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任微言卿
-
2 # 風的自由218463210
一味的去研究歷史沒有多大意義,還是研究一下現代社會比較實際一點,過去的不是說不研究,也有部分可以借鑑的東西,但是它畢竟被淘汰了。
-
3 # 蛋娃爸爸
雖然天子式微,諸侯勢強,但是上千年的禮治尚在,天道尚存,民心仍然心向天子,因此諸侯相對比較剋制。用俗氣的解釋,就是還有文化慣性,文明尚未被野蠻徹底摧毀。
徹底禮崩樂壞是在春秋時期,開始百家爭鳴,是個人都敢自稱磚家,是人不是人都敢封為“***之父”,到處充滿無稽之談,人們不知道該信誰,於是便懷疑一切,連歷史都敢篡改。人們不再遵守天道,對代表天道的天子也不再尊敬,沒有王師護佑的天子被當成了權利砝碼,任人擺佈。
-
4 # 未濟
當時周室還沒完全衰微
雖然周幽王後西周滅亡了,但是傳承了多年的周禮還在,不是隨便就能突破思想束縛的。當時周室也有一定勢力,周平王還進行過分封。諸侯們挑戰王權是從鄭莊公打敗周室軍隊開始的,在那之前,大家還是沒敢想這事。
諸侯實力不允許諸侯勢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打過各國聯軍的情況。也只能暫時尊奉周室。春秋那些霸主都是周平王之後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實力是硬道理,若是有人名義上反對周室,必遭其他諸侯圍攻。
周平王仍有很多支持者周平王時期,有一些諸侯是支援周平王的,除了有親戚的諸侯,比如申侯,平王的外公。還有新興勢力,比如秦國,依靠幫助平王而獲得名義上的封賞與征討的權力,這使得秦國為之奮戰了上百年。也可以說,諸侯還能從周室那討到好處。總體上來說,平王時期還算是按照周禮行事。
-
5 # 欲雲談史論今
說周平王執政50年,是以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來計算的吧。但以這一時段來說,周平王在位準確時間應該是51年。以《史記》記載的歷史看,這並沒錯。
但真實的歷史,周平王執政時間也許應該大於51年,也可以說是小於51年。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計算周平王開始執政的時間點完全可以不一樣。
周平王在位時間為什麼可說大於51年?這是因為早在西周滅亡之前,周平王就極有可能已經當上周王了!《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幽王三年,因為嬖愛褒姒,廢黜了申後及太子宜臼。以《國語·鄭語》記載推斷,太子宜臼在此後不久就逃亡到了西申國。太子宜臼一逃入西申國,周國上下頓時如臨大敵。被周幽王提拔成為司徒的鄭桓公,居然找到王室太史伯陽,問他:"王室多故,餘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身為司徒的鄭桓公對周王室前景如此悲觀,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
答案就在另一本晉時發現的史書《竹書紀年》中。
《竹書紀年》記載,在周幽王五年,太子宜臼就逃往西申國去了。最為關鍵的是,按《搜神記》記載,周幽王繼位之時不過才十四歲,那麼他兒子宜臼逃亡到西申國時最大也不過五六歲。這意味著,所謂"平王奔西申"事件,完全不是宜臼自主所為,而是被人挾持到了西申國!挾持周平王之人,肯定跟西申國有著密切關係。
那麼西申國挾持周平王,究竟有何目的呢?
