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姜老薑
-
2 # 逆流的魚L
孫策遇刺身亡的時候僅有二十六歲,這個年齡想必兒子歲數並不大,這樣的幼兒如何統領江東。要知道這個時候是亂世,孫策佔領江東沒有多少時間,統治基礎並不穩固,完全是靠武力征服,當地大家士族並不服氣。孫策一死必然會出現權力真空,之前被孫策鎮壓的反對勢力一定會趁機反抗,這不是一個小孩能夠左右的。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就脫穎而出。孫權是孫策最年長的弟弟,這個時候雖然年青,但是總比小孩要強。
而且孫權十五歲時就做過陽羨縣長,有著從政經驗。並且孫權為人性格開朗,崇尚俠義,為人仁慈有才能,他常跟隨在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令孫策都自嘆不如。孫策對弟弟的評價是“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
並且這個時候,憑藉江東的實力已經不能統一天下,當務之急是怎樣保住奪取的這部分領土,而孫權雖然不能上陣打仗,但是他絕對能住江東因此他才決定讓孫權繼承自己的地位。
因此在孫策死後,江東能夠繼承他的地位,而且不出內亂的人只有孫權。最後孫權不負眾望守住了這份基業並且擴大,三分天下。
-
3 # 寫作情緣
解讀三國之東吳:且說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什麼還要傳位於孫權?這要和當時的天下大勢說起,因為當時天下兵禍四起,最著名的是一代梟雄曹操,雄據荊州對東吳虎視眈眈,另有大漢皇叔劉備,也在江夏一代對東吳大有進犯之意,這讓孫策在立嗣之時很是頭痛。
當時,東吳初定,內憂外患。內有一干士大夫,代表當時的名門望族,對東吳政權有所不滿,大有聯盟投曹之意。外又魏兵割江相望,讓奄奄一息的孫策大感為難。
而己膝下,他和大喬生的兒子年幼無知,難當大任。就象他孫策,號稱江東猛虎,也被本土仕族于吉的家人刺傷,真是內憂猛如虎。因此,在孫策權衡利弊之下,決定把吳王之位,讓於二弟孫權,成就一番霸業。
看來,孫策的決斷是英名的。在當時,孫權稱得上是守國之主,他在大都督周瑜的輔助下,坐穩了王位,成就了東吳百年大業。
-
4 # 小故事短分析
孫策為什麼不選擇將主公之位傳與兒子孫紹呢?這點恰恰是孫策的智慧體現,孫策死的時候年僅25歲,而當時孫紹年僅4歲,孫權卻已是18歲,江東當時剛剛穩定下來,要知道自古守江山遠遠比打江山更難。
如果孫紹繼位的話,年少而無力主管事務,會出現或被權臣奪位,或被外敵入侵的不利局面。哪怕往小了說,皇帝年歲小的,往往母親的勢力會過大,這時候母親會重用外戚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及權利,比如漢少帝劉辮年幼,母親何皇后掌權重用外戚何進就是個例子,然而皇帝隨著長大會想辦法要掌權,這時候他就會利用身邊的宦官來對抗權臣,政權就會動盪,內憂不斷。
孫策是個有本事的人,對當時的情況洞若觀火,他不想讓父親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付之一炬,所以選擇了保江山而不是保權利,而且孫權當時已經展現出了自己過人的一面,9歲就能孤身憑著一張肉舍從劉表那裡討回父親的屍首並且安然撤回,很多重要事情都有眼光獨到的見解,以至於曹操都發出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
5 # 獨家土雞製作技術
孫策死的時候才二十五六歲,留有一子二女。兒子叫孫紹,有個女兒嫁給了陸遜,還有個女兒不清楚情況。
就按古時候男女成婚比較早,孫策十五歲結婚,十七歲生兒子,那麼孫策死的時候,他兒子連十歲都沒有。
另外大家都知道,孫策是遇刺而死的,換句話來說,當時的孫家在東吳還沒有站穩腳,民心不穩,而孫策的兒子又太小,不足以穩定局面。所以以張昭為首的大臣們,就匡扶了孫策的弟弟孫權為孫策的接班人。
不過孫權最後對自己的侄兒侄女還是以禮相加,封侯賞錢的,還算是像個正經叔叔,最起碼沒有坑害孫策的兒子孫紹!
