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句本
-
2 # 阿奇100
朗聲說了一句極漂亮的“廟堂大話”:太尉有事,儘可面陳。若所言為公,公言便是;所言若私,王者無私!
王者無私,天下即為公。
-
3 # 史學達人
周勃是滅呂功臣,也是極力擁護漢文帝劉啟登基的人。
在漢文帝劉啟得知自己被立為皇帝之後,他從代地開始坐著轎子到長安來上班。期間在都城裡的大臣們,都是在渭水橋邊迎接漢文帝。
就在他們見到皇帝的轎子到達的時候,所有的臣子,都跪在了路邊。周勃給皇帝請完安,就直接走到漢文帝轎子附近,要給漢文帝套近乎。
周勃這樣做無非就是告訴漢文帝,你能夠當上皇帝,我周勃可是頭號功臣,獎賞的時候不要忘記我。
同時,周勃也想在大臣面前,證明自己和漢文帝的關係不一般。
最終就是想要先在漢文帝這裡混一個臉熟,這樣以後和漢文帝好來往了。
可是,漢文帝並沒有給他面子,漢文帝沒有說任何話。
周勃進退都很尷尬!
這個時候漢文帝轎子前面,跟隨漢文帝一起從代地過來的大臣宋昌對周勃說,若是你想要說公事,就等到皇帝到了大殿之後,群臣一起議事。若你想要說私事,對不起皇家的事情沒有私事。
周昌一句話就把周勃給打發了。
所以,周勃只好悻悻而退。
轎子裡的漢文帝,對於宋昌的回答十分的滿意。
本來周勃,陳平等功臣,之所以擁立漢文帝當皇帝,就是覺得這小子比較老實,讓他當皇帝好欺負他。
可是,如今看來並非如此呀!
現在他還沒有登基,就開始擺譜了,恐怕也不是一個善茬吧。
不過,現在說什麼都晚了,後悔也白搭了。
漢文帝劉啟到了皇宮之後,等待著宮裡的人,都把事情安排妥當之後,然後先把軍權從周勃這裡,給安排到他的心腹身上,直到凌晨的時候,漢文帝覺得已經足夠保證自己安全了,他才睡去。
漢文帝確實不是一般的皇帝, 他不和任何的功臣走得太近,他們擁護自己當皇帝,漢文帝也不想領他們的情。
否則,這些功臣們到時候以擁立皇帝有功,對他不敬,或者是在他面前耍大牌,自己不就是要有苦受了。
漢文帝不但不領他們的情,反倒開始打壓他們。當功臣們看到這一切之後,才知道自己原來青來的是一個高手,並不是所謂的老實人!
-
4 # 鏡知先生
關於這個問題,我先談一下為什麼劉恆能夠成為皇帝,只有搞清楚了這個問題,那麼題主的問題就容易解答清楚。
劉恆能當上皇上,我認為有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而且還要拜一個女人所賜,沒錯這個女人就是呂后呂雉,聽起來有些奇怪,不過確實劉恆能夠登上帝位確實有這個女人的功勞,我們來分析一下。呂后嗜殺,很多人都領教過,她對宗親對功臣的殘忍,對反對她統治的鎮壓,絕不容情。
呂后的善妒和兇狠,後宮誰人不知道,死在她手上的女子和小孩有多少,不過這麼惡毒的女人對待劉恆的母親薄氏卻不向對待其他女人一樣,談不上好卻不會殘害致死。這主要是因為漢高祖劉邦不喜歡薄氏,不在乎她的生死,試想一個得不到皇上寵幸的女人怎麼可能夠得上皇后的威脅。所以總的來說,劉恆雖然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小時候也沒有吃太多的苦,母親薄氏一向低調安分,母子兩人總算平安渡過了紛亂的日子。
後來劉邦死了太子繼位,日子看起來就會這樣過下去,劉恆也可以老實待在封底上當一輩子的諸侯王,可是呂后不願意,權利燻心不甘心自己的權利,逼死親兒子,幾乎殺光劉邦的兒子,甚至連孫子輩也沒有好日子過,比如人彘戚夫人,毒死劉如意,餓死趙王,等等行為,可是就是這樣變態的人竟然放過了劉恆,讓他和薄氏過上安穩的日子。
到後來呂雉倒臺,大臣們在劉邦位數不多的後代中選擇一任皇帝。這裡我們回到開題我提到劉恆當上皇帝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由於劉邦宗親被殘害殆盡成年兒子就那麼幾位,再加上呂后的殘暴不仁,選皇帝考慮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母族不強大,最後劉恆似乎他的背景是最完美的,母親薄氏孃家沒有勢力,薄氏一向低調謙和,教出來的兒子也不兇很,簡直挑不出來任何毛病,不用擔心太后作亂,也不用擔心大臣自己以後被皇帝欺負。所以歸根到底大臣們希望找一個能夠受自己控制的弱皇帝。此處省略一萬字~
就這樣才有題主的問題,其實擁立代王劉恆為皇帝的訊息傳到劉恆封地代國的時候,劉恆是不信的。手底下很多大臣勸他別去,怕是又是一場誅殺劉氏子弟的陷阱。主要這些大臣都是高祖時的大將,一直帶兵,多謀詐。這個時候中尉宋昌極力說服劉恆,劉恆先是派了自己舅舅去見了周勃,然後再去的長安,一路上都是戰戰兢兢。
到了渭橋這個地方地方,丞相帶著群臣迎接劉恆,太尉周勃走進劉恆旁邊說:“有話私底下跟皇上說說”,這個時候宋昌就說“有公事就當著大家說,如果是私事,天子無私事”,這就是天子無私事的由來。這其實就是周勃等大臣以為劉恆真的是一位可以控制的皇上,透過這件事估計這幫大臣腸子都悔青了,哈哈!
