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是蓮花開
-
2 # 遠方的你們
世上萬物,都清淨本然。修行者要時時處處,第一眼就看見它。
當你看到事物清淨本然的自性,緊接著,你就能看到自心紛然的投射。
這就是:見性——明心。
2
當然,反過來也成立。
世人修行,被教導要觀心,要明心。當你觀察心,當你徹底明白了一切心的活動,接著,你也就看見了事物清淨本然的自性。
這是:明心——見性。
3
修行之旅,要先明心,後見性;一旦明心見性了,就要練習,先見性,後明心。
第一眼見性,第二眼見心。
實際上,明心和見性都發生在一眼之間。但為修行故,前說先明心後見性,後說先見性後明心。
4
因為心通常是紛亂的,它裡面常常亂相叢生,幻象叢生,把注意力放在幻心自身上,往往沒了你的清明眼(清淨法眼)。但當你見證了事物清淨的自性,把你的注意力放在清淨的事物自身上,則容易一時看清、脫落眾幻象。
這是我為什麼說,修行之旅是,從明心到見性;一旦見性,就要從見性到明心。
事物的本性是清淨本然,直見清淨本然不搖動,則自知非清淨、非本然而搖動者。直接與不變的連線,則變動的不能搖動不動的,如此,你則容易處在安定之中,這是我為什麼說明心見性後,要練習先見性後明心的原因。
5
明心——明白一切心理活動,見性——見證事物清淨本然的自性。
清淨——事物不染任何人類的概念、故事,本然——事物保持它純粹的自身,不關任何人類的概念、故事。
一朵花,先看到花的清淨本然的自性,再看到你的心關於花的概念故事;看一棵樹,先看到樹的清淨本然的自性,再看到你的心關於樹的概念故事;看一個人,也一樣……
6
諸佛看事物,第一眼都先看到它的清淨本然性,緊接著,再觀看自心的創造、投射和搖動不定者。就象看一堵牆搖曳的竹影,第一眼先看到牆,接著去看那虛假的、搖動的、被投射於其上的竹影。
事實上,我們的心體也清淨本然,只是常常它的念頭紛然。何謂心體?心以覺為體,以念為用。覺為心壁,道為物壁,當觀察心就會明白,心投射於心壁和投射於道上的影像是同一個。當你能觀察到覺性和道,則幻象飄蕩在二者之間,失去歸依,失去其影響的力量。
一旦你真正明心見性、見性明心,心開始與諸事物變得一樣,清淨,本然,內無搖動者。成聖日久,心與萬物同歸於寂,只是用意時,心與物燦然花開,同時鮮活起來。
諸修行者,先來明心見性,再來見性明心。牢固諸佛第一眼。
-
3 # 迷糊米糊123
《維摩經》雲:‘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淨土在哪裡?就在我們身邊。佛教中的淨土佛國其實就在眼前。天道,地獄道,鬼道也在眼前。我們看不見或者感覺不到是因為我們的業力未到自性難安。自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心”是萬法的根本,佛陀傳講八萬四千法門,其關鍵就是為了調伏自心。六祖壇經: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禪門公案,二祖慧可斷臂立雪,其心煩躁,達摩大師說:拿心來,我替你安。二祖頓悟,心在那裡?六祖:“心平何勞持戒”,我在想我們的心如何能平,怎樣能平。心平則淨,心淨則淨土生,何止是人間會成淨土,鬼道,地獄道中生起了清淨心亦會成為淨土。關鍵在心淨,心在哪裡!!你我的心能淨嗎?心在哪裡呢?
-
4 # 吉祥阿彌陀佛如意
幾個人做得到
,心裡只要有貪嗔痴慢你就住穢土。我們是罪惡生死凡夫,斷煩惱做不到可以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伏住煩惱。誰標榜自己心清淨了開悟了他一定是騙子,願我們智慧開顯,道業增長,南無阿彌陀佛
-
5 # 淨念初醒
能 佛法講 一切法從心想生 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議 心到極善是極樂國土 心善也有高低 所以有 天人 阿修羅 人 三善道 心念也有惡 心惡即使是風水在好的地方 也是不安寧 心惡也有高低 所以有 畜生 餓鬼 地獄 三惡道 所以自己心念是善是惡 自己選擇 一切生活的苦難也是自己的心念號召 古人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6 # 眾生法妙
心清淨,確實是使“國土淨”的最初的“因”。
但是,你管好自己的心,尚且極為不易,你還以為自己能有本事管好別人的心嗎?
