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目以為廣
-
2 # 油膩的二叔
是的,就是孫權乾的,為了奪位,不惜殺死自己的親哥。孫權是在幼時一次去山中探索的時候,發現一座廟,推開廟門,發現裡面的供桌上有一本內功心法(紫霞神功),當下自己修煉,可惜沒有得到正確的法門,煉成了紫發。並且在桌子下面發現一個長條箱子,箱子用不知名的材料做成,孫權多次嘗試不能開啟。在最後的絕望中大喊:你奶奶個驢球球的。突然“滴”的一聲,箱子打開了,裡面既然是一把帶著8倍鏡的98K,和15發子彈,外加一本使用說明。至此孫權在廟中修煉一年有餘,子彈也只剩三發,至此神功大成。返回家中,埋伏於孫策家門口,在孫策出門時倆槍將其打成重傷。至此神器98K只剩1發,孫權一直隱忍,直到劉備借荊州,拿出神器想將劉備擊斃,不想由於長久缺乏訓練,打偏了,一槍打中周瑜,間接導致周瑜死亡。而孫權也由於亂練(紫霞神功)導致生個兒子,天生傻逼…手機打字太她媽累了,不打了。
-
3 # 白下講堂
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陰謀論者無非認為孫權想要奪取他哥哥打下的這片土地,但卻不瞭解當時的背景。
首先,此時江東並不平靜。不僅山越沒有降服,即使是政權內部,也存在著矛盾。孫堅、孫策父子雖然是吳地人,但孫策統領的卻是從袁術那裡借來的淮泗精兵,在當地人眼裡他是不折不扣的外來政權,因此得不到當地門閥的擁戴。孫策想殺魏騰,被其母以死相阻,就是不願讓他與當地門閥貴族徹底搞壞關係。如果孫權此時出手謀害其兄,他必須要考慮自己是否有這個聲望與能力來接手這個矛盾四伏之地,當時只有19歲的孫權是否能有這個自信,無法肯定。
其次,孫權並非是接班人的唯一人選。其弟孫翊,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認為他“有兄策風”。並且,“(孫)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孫翊初名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可見,連張昭這樣的重臣都支援孫翊。相比較而言,孫權也曾統兵攻打徐州,結果大敗於陳登。他的威望不足,以至於接替兄長時,群臣與他都沒有行君臣禮,是周瑜帶頭才幫助他樹立了威望(“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三國志·周瑜傳》)。兩相比較,孫權根本沒有把握一定能繼位,如果是其弟繼位,他豈不是弄巧成拙?因此,結合背景來看,孫策不可能是孫權謀殺的。
-
4 # 小刀三國
公元200年,孫策外出打獵,他騎快馬在前,隨從在後,被許貢的三個刺客暗殺,創傷很重,請來張昭等人囑託後事。
許貢曾向朝廷上表,覺得孫策太狂妄,希望朝廷將他召到京城。這份表被孫策截獲,後來孫策絞殺了許貢,孫策為人的缺點就是有些殘暴。孫策
那有沒有可能是孫權想奪權,故意派殺手呢?
基本不可能!為什麼呢?
其一,孫策死時,孫權才19歲,未成年,此時的他就在想著如何謀害兄長了?是不是太不道德了呀?料想孫權不會那麼壞吧。
其二,孫堅的老婆吳夫人,相夫教子,是個很合格的母親,她對孩子的教育不會差。包括孫策把江東之主讓給孫權,吳夫人肯定也給孫策出建議了。孫權
其三,孫策死了,江東之主就一定是孫權了嗎?還有孫策之子孫紹,孫策的三弟孫翊呢。如果孫策知道孫權那麼陰險,還會讓他繼位嗎?部下知道了豈不更為寒心?