-
6 # 大飛熊騎士
很明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孫策去世於二十六歲,那兒子才幾歲?雖然孫策南征北戰,平定了江東六郡,但是此時東吳是有內憂外患的。所以,孫策傳位於孫權,是形勢所迫,總比江東六郡落在權臣或者別人手裡要好吧?那麼到底是什麼形勢導致孫策傳位給弟弟,而不是兒子呢?其實孫策在臨終前,已經對孫權說出答案了,“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鋒,你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呀。”
孫策一生征戰,幾乎是所向披靡的,跨過長江,平定六郡之地,就像虎入狼群之勢一樣。袁術去世,孫策打敗了劉勳,奪取了廬江這個江北要地。隨後,孫策又打得黃祖隻身逃亡,連同劉表援軍全軍覆沒。黃祖連老婆兒子都被孫策俘虜了,這一戰算是報了孫堅的仇。但是,孫策在派遣軍隊進攻廣陵,意圖北上時,遇到了挫折,因為廣陵太守陳登幾次大敗了來犯的東吳軍。此時,官渡之戰爆發,孫策準備親自北伐,卻遭遇刺客而重傷,這才傳位孫權。由此,一向順風順水的孫策,在生命垂危之際,可能意識到了幾個重要問題。
第一,東吳境內不穩定,刺客就是一個例證。另外,陳登和孫策有怨,早派人秘密進入江東,聯絡嚴白虎餘部,準備搞事情《三國志》注引《江表傳》。第二,孫策對北土人才影響力有限,但並不是說孫策沒有魅力。舉幾個例子,幫助陳登防守廣陵的陳矯,徐宣都是離孫策而去計程車人。還有原豫章太守華歆,原會稽太守王朗,王朗還點贊過孫策曾經的義舉,孫策拿下兩地後,對他們也很敬重。可惜,最終華歆和王朗還是離孫策而去。這能是孫策的問題嗎?不是的,關鍵還是沒有“挾天子”這張牌呀。因此,第三,孫策北伐目的,就是要奪漢獻帝。只是,因為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北伐時機並不成熟。
所以,以孫策對孫權能力瞭解,才說出那番“保江東,舉賢任能,我不如你”的話。難道孫策不是“慧眼”嗎?孫權一繼位就是,先搞定廬江李術的叛亂,再收服山越,然後開始大舉招攬人才,東吳的統治逐漸進入穩定。但是,孫權果然在開拓北方領土上,就差多了。這就形成了一個現象,孫權力保東吳防務的戰鬥,幾乎都贏了。比如,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曹丕三路伐吳之戰。北伐戰爭都輸了,打合肥打到去世,也不能下,更別提打壽春,過淮水了。甚至無險可守徐州之地,東吳也沒有取得進展。當然,偷襲荊州算是例外。值得一提的是,好在東吳在大片南方地區和海島可以開發,孫權也算在這方面開拓不少領土。
所以,至少孫策傳位給孫權,是符合當時形勢的,保證了政權的過渡,沒有落入外人之手,並且在三國中,算是存活最久的。但是,代價就是,失去日後北伐的最佳時機以及統一天下的可能。
-
7 # 古風93814281
謝邀,孫策死的時候才25歲,他最大的弟弟就是孫權,也才17歲,他的長子孫紹生年不祥,如果大喬是孫策正室,則按史書記載他是198年迎娶的,那麼孫紹在孫策200年死亡之時還只是個幼兒。即使不是大喬所生,按照古人早婚,他的長子在他去世時也不會超過10歲。孫策死時,雖然在前一年名義上統一江東,割據東南,統有江東六郡。但是江東遠未完全收復人心。因此孫策死前,召孫權來病榻前。說:“任用江東人才,在軍陣之間與天下群雄一爭雌雄,卿不如我;但拔擢賢能,使他們各盡心力,保全江東,我不如卿。”如果他用自己的兒子做江東之主,那麼不僅外敵難當,內部也未必能很好地平衡。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能從自己最親近的兄弟中選一個能力最強的來繼承自己的基業。
-
8 # 愚人之娛
孫策,在三國之中也可以稱的上是位將才,短短的四年時間,便創下了江東基業,可惜天妒英才,26歲時便讓人給埋伏了,一命嗚呼。那為何他不把位子傳給他兒子,而傳給孫權呢?下面我們就簡單分析一下。
其一、其子年幼孫權死的時候不過26歲,其子再大也沒有其弟孫權大。而在東漢末年,軍閥林立,如果立其子繼位,那麼很容易就被架空或者成為傀儡。比如漢靈帝,漢獻帝都是活生生的擺在眼前的例子。為了江東基業著想,他選擇了其弟孫權。
