買點玩具解悶。
孩子哭鬧時,千萬不要一聽到,父母就暴跳如雷,不瞭解原因就怒吼孩子,這對孩子的隱性傷害是很大的。
-
3 # 陽光味道正面管教
孩子在公共場合又哭又鬧,對父母來說確實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旁邊人經過,還會對自己指指點點,甚至還會說家長一點都不愛孩子之類,家長更是壓力山大。
孩子發脾氣,很可能是因為她們累了卻被父母拖著去一些他們沒有辦法或能力應對的地方。你的孩子可能在用一種不易察覺的方式,嘗試讓你知道他的願望和需要,但是你沒有注意到。也許是你給孩子的命令太多太長,導致孩子進入了一種焦慮和惱火的狀態。
你要知道發脾氣也是一種溝通方式。當他們發脾氣的時候,就能有效地吸引你的注意力,阻止你或者讓你生氣。你的孩子或許會認為這就是與你建立連線的方式。要想改變這種行為,你可以試著尋找一下孩子發脾氣背後是因為他們要尋求過度關注,還是要尋求權力,還是為了報復,還是認為自己能力不夠自暴自棄呢?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那些語言行為誘發了孩子發脾氣。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可以抱住孩子並告訴孩子說:生氣沒關係,每個人都會這樣,我在這裡,我愛你!也可以靜靜地坐在她的旁邊,給予她情感的支援而不用說什麼。
當孩子是因為想要一個東西得不到的時候,還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很生氣,這沒關係,你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可能也會有同樣的感受,然後就靜靜的等待或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要讓你的孩子知道,自己有感受很正常,並且即使在她們發脾氣的時候,你也愛她們,接受她們,是給予孩子的一大份禮物。
有些孩子或者成年人都喜歡接受,不可避免的結果之前咆哮一通,這是她們的風格,並且不會傷害任何人,一旦咆哮過後或者發完脾氣,她們往往會高高興興的去做需要做的事情。
-
4 # 手機使用者53448671879
就靜靜的看著他,看他是真的有病比如多動症無法控制自己,還是單純沒管教好,順帶看看他家大人對他的處理方法判斷一下,怎麼造就了孩子這個德行,如果他在撒潑的過程中還能觀察周圍人的反應,證明還有救,會就勢問問身邊的兒子他這樣對嗎?兒子一定會默默的搖搖頭,偷偷在我耳邊說他的看法,我就告訴他說的對,如果兒子這樣跟我鬧,我能管就管,不能管證明我是個無能的媽媽,只能交給警察叔叔來管教了。
-
5 # 小丸子爸爸教練堂
人的情緒很容易受到高溫的影響,變得容易激動。
今天在一家商場,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哭天喊地,執拗不已,身邊的長輩根本就無法管教,只是出言威脅,再哭就怎麼怎麼……結果,小男孩哭鬧聲又提高一個八度……
我們都希望自家的孩子不要變成熊孩子,那麼,在外人面前,尤其是熟人面前,這孩子要是真熊起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帶孩子外出,孩子有些怕生。這是育兒過程中極為常見的情況,父母普遍的做法要麼是跟旁人解釋一下,“我這孩子天生膽小,有點怕生”,要麼就數落孩子一番,“這有啥好怕的”。
怎麼控制局面呢?
1、在局面難以控制前先行擁抱孩子,給她足夠的安全感,把情緒撫平作為第一要務,家長首要處理的是不讓孩子的行為影響到他人,所以,第一時間抱孩子是最佳選擇。
2、等孩子寧靜下來再講道理,言簡意賅,重點明瞭,什麼對什麼錯,不要給孩子太多資訊量,否則會讓孩子抓不到重點。只需跟孩子說這樣做是不對的,假如跟媽媽合作,回家就能夠得到獎勵,這樣孩子多半是會像小公主一樣快樂地拉著媽媽蹦蹦跳跳了。
3、其實能否能在公共場所疾速處理孩子吵鬧問題,和家長平常高質量的陪伴也有著直接的關係。家長應該和孩子樹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孩子講原則守信譽,才能得到孩子的充分信任,在孩子心情衝動的時候,能夠更容易地安撫好孩子。
-
6 # 與詢心理
首先,如果一個孩子有過看到玩具要買,不買就撒潑的前科,而家長的處理方式不是正確的,那麼這個行為就會一直存在,並不是靠你勸說他別再這麼做就能解決的。
但是,只要家長懂得如何處理一個看到玩具要買,不買就撒潑的孩子,他的行為很快會被糾正,以後你就不用再煩惱這種事情了。
那麼,當孩子看到東西要,不給買就撒潑,這種情況怎麼處理?
