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什麼人才有資格穿?
8
回覆列表
  • 1 # 朝文社

    其實從根子說,馬褂這樣東西,本身就是旗人專屬,他們還沒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長袖長褂根本展不開,所以就要穿小褂,因為是騎馬穿,所以叫馬褂。

    後來他們成了氣候,打下了天下,騎馬打仗貼身穿這東西,為了保持勇猛善戰的傳統,所以又把這個叫“得勝褂”,通常是勝利象徵。

    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後,穿馬褂也就流行,特別是重大勝利場合,一身馬褂穿上,就體現的是尊貴身份和輝煌業績。特別是滿族武將打了勝仗,回來接受表彰,都經常穿馬褂示人,其風光程度,就和讀書人中榜沒倆樣。

    但是請注意,哪怕這種場面再氣派,開始也絕對不能穿黃馬褂,明黃色是皇權的象徵,屬於皇帝的專利。

    這個得勝馬褂,在清朝好像流行時尚,經常變款式。一開始是天藍色,後來是玫瑰紫,明黃色只能是皇帝穿。

    穿馬褂最流行的時候,就是乾隆時期,而且規律是皇帝最寵的人穿啥顏色,那就流行啥顏色,像福康安和珅這些風光人物,不但要哄皇上開心,更要肩負引領大清流行時尚的重任,所以他們的財富地位,賺的也是辛苦錢。

    那麼為什麼又出黃馬褂呢,最早的原因,是出於安全考慮,特別是到了清朝皇帝喜歡出巡的年月,皇上穿明黃色,身邊大臣各種顏色,陣仗擺出去實在太顯眼,特別是誰要想弄個刺殺襲擊,一找一個準。於是從那時起,身邊的大臣就開始穿黃馬褂,這就是象徵身份,象徵你是皇帝身邊的人。

    但是要注意,這種黃馬褂,只有特定場合才能穿,非特定場合穿了就是僭越,像宰相劉羅鍋這類電影,在劉羅鍋家把黃馬褂披和珅身上,那分明是嫌和珅死的不夠快。

    另外一個穿黃馬褂的場合,就是木蘭秋圍,也就是陪皇上打獵,你要是表現好,還能獲賜黃馬褂,當然賜歸賜,只能工作時間穿,非工作時間亂穿,一樣是大罪。

    而且跟我們看到的,比如劉羅鍋這類清前期的電視劇不同,清朝前期極少有賜黃馬褂的記錄,康乾那時候都是給爵位給稱號給錢,比如巴圖魯啥的,像《雍正王朝》裡又給小弘曆封巴圖魯又給黃馬褂,絕對屬於作者二月河亂燉。

    其實從根子說,馬褂這樣東西,本身就是旗人專屬,他們還沒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主要靠打獵捕魚為生,長袖長褂根本展不開,所以就要穿小褂,因為是騎馬穿,所以叫馬褂。

    後來他們成了氣候,打下了天下,騎馬打仗貼身穿這東西,為了保持勇猛善戰的傳統,所以又把這個叫“得勝褂”,通常是勝利象徵。

    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後,穿馬褂也就流行,特別是重大勝利場合,一身馬褂穿上,就體現的是尊貴身份和輝煌業績。特別是滿族武將打了勝仗,回來接受表彰,都經常穿馬褂示人,其風光程度,就和讀書人中榜沒倆樣。

    但是請注意,哪怕這種場面再氣派,開始也絕對不能穿黃馬褂,明黃色是皇權的象徵,屬於皇帝的專利。

    這個得勝馬褂,在清朝好像流行時尚,經常變款式。一開始是天藍色,後來是玫瑰紫,明黃色只能是皇帝穿。

    穿馬褂最流行的時候,就是乾隆時期,而且規律是皇帝最寵的人穿啥顏色,那就流行啥顏色,像福康安和珅這些風光人物,不但要哄皇上開心,更要肩負引領大清流行時尚的重任,所以他們的財富地位,賺的也是辛苦錢。