其二、士族內鬥孫策雖然用四年平定了江東各地,卻也埋下了禍根,當時江東士族林立,不服管教的也是大有人在,要不然他也不會被許貢的門客和兒子給刺殺致死。江東士族都是不求進取的,安於現狀,如果讓其子繼承大業,可能三國就成為兩國了。
其三、其弟大才曹操曾經就慨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說的就是孫權。孫策死前也曾說過“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就把孫權的優點都說出來了。從孫權繼位後的表現來看,他確實沒有辜負其兄的希望,知人善任,聯蜀抗曹,奪荊州,敗劉備,無一不是壯舉。
所以孫策把霸業交給他,江東才有希望。
透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孫策的眼光也是很獨到的,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江東的百姓,他的眼光看得非常長遠。
在愚人看來,這種大局觀,大是大非的態度的確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往小一點說,第一,即使繼位的不是他的兒子,但他兒子的榮華富貴肯定是少不了的。第二,其弟之才在短時間內至少能保江東無虞,孫氏一族至少能多活幾十年。第三,這個時候如果讓兒子接位,說不定還落下個不好的名聲,有人才不用,那不是不顧江東百姓嗎。
於公於私,選擇兄弟來繼承霸業,何樂而不為呢?
-
9 # 野史日記
江東小霸王孫策,幹仗猛得不行,只是最終因為殺了許貢,因為大意,被許貢家的三個門客偷襲了,刺中了面門。
孫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於是孫策決定在臨死之前,將身後事安排明白,其中最重要的首要大事就是傳位。在孫策死的時候,孫策生有一子,但是孫策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
那麼,孫策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反而是主動傳位給了當時年齡不大的孫權呢?
孩子不堪重任孫策死的時候,有一子叫孫紹。俗話說得好,“虎父無犬子”,孫策那麼厲害,他的兒子自然也不會平凡,可惜的是,當時孫紹的年齡太小了,無法擔當東吳一把手的重任。
有的朋友要問了,當時康熙不也是幼年登基嗎?為啥孫紹就不行了?這個問題問得好,康熙當時是大一統的天下,而且有孝莊太后坐鎮,儘管如此,還是幼年的康熙還是被鰲拜控制許久,最後康熙僥倖除掉鰲拜,也並非一帆風順。
與康熙時代相比,孫策所處的環境更加惡劣,首先,他的東吳並非是大一統的政權,而是割據政權,四面強敵環視,如果扶立幼子為主,恐怕會招致大禍,江東基業不保。其次,孫紹年幼,立為東吳之主,必然需要設立輔政之臣,孫策害怕其子如漢獻帝一般,雖然為帝王,但實為傀儡,終其一生,難得片刻安寧,孫策不想自己的兒子淪為傀儡,不如富貴一生,落得個清閒。最後,孫策的兒子並沒有繼承小霸王的本事,自己的兒子自己最瞭解,孫策知其難當大任,最後決定傳位給當時十八歲的弟弟孫權。
孫權適合接掌東吳孫權在接任孫策之時,年齡正好合適,是人生鼎盛的十八歲,儘管年輕,經驗不足,但是這一點張昭和周瑜可以幫助他彌補,不足為慮。況且,當時的孫權為一個縣令,有一些政績和名聲,東吳各方勢力和文武官員皆對其有一定的認可。
孫策死的時候曾經對孫權說過,打仗殺伐你不如我,但是任人用人,我沒你厲害,你就好好幹吧,我相信你能行。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深感兄長的厚恩,在保住江東基業的同時,還能照顧孫策一家,總好過自己兒子給人家做傀儡。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孫權作為掌權人,可保證他們孫家的主動權,如果讓幼子為東吳之主,恐孫策之妻掌權,外戚參政,後果不堪設想。
江東士族利益孫策身為東吳之主,何以被許貢家的三個門客刺殺成功了?簡直聞所未聞,難道這三個門客行事如此隱秘,居然未洩露半點風聲?其實不然,定然是有人知道訊息,但是沒有報給孫策,其中有何原因?