孫策之死確實可惜呀。
-
5 # 泊圖泊途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陰謀論有點唱高調了。
就在官渡之戰的那一年,孫策在打獵過程中被陌生人刺殺,外患大於內憂。在病床上對張昭等人說:“吳有三江之固,你們好好輔佐孫權”。說明他們兄弟二人平時的關係不錯,孫策蠻喜歡和器重這個弟弟的。孫權此時只有18歲。
之後對孫權的話更是對後者的讚譽。
要知道,張昭和孫策的關係非常好,孫策委任張昭大事,張昭在和北方士人通訊時,北方大肆誇讚張昭而不提孫策,對此張昭誠惶誠恐,孫策對張昭說,子布你的功勞也是我的功勞,就像管仲之於齊桓公一樣。消除猜忌。張昭對此應該也很是感激。所以身居高位的張昭也不會幫助孫權謀害孫策。
還有一人舉足輕重,那就是周瑜,周瑜和孫策情同兄弟。孫策死後,周瑜帶兵回來奔喪,周瑜的向背決定孫權的位置,周瑜也沒有異動,但孫權能保證嗎?保證不了,所以孫權這麼做對他來說未必有好處,有可能成了別人的嫁衣。
其他將領大多也是孫堅舊部,又和孫策出生入死,和孫權交往相對較少,誰會幹這種事?他們沒有動機。
孫權也沒什麼自己的勢力,內部高層大多心向孫策,孫策為英主,而且年紀輕輕,他們沒必要去給孫權幹這樣冒風險的事。
孫策在掃清東吳之時,不可避免的會得罪地方勢力,這就是戰爭帶來的後果。孫策平時打獵還喜歡一個人出行,也常把衛隊甩的老遠,應該說,暗殺他的人不是住在孫策打獵地點附近,熟悉他的行為,就是內部有鬼,但這不可能是孫權。
-
6 # 峰子奇觀
孫權暗害了哥哥孫策?這是不可能的。
首先,我們來看小霸王孫策怎麼死的?孫策是被許貢的三個殺手刺殺,孫策身受重傷,不久後就不治身亡了。
其次,許貢和孫策怎麼結下樑子的?許貢曾私下給朝廷上表,說了許多孫策的壞話,建議朝廷將孫策調離江東,召到京城,以絕後患。這個事被孫策得知,於是一怒之下殺死了許貢。
孫策或許什麼都好,就是唯獨太殘暴,說殺人就殺人,這也引起了江東其他一些勢力的不滿。許貢的三個殺手,為主報仇,於是趁著孫策外出,勢單力薄,實施了行刺計劃。
三名刺客,圍住孫策砍殺,小霸王終究是小霸王,以一敵三,三刺客雖然沒能殺死孫策,卻將孫策刺成了重傷。隨後,命在旦夕的孫策,急召張昭、孫權等人安排託孤大事。
孫策臨死前遺命,當眾傳位於弟弟孫權。
其三,有沒有可能是孫權安排的刺殺?孫策死時,孫權不過十八九歲。十八九歲的孩子,你不妨試想一下,還沒有成熟到 有狠心殺死親哥哥的地步,十幾歲的孩子還沒有那麼壞,更何況孫策和孫權感情一直很好,大哥對這個小自己六七歲的弟弟孫權也愛護有加。
假設孫權暗殺了孫策,那麼繼位的,也不一定是他。因為孫策有兒子孫紹,孫策還有個三弟,都是可以繼位的。你試想一下:如果孫策不明不白的死了,被刺客殺死在當場,沒來得及立接班人,這樣反而對孫權更不利。
若按照孫策死,點名傳位於孫權,孫權順利接位,反而對孫權更有利。至少沒人跟他爭位了。
綜上:孫權不可能暗殺哥哥孫策。再說了,人家兄弟感情自小很好,孫權又只是個十八九歲的孩子,不要以邪惡的想法看待一個孩子。
【撰文:峰子哥;點關注 趣史隨時看!】
-
7 # 君山話史
這個說法搞笑了。
孫策是被前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刺殺,傷重而亡。
公元195年,孫策進攻吳郡,吳郡太守許貢兵敗,逃往投奔大山賊嚴白虎。後來,孫策打敗嚴白虎,對許貢網開一面,沒有殺他。許貢不點不識好歹,竟偷偷給朝廷上了一道密奏,稱孫策乃是一代梟雄,必須儘早剷除。
密奏不密,既沒有交到曹操手中,也沒交到皇帝手中,被孫策截獲。孫策大怒,絞死許貢。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許貢生前豢養許多門客與死士,他死後,這些門客流落各地,處心積慮要為主子報仇。
機會終於來了。
