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漯見歷史
-
2 # 阡陌有序
喜歡軍事的朋友分析戰爭勝敗的時候,往往認為統帥神鬼莫測的計謀,軍隊數量和素質,先進的武器來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實際上戰爭的勝負影響因素特別多而複雜,在戰爭結束的那一刻才知道誰的最後的勝利者。
毛主席講過人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士兵的戰鬥力發揮除了和統帥的指揮能力有關,和身體健康程度有很大關聯。
傳染病就如同從無所不在的黑暗之處迸發出來更高權力意志的暴怒之音,冰冷無情,陰森可怖,揮舞著死神的鐮刀瘋狂收割鮮活的生命。傳染病的爆發短時間內讓軍隊大量減員,可以減緩或者加速戰爭的程序,甚至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進而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
《舊約.撒母耳記》 曾記載非利士人與猶太人的一場戰爭,因為希伯來士兵臨陣脫逃導致整體的潰敗,被殺死了三萬人。贏得勝利的非利士人收集戰利品,把猶太人丟下的上帝的藥櫃用來供奉本族的神靈大袞。希伯來的上帝大怒,向大袞發起了進攻,砍掉他的雙手後扔下了神壇。耶和華開始攻擊非利士人居住的城市,不論大人小孩都染上了黑死病。非利士人非常恐懼,不得不把藥櫃又還了回來。這應該是最早有關瘟疫對戰爭影響的記載。當時的人們對什麼是瘟疫,為何爆發知之甚少,解讀為神的憤怒。
實際上從人類誕生之日開始,疾病或者傳染病就如影隨形得跟來。只是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文字,沒法記錄下來。
愛琴文明中的希臘人備受各種傳染病折磨。軍隊這種聚集人數眾多,移動速度也很快,其中肯定爆發過某種疫情,但是那個時代的歷史學家都記錄很少。
有關希臘軍隊爆發流行病的最早記載是公元430年。
那一年希臘在阿提卡駐紮著大規模的軍隊。一場似乎起源於衣索比亞的的流行病,越過地中海,來到了希臘東南港口城市比雷埃夫斯。雅典軍隊放棄執行伯利克里驅逐斯巴達人的命令,斯巴達的救援軍隊也匆匆離開戰場,並不是懼怕雅典人,因為雅典人當時已經龜縮在城裡不敢出來。龐大的雅典艦隊以為觸犯哪位大神,立馬放棄了攻擊斯巴達沿海城市,蒼茫逃走。
幾十年後地中海崛起兩個霸主迦太基和羅馬。公元前396年,漢尼拔指揮迦太基的軍隊圍攻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東部港口時,遭到了傳染病的襲擊。剛開始士兵只是發炎、發熱,接著全身起水泡,精神開始恍惚,5、6天后陸續死去。圍城的軍隊不得不解散。迦太基雖然擁有絕對的實力,因為這場疾病始終無法拿下主戰場西西里島的勝利,羅馬人贏得了喘息之機。否則迦太基文明可能取代羅馬文明,後續的歷程程序將大大改變。
-
3 # 多維元素z
公元前5世紀,席捲雅典的一場瘟疫直接導致近四分之一計程車兵死亡,是雅典輸掉伯羅奔尼撒戰爭的重要原因,古希臘文明由盛轉衰。
一戰末期爆發的世界性大流感,最終導致全球10億人感染,超過5000萬人死亡,遠超戰場的傷亡人數,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發生的最大疫情。
疫病加快王莽失敗,王莽派馮茂、廉丹等征討益州附近蠻夷,因環境潮溼、補給不足,導致疫情爆發,數萬士兵死於疫病,因為這幾次戰爭,大大縮短了王莽的統治時間。
公元225年春,諸葛亮親率大軍舉行南征。大軍分三路,分別向南挺進。這年五月,諸葛亮親自率領的西路主力渡過金沙江(瀘水),進入今雲南地區。潮溼的山區,軍隊中感染瘧疾而死亡的人難計其數。
-
4 # 歷史影像庫
主要可以參考的是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因為戰爭和瘟疫從宇宙視角來看,都是以消滅人口為目的的包括饑荒等。地球資源有限,遏制人口幾何指數增長,大自然環境本能的干預。
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牧師(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年2月13日-1834年12月23日)。英國教士、人口學家、經濟學家。以其人口理論聞名於世。
在《人口論》(1798)中指出: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生活資源只能按算術級數增長,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導致饑饉、戰爭和疾病;呼籲採取果斷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
歐洲的人特別是上層階級是非常認可馬爾薩斯的理論。得出“馬爾薩斯陷井”,“馬爾薩斯災難”。
在生產力有限的情況下,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必然會有一個臨界值,一旦超過這個臨界值,就會發生以消滅人口為目的的社會災難。可能是戰爭,可能是饑荒,也可能是瘟疫等。
後來歐洲人透過血腥殖民掠奪,得到原始資本的積累,才引爆工業革命,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力大大提高,從而跨過馬爾薩斯陷阱。
-
5 # 羽扇觀
其實瘟疫和戰爭是孿生兄弟的觀點吧,我是這樣理解的。
戰爭必然導致瘟疫從古到今,無論什麼戰爭過後,必定會有大瘟疫!