1 共情: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就跟我上次看到的一條裙子,我也特別喜歡。雖然我沒有像你一樣在地上打滾說一定要買,但是,其實我心裡也打滾一百次了,就是很想要。
2 接納你想要的渴望:看到漂亮的東西想要是很正常的啦,媽媽很理解你的感受。
3 不滿足你的需求:但是,我們確實這個月已經買過玩具了,不能再買新的了。而且你這樣在地上打滾的行為我真的接受不了。現在起來吧。你就是把地板滾裂了,我也不會給你買的。來吧,媽媽抱抱,媽媽知道你很想要,但是媽媽真的不能給你買。說好的一個月一個玩具,就必須遵守。媽媽很愛你,但是不喜歡你打滾的樣子。
4 再次強化規則:好了,寶貝。我們回家吧。玩具一個月只能買幾個?下次還打滾嗎?
原則:溫和的接納孩子的一切,但是堅定的堅持自己的原則。如果你生氣了,你就輸了。
如果家長夠聰明就知道我的方法不僅僅針對這一個行為,而是可以用於任何孩子行為偏差的時候的處理,那麼,孩子的情商就會比較高。爪機碼字,不想寫太多。自己悟。
另,能把孩子養到出門看見玩具想要,不給買就撒潑的家長,你們以為看我寫的方法就能看立竿見影?呵呵,我的方法,針對孩子的行為是絕對立竿見影的,但是,你操作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根本就操作不起來,因為你分分鐘就已經被孩子激怒,所以前面我才說,你生氣了你就輸了。其實,說這個的意思就是,孩子的行為要改變超容易,關鍵是家長自己根本無能為力。因為家長自己的積習太深。
最後,簡單掃一眼其他回答,我只想說,教育孩子不是旅遊,不是吃飯,大家隨意發表自己的世界觀,教育孩子是一件科學嚴謹的事情,不懂可以不說。
-
7 # 紅豆媽媽寫育兒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哭鬧原因。
面對幼小的孩子,如兩歲以下的。那麼可以檢視孩子是餓了嗎,拉臭臭了嗎,還是困了。或者是無聊?那麼可以對症下藥。
如果是兩歲以上的孩子,對購物等已經有點概念的,那麼也要分清楚孩子是對什麼東西感興趣。
如果是他的年齡需要探索這樣的東西,比如兩歲孩子對會手動對玩具特別感興趣,那麼可以適當給他買一件。如果孩子手上抓住幾個玩具,那麼可以讓他選一個。
如果孩子其實是不知道這個玩具是幹什麼的,就是抓著不放,那麼可以用別的玩具或者一粒水果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出門逛店的時候,最好讓孩子坐在購物車上,這樣他不能隨便那貨架上的東西,也是一個制止孩子因為拿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鬧的好辦法。
-
8 # MichaelCool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一般來說,在公眾場合孩子哭鬧,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求關注
在孩子的世界裡,當孩子感覺到不安全或者被大人忽視的時候,孩子會用自己獨有的情緒表達方式來提醒大人注意,例如,當你在和朋友聊天、看電影、逛商場的時候,孩子會因為無聊而採取哭鬧的形式來提醒家長注意自己,這個時候,你應該是給孩子找到一個可以將注意力從你身上轉移開的方法,在我自己帶小孩出門的時候,我會給他準備一個便於攜帶且安靜的小玩具,這樣,在家長需要專注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轉移注意力的小玩具可供玩耍,孩子有了自己的事情做,自然也就不會哭鬧求抱抱。