古本《竹書紀年》中有這麼一段話:"(周幽王十一年)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這條記載中的“先是”二字說明,早在周幽王被殺之前,周平王就已經被西申國立為周王了。
難怪周王室上下都如臨大敵,連鄭桓公都急於尋找逃死之所——西申國立太子宜臼為王,無疑形同造反!所以,太史伯陽描述此時的情勢,就說:"王(指周幽王)欲殺太子(即宜臼)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弗畀即不給),必伐之。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
由以上記載可知,在周平王被挾持到西申國後,最遲在周幽王八年,就已經被西申立為周王,來與周王室對抗了!如果從這時開始計算周平王的執政時間,自然就要大於五十一年了。
那為何又說周平王的執政時間少於五十一年?按《竹書紀年》記載,“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這說明,西周覆滅後,周王國還出現過一位攜王。《竹書紀年》是晉人所撰,在描述這段歷史時,當然要尊從晉人視角。
近年來新出現的史料清華簡《系年》中是這麼來描述這段歷史:“曾(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即伯服)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餘臣於虢,是攜惠王。”
《系年》與《竹書紀年》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攜王是被諸侯(邦君)、卿大夫(諸正)共同擁立而成為周王的。之所以存在這種差異,是因為在西周覆滅後,晉國與鄭國一起率先背叛了諸侯擁立的攜王,轉而投靠了周平王。因此,晉人在撰寫這段歷史之時,當然要強調周平王的合法性。所以,《竹書紀年》強調是虢公翰擁立攜王,而不是諸侯共同擁立。
早在周幽王死前,周平王就被西申國別有用心地扶持當上了周王,其後西申國又聯合繒、西戎滅了西周,攻殺了周幽王——無論周幽王再怎麼無道,周平王政權這一勾結外夷、弒父篡位的行徑,都無法得到周王國大多數諸侯的公認。
因此,西周覆滅後,周人公認的合法政權當然應是攜王,而不是周平王。
可惜的是,攜王執政不善,短短九年時間就失去了諸侯的擁戴:“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於是,“晉文侯乃逆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師。”三年後,周平王才正式東遷到了成周。也就是說,在西周覆滅十二年,周平王才東遷到了成周、與攜王正面對抗。
直到公元前750年,晉文侯攻殺了攜王,周平王才正式成為天下唯一的“周王”。如果從公元前750年算起,那麼周平王的執政年限就只有三十一年,而不是五十一年。
不管是用哪種方法來計算,有弒父篡位嫌疑的周平王卻能最終坐穩王位,這一史實本身就證明了周王室的衰微。更不用說後來天下人都認可週平王才是合法天子,而攜王不過是“奸命”(《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之王呢?
回覆列表
周平王年間,可以說是一個王朝興替、體制嬗變、時局異變、征戰殺伐、國土淪喪、權臣起落等等這樣眼花繚亂的時代。在大局勢下,周平王是一個弱勢的君主,空有一個“天子”的頭銜,但實際上毫無權利。可以說,周平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虛君政治的先河,頗有點像後世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有名無實,而眾多諸侯國則很像當時的歐洲封建國家。
作為一個無權無勢的君主,周平王可以統治如此長久,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周平王有王室大臣和東部諸侯的支援,內部力量較強。周平王,名姬宜臼,周幽王姬宮湦之子,其母為西周傳統聯姻貴族姜姓家族的申後。這個申後,是申國國君申候的女兒。順便說一下,申國地望在歷史上存有疑問,有西申之說,還有南申之說,或者說根本就有兩個不同地方的申國。