那麼就有人要問了,為什麼戰爭過後有瘟疫?這不科學啊。
不不不,這很科學。
您想想啊,打仗他的人員集中程度和流動性多強啊!無論是進攻部隊還是補給部隊,都有大量的人員流動。人員一流動,這傳染病就爆發的特別快。北邊的傳染病能跟著大軍跑到南邊來。西邊的傳染病又能跟部隊竄到東部去。這多可怕呀!
這裡就有人要問了,不對啊,那要是全國各地都沒有傳染病,不就不會有瘟疫嗎?
好好好,我們就假設全國各地都沒有傳染病。那您想想,打仗得死人吧,而且得死不少人吧。死的人一多,那屍體堆在那邊,就會產生大量的細菌,病毒。您想想,就水果放那邊幾天不吃他就爛了,屍體不也一樣嘛!這病毒細菌一滋生,這活人就倒黴了!瘟疫就隨之而來了!
舉幾個例子吧,西漢時期打匈奴,發生瘟疫了。
查士丁尼中興東羅馬帝國,出現了第一波鼠疫的爆發。
十字軍東征,出現瘟疫,三十萬人最終只剩兩萬人。
瘟疫是戰爭的抑制劑既然瘟疫產生了,那這個仗啊,還怎麼打啊,命都沒有了還打什麼仗啊。趕快抓緊時間要麼治療要麼躲避瘟疫啊。所以啊,往往很多瘟疫都間接的促進了戰爭的結束!
舉幾個例子吧:
就我們中國,崇禎皇帝因為瘟疫的一部分原因敗了。
太平天國,也因為瘟疫加速了戰爭。
一站,因為西班牙大流感加速了德國的投降。太多太多了。
因此啊,才有人說,瘟疫和戰爭是孿生兄弟。
若您要是覺得對您要幫助,不妨點波關注呀。
-
6 # 穿越時空的歲月
瘟疫與戰爭本來是沒有必然聯絡的,但是一些列強資本主義國家,如果因為瘟疫造成國家經濟實力削弱,失業率居高不下,股市崩盤,銀行倒閉,工業生產總值大幅下降,即嚴重的經濟危機時,列強資本主義國家往往選擇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
歷史上,由國內基本矛盾激化而對外發動戰爭的例子比比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等法西斯國家,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而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美國發動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等等,無一不是為轉移國內矛盾而發動的。真所謂“槍炮一響,黃金萬兩”。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牢記歷史教訓,做到防患於未然。
-
7 # 昨天即歷史
說瘟疫與戰爭是一對孿生兄弟,這說法基本是對的。
首先,瘟疫容易導致戰爭。民以食為天,瘟疫的發生,尤其是在古代,對民生的影響很大。百姓雖說能忍,但真被逼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就會揭竿而起,戰爭也就開始了。
歷史上這種例子不少,晉朝八王之亂後,人民本已災難深重,又出現了旱、澇、蟲等自然災害,大瘟疫也隨之而來。天災人禍相疊加,底層百姓沒了活路,各地流民被迫反抗,紛紛起義。
同時,瘟疫也能影響戰爭的勝負走向,《三國志.武帝記》中曾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曹操赤壁大戰後最終能退兵,有瘟疫的原因,軍隊人員密集,一旦發生傳染病,直接影響戰鬥力和軍心。
反之,戰爭也易引發瘟疫,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瘟疫次數也多,桓帝時期曾發生3次,靈帝時期5次,漢獻帝時更多,張仲景心繫百姓疾苦,撰寫《傷寒雜病論》一書。
總之,說瘟疫與戰爭是孿生兄弟有道理。
-
8 # 隔壁同學
瘟疫與戰爭是孿生兄弟,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可以舉一個例子
西班牙大流感與一戰的歷史
西班牙大流感發源於美國。一群美國士兵在回鄉時感染了這種疾病,後來就帶到了歐洲戰場。美英法德等國當時正在打一戰,都封鎖了訊息,而西班牙沒參戰,媒體對此進行了大量報道,於是大家都管它叫西班牙大流感了。當時一戰正處於膠著狀態,德軍贏面其實並不比對手低。但德國將軍們打著打著卻發現,太多士兵因流感失去了戰鬥力,雖然巴黎已經近在咫尺,他們卻已經徹底失去了勝利的可能。西班牙大流感間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前結束,比預想的更快也更草率。戰爭結束時,戰敗一方的軍力甚至和戰勝一方差不多。他們簽訂了一個“二十年和平”的協議,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來埋下了伏筆。
所以說瘟疫與戰爭是孿生兄弟有道理
回覆列表
瘟疫必然導致交通和貿易中斷,交通貿易中斷必然會影響一些人最基本的生計!人沒有吃的,文明不過3天,3天后必然六親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