公元200年,孫策大軍進抵丹徒,糧食耗盡,不得不就地休整。精力充沛的孫策閒來無事,便外出打獵。豈料他早被許貢的門客們盯上了。當他追逐獵物時,埋伏在樹叢中的三名死士,三把弓射出致命的箭。其中一枝利箭正中孫策的臉頰。孫策翻身落馬,臉上血流如注。許貢的三個門客衝了出來,手持利刃,正欲結果孫策的性命時,被孫策的隨騎趕到,一陣亂箭射死。
孫策的傷很重,但並未無藥可救。
大夫小心翼翼地拔出箭鏃,清洗傷口。他囑咐說,只需好好調養,不要生氣發怒,靜臥三四個月,便可痊癒。換作是別人,定有康復的機會,可是孫策卻沒能活下來。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沒錯,他各方面都十分完美。他是天生的王者,有非凡的統御力,膽力絕倫,慷慨大度,連他的敵人也不能不稱讚其胸襟。他的事業順風順水,他娶了天下最美的女人之一,一切都那麼完美,似乎上蒼對他眷顧有加。
完美主義者註定是悲劇性的人物。
因為人生註定是不完美的。
孫策躺在病榻上,手持一面銅鏡,他看到自己受傷後醜陋的面孔,大叫一聲,把銅鏡扔在地上,喃喃自語道:“我現在這個樣子,怎麼能建功立業!”人生的許多事是不可逆的,一張俊美的臉龐毀了,就永遠變得醜陋無比。如果他不敢以醜陋的面孔示人,那麼征服天下又有什麼意義?一念及此,他怒火攻心,這一怒,傷口復發,神仙難救。
這天夜裡,孫策溘然長逝。
自從春秋戰國始,吳越便有復仇的文化傳統。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別看許貢是個不起眼的人物,他作為吳郡太守,能被大山賊嚴白虎收留,說明他頗有江湖義氣,所以有人死心踏地跟著他,甚至為他復仇,這都是吳越文化薰陶的結果。不能認為孫權是最大得益者,便懷疑他害死哥哥,沒這回事。
-
8 # 醉愛侃足球
孫權不可能派人暗殺孫策,孫策死的時候26歲,孫權才多大呢?17歲!江東局勢未穩,孫權一個17歲的未成年找人刺殺自己打天下的哥哥,那也不是明智之舉。筆者認為孫策的死問題還是出在他自己身上。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這樣評價孫策: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也就是說,江東的基業大多都是孫策打下來的。毫無疑問,孫策是一個大英雄,“小霸王”的稱號絕非浪得虛名。但是孫策也有三個致命的毛病,那就是愛殺人和太愛面子還疏於防備。
據《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記載,對此曹操的謀士郭嘉就早有預言,他說:
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事實也正如郭嘉所料,孫策就是死在了三個門客手上。
孫策本來是一個偏向於武將的人物,但是他也想做一個文韜武略的英雄,所以孫策想學文化知識。
當時江東有一個名叫高岱的隱士,聽說他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孫策就想請教他關於《左傳》的一些事情,孫策太愛面子,不喜歡別人說話的時候壓制他,認為高岱太過於傲慢,瞧不起自己,所以把高岱給關了起來。
高岱的名望確實挺高,被孫策關押以後,很多士大夫和文化名人都為他求情。孫策一看這麼多人都幫高岱說話,越想越氣直接下令把他給殺了。
如果說殺高岱不足以影響孫策,那麼殺許貢則是要了他的命。許貢本來是吳郡太守,他認為孫策野心太大,就向朝廷(其實就是曹操)打小報告,說應該把他關起來。
孫策哪裡受得了別人背後有人捅他刀子?所以直接把許貢給殺了。許貢也算是當時江東的名門望族,他生前喜歡養一些門客。其中有三個門客堪稱許貢的死士,他們感念許貢恩德,想方設法的想要刺殺孫策給故主報仇。
孫策這個人呢,不僅愛面子,愛殺人,他還喜歡一個人出去打獵,在野外獨自思考人生。許貢死士終於找到機會並用暗箭刺傷了孫策,好在孫策的侍衛及時趕到救下了他。