那就是孫策的決斷,與江東士族利益有衝突。表面看孫策已經盡得江東,其實不然,江東士族林立,多方勢力盤根錯節,孫策一心要北上吞曹魏,此舉與江東士族利益不符,所以許貢三門客的刺殺,很可能有士族作壁上觀,暗中默許導致。
其實士族的態度孫策在臨死之時也心裡明白,只是沒什麼證據不好發作,加之身體又不行了,所以孫策沒有再提此事,只是在臨死之前對孫權說:“不要輕易渡江北上。”以此告誡孫權,一定要小心士族們,不可與之為敵。
綜上,孫策傳位給弟弟孫權,而不是傳位給幼子孫紹,其主要目的是保全孫氏在江東的基業,同時保護自己的子女,在士族林立、強敵環視的大環境之下,孫策最終選擇了孫權作為繼承人,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
10 # 西府趙王爺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當時江東初定,孫家身處天下亂世,一點都不穩。
而孫策長子年幼,權臣當道,傳位於兒子顯然不保險。況且兄終弟及這種事兒,也沒有說如何違反規矩,手足骨肉,都是自家人。
孫策於建安五年英年早逝,其子孫紹不過才一歲。當時內有權臣張昭當道,外有奸雄曹操為敵,又逢孫策遭遇巫蠱之事,身受重傷,真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孫氏政權陷入危急存亡之秋也。
自知大限將至的孫策,必需在弟弟孫權,與兒子孫紹之間選出一個權力接班人。撫軍中郎將張昭在病榻旁,一再勸說孫策傳位於孫紹,同時極力反對傳位給孫權。
孫策何許人也?豈能看不出張昭的用意?
張昭一直是“主降派”的領頭羊,並且在江東位高權重,張昭得權,江東必降。若孫策傳位給一歲的孫紹,無異於是將孫堅苦苦打下的基業拱手讓給曹操。
孫策思來想去,認為弟弟孫權正值壯年,且多謀善思,對內善制衡,對外講合作,是個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反觀長子孫紹僅才一歲,未來是人才還是庸才不可預料,與其拘泥於傳統禮教將王位傳給“不穩定”的孫紹,不如穩紮穩打讓孫權上位,況且亂世之際,當以大局為重,立長君,方保基業,立幼君,只怕再出一個“東吳版本”的曹孟德。
孫堅的意願:
曹操為何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曹操佩服孫權嗎?非也!
曹操真正欽佩的人是孫堅。孫堅的野心極大,能力不俗,論格局不輸於曹劉二人。
且看孫堅為膝下四“虎子”取的名字:
孫策字伯符,“策”策命也,大策天下。“符”兵符也,征戰四方。孫權字仲謀,“權”權利也,權擇亂世。“謀”謀略也,謀定八荒。孫翊字叔弼,“翊”羽翼也,助龍騰飛。“弼”輔佐也,輔佐聖君。孫匡字季佐,“匡”協助也,協君治世。“佐”佐謀也,忠心扶主。
(這裡還得提一下,咱們常說兄弟之間的長幼順序會用“伯仲叔季”來表示,比如孔子排行老二,就是仲尼;劉邦是家中幼子,就稱劉季;孫家這四個兒子剛剛好)
這一武,一文,一輔,一佐,便是孫堅心中最大的理想,我看到了孫堅渴望問鼎天下的壯志,我看到了孫策臨終託孤時的悲愴,我看到了孫權射殺猛虎時的決心。
東吳不僅僅是孫策一個人的領土,更是孫堅用鮮血換來的壁壘,是孫家幾代人費盡心力打出的家園,孫策深明大義必然視之為珍寶,所以孫策在臨終之時,緊緊握著孫權的手說道:
“率江東子弟,爭鋒於沙場之上,卿不如我;任賢用能,權衡利弊,團結下屬,使之忠心保衛江東,我不如卿。卿若念及父兄創業之艱難,必將復以雄圖。”孫權聞此肺腑之言,失聲痛哭。孫策這番話包含著兩個含義,一是告誡東吳群臣,吾弟定能團結江東子弟,保衛家園;二是勉勵孫權,前方雖然路途艱辛,但你有超越兄長的才華,定能成就雄圖大業。
綜上所述,我認為孫策從來沒有考慮過傳位給孫紹,於情於理於孫家大業,孫權都是最好的選擇。
當然,歷史結果告訴我們,孫策並沒有選錯人,孫權是個人物,他開創的東吳,與曹操劉備三分天下,更成為了三國中存在時間最長久的政權。