-
5 # 歷史小芒果
漢文帝劉恆即位,實際上是劉邦打天下時的功臣集團共同商議,共同平衡各方利益後的結果。這裡就出現了個小插曲:代王劉恆進京,丞相陳平帶領著文武百官在渭橋迎接。這時,身為太尉的周勃突然私下對劉恆表示,想要單獨談談,卻被時任代王中尉的宋昌拒絕。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要談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回過頭,瞭解劉恆是如何得到帝王提名權的。
劉邦滅楚後,建立了漢王朝,將打天下時的一部分功臣殺的殺,削權的削權,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部分人保留了下來,不僅留下了性命,還保留了官職,如周勃、陳平等人。劉邦死後,呂后掌握朝廷大權,親兒子漢惠帝也在她的高壓下早早死去,後面的兩個臨時皇帝也最終被廢。呂后死後,呂氏被滅族。朝廷大權出現真空,究竟立誰為帝,成為了擺在開國重臣們面前的一個問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不能讓漢惠帝的兒子們即位,因為如果由他們即位,未來有為呂后翻案的可能。經過各方的協調,大家一致認為,劉邦的另一個兒子代王劉恆可以入承大統。
可是,劉恆是一個根本不起眼的王爺,無權無勢的他平白無故被皇位砸中,也不免有些擔憂,是否有詐。在確定了基本的資訊之後,劉恆和一眾代國大臣往京城行去。那麼就出現了開頭所提到的小插曲。
周勃之所以要與文帝私談,是有私心的。因為呂氏滅門後,剩餘的那些開國功臣如何保住權勢,就在於即位的人是誰,能否成為自己靠山。所以周勃很希望代王能夠在即位前,和他進行短暫的接觸,而實際目的是告知劉恆,他是擁護者,為了讓代王這個根本和皇位無緣的人繼位,周勃在代王身上下了大功夫。說白了,周勃既是希望表忠心,又是希望表功勞,甚至可能是想在劉恆繼位前趁機談條件。當時代國中尉宋昌就明顯洞察了周勃的意圖,他擔心一旦周勃的目的得逞,未來周勃很可能因為劉恆的感激,而一躍成為凌駕於皇權之上,至少與皇權不相上下的權臣。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宋昌嚴詞拒絕了周勃的提議,並說道:“太尉如果說的是公事,就公開說;如果是私事,王者無私事。”用了一個很好的說辭,使周勃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別看這件事是個小插曲,如果真如上面宋昌所分析的,漢文帝因為道德被綁架,而賦予了周勃大權,很可能在未來的執政過程中,出現皇權被極大制約的情況,那麼也就沒有了歷史上的“文景之治”了。很多小事,看似很小,但是往往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一個如塞爾維亞青年這類引發一戰的小人物也能翻天,更何況是手握大權的重臣。看來,政治道路不好走,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啊。
-
6 # 燉好一鍋湯
因為當時漢文帝剛剛抵達長安,還未正式稱帝,形勢還不明朗,需要謹慎行事,所以宋昌以“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替漢文帝婉拒了周勃私下和漢文帝交流以增加彼此感情的提議。
-
7 # 且聽風吟8345578
有幾個方面,第一點,前有周勃,陳平誅滅諸呂,迎立代王劉恆。擁立之功不好私談,恐造成不良事端。
第二點,劉恆未即帝位,京城各方政治形勢還未明確,私談不便決定什麼。
第三點,諸王,群臣剛剛平息諸呂作亂,對劉恆下一步決策不甚明瞭,此時私談,諸王群臣內心非議。
第四點,天子無私事,行正大光明之道。以安諸王群臣之心。