2.為了達成目的
有很多孩子在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例如玩具)的時候,都會採取哭鬧撒潑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當你發現孩子有這種達成欲的時候,切記不要做兩件事情:一、不要大聲呵斥孩子,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沒有面子,並且鬧的更兇;二、不要妥協,有了第一次的妥協,孩子就會在自己的方法論裡面把這種方式作為可行性方式,再下一次的訴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再次使用這種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小孩子的思維是非常跳躍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嘗試用另外的物品或者小零食來分散孩子當前的注意力,當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後,孩子自然也就不會再哭鬧。
總而言之,孩子的哭鬧其實是對家長的一種情緒表達,不要呵斥孩子,儘量分散孩子當前所關注的,這樣,也有利於孩子未來對是非觀的建立。
-
9 # 鹿小瘋
經常出差的人肯定在飛機上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身旁的乘客帶著一個嬰兒,由於飛機的顛簸而大哭鬧,吵得人頭昏腦漲。
為了解決這樣尷尬,國外有的航空公司為嬰兒準備了靜音耳機,以防小寶貝們被髮動機巨大的噪音干擾。
而有家美國航空公司的解決辦法更為驚人,公司承諾如果在航班上乘客被嬰兒的啼哭聲干擾,都會在乘客的下一次機票中提供25%的折扣。
有句話說得好,與其被動的道歉,不如主動的得到諒解。
在飛往美國的一架航班上就發生了這麼一件頗為感人的事情。
一位寶媽帶著4個月大的寶寶乘坐飛機,在飛機起飛之前這位寶媽向機艙內的乘客都發送了一個透明的袋子,袋子裡面裝了一封信和一些糖果。
原來,這位寶媽怕寶寶的啼哭聲吵到鄰座的乘客們,所以特意用寶寶的口吻寫了一封信,並以這種方式來得到他們的諒解。
信的原文如下:
雖然我會盡量的剋制,但是無法保證不會吵到大家,請各位原諒。
相信這位寶媽的特殊道歉,一定會得到了飛機上各位乘客的理解與諒解,各位同學覺得呢?
-
10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如果寶寶在家發脾氣了,至少“觀眾”少,相對好處理,也不太擔心影響別人、影響公共秩序。
但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就會有大量的旁觀者,他們的目光充滿了審視,足以讓任何一位父母陷入尷尬、為難、手足無措的境地!
當然,我們都希望整個世界更親切地對待孩子,在我們最不方便的時間和地點給予最大的寬容。
與此同時,爸爸媽媽還可以透過下面這些方法,來有效地預防“公眾場合”發脾氣,和孩子更好地享受外出遊玩的時光。
一、離家之前,捨得花點時間來“連線”多數爸爸媽媽每天都過著充實而忙碌的生活,我們很容易因為今天的任務而感到壓力山大、不堪重負。
自然地,我們大人的心裡總是想著以“閃電般”的速度完成這些任務,於是,我們希望“快點”、“再快點”,同時拖著我們的孩子“快點”、“別磨蹭”!