申後,代表著王室正統,孃家來自於王室世代聯姻的姜姓家族,其嫡子宜臼繼承王位似乎順理成章。當時在後宮內,申後、姬宜臼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來自褒國的女子褒姒。褒姒深得幽王寵愛,生子伯服,也似乎想將其兒子擁立為繼承人。
傳統上認為,周幽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為換得其寵妾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幽王和褒姒也為此背上了千古罵名,長期在舞臺上飾演白臉一角。但經學者多方面考證,“烽火戲諸侯”純屬子虛烏有。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直截了當的對“烽火戲諸侯”之事提出疑義,並稱“此委巷小人之談。
近年來,由於史料和考古文物的不斷挖掘,很多學者認為,在幽王年間,西周宮廷內圍繞著嫡庶之爭,可能發生了一場較為重大的政治鬥爭,其中一方是幽王、虢石父(虢國君主)、褒姒一黨;另一方是申侯、姬宜臼母子為一黨。幽王執意廢嫡立庶的原因目前尚不得知,但絕不僅僅是小說和演義中描繪的幽王為寵幸褒姒那樣簡單。
無論真實原因如何,在周幽王末年後宮嫡庶廢立的尖銳鬥爭中,幽王立伯服而廢宜臼,這就使宜臼不僅失太子之位,而且有被害的危險,姬宜臼逃到申國避難。申侯聯合鄫國、犬戎大舉進攻鎬京,殺死幽王和伯服。申侯一黨,擁立姬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虢石父一黨,擁立公子餘臣為王,是為周攜王。
《史記·周本紀》載:“……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古本竹書紀年》載:“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週二王並立”。當時的宗周之地,西周貴族各派割據,相互之間虎視眈眈;外有戎狄隨時可能再次來犯。為求自保,周平王在晉、鄭等支持者的護送下,東遷到成周洛邑之地,重建了周室的基地。
支援周平王的有晉、鄭、秦、魯、衛、申等國,在當時都是一等一的強大諸侯,整體實力在攜王一黨之上。因此可以說,周平王有一夥鐵桿支持者,申國甚至不惜與幽王為敵、聯絡戎狄“引狼入室”。東遷後,周平王在東部親信諸侯的護佑下,保證了攜王一黨無法向東侵襲到洛邑。周平王二十一年,晉文侯姬仇率軍攻殺攜王,徹底鞏固了周平王的地位。
第二,周平王與原攜王一黨達成了和解,解決了外患。攜王被立,虢國是始作俑者。虢石父一黨可以說是周平王的死敵,不同戴天。
在西周,虢氏貴族是周室畿內重要的親貴。虢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時代,相傳是是由周文王的兩位弟弟虢仲、虢叔分別建立,史書中先後出現了多個虢國:東虢、西虢、北虢、南虢、小虢。虢公翰,從現有資料來看,應該是屬於建立了西虢的虢仲一系。
虢石父在幽王年間深受重用,多次代表幽王前往討伐不臣的番邦,出使各地諸侯,是幽王絕對的心腹大臣。擁立了攜王的虢公翰,可能是虢石父的兒子,或者是虢石父的另一種稱謂。
晉文侯攻殺了周攜王后,當時西虢的國君是虢公忌父。照理,周攜王被殺,周室王權歸於一統,虢公忌父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招牌,面對實力強大的晉、鄭、秦的東西包夾,應該俯首就擒才對。但是,周平王竟然與虢國達成了和解,令人匪夷所思。頗有點像大革命失敗後,武漢政府和南京政府的“寧漢合流”。周平王與虢國達成和解,原因,一方面是周室統治的客觀需要,當時鄭國自持擁君護主的功勞,對王室不太恭敬,鄭莊公久專朝政。朝權長期把持在一人一派手中,對統治者絕不是好事,哪怕他昔日立下赫赫功勳。分而治之是統治者最喜歡的手段,平王想分鄭伯的權利,因此平王以王室卿士為誘餌,換取虢國的支援,以拉攏這個昔日的仇敵。一方面是安定局面的需要,從幽王在位到攜王被殺,經歷了三十餘年時間,周室始終在戰亂中度過,王畿百姓好不容易卸掉驚恐,“天下一統”得之不易,無論是哪一方都再也經不起折騰,任何一方也都無力再起兵戈,握手言和是雙方都能接受的選擇。
平王與虢國實現和解,在形式上,掃清了一切政敵,周平王可以從此在天子的君位上高枕無憂了。