-
8 # 明明無聊
回答問題前,先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
一說起周勃,大家都知道,是西漢時的太尉,平諸呂的功臣,他聯合陳平等大臣,在呂后死後,發起政變,滅掉了呂姓的諸王,廢掉了呂氏的傀儡小孩皇帝,最後與大臣商議,迎立代王劉恆。
卻說這代王劉恆得到訊息,不是高興驚喜,反而十分猶豫,史載他的郎中令張武等人都勸他不要去長安,說周勃這些大臣都是高帝時的將領,都是些狡猾善謀的老狐狸,之所以邀請你,是因為懾於漢高祖劉邦與呂后的餘威,其實沒有一點誠意。而代王的中尉宋昌則分析:一來漢朝立國艱辛,打敗了各方勢力而登上皇位,名正言順,而且還有淮南,吳,齊,代等國,劉姓的勢力還很大,他們這些老臣不敢,二來呂氏這樣大的勢力 ,周勃振臂一呼,將士們就都為劉氏前仆後繼,可見劉姓仍得人心,因此周勃這種聰明人不會傻到冒天下之大不韙。第三,為什麼選你代王呢,因為你是當今高祖的兒子裡最年長的了,而且德行美名揚譽海內,是最合適的人選。代王劉恆聽後經過幾番偵查,終於動身,來到長安附近。
看看宋昌前後兩番話,可以看出他對時局的洞察力,是想,周勃為何要記著單獨見代王,無非一是要表功,二是要代表長安的大臣前試探形勢,畢竟,同是漢高祖劉邦子的還有淮南王,還有實力強大的齊王,吳王可做選擇,長安的大臣們手裡還有翻盤的實力,在形勢不完全清楚的情況下,代王劉恆無論是示好還是示弱,恐怕都不是好的做法,所以,先把位置坐穩才是上策。
於是,代王劉恆在周勃獻上天子的璽印時,劉恆拒絕了,說先到代邸再說(先進城再商議)。由此可見,其尚不完全明白形勢的複雜心情。
(渭橋遺址)
-
9 # 書史煙雲
周勃等大臣消滅諸呂后,原先呂后立的傀儡皇帝自然要廢掉,而新的皇位繼承人尚無定論,這些有功之臣都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本來劉邦之孫劉章和劉襄在此次平諸呂中立下大功,他們是最合適的皇帝人選,但這些大臣認為他們太強勢,不好控制,於是選擇了遠在代地的劉恆繼承皇位。
當劉恆入京繼位行進至渭橋邊上時,周勃率文武百官前來迎接,據《史記·孝文字紀》載: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原請間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從這段記載以及周勃後來被拒絕來推測,周勃面見劉恆十有八九為私事,而這私事想也想的出來,無非就是給劉恆一個下馬威,然後給以他為首的大臣們爭取最大化的利益,在當時政局尚未晴朗的時刻,如果劉恆貿然接見了周勃,就算當上了皇帝,也必然會受到這些有功之臣的壓制,處於被動地位,而不是後來平等合作的關係。
綜合以上兩點,劉恆的謀士宋昌嚴詞拒絕周勃絕對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回覆列表
這麼好的問題,關注的人太少了,黑哥來答一答。
周勃、陳平等人在誅滅呂氏一族後,最終決定擁立代王劉恆進京即皇帝位,這批廟堂宿將老鬼之所以一致贊同擁立劉恆,主要是看中了這幾點:第一、代王劉恆為人寬厚仁孝,且又是高帝劉邦現存諸子中年歲最長的;第二、劉恆的母親薄姬,素來溫良恭謹,雖已為王太后,卻從不干預政事,這就避免了朝堂上再出現一個“呂后”的危險;第三、這批宿將老鬼是有私心的,他們認為劉恆為人和善,背景單薄,在京城毫無勢力可言,這樣的人好對付,也利於將來控制。
代王劉恆寬厚仁孝不假,但在呂后治下,他的低調、恭順、逆來順受不是軟弱無能、好欺負,而是他的生存之道。
周勃等人小看了代王劉恆。
事實上,從接到周勃等人召他進京的那一刻起,劉恆就展現出了他的沉穩、謹慎、持重。
他沒有立即答應,而是第一時間將身邊的幾位心腹之臣請來磋商,到底要不要奉召進京?