但正是這種從一個“待辦事項”衝到下一個“待辦事項”的緊張過程,特別容易引發孩子的緊張情緒,從而導致孩子在公共場所情緒失控、發脾氣。
就像爸爸媽媽不會把肚子飢餓的孩子帶出們一樣(這真的會很麻煩),我們也不應該把“情感飢餓”的孩子帶出門。
因此,爸爸媽媽最好在離家之前,花5-10分鐘來減慢行動並與孩子一起調整。
比如和孩子做個5分鐘的小遊戲,講個小故事、講個小笑話……
具體做什麼不重要,但在這個5分鐘的特殊時間裡,給予孩子你全部的關注,讓你的孩子在情感上充滿了和爸爸媽媽“連線”在一起的感覺。
這些愛和情感,彷彿給孩子“充電”,將有助於在你外出時,保持孩子內心的感覺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
二、連線後,保持連線狀態不要斷開爸爸媽媽和孩子的連線很容易被破壞。
比如在家的時候,爸爸去接了個電話,媽媽去洗個澡,都可能讓正在興頭上的孩子不安起來。
那當我們在公共場合的事實,我們會更容易把注意力轉向許多其它事情,例如開車、買東西、檢視手機、和別人交談……
當爸爸媽媽在處理這些雜事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從“情緒雷達”裡消失了,他們開始感到緊張。
於是孩子們開始抱著爸爸媽媽撒嬌,或者開始公開場合打滾、尖叫、大哭……
所有這些讓大人頭疼的行為,都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救命!我和你失去了聯絡,我需要再次感受到你的存在。”
如何與孩子時刻保持連線?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時刻和孩子保持溫暖的目光接觸。
說起來不難,但當我們在購物、打電話、或者當我們確定孩子現在沒什麼事情、用眼角餘光就知道孩子現在一切都好的時候,也許就會把孩子牽在手裡,卻把目光移開了。
下次不妨試試,一邊打電話,一邊微笑地看著孩子。
這種直接的眼神接觸,可以給孩子傳達:
“我看到你”;
“我正在關注你”;
另一個很有趣的辦法,就是讓孩子也參與到我們事物中。
比如買東西的時候,給孩子一些機會來參與簡單的選擇:
“紅色還是綠色?”
“草莓味還是香蕉味?”
這些簡單的選擇可以幫助孩子感受到參與和包容,當孩子們感覺到事物的一部分時,他們就不太容易陷入情緒緊急狀態。
三.利用遊戲來驅散緊張,防止公共發脾氣不要忽視孩子剛開始的一點點沮喪,我們得在萌芽狀態立即介入。
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讓孩子笑起來,會很有助於孩子緩解緊張的情緒,同時和爸爸媽媽建立起穩固的“連線”。
孩子和爸媽的連線越緊密,他們就越合作。
所以,當孩子覺得很無聊、等不了、胡思亂想、情緒快崩潰的時候,陪孩子玩一些簡單的小遊戲,比如猜手指、數拍子、猜門口下一個進來的叔叔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就可以讓孩子心情很快好起來,讓每個人都開心。
讓孩子一點一點的緊張情緒,隨著她咯咯的笑聲消失,我們會以更快樂的心情到達目的地。
四、允許孩子在家發發脾氣爸爸媽媽就好比一個“路由器”,孩子就好比一個“手機”,情感就好比“訊號”,孩子時刻尋找著“訊號”,希望和爸爸媽媽發生連線。
如果情感充足,我們就可以學習如何與孩子更好地保持聯絡。這樣,連線我們和孩子的訊號就不會消失。
但如果訊號偶爾消失,我們也希望孩子能淡定一些,不要動不動大哭大鬧,而是學會想辦法,重新把情感訊號找回來,重新從不好的情緒裡走出來。
所以,爸爸媽媽也需要允許孩子在家發發脾氣,給自己和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來聆聽孩子心煩意亂的感受。
其實孩子們更願意在家發脾氣,因為這個環境更熟悉,而且他們覺得在家裡,爸媽更容易傾聽。
如果我們要求孩子“不論在哪裡都不能發脾氣”,那孩子內心的壓力就無處釋放了。
不如,找到合適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釋放一下壓力。
如果能在家裡發發脾氣,那每次帶孩子出門、短途旅行的時候,我們也要輕鬆得多。
因此,當孩子在家裡這個安全、熟悉的環境裡,和爸爸媽媽“失去”連線的時候,給我們自己和孩子一個機會,來練習和爸媽重新建立親密連線和支援,從挫敗和沮喪恢復過來。
五、以下這些做法是不起作用的:試著給孩子講道理當孩子情緒很不好的時候,任何道理他們都聽進去。
試圖設定不哭的獎勵一旦獎勵被吃掉、獎勵變得無趣,孩子沮喪的感情又會襲來。畢竟,他們現在最需要的是爸媽的關注、安全感,而不是一個棒棒糖。
設定懲罰這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警覺,煩惱和痛苦。
孩子此刻最想要的是爸媽的愛和關注,希望和爸媽建立起緊密的連線,而懲罰卻反而把孩子推得更遠,讓孩子的不良情緒變本加厲。
這些做法,不僅不利於孩子恢復情緒,同時也傷害了父母。
因為當我們做了這些努力,卻發現沒有作用,甚至情況越來越壞的時候,我們的心情也難免更加沮喪、更加懷疑自己,更沒有自信處理好目前的狀況了。
最後,總結一下:時刻和孩子保持“連線”,是保持孩子情緒安穩的一大基礎。
這麼多年幼的孩子,在公交車上、展覽館裡、候機廳裡等公共場合發出酣暢淋漓的哭聲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在於:
身體的親密感,以及爸媽的注意力,會給孩子的情緒中心帶來強烈的訊號。孩子時刻都在搜尋這樣的訊號,以便於和爸媽時刻保持“連線”!