孫策的傷雖然有點重,但還不致命,他只需要靜養一段時間就可以痊癒。可問題是孫策臉上有很大的傷疤,大夫給他貼的膏藥在臉上實在太難看。
孫策本來是個美男子,每當照鏡子就看到自己的臉,就氣的死去活來。
據《三國志》記載,孫策受傷後曾說:“面如此,尚可復建功立事乎?”看到沒有?孫策的臉被毀容了,他竟然會想到影響自己建功立業。最終孫策因常常動怒,傷口破裂流血不止而亡。
綜上所述,孫策之死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他愛殺人,殺人導致對方的門客前來複仇。而孫策自己又喜歡獨自打獵思考人生,這些規律性的習慣讓復仇者找到了機會。
樹敵太多,自己又不多加防備,就算不死在許貢的門客手上,以後也很可能死於其他復仇者之手。曹操和劉備如果發現了孫策的這個習慣,要安排人刺殺孫策也是易如反掌。
且不說17歲的孫權是否有膽量刺殺孫策,以孫權的智慧,他還不至於蠢到刺殺自己挑大樑的哥哥,因為一旦控制不住江東的局面,孫氏家族很可能會被滅門,所以我認為孫策之死還是他自己的原因。
-
9 # 史學達人
陳壽在《三國志》裡說孫策是被許貢的門客所傷的,但是,傷孫策的的門客,並不是許貢派去的,因為那時候的許貢早已入土為安了。
這說明這三個傷孫策的人,要麼是和許貢的關係十分的鐵,他們氣不過孫策害了他們的主人,然後自發組織去殺孫策,然後為許貢報仇的。要麼是孫策的敵人派去,刺殺孫策的。
當然了孫策的敵人有很多,到底是誰,非好置孫策於死地,這個我們就不好猜測了。但是,被大家公認最多的說法是,孫策有可能是被郭嘉或者是孫權害死的。
這種說法,經過推測也是靠不住的。
我們先說郭嘉,郭嘉不可能派刺客殺孫策,因為當時曹操正和袁紹打官渡之戰呢。作為曹操謀士的郭嘉,之所以會說孫策比較輕佻,他早晚會死於小人之手。只是根據孫策性格的一種猜測,他有可能是這種死法。
重要的是當時,郭嘉之所以說這種話,其實就是為了安撫曹操,以及曹操大軍的軍心。畢竟曹操應付一個袁紹已經很吃力了。萬一,孫策來偷襲曹操,曹操肯定必亡。這就是曹操最為擔心的事情。
郭嘉這樣說,只是給曹操吃定心丸,讓他專心致志的對付袁紹,其它的都不要想。
沒想到郭嘉的這一說法,正好驗證了孫策的死法,他也就揹負上了謀殺孫策的罪名。
《三國志》上的記錄,孫策當時傷的並不重,根本沒有性命之憂。他被手下救回家之後,在安心養傷的時候,大夫也說過,只要孫策休養一些時間,肯定會痊癒的。
後來之所以導致孫策的死,是因為他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容貌被毀了。
他覺得大丈夫建功立業,連自己的容貌都保不住,還談什麼開疆拓土的事情呢。這樣的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結果他一生氣,血管爆破,然後導致流血不止而死亡。
若是這件事真的是郭嘉派刺客謀殺孫策的話,他肯定會派一些高手的。就是那種能一刀斃命的,很顯然傷孫策的這三個刺客很業餘。沒有人會找這種水平的刺客來殺人的。
我們再說孫權,當時的孫權才十九歲,天下也正是大亂的時候。
孫權在這個節骨點殺了孫策,對他沒有任何好處,相反,有可能會導致他們東吳的滅亡。
畢竟當時的孫權還很嫩,他若是貿然殺了孫策,他能不能鎮的住,手下的那一幫臣子還不好說。
更何況當時的東吳,不僅有內憂也有外患。在那種情況下,若是沒有核心團隊的擁護是站不住腳的。
當然了最終要的是,若是孫權派人殺孫策風險太大了。當時孫權這樣做就等同於以卵擊石,太得不償失了。
通過後來,孫策非要把王位傳給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也可以看出,孫權不可能派人刺殺孫策。相反,他們兄弟兩人的關係還很鐵。
孫權繼承了孫策的位置之後,正是周瑜帶頭擁護,才讓孫權有了一定的威望的。周瑜那也是人傑,孫策的死,若是和孫權有關的話,他還有可能帶頭擁護孫權嗎?