當然,孫權稱帝后,對於孫策一脈的名分安排飽受詬病,好歹孫策是江東之主,孫權登基後只封了長沙桓王,而父親孫堅則被追諡為武烈皇帝。但是話說回來,這種做法其實也很正常,畢竟孫策還有後代,追封其為帝后,那便是意味著孫策一脈也有了繼承皇位的資格,一門兩皇脈,不是太利於統治,這樣玩兒肯定不好。
其實如果拋開繼承皇位這樣一層原因,孫權對孫策還是不錯的,他的後代們也算是榮光。
一侯三顯:
孫權對孫策子女的安排較為妥當。孫策長子孫紹繼承了“吳侯”的位置,後被改封為上虞侯,在榮華富貴中平安的度過了一生。
長女“孫氏”嫁給了吳國丞相顧雍的兒子顧邵,顧家是東吳四大家族之一,孫權將“孫氏”嫁進顧家有政治聯姻的用意。次女被孫權指婚給東吳大都督陸遜,也是政治婚姻。三女嫁給了孫策的舊將朱治的兒子朱紀。
-
11 # 君山話史
孫策死時只有26歲,他留有一個兒子孫紹,年齡不詳,但頂多也就七八歲而已,如何能夠領導江東集團呢?因此,把霸業傳給弟弟是惟一的選擇。孫權當時已經19歲,這個年齡,比孫策出道時的年齡還大了,是可以肩負起振興江東的重任。事實證明,孫策的選擇是正確的。
第一,在諸兄弟中,孫策為什麼挑中孫權?在古代,一般情況下是父業子承,但倘若兒子實在年齡太小,也可以兄業弟承。兄業弟承的情況是很多的,在商周時期,許多君主都是弟弟繼承哥哥的王位,並不稀奇。孫策有好幾個兄弟,他為什麼挑中孫權呢?
在孫策的兄弟中,與之性格最相似的是三弟孫翊。《三國志》中稱孫翊“驍悍果烈,有兄策風”,是個剛猛勇敢之人。但是孫策還是把權力交給了孫權,原因有二:
其一,孫權是最年長的弟弟,當時19歲,立孫權是遵循立長不立幼的傳統;
其二,孫權的才華雖然不及孫策,但絕不是一個平庸之輩。
孫策是這樣評價這個弟弟的:“若論統率江東兵馬,與敵人決戰沙場,爭雄天下,那麼你不如我;若論舉賢任能,讓他們盡忠職守,保衛江東,則我不如你。”自從父親孫堅死後,孫策以長兄肩負起半個父親的責任,對各位弟弟的優劣瞭解得一清二楚。孫權的魄力略顯不足,非創業奠基型人才。但是,創業固然艱難,守成也非易事,值此亂世,英雄爭雄,若能守住江東,也算不辜負自己的一片苦心了。
第二,孫權繼承孫策,對東吳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孫策知道弟弟尚年幼,政治經驗尚不足,離不開老臣們的支援。他以長史張昭等為輔佐大臣,並囑咐說:“如今中原正亂,以吳越的兵力,據守三江險要,可以坐觀成敗。”
孫策死了,重擔全壓在十九歲的孫權身上。孫權或許還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仍未能悲痛中解脫出來。張昭厲聲喝道:“現在是哭的時候嗎?”這一當頭棒喝,把孫權給喊醒了。
當務之急,是要安撫軍隊,凝聚士氣,讓所有人看到希望。孫權振作精神,脫下孝服,換上軍裝,上馬巡視諸軍。軍隊的不安情緒稍稍緩和。在此政權更迭之際,張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面上表朝廷,通告孫權繼承江東的軍政大權,一方面向各城池釋出通告,命令各地將校官吏嚴守崗位,不得鬆懈。
同時,得悉孫策去世的噩耗後,帶兵在外的周瑜馬不停蹄,率軍隊回吳郡為孫策奔喪。奔喪為什麼還帶著大軍前來呢?顯然他擔心有人在這個時候造反。周瑜的到來,終於讓孫權吃了一粒定心丸,他被提拔為中護軍,與張昭共同主持軍政。
此時以孫權為首領的江東集團雖然據有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江、廬陵諸郡,但也只是控制了主要城鎮,勢力尚未深入鄉村,特別一些偏遠山區,仍未歸順。除此之外,一些為躲避戰亂而流亡到江南計程車人大夫,他們仍把中原政權視為惟一合法政權,對孫氏集團並不誠心擁護。這些都是江東集團內部不穩定的因素,缺乏軍政經驗的孫權,能否守住父兄開創的基業呢?對此,許多人都持懷疑態度。