這些訊號對孩子說:
“你渴望的親密感就在這裡,現在、馬上、趕緊來!”
如果孩子接收到了這樣的“訊號”,和爸媽建立、並保持住緊密的連線,那麼孩子就會感到親近,他們可以乖乖睡覺,或者自己找到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娛樂自己。
但很多孩子,因為在陌生的環境中,體驗到各種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感受,這些感受讓孩子感到有一點點緊張,而這些小小的緊張,就像一瓶蘇打水中的氣泡,越搖越多,越搖越多……
如果沒有及時停止搖晃、安靜一下,當我們不小心開啟蓋子時,就會發出巨大的“砰”的一聲,產生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
11 # 朗朗育兒課堂
哭鬧是小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當他們情緒不能支援他們使用語言來表達他們的需要,哭就是他們的語言。孩子們在家小哭小鬧,大人們常常都不知所措;而且很多家長帶小孩子出門,遇到孩子哭鬧不停,一直髮脾氣,遭到其他人反感,家長也尷尬無奈,這時候該怎麼辦?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呢?
在孩子哭鬧事情發生之前,我們就應該做好預防工作。
簡單來說,就是在日常教育中,或者在出門前,和孩子約法三章,講好出門的注意事項;儘可能的和孩子做一個約定,養成一個言而有信的好習慣。讓孩子們明白,出去玩不是為所欲為的任性,而是需要講道理,聽家長話;除此之外呢,出門前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提前和孩子在家做一些小遊戲,例如搭積木,看書,讓孩子稍微冷靜安靜下來,避免出門後過於興奮,難以管理和控制。
當孩子哭鬧不止,事情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使用轉移法、約定獎勵法。
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家長當下之急應該是轉移孩子注意力,讓小朋友立刻從悲傷,哭鬧的情緒轉移到別的東西上,讓他們用一個新的思維,新的態度去對待事情。如果面對稍年長的大孩子來說,轉移法可替換成約定法,又稱獎勵法,約定停止哭鬧就給一個簡單的獎勵,其實和轉移法類似,但是大孩子的注意力較年幼的孩子更穩定,更難轉移。同時在這個情況下,家長一定不能呵責孩子,或者恐嚇威脅,要冷靜下來,細心教育,因為這個時候的“暴力”可能會讓孩子更加害怕而哭鬧更嚴重。
在孩子哭鬧發生之後,也需要家長留心和注意。
事情發生之後,不能不作為,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常常引起周圍人的控訴,其實周圍人是對家長“不作為”的反感。有時候周圍人的冷言冷語,家長不能被周圍人的態度影響去較真,這樣反而在孩子面前樹立了一個負面的形象。事發之後,以一個歉意者誠懇的表示打擾到周圍的人,不能理直氣壯,不然孩子也會因此更加猖狂。停止哭鬧之後,要和孩子細心講道理,分析事情,不能草草了事,不然孩子也會有慣性,下次還是哭鬧不止。
這些方法都只是簡單快速從三個方面應對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解決孩子的哭鬧是日常教育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的。在平常相處中,就要和孩子們形成一種“默契”,讓孩子明白哭鬧不能解決所有事情,要獨立,冷靜的思考。
-
12 # 佑媽育兒經
“熊孩子”之所以熊,只是她剛好發展到了“自我中心”這個階段,餐廳喧譁也好,拒絕排隊也罷,都是“只看見了自己,沒看見別人”的表現。每個娃都要經歷“發現自我”,到“自我中心”再到“適應社會”這幾個階段。
你稍加觀察就會發現,2-3歲的孩子經常把“這是我的,我要!”類似以我為中心的字眼掛在嘴邊,這就是他們發現自我後,開始體驗“自我中心”的階段。不過,淡定歸淡定,“自我中心”這個階段是要打破的,因為娃最終要適應社會,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繞著她一個人轉。
重點是,怎麼做才能既保護好娃的自我,又不讓娃以自我為中心?