所以說說孫策是孫權害的,也是靠不住的。
-
10 # 喜怒無償
孫策不是孫權殺的。孫策是遇刺後不治身亡。很可能是曹操派人幹掉孫策的。
當世號稱小霸王。遇刺記載。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注引《江表傳》中也有一些細節描寫:“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問:‘爾等何人?’答雲:‘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因射一人,應弦而倒。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後騎尋至,皆刺殺之。”
孫權是孫策的親弟弟。當時也就17、8歲樣子。孫策中箭不治親自傳位於孫權。孫策遇刺很是蹊蹺,最大懷疑物件是曹操。據《三國志•郭嘉傳》記載,“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如果孫策襲取了許都,那麼對曹操來說,滅亡已是近在眼前。但是孫策卻在這個關頭,遇刺身亡,這也不得不讓人生疑。而仔細分析當時情況來看,曹操初聞孫策舉動之時,感到非常憂慮,郭嘉對曹操說了勸慰的話。《三國志•郭嘉傳》載,郭嘉對曹操表示:“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郭嘉暗示過曹操。曹操必然心動。曹操一代梟雄,戰略家。不知其中玄機,何況曹操信任奉孝。當世也只有此人配的上曹操出手。也許郭嘉已成竹在胸。孫策必死於匹夫之手。
-
11 # 婁南散客
說孫策是孫權殺的,那不太現實,孫權當時沒有這種實力,也沒必要承擔這種風險 ,但如果說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卻是很有可能的。
孫策很厲害,也很威風,這是我們都認可的。在父親死後,短短几年橫掃江東,打下了一片大大的基業,看上去風光無限。但仔細想想,這麼短的時間內就逼得這些江東士族臣服,用的是什麼方法呢?無外乎殺戮。
雖然孫策在江東殺伐果決,但由於殺戮過多,樹敵太多,江東士族對孫策只不過面服心不服。而且孫策野心太大,江東基業還沒鞏固,又想著北伐中原,更引起本地士族不滿。畢竟,本來江東是他們的地盤,孫策帶了一幫淮南人打過來,已經搶了他們很多權力。現在還要讓他們去給孫策打仗,對他們來沒有利益只有風險,他們自然怨恨孫策。
江東士族們武力不怎麼樣,但腦子還是很活絡的。正面打不過孫策集團,那麼換種方式,讓他換個溫和點的領袖就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至於選擇誰,非孫權莫屬。孫紹作為孫策的兒子,雖然年幼,但肯定被周瑜為代表的淮南勢力控制,而且統治能力成謎,可能會引發江東動亂,也不符合世家大族的利益。而孫策的三弟孫翊性情太像孫策,繼位以後很可能延續孫策的做法,更不受他們歡迎了。只有孫權,雖然年紀輕輕但已經展現了出眾的能力,讓人相信他能應對孫策死後的亂局,更重要的他早早的開始與江東士族們接觸,和大族出身的朱然等人都是同窗好友。
而事實也是如此,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廬江太守李術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廬陵太守孫輔、孫暠企圖奪權,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我們可以看出孫策的淮南舊部,孫家宗室,山越民族都有反叛孫權的動作,而被孫家殺得人頭滾滾江東大族不但沒有造反,反而支援孫權,成為他的依靠力量。這讓人很難相信,他們之間沒有一些約定和默契。