郎中令張武等人均認為此時不能進京。
他們的理由聽起來似乎很有一些道理——周勃這批人都是高祖皇帝的宿將,既會打仗,又善詐謀,個個都是厲害角色。高祖、呂后在時,他們因有所畏懼而不敢為所欲為,如今諸呂被滅,他們皆是功臣,勢必會肆無忌憚。此時迎立只是幌子,其心實不可測,若貿然進京,很可能被困牢籠,當下明智之舉,大王應該託病不赴,靜觀其變。
但中尉宋昌卻堅決主張應立刻進京。
許多時候,真理之所以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那是因為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之下,往往只有少數人才能抵抗現實的誘惑或恐懼,撥開逼真的表象,一針見血地看到本質。
宋昌就是這樣的少數。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兩點:第一、暴秦失政,豪傑並起,而最終踐天子之位的乃劉氏,這是天授;第二、諸呂被誅時,太尉周勃持節一呼,眾將士皆左袒擁劉,而不是右袒擁呂,這說明得軍心、擁天下的是劉氏,此非人力所能左右,即便是周勃等人,他們的功勞皆因擁劉,一旦圖謀不軌,必失人心,無力而為。所以,大王儘可勿疑,聽從朝廷諸大臣輿請,馳駕前往,繼位君臨天下,上承天意,下順民心。
聽了宋昌的話,劉恆又去詢問薄太后,薄太后卻要他大事自己定奪。
下最後的決心前,劉恆命卜正占卜,結果得“大橫”吉兆,這樣,劉恆才作了應召赴京的決定。
赴京,劉恆依舊是慎重而行,他派舅父薄昭先進長安,待探得京城確有迎王的誠意後,這才下令以宋昌為參承,張武等人為隨從,即日啟程,趕赴長安。
當來到離長安僅有數十里的高陵時,劉恆又停了下來,這還是出於慎重的考慮,探知周勃、陳平等人確已出城恭候,這才啟駕來到渭橋。
君臣首次相見,氣氛不僅緊張,而且微妙,為君的劉恆要感知這幫功臣的誠意心思,為臣的周勃等人要擺好自身的功臣姿態。
可以說,這是被擁立的新君與擁立有功的老臣間的第一次博弈。
結果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很經典,很有看頭。
眾臣按禮參拜完畢,身著鎧甲的周勃突然從眾臣中走了出來,他走到劉恆面前,先行禮後言稱:請大王屏退左右,臣有要事稟奏——
見周勃有這個舉動,頃刻間,所有從代地來的王國隨從立即圍到劉恆身邊,形成了一道護衛屏障。
氣氛驟然緊張得要命。
這時,中尉宋昌站出來,朗聲說了一句極漂亮的“廟堂大話”:太尉有事,儘可面陳。若所言為公,公言便是;所言若私,王者無私!
周勃沒有料到,始一亮相,劉恆竟有如此威嚴、正氣,一時竟無言以對,只好撲通一聲倉促跪地,雙手將錦囊高高舉過頭頂。
原來他是向劉恆進獻秦始皇那顆傳國玉璽來了。
《史記》中說周勃“木強敦厚”,但在劉恆進京之時,這欲私獻玉璽之舉卻暴露出了他的權臣野心。試想,如果劉恆依從了周勃的請求,私獻玉璽的周勃勢必超越群臣成為極特殊的第一功臣,甚至會在朝堂上製造出這樣一種錯覺——新皇帝是我周勃擁立的,如果有必要,我可以新皇帝代理人的身份出現在朝堂上,號令天下。
劉恆不愧是後來開創“文景之治”的有為明君,在這一稍有閃失就可能深陷被動的微妙關鍵時刻,他不僅明智,更有威嚴,他深刻地知道,此時若讓周勃私進一步,他將失去高高在上的權威以及“王者無私”的公正立場。
這樣,他不僅會受制於周勃,更會被周勃之外的其他勢力徹底孤立,從而淪為廟堂上的孤家寡人、可憐傀儡。
反觀周勃,他所謂的趁勢而為其實愚蠢至極,可以說,從此之後,他就成了漢文帝劉恆心中的敵人,日後必遭打擊清算。
聊到這裡,感慨一句,在黑哥看來,這樣高階博弈的歷史瞬間實在十分值得我們去品讀,因為睿智多在微妙之時,一念之間。
很多時候,我們要麼愚鈍了一些,要麼粗糙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