這個時候,周瑜與張昭兩人的態度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兩人一致認為,孫權雖然年輕點,但孫策幹革命時不也才十七歲嗎?孫權聰明睿智,知人善任,是一個可以成就偉業的人,正因為看到他的潛質,周瑜與張昭情願將自己的命運與孫權捆綁在一起,共同進退,共同把孫策未競的事業發揚光大。
第三,孫權以霹靂手段鎮壓叛亂孫策把大權交給孫權是極為明智的,如果交給幼子,肯定無法應對內部之叛亂。孫策死後,以前追隨他的一幫將領,開始打起自己的算盤了。
首先是廬陵太守孫輔。他是孫權的堂兄,認為孫策一死,東吳肯定要被曹操消滅的。既然如此,自己為何不先找條退路呢?他暗地裡寫了封信給曹操,私自往來。可是他萬萬沒想到,這封信並沒有交到曹操手中,反而落到孫權手中。
孫權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假裝不知情。有一天,孫權與張昭一起召見孫輔,直言道:“你我二人是兄弟,有什麼事不能商量呢,為什麼偏要叫外人?”並取出密信。孫輔大汗淋漓,無言以對。
大家把孫權看作小兒科,豈知這個年輕人也有雷霆霹靂手段。他立即下令,將孫輔的親信們全部逮捕處死,其部眾被分散到各處,一場陰謀就此泡湯。至於孫輔,畢竟是自己的堂兄,孫權不忍殺害,將他流放到東部,軟禁起來。
除了孫輔之外,廬江太守李術也居功自傲,拒絕服從孫權,擁兵自重,還大量收留江東集團的叛徒。
威不立則令不行。孫權決定親征,殺雞駭猴。孫權料想攻打李術,李術必定狗急跳牆,向曹操求救,甚至可能投降曹操。他要搶先一步,制止曹操救援李術。在此之前,李術曾襲殺曹操委派的揚州刺史嚴象,孫權以此為由,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征伐李術是為朝廷清理罪臣,希望曹操保持中立。
信發出去後,孫權親征李術所盤踞的皖城。在孫權的猛攻下,李術支撐不住了,果然向曹操求援。曹操已收到孫權的信,對李術不予理睬。皖城終於被攻陷,李術落得了個梟首示眾的下場,而他麾下的兩萬名將士,也被孫權遷往他處。
此役足見孫權的果斷與深謀遠慮,在他的鐵腕下,叛亂很快平定,江東地方政權順利度過危機。
從以上分析可知,孫策去世時,東吳基業雖然大體奠立,但是根基仍舊相當脆弱,江東集團急需一個新的領導核心,這是孫策年幼的兒子所無法勝任的,因為這是一個戰亂時代,而非和平時代。孫策的眼光是很準的,孫權絕對是合適的人選,他上臺後穩定了軍心民心,併成功消弭兩場叛亂,體現出高超的能力。如果孫策讓幼子繼承,東吳的歷史或許就此終結了。
-
12 # 庭州行者
東吳政權的第二代奠基人孫策,可謂是一代猛人。此人東征西討,為孫氏江山打下了江東這塊地盤,並且與當地計程車族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為東吳的基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最終卻死於暗殺。當時的吳郡太守許貢,雖然是名義上歸附孫策,但卻背後與曹操暗通款曲,在孫策開闢了一片根據地後,許貢秘密向曹操彙報情況,並且再三提醒曹操,一定要提防孫策。
孫策何許人也,在得知這個訊息之後,便立即幹掉了許貢。但許貢此人生前養了許多的門客,並且對門客比較不錯。許貢死後,這些門客便思量著給主人報仇。於是,這些人趁著孫策打獵的時機,對孫策進行了刺殺。雖然孫策武功不錯,但有句話說的號,雙拳難敵四手,最終孫策被打成重傷,不久便創口崩裂,生命垂危。
在孫策彌留之際,他將自己的二弟孫權立位繼承人,並且託孤於重臣張昭和自己的好兄弟周瑜,之後便駕鶴西去,終年二十七歲。
實際上,孫策當時的傳位人選,不僅有孫權,還有自己的三弟孫翊。至於自己的兒子,則一直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因為當時他的兒子才一歲,根本擔負不起江東的基業。而三弟孫翊,在各個方面,和孫策是很像的,根據記載:
孫翊字叔弼,權弟也,驍悍果烈,有兄策風。據此來看,這位孫家老三也是個驍勇善戰的主兒。但孫策終究是沒有將與自己特點相同的孫翊立為繼承人,而是選擇了孫權,這又是為何?