    那麼為什麼又出黃馬褂呢,最早的原因,是出於安全考慮,特別是到了清朝皇帝喜歡出巡的年月,皇上穿明黃色,身邊大臣各種顏色,陣仗擺出去實在太顯眼,特別是誰要想弄個刺殺襲擊,一找一個準。於是從那時起,身邊的大臣就開始穿黃馬褂,這就是象徵身份,象徵你是皇帝身邊的人。

    但是要注意,這種黃馬褂,只有特定場合才能穿,非特定場合穿了就是僭越,像宰相劉羅鍋這類電影,在劉羅鍋家把黃馬褂披和珅身上,那分明是嫌和珅死的不夠快。

    另外一個穿黃馬褂的場合,就是木蘭秋圍,也就是陪皇上打獵,你要是表現好,還能獲賜黃馬褂,當然賜歸賜,只能工作時間穿,非工作時間亂穿,一樣是大罪。

    而且跟我們看到的,比如劉羅鍋這類清前期的電視劇不同,清朝前期極少有賜黃馬褂的記錄,康乾那時候都是給爵位給稱號給錢,比如巴圖魯啥的,像《雍正王朝》裡又給小弘曆封巴圖魯又給黃馬褂,絕對屬於作者二月河亂燉。

    直到咸豐以後,大清打仗多,賞不過來,才出來了黃馬褂這一說,尤其是太平天國時代,不但賞滿人,更賞漢人,那時候規矩鬆了,也允許你更多場合穿了,比如李鴻章出去跟洋人籤合同的時候就常穿,去馬關籤條也割臺灣的時候,被小鬼子打了一槍,好不容易救過來,第一句話居然是囑咐部下,把這血染的黃馬褂收藏好。在他眼裡,這玩意真比命重要。

    當然不拿這個當事的也有,比如武訓,就是那位做乞丐湊錢辦學的先生。清朝給他黃馬褂,人家堅決不要,說還不如給我幾個辦學的賞錢。

    不過人家不要也是有理由,李鴻章不知道,他十分愛惜的黃馬褂,那時候已特不值錢,比起他年輕的時候要鎮壓太平天國換黃馬褂,那時候你幹啥都能得,比如給慈禧唱戲的,開火車的,都御賜過黃馬褂,清朝還沒完蛋,這玩意就貶值了。

    直到咸豐以後,大清打仗多,賞不過來,才出來了黃馬褂這一說,尤其是太平天國時代,不但賞滿人,更賞漢人,那時候規矩鬆了,也允許你更多場合穿了,比如李鴻章出去跟洋人籤合同的時候就常穿,去馬關籤條也割臺灣的時候,被小鬼子打了一槍,好不容易救過來,第一句話居然是囑咐部下,把這血染的黃馬褂收藏好。在他眼裡,這玩意真比命重要。

    當然不拿這個當事的也有,比如武訓,就是那位做乞丐湊錢辦學的先生。清朝給他黃馬褂,人家堅決不要,說還不如給我幾個辦學的賞錢。

    不過人家不要也是有理由,李鴻章不知道,他十分愛惜的黃馬褂,那時候已特不值錢,比起他年輕的時候要鎮壓太平天國換黃馬褂,那時候你幹啥都能得,比如給慈禧唱戲的,開火車的,都御賜過黃馬褂,清朝還沒完蛋,這玩意就貶值了。

  • 2 # 中華淫魔

    江陰城堅守八十一天,城破,清軍屠城。屍滿街巷池渠。有一女性不詳姓氏,題詩城牆雲: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忠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每讀至此,淚目)

  • 3 # 國家人文歷史

    在許許多多的清朝古裝劇中,我們總能看到少數功臣名將得到賜穿黃馬褂的殊榮。

    馬褂其實是行褂的俗稱。長與坐齊,袖長及肘,排除了衣袖的干擾,保持手腕的靈活性,適合馬上民族控馭馬匹,舞刀弄箭,之所以被稱為馬褂,也正是由於其便於馬上騎射時穿著的緣故。黃色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皇家專用色彩,象徵皇權。但是首先是清代的一種官服。凡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皆服黃馬褂。後也賜與有軍功的臣下。亦作“黃馬袿”。清代的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