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結合實際經驗,得出個結論:
1、出門前給孩子打“預防針”
在計劃帶孩子外出前,一定要告知TA外出的目的地和要做的事情,以及Ta要遵守什麼的樣的規定。比如購物,什麼需要買,什麼不需要買,一定要制定規則,只有遵守了以後才會再帶孩子外出。
2、做好外出前的準備
很多孩子在外出時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因此出門前家長儘量備好孩子所需的物品,如水、零食、紙巾、衣物、推車、座椅等。
3、遇突發情況轉移孩子注意力
經常在公眾場合看到很多孩子因為家長不答應自己的要求而耍賴、哭鬧,令家長尷尬不已。
如果是在人群稀疏的地方,不妨將孩子拉到一邊或換一種環境,先耐心進行勸說讓孩子冷靜下來,給孩子講明規則和道理,再聽聽TA的想法,或找尋其他方法,暫時讓孩子忘記引起哭鬧的事情。之後再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表達理解後對孩子進行正面管教:家長不喜歡TA的錯誤行為,希望TA能夠改正,這樣會更喜歡TA。
如果是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蹲下身問問孩子的感受,究竟為何才會吵鬧,能否想辦法改變一下,或根據所處環境轉移孩子注意力,和孩子談論TA感興趣的話題。
4、公眾場合別傷害孩子的自尊
在公眾場合孩子出現吵鬧的行為可以理解,因為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下難免產生不安或焦慮的情緒。但不能因為在意周邊人的眼光,害怕丟面子而將尷尬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首先,家長需要冷靜下來,改變和孩子說話的口氣,以平等交流的方式聽聽孩子的訴求,讓孩子把話說完,切不可責罵或說反話嚇唬孩子。
其次,家長是孩子的最佳模仿物件。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公共場合,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看在眼裡卻記在心裡,那些不良的壞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改正。
最後,公眾場合畢竟不同於家中,家長在平時一定要多給孩子灌輸文明禮儀和行為規範。
回覆列表
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甚至躺在地上打滾,我們父母首要做的把孩子帶離現場。
父母在態度上要表現出堅定和善。在現場和到家後父母不要批評孩子,不說教,不理會,自己忙自己的事就好。可能一兩次機會,孩子看到父母無視他的哭鬧,哭鬧的結果換不來他想要的結果,而只能是被帶離開現場或是直接被送到家。
有的父母會說,怎麼可能做到和善。父母通常看到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感到非常尷尬,有時再引來圍觀群眾,就更是無地自容。很多父母此時將尷尬轉化成為了憤怒,怒氣撒在了孩子身上,吃孩子一頓臭罵,甚至是揍孩子一頓,滿足了觀眾的期待。
父母要相信孩子,孩子不會一直哭個不停,他在等待家長的迴應。我們父母要在事先告知孩子,如果在外面有哪些不當的行為,就會被立刻帶回家。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屈服,那麼孩子就找到了控制父母的好工具--哭鬧。情況只會越來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