孫策在將主公之位交給孫權之時,對孫權說了這樣一番話: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他分析了自己和孫權能力的特點——他自己善於領兵打仗,開疆拓土;而孫權則善於鞏固基業,保有疆土。所以,孫策將孫權立為接班人,是有自己的考慮的——他認為以江東的實力,開疆拓土已經比較難了,所以,江東需要的不是繼續擴張,而是鞏固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即自保。故而,他選擇了能夠“舉賢任能”的孫權,來鞏固基業。
孫策可以說看得非常透徹,當時北方曹操和袁紹爭雄,孫策看到了南北之間的差距。彼時的南方,還沒有開發,人口,耕地面積,知識普及度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絕對難以和北方匹敵,江東與北方直接對抗,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孫策在託孤張昭時說了這麼一番話:
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孫策的想法是,鞏固住現有的基礎,觀望北方的戰況,等到北方群雄鬥得精疲力盡之時,江東再出手,收割成果。基於這樣的考慮,孫策選擇了孫權,讓他鞏固基礎,以使得江東能夠堅持到北方群雄精疲力盡的時刻。
然而,孫權軍事水平差的缺點,制約了江東進一步的發展。孫權當政期間,多次派兵北伐,但都以慘敗結束,尤其是在曹丕新故,曹叡繼位時,孫權想著來一次趁火打劫,結果被初出茅廬的小孩子曹叡給打得大敗而歸。
-
13 # 歷史笑春風
孫策號稱“小霸王”,他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了三千人馬,就席捲江東。在官渡之戰時,胸懷大志的孫策準備率軍渡江襲取許都,可惜壯志未酬就死於刺客之手。在孫策去世時,他沒有把霸業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兄弟孫權,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孫策集團上下沒有託孤之人。
孫策去世時,有一個兒子名叫孫紹。孫策去世時十分年輕,年僅二十六歲,由此可知孫紹的年齡也不會太大,很可能不超過十歲。這樣一位年幼的孩子,想要繼承孫策的霸業,如果沒有強有力的託孤之臣,是不可能坐穩位子的。
我們遍觀孫策集團上下,就會發現孫策竟然找不到一個可信之人,能夠成為他的託孤之人。首先我們看孫氏家族。孫氏家族是吳郡人,從孫堅的經歷可以看出,孫氏在當地並非名門望族。孫堅起家發展,都是在徐州、淮泗地區,與老家沒有多少關係。
孫策起兵時十分年輕,他雖然席捲江東,但是在他勢力迅速擴充套件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隱患。那就是他的集團中成分複雜,自己宗族勢力又不佔絕對優勢,難以團結一心。在孫策的武力脅迫下,大家尚且可以形成一個集團,但是一旦孫策離世,他的集團就有土崩瓦解的可能。
如果在孫氏家族中選擇一個託孤之臣,唯一可以擔當重任的就是孫權。可是當時孫權本人也才年方十八,以他的資歷、身份尚且難以服眾,自顧不暇。更何況是要讓他輔佐一個更無法服眾的幼主,這根本就是孫權不可能勝任的。
那麼在臣子中選擇一個託孤之臣呢?在孫策集團中,掌握軍政大權的是張昭。如果要選擇託孤之臣,張昭是最佳人選。在現實中,孫策也是把他作為了託孤之臣,只不過繼位人是孫權。張昭雖然對孫策的託孤十分感激,也對孫權盡心輔佐,但是到了關鍵時刻就顯出了原形。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的南下荊州。荊州的那些地方世家大族,逼迫劉琮投降了曹操。劉表奮鬥一生的基業,就這樣拱手送給了曹操。當曹操的書信來到東吳時,以張昭為首的那些世家大族,也要複製荊州的模式,逼迫孫權迎降曹操。
幸虧孫權在當時已經年長,並且收羅了一批自己的部下。在魯肅和周瑜的幫助下,孫權才力排眾議,拒絕了張昭等人的要求。隨著赤壁之戰的勝利,孫權也徹底拋開了張昭,將東吳全部軍政大權收歸自己。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張昭輔佐幼主的話,他將掌握江東孫氏的所有大權。如果他有異心,就可以輕易篡奪孫氏的江山。就算他沒有異心,如果出現像赤壁之戰那樣的局面,他也很可能挾持幼主投降,荊州的下場就是江東的榜樣。正是由於沒有可作託孤之人的臣子,使得孫策無法立幼主繼承自己。
二、家族之中唯有孫權可保霸業。