    今人在畫像和故宮館藏中沒有發現皇帝穿著的黃馬褂,但文獻記載,乾隆皇帝曾解下身上的黃馬褂賞給阿桂,因此清帝穿著黃馬褂是不爭的事實。黃馬褂作為一種服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獨特體制下,滲透到政治層面,被公認為滿洲進行異族統治的特殊工具。

    但追根溯源,漢魏時期的半臂,明洪武年間的對襟衣以及明武宗正德年間的罩甲,都是與黃馬褂相同設計、相同功能的服飾。所以,黃馬褂不是純粹的胡服,也不是照搬“寬衣博帶”的漢族服飾而創制,它是胡服、華服兩種服飾文化長期交流的產物。只是,黃馬褂在清代獲得無比尊崇的地位,併成為體現皇權恩澤的工具。

  • 4 # 與書居

    在有關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可以見到皇帝賞賜大臣、武將以“黃馬褂”的鏡頭。穿上了“黃馬褂”,便擁有了特權。於是人們不免會有疑問,“黃馬褂”到底是什麼樣的衣服?竟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其實,所謂的“黃馬褂”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服飾,它不過是馬褂的一種。馬褂,實為行褂之俗稱。單從名稱上看,馬褂便於馬上民族使用。據《大清會典圖》可知,行褂,與行冠、行袍、行裳、行帶等一起,均屬於行服的範疇。顧名思義,行服是為外出行走而設計的服飾。

    據乾嘉時人昭槤《嘯亭續錄》載: “又燕居無著行衣者,自傅文忠徵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今無論男女燕居皆著之矣。”可知,行褂既便於軍旅,也適合在家閒居。這種普遍適用性有賴於行褂 “長與坐齊,袖長及肘”的款式特徵。行褂之所以被稱為馬褂,也正是由於其便於馬上騎射時穿著的緣故。這樣的服裝設計,與滿族是生活在寒冷地區的遊牧民族有關。

    在清代服制的色澤規定中,黃色有明黃、金黃、杏黃等多種類別。“黃馬褂”只是一個概念相對含糊的通稱,其內涵遠非“黃色的馬褂”這樣簡單。從理論上講,明黃色、金黃色、杏黃色的馬褂均可稱之為“黃馬褂”。但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唱主角的黃馬褂卻只有一種。實際上,黃馬褂確有明黃色和金黃色之分。

    黃色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皇家專用色彩,象徵著皇權。因此,黃馬褂也常常被當做特殊的嘉獎和榮寵,由皇帝賞賜給有勳功的大臣。久而久之,黃馬褂便在清代的眾多馬褂中脫穎而出,成為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馬褂了。

  • 5 # 紅小豆館主

    很多人受到一些不懂行的影視劇的影響,把黃馬褂的諸多概念混淆了,而且還總是突出了黃馬褂特別厲害的印象。

    清朝的黃馬褂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大內侍衛的制服,舊時稱“行褂”,顧名思義,就是行動時穿的褂子。我們常看到影視劇中,有一群黃馬褂簇擁著皇帝,或是皇帝上朝時,院子裡、臺階上都站滿了黃馬褂,這個場景是對的,因為所以侍衛,包括頭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以及藍翎侍衛,上班當值的時候,都穿黃馬褂,這就是工作服,跟我們現在一樣,很好理解。侍衛穿上黃馬褂,自然就厲害了,保衛皇上的安全,衛兵神聖不可侵犯嘛。內務府檔案裡曾經記載過一則小事,乾隆的時候,莊親王允祿,皇上的叔叔,由於沒有及時迴避侍衛的巡視隊伍,竟被罰俸半年!當然,這些侍衛不當值的時候,可就沒這個威風了,最高的頭等侍衛三品官,常見皇上的大臣都得一二品,誰的官職都比他們大。