第三,諸侯國都在專修內政、外抵戎狄,沒人有心思弒君篡位。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尊嚴一敗塗地,天子的權威和神聖的威嚴消失殆盡,國土淪喪、政治混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分封制被嚴重削弱,損耗了周王室的實力。周王室自己尚且難保,財政匱乏,軍隊萎靡,更無力發號施令。各個諸侯國,藉此機會,大肆發展和擴充實力。
從諸侯國自身內部來說,西周時期,各諸侯國大體上還是在周王室劃定的國土範圍內發展,土地、人口、財富沒有太大的變化。一個西周初期的人如果穿越到東周初期,到各諸侯國看看,很有可能沒有什麼陌生感。“國野分際”大體如舊,各國之間領土七零八落,存在大量無人管轄的空白地。
周室動遷後,諸侯國內部積蓄了近三百年的力量,在沒有外力約束下開始逐漸爆發,各國相繼走上了“近代化”道路,在禮崩樂壞的大環境下,講究的是實力,佔領荒地,獎勵墾殖,興建城池,擴充軍隊,不少諸侯國都經過有為之君或名臣賢相輔佐的治理和變革,實力得到很大增強,各國都是一派“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熱火朝天氣象。
從外部環境來看,隨著周室東遷的,還有來自西部、北部的戎狄部族,他們見縫插針,把勢力伸展到各諸侯國領土之間,不斷蠶食、侵吞大片大片土地,甚至像陸渾之戎、伊洛之川都已經進犯到了周王畿內,後世的周襄王甚至還娶了戎女為後。另一方面,南方的荊楚經過百年蟄伏,漸漸復甦,並開始逐步北上,在漢水流域相繼吞滅漢陽諸姬,從南面對東周王朝造成威脅。面對著洶湧而來的戎狄蠻夷汪洋大海,中原地區隨時都面臨著“吾其被髮左衽矣”的危險。各國或自衛,或聯防,在守住老祖宗地方的情況下,一面小心翼翼的與戎狄荊蠻拉鋸。為了緩解各自為戰的局面,時不時還把周天子拿出來,架起“尊王攘夷”的大旗,團結大多數諸侯齊心協力,同仇敵愾。這種情況,更沒有諸侯國妄想取代周室的地位了。
即使是一個盆景,至少在東周初年,周平王和周王室的象徵作用還是非常之大的。
第四,是傳統政治禮儀和文明心理的延續作用。在諸侯和老百姓心中,周天子的地位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就像一個高高在上的菩薩,還是需要時不時拜一下,以彰顯自己的崇禮尊古之心。
西周定鼎天下,周公作禮制,形成了以分封制、朝覲制等為核心的周禮制度。周王室與諸侯大多是血親,形成了以舅父、伯父、叔父等親支為紐帶的統治系統。周王稱天子,上天之子,更是給王權蒙上了一層君權天授的神秘色彩。
東遷之初,周王室威名尚在,近三百餘年攝人心魂的統治力量很大程度上是有歷史延續性的。在當時,周室在東部的重建恢復了不少王室重臣、諸侯對復興周朝的信心,期待“周室中興”局面的,也是世人油然自生的一種心理態勢。而且東周時代,中國人普遍尊禮、崇古,當時中國人心態是不能用後續人的眼睛去看待的。平王去世幾十年後,實力強大楚國北上,在洛陽“問鼎”時,被王室大臣不卑不亢的懟了回去。可以看出,即使在諸侯實力進一步提升、周室實力進一步下滑的時代,周室王權還是具有很大震懾作用的。即使是楚國這樣的“外夷”,尚不敢在周王室面前太過於無禮。
平王時期,也是中國德治傳統、禮樂文化和民族心理形成的濫觴時期,中國人的思想開始變得多元、豐富,中國的政治生態、社會經濟、思想文化、民間社會開始日漸成熟,百家爭鳴由此迸發,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打著“尊王”旗號的學說,也是主流思潮之一,不能不影響當時的社會思想,既然奪權無益,不如尊君。
第五,自然是平王修身有道、養生有術。東周時期,中國人乃是世界各國的人,平均壽命都很低。從年齡上推測,雖然沒有史載姬宜臼的具體生年,但從姬宜臼繼位為天子後在位達五十一年之久來看,其終年很有可能超過七十歲。
經歷了動亂、爭鬥、逃難、保命、煎熬、博弈,丟棄了祖宗之地,面對著大權旁落的局面,平王的心態不是一般的好,心理素質不是一般的過硬。能在位五十一年,絕對堪稱修身有道、養生有術。
但平王更多時間彷彿只在守著爛攤子,做一個王朝盡職的守墓人。平王時代,大國爭霸的時代已然來臨。雖然是東周列國志,但主角是列國,顯然已無關東周什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