孫策在去世前對張昭說,如果江東無法立足,就帶領孫氏宗族向西撤退。由此可見,正是孫氏家族在當地沒有根深蒂固的勢力,才使得他們沒有可以依仗的勢力。在群敵環伺之中,如果孫氏集團沒有一個團結的核心,將會迎來滅頂之災。
既然立幼主是不可能的,那麼孫策就只能從年長的兄弟中選擇一位,孫權就是這樣進入孫策的視線的。孫策對孫權的才幹十分清楚,他在把霸業交付給孫權時就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正是因為當時孫氏集團內外交困,危機重重,才需要一位能夠團結上下,以求自保的君主。孫權的長處正是“舉賢任能,各盡其心”,遍觀孫氏宗族之中,唯有孫權能夠力挽危局,團結孫氏集團上下,讓孫氏家族轉危為安。因此,孫策才會將自己的霸業交給孫權。
同時,孫策也知道孫權的抱負,並非是人下之人,他不可能會成為幼子的託孤之臣。在史書上記載孫權在未繼位前,就“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在孫氏集團內部,孫權的影響力很大。張昭、周瑜都認為孫權可以一同成就大事,都願意為他效力。
在孫氏家族內,也有孫策和孫權出生的傳說。據說孫堅的夫人生孫策的時候,夢見月亮飛入自己的懷中。而生孫權的時候,則夢見太陽飛入自己的懷中。孫堅聞聽之後大為欣喜,認為這是富貴的象徵。
這個雖然是一個傳說,但是這個傳說證明,早在孫堅的時代,在孫氏宗族中就認為孫權是與孫策一樣,是能夠給孫氏家族帶來富貴的人物。這種傳說能夠流傳下來,就是因為孫權在家族中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很多人把家族的希望放在了孫策和孫權的身上,甚至認為孫權將來的成就要超越孫策。
在孫策心中,當然也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他在帶著孫權行軍打仗的時候,就經常指著部下向孫權說,這些將來都是你的將領。既然幼子不能繼承自己的事業,那麼為了家族的延續,為了父親和自己開創的事業不會夭折,孫策最終選擇了孫權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結語:
孫策遇刺受傷後,在去世前決定把霸業交付給孫權,並且託付張昭好好輔佐孫權。孫策之所以不傳位給自己的幼子,是因為形勢所迫。因為孫氏家族不是江東的名門望族,沒有龐大的勢力支援自己家族穩固立足。因此繼承人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孫氏家族的生死存亡。
再加上遍觀孫氏集團上下,沒有能夠託孤之臣,孫策只能傳位給年紀較長,能力更強的兄弟。由於孫權能夠得到宗族和孫氏集團中大部分人的支援,擁有“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的才能,孫策最終選擇了孫權為繼承者。事實證明,孫策的選擇是正確的。孫權不但儲存了孫氏集團和江東,還建立了三足鼎立的吳國。
回覆列表
素有“小霸王”之稱的孫策,名氣早成,離開袁紹之後成立了自己在江東的基業,後來隨著孫權的加入更是讓自己如虎添翼。但是再厲害的人也擋不住小人的暗算,他在狩獵時被許貢的門徒所殺,選擇讓孫權繼承自己的位置,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從年齡上來說,孫策死的時候就是二十五六歲,當時的孫權十八九歲,而孫策的兒子孫紹只有四五歲,一個小小的孩子懂什麼呢,如果即位,還不是任人擺佈。如果想要讓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基業得到守護,抑或更上一層樓,很明顯,孫權比孫紹更適合,更有能力完成孫策未完成的心願。
其次,從名望上來說,孫權跟隨孫策南征北戰,經常出謀劃策。在軍中和民眾中有了一定的名望,即位後能能更好的約束手下和守護孫策父子創下的基業。
第三,為了讓自己的基業更好的發展下去,孫權是不二人選,剛打下江東時孫權就做了縣令,展現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而且孫權還喜歡招賢納士,江東以後得發展肯定需要更多有才的人出謀劃策,南征北戰。
第四,作為一個上位者,就必須要具有野心。而孫權不但各方面的能力突出,而且野心勃勃。
基於以上四點,孫策選擇傳位給孫權,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剛剛經歷了東漢之亂,孫策可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政權也被別人操控,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