    另一種黃馬褂則是賞賜的黃馬褂,一般是給予那些建有軍功的武將,屬於一種榮譽,就如同賞賜巴圖魯的名號一樣,同時還會賞給做黃馬褂的明黃色布料。這種黃馬褂其實就沒什麼厲害可言了,就是一種榮譽,穿上它,也不能見官大一級,只是眾同僚都會對他另眼相看,更加尊重。一些電視劇裡有穿上黃馬褂,大臣們就給他下跪的橋段,這就外行了,黃馬褂就如同最高領導給頒發的錦旗,你拿個錦旗嚇唬誰去啊。另外,這兩種黃馬褂其實還有一點小區別,制服類的黃馬褂的紐襻是藍黑色的,而賞賜的黃馬褂,其紐襻是黃色的。

  • 6 # 歷史大學堂

    “黃馬褂”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不妨看看清史專家鄭天挺先生的說法,鄭先生認為,“黃馬褂是清朝官吏的一種制服,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政權,拿來收買、愚弄、麻醉他的僕從們的一種工具。”這種觀點顯然帶有階級史觀的色彩,但似乎不妨礙我們對“黃馬褂”是什麼有個清晰的認識。

    圖1 清乾隆 藍色雲龍紋暗花綢鑲羊皮裡行服袍

    我們再來介紹一下清朝的制服有哪些。根據《清會典》記載,清朝的制服總共有四類:禮服、常服、行服、雨服。禮服、常服、雨服,我們都好理解,那什麼是行服呢?所謂行服,顧名思義就是在行動時穿的衣服,主要指在打仗、旅行、騎馬時穿。行服再細分為“行袍”和“行褂”,“行袍”和長袍一樣,而“行褂”則和我們今天的外套接近,衣短主要是為了騎馬方便,袖短是為了射箭方便,所以它又有一個名字,即我們所熟知的“馬褂”。

    而在清朝時,“內大臣”和“侍衛”作為皇帝的保衛者,都是要穿“行褂”的,還要佩刀。因為他們所穿的“行褂”是用明黃色的絲綢或紗做成,故又稱“黃馬褂”。那麼,什麼是“明黃”呢?明黃就是淡黃色,是當時皇帝的專用色,一般的貴族只能穿金黃色,而平民則只能穿杏黃色(發紅的黃色)。正因為“黃馬褂”金貴,所以能得到這種賞賜是莫大的榮耀,如果某人立了大功,皇帝有時就會“賞穿黃馬褂”。

    圖2 清 身穿黃馬褂畫像

    那麼,什麼人才能有資格“賞穿黃馬褂”呢?

    前面提到的“內大臣”和“侍衛”穿黃馬褂,是因為他們任職的關係,因為是皇家衛隊,代表了天子威儀,故才有這個特權。不過他們雖然穿黃馬褂,但這黃馬褂並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只有他們在任職內才可以穿,一旦離職,黃馬褂就不能穿了。所以這種黃馬褂還不是“賞穿黃馬褂”,而是“職任褂子”,用滿語來說,就是“禿山”褂子。

    事實上,只有兩種情況下才能“賞穿黃馬褂”。

    一種是狩獵時所賞賜。我們知道清朝是馬背上的民族,嫻於騎射,即便入了關,但依然保留這個傳統。在咸豐以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圍場狩獵,稱為“木蘭秋獮”。如果在狩獵中獵中鹿的以及打獵完蒙古人在路上獻禽的,這些人一律都“賞穿黃馬褂”。

    不過這種黃馬褂也不能隨便穿,根據《養吉齋叢錄》記載,這種行獵時所賞賜的黃馬褂只能在狩獵時才能穿,平時是禁止穿的。另外,在打獵期間,皇帝往往還要舉行射箭比賽,要求文武百官,不論是滿人還是漢人都要射箭,滿人如果射中五箭,漢人如果射中三箭都有獎賞。如果是官階高,且得賞次數較多的官員還能得到黃馬褂,不過這種褂子有一個統稱,叫作“行圍褂子”。

    圖3 清代將領

    另一種則是真正的“賞穿黃馬褂”。如果高階武官或者統兵的文官在戰場上立了功,皇帝則一般會賞賜黃馬褂。這種黃馬褂不限時間,不限地點,想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都可以。不過這種做法在道光以前很少見到,是在咸豐以後才逐漸流行起來的。此外,對於武將,還會加封“巴圖魯”,“賞戴花翎”,以及封爵、世襲等。我們知道在後來鎮壓過太平天國起義的那批將領裡邊,大都是賞賜過黃馬褂的,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