佛也好,上帝也好,國家領導人也好,教育家也好,你爹媽也好,誰都沒有那個本事。
所謂“千金難買我願意”,只要自己不想改,別人怎麼說的沒用;哪怕是自己想改了,想要證得心清淨了,除非你有極為堅強的決心和毅力,否則也難於達到目標。多數時候,都處於“真妄交攻”之後,就像是冰封的糞坑第一次被鏟開,那個攪動的過程,就是面對內心臟物的過程,很多人一聞到自己的心所發出的臭氣,當時就逃跑了,覺得還是重新把它封上,裝不知道的老日子比較舒服。
——從究竟來說,讓心清淨,可以是一念間的事情。但是理可頓悟,事卻要漸修。這個過程說實話,真的很漫長。
所以心淨則國土淨,是從“理”上來說的,論“事”,則是一個需要艱苦奮鬥的長遠理想。
經常有人問一個在我看來真是特別無語的問題:
都像佛教徒一樣出家,人類不是滅亡了嗎?
——先不掰扯你所理解的“人類”和佛教所理解的“眾生與佛”的關係有什麼不一樣哈,咱就說這個假設本身,咋也不成立啊!!
問問題的人自己顯然就不想出家,誰還能強迫你咋的?就算是在唐代,中國佛教最盛的時期,N多皇帝對佛教感興趣,也沒有強逼著群眾出家的能力啊。
再說,心清淨與否,也不是出不出家為標準的——等下,跑題了哈。
我要表達的意思是:這個“心淨則國土淨”的話,主要是來自於佛教的說法。人家要表達的意思,指的並不是整體的人類,或者大眾,而是自己,是自己心中所現的國土。
釋迦牟尼佛祖還在世時,有徒弟問他:在這個娑婆世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即所受的痛苦剛剛可以忍受,不像地獄那麼苦,也不像天堂那麼樂),人心不清淨,大地上有各種骯髒齷齪的現象和事情,您怎麼會發心到這裡來教育眾生?
釋迦牟尼佛回答:你看到的國土是這樣,而我看到的並不是這樣,不信我示現給你看。於是佛祖以足印地,當下這個世界變成了美妙莊嚴的淨土。
這就是佛眼中的世界。
但是,佛可以短暫地示現神通,讓有緣人感知一下他的世界,可沒辦法把他的感受長久地分享給你。
佛教經常說,諸法無自性,人看水是水,天人看水是琉璃,餓鬼看水是膿血。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現象並不是“客觀的”,而是“循業發現”,是由你過去生造作的業力而顯現的果報。至於我們一個國家,一個地球的人都看到共同的現象,這是因為造了“共業”,至於我們在共同的現象感受中,還有別樣的感受,如你吃這根香蕉覺得好吃,我吃卻覺得難吃,這叫“共業中有別業”。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個別人能看到鬼,多數人則不能,同樣也是“共業中的別業”。
這就是說——當你的心轉化,你的業力也轉化,那麼你的依報——你所處的外在環境,也將隨之變化。不是“人間”變成淨土,而是,你所感受到的那個處所,將變成淨土。
大家過集體生活,都睡上下鋪,有人過得快活,有人不快活。這就是“共業中的別業”。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佛教認為,太執著於某個固定的“空間”,就是所謂的“法執”,其實,並沒有真實的“空間”,只有“空間感”。
佛教說,我們的心是跟這個不怎麼清淨的地方合拍,才來的。不信你數數,看外在所有你看不慣的現象,從這個現象的邏輯上來說,你自己內心有沒有? 或許你的惡業沒那麼大,比如你有殺意,你只是想想,人家實行了,但是,你的“意業”,已經跟你能在這個世界看到的現象相應。
如果有一天,你的心境徹底變化,那麼,它就是在重新感召跟它差不多的外在環境。
你想去所謂的“淨土”?那你要了解淨土包含著怎樣的思維方式才行。
你的身、口、意就要做符合於這個淨土的事情。
這一生,你能改變自己,已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因為這個骯髒的共業的天空,少了你這一塊。至少你自己會去更好的環境。
也就是說,在佛教所說的末法時代,他們的理念其實是救“人”不救“世”的。看誰有點善根,就撈誰一把,至於無緣的人,人家有自己的心相應的地方,就只能隨緣了。
回覆列表
仁清法師: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
答: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經上怎麼說的,誰能回答?