總的來說,孫策絕不會是孫權親手派人所殺,他也必要如此。但孫權這個人重權力而輕親情,對於孫策的兒子百般打壓,連個王爺都不給。為了權力,連自己的長子都能下手,更何況兄弟了。如果說孫策真的是死於江東士族的陰謀,那很難說不是得到了孫權的預設甚至推波助瀾。
-
12 # 龍舞
孫策繼承父業以後提著三尺之劍殺遍江東,建立了江東政權,這種掠奪式的進攻激怒了江東士族豪強,結果孫策被江東大族許貢的門客暗殺,關於孫策之死牽扯到一個人郭嘉,郭嘉準確的預測到了孫策會被暗殺,被很多人封神為三國第一謀士,神運算元等,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孫策死前所做的事就會發現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曹操當時正準備跟袁紹開戰,兗州中原腹地四面受敵,所以曹操在和袁紹大戰之前必須解除後顧之憂,向東進攻徐州把劉備趕跑,南征張繡使其投降,西面派遣鍾瑤進入關中安撫當地軍閥豪強,西北佔領河內,最讓曹操頭疼的就是東南方的孫策,論打仗曹操真不見得能打過,而且江東地勢複雜進攻起來耗時費力,曹操對付孫策的方案不多,最省事最能見效果的就是聯絡當地不服孫策統治計程車族豪強讓其內部叛亂,阻撓孫策趁機襲擊許昌,許貢就是曹操聯絡的物件之一,誰知許貢通敵曹操的事被孫策知道,許貢也就成為刀下鬼,而孫策又被許貢門客所殺。
我們有理由懷疑這幕後主使就是曹操和郭嘉,這也就解釋通了為什麼郭嘉能準確預測到孫策會被暗殺,曹操也就順利北上與袁紹大戰。孫策之死說到底就是沒有處理好與當地士族豪強的關係,孫權繼任後改變了孫策的強勢鎮壓政策,改為主動安撫當地士族豪強,對於那些實在安撫不下來的才考慮軍事行動,江東政權這才逐漸穩定下來。
-
13 # 豹眼看歷史
最近我在寫作《史上男女那點事兒—江南大小喬》,有感於英雄早逝,美人命薄,對孫策之死特別關注。為此,查閱了相關的歷史資料,對題主這個問題,做一個粗糙的回答,以期與友友們交流。
根據我的理解,我認為對於歷史資料需要自己再思考、再感悟,但不必過於解讀。對於孫策之死,史料記載的已經非常清楚,與孫權沒有任何關係。
01
據《江表傳》記載:
原吳郡太守許貢上表漢獻帝,說孫策驍勇善戰,如果放任其發展,勢力會逐步擴大,將來不好約束。應該召其回京師,限制使用,免生後患。
此表被孫策驛吏截獲,孫策便招來許貢對質。許貢否認此事,於是孫策下令將其絞殺。
許貢的門客為了替他報仇,就潛藏下來,伺機刺殺孫策。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在丹徒山中打獵。他騎著一匹精駿寶馬賓士在前,扈從騎兵被遠遠甩在後面。忽然間遇到三人,孫策詢問之際,一人突放冷箭,孫策猝不及防,被射中面頰。
孫策的扈從趕來,一起誅殺了刺客,將孫策搶救回營。
由於傷勢過重,孫策不治身亡。
02
孫策被刺身亡,絕非偶然。
孫策喜歡單身出行,從不設防。
當時,曹操與袁紹對峙官渡,孫策欲趁機渡江北上,襲取許都。曹操的將士們聽到這一訊息,都十分驚恐。
謀士郭嘉卻說:“孫策這人做事輕率魯莽,自恃武力而不做近身防備。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江東豪傑,尋找他復仇的人不在少數。他雖擁兵百萬,但如果有刺客襲擊,他就只不過是一人之敵而已。“
而且郭嘉斷言,孫策必死於刺客之手。
誠如郭嘉所料,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許貢原為吳郡都尉,盛憲因病離任後接任吳郡太守。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脫離袁術,自己經略江東。先滅掉了揚州刺史劉繇,後平定丹陽郡、吳郡。吳郡太守許貢被孫策擊敗後投奔了山賊嚴白虎。