    然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賞穿黃馬褂”不是一種孤立的獎品,是要和其他條件搭配在一起的。只能一步一步地來,到了最高的賞賜,才會“賞穿黃馬褂”。上面提到的三種黃馬褂都是有區別的。職任和行圍的褂子是使用的黑色紐絆,武功的褂子則使用黃色紐絆。

    文:甪里先生

  • 7 # 思維館

    黃馬褂是清朝時期一種尊貴的服飾,是當時皇權的特殊象徵,除了規定可以穿黃馬褂的人之外,其他人是不可以穿的。在一些影視劇中,黃馬褂常常被賦予特殊的含義,比如在《九品芝麻官》中,李公公給他的幹孫子穿上了黃馬褂,那麼就算是八府巡按也不能打他。

    而在歷史上,黃馬褂也是真實存在過的,不過歷史上的黃馬褂並沒有影視劇中那麼厲害,黃馬褂既不能當免死金牌,也不會有見黃馬褂如見皇帝的效果。清朝的黃馬褂只是眾多榮譽中的一種,清朝最有含金量的榮譽是鐵帽子王,其次就是巴圖魯,鐵帽子王世襲而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巴圖魯則是可以作為免死金牌使用,比如鰲拜就因為是巴圖魯,所以被康熙免除了死罪。

    黃馬褂在清朝的主要作用有兩點,一是皇帝身邊的人穿著來給皇帝造聲勢,另外就是是拉攏人心的一種榮譽性服飾。黃馬褂並不是只有朝廷重臣才可以穿,看過影視劇的都知道,皇帝身邊的侍衛大臣都是穿著黃馬褂,皇帝打獵的時候身邊的侍衛大臣也都是穿著黃馬褂,當然黃馬褂本身也有區別,這些人能夠有資格穿黃馬褂只是因為他們是皇帝身邊的人,需要穿上黃馬褂來給皇帝造聲勢,含金量比起來被賜予黃馬褂的大臣要低的多

    而在皇帝狩獵的時候,如果射中的野獸比較多,也會被賜予賠獵的資格能夠穿上黃馬褂,不過狩獵結束後黃馬褂就不能穿了,只能作為紀念品收藏。

    侍衛的黃馬褂類似於現在的工作服,不過這種工作服只能在上班的時候穿,如果離職不幹了那麼就不能穿了

    除了這種造聲勢的黃馬褂,還有一種賞賜給朝廷重臣和有功人士的黃馬褂,也就是我們傳統認知中的黃馬褂,這種黃馬褂的授予是有一定的榮譽性的,所以地位也比較高

    不過黃馬褂的地位高並不是因為黃馬褂能給穿戴者帶來多高的地位加分,而是因為穿戴者本身就是朝廷重臣,黃馬褂也只是錦上添花罷了。在《大內群英》中,失去了權利的年羹堯,雖然穿著黃馬褂,但是依然還是受到下級官吏的欺壓,從這件事也能看出,黃馬褂本身不具備價值,一旦皇帝的寵信消失,黃馬褂也只是一件衣服罷了。

    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大部分湘軍和淮軍的主要將領都被賞賜了黃馬褂,這種榮譽也因為使用過多而不再像之前那麼尊貴。

    李鴻章在清朝末年出訪的時候就喜歡穿著黃馬褂,國外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甚至誤認為李鴻章是清朝最高統治者,當時的一些國外媒體甚至稱李鴻章是清朝總統,這個說法也讓李鴻章再也不敢炫耀自己的黃馬褂了。

    這時候的黃馬褂也已經不再像之前那麼尊貴了,大臣們只要稍微讓太后高興一下就可能被賞賜黃馬褂,甚至連給慈禧太后開火車的司機都因為幾句話討得了慈禧太后的歡心,然後被賜予了黃馬褂。

    綜上所訴,黃馬褂只是一個榮譽象徵,在皇權至上的清朝,皇帝的寵信才是真正的"黃馬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大腸如何快速清洗無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