居士:“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答:嗯,對。從事相上看,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從我們這個世界,往西方去,超過十萬億個佛土以後,就有一個佛國,這個佛國叫極樂,就是我們發願往生的地方。臨命終時就上那裡去,阿彌陀佛就來接我們,教主是阿彌陀佛,對不對?這是事相上講的。
從心性上講,《維摩詰經》中說:“心淨則佛土淨”。當你心淨的時候,當下,這個佛土就是清淨的,當你心淨的時候,當下就是極樂世界。
補充一點,讓大家正確理解什麼是極樂世界。佛法是緣起法,是因緣法。也可以說,任何一個果報的現前,任何一個事相的生成,都是由很多條件所組成的。這是佛法的一個最基本的原理。極樂世界同樣也是,不念佛的人,西方極樂世界遠在西方,他見不到,去不了。作惡的人,墮落地獄的人,也是去不了的,對不對?唸佛的人,最後才能往生西方。
從因緣法上講,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的目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往生極樂世界其中一個因緣,就在你念阿彌陀佛的這一聲名號當中。也可以說,你念阿彌陀佛的這聲名號的時候,就是組成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也可以這樣說,阿彌陀佛這一聲名號,你只要念,就是組成在你面前顯現的這個極樂世界的一部分,這樣能聽明白嗎?
並且我們發願往生西方的時候,隨著你這個願的出現,極樂世界的一部分就在你這一個願當中而顯現了。願也是一個條件,唸佛也是一個條件,相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接引願,相信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你相信,包括了相信的這些內容,也是西方極樂世界在你這裡顯現的一種條件。所以“信、願、行”,是組成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這裡面還又包括了放生、印經書、護持道場、嚴持戒律、讀誦大乘經典等等。每一個條件都是組成西方極樂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從因緣法來講的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可以說,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念阿彌陀佛的這個名號上;當你放生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放生的這個善行上;當你印經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所做的這個功德上。是這個含義。你說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你當下想念一句佛,好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這聲名號上,因為這一聲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組成西方極樂世界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沒有這些條件,西方極樂世界放到你面前你也看不到它。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的化現,是一種事相,跟我們經上看到的地獄是一個道理。《地藏經》大家都讀誦過了,無毒鬼王問婆羅門女:“聖女,你為什麼來了?”她說:“我這到哪來了,我為什麼到這來了?”無毒鬼王回答了,“這就是地獄。世人若想到這個地方來,要麼就是業力,要麼就是神力。”
像佛陀證得佛果以後,一切事相他都能了了皆知,了了分明,任何地方他都能去得了,這就叫神力,聖人的力量嘛,作為凡夫來講是業力。他只要是做了,業力就化現了這麼一個地獄。除非這兩條,沒有這兩條,一般人,沒有做墮地獄之因的人,沒有非常大的神通的人,他到不了地獄,你叫他去他都去不了。這還是一種化現。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化現。怎樣才能顯現?如果我們不修行,如果我們不念佛,不發願,不相信,等等,這一些條件通通沒有的話,西方極樂世界就在咱們面前也看不到,這就是佛教的因緣法。
所以阿彌陀佛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們這起心動念上,就在我們的行走坐臥上,就在我們的發願上,就在我們的修行上,最主要的,就在我們念阿彌陀佛這聲名號上,能明白嗎?
這是佛法原理,我講到護法的時候說:《大悲咒》的不共護法是時時刻刻都護著這個行人,“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己命”。就是一個護法都能做到這些,何況是佛陀呢,佛陀的慈悲攝受是時時刻刻的,無處不在的。
有人說西方極樂世界裡什麼都是莊嚴的。阿彌陀佛給我們準備好了一切,我們只要相信他就行了,這句話是片面的,光相信是不夠的,還要實實在在地做,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確確實實非常殊勝,當我們沒有往生西方的時候,我們還是在娑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