許貢失勢後,積極尋找機會欲奪回吳郡。於是上表許都,建議朝廷召回孫策。不料為孫策得知被誅殺。
許貢門客得到機會,刺死孫策,替許貢報了仇。
如許貢之人不在少數。
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
孫策自恃驍勇,東征西討,殺戮過重,不施仁德懷柔,導致江東豪強世族和原有官僚故吏強烈反感,尋機復仇的大有人在。
加之,疏於防範,遇刺身亡,並非偶然。不死於許貢門客之手,也會死於其他人之手。郭嘉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預言,絕非天神大仙,是基於江東混亂局勢及孫策的行事方式得出的判斷。是在情理之中。
03
孫策中箭後,自知不久於人世。便找來張昭等人,託以後事。
《張昭傳》記載:孫策擔心孫權不能勝任,把孫權託付給張昭,說“如果孫權不能勝任,請先生取代他的位置。在實在無法保守住江東的時候,先生您才可以漫步返回江北,無需掛牽。”
此時,張昭等人屬意孫策三弟孫翊,希望由他繼承孫策的職位。
但孫策還是力排眾議,叫來孫權,親自給他配上印綬,並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縱橫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此時孫權年僅一十九歲。
04
從上面介紹的情況來看,孫權不可能參與謀殺孫策,其理由有二:
其一,江東局勢並不平穩,豪強故吏雖一時屈從於孫氏集團的淫威,表面順服,其實暗流洶湧,伺機報復。孫策被刺身亡,就是例證。
在這種情勢下,如果作為統帥的“小霸王”孫策被殺,對於孫氏集團的利益十分不利,孫權不敢貿然做此下策之事。
其二,只有孫策一人看好孫權,其他眾人並不支援他。
孫策認為孫權的長處在於舉賢任能,能使其各盡其心,這理應得到眾人的支援才是。而恰恰相反,張昭等人並不看好孫權,而是看好其三弟孫翊。
在之後的重大問題上,就足以證明,張昭等人依然沒有堅決的站在孫權一邊。
曹操攻佔鄴城之後,逼迫孫權把兒子送到許都作為人質。孫權本意不想如此,但得不到有力的支援。只有周瑜堅定地支援孫權不要送人質到許都,以免受制於人。
赤壁大戰之前,張昭等人力主求和,只有孫權、魯肅力主對抗。
從此看來,孫權在孫策死前死後都不能有絕對的能力,擺平孫氏原有的部將和臣屬。
外部局勢險惡,內部得不到支援,孫權有再大的慾望也不敢去謀害其兄孫策。
否則,不僅自己不能上位,而且還可能導致孫氏集團既得利益的喪失。
”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這種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是孫權所為,必將導致孫氏集團內訌。即便孫權有天大的本事,恐怕也無法避免孫氏覆滅的命運。
堅定支援孫權的就一個周瑜,而這個周瑜恰恰是孫策的鐵哥們。周瑜忠誠的是孫氏集團,而非孫權一人。如果孫權有非分之想,恐怕第一個饒不了他的就是周瑜。
無論如何,孫權不敢把寶押在孫策的老基友周瑜身上。
總而言之,孫權不可能參與謀殺孫策,這件事不必過於解讀。
回覆列表
謝邀。孫策決不會是孫權找人暗殺的。第一點,孫策的死,是江東集團巨大的損失。沒有人能夠替代能征善戰的孫策。孫策死後,江東集團由對外擴張轉變成以防守為主。第二點,孫策死後不一定由孫權繼位。可選的還有,孫策三弟孫翊等。第三點,此時孫權剛剛十八歲,沒有到陰謀的時候。第四點,孫權是孫策指定的繼承人,兄弟感情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