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森林鹿
-
2 # 高鳴點評性格
中華文化必須從本源認識才有正確答案,文化一詞誕生於孔子時代。是孔子給易經下的定義,孔子在易傳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傳是文化,這是當下大多數人不知道的。很多人更想用西方哲學說法,說易經是哲學。這樣似乎是為了抬高易經,其實,反而是貶低。易經是文化,才能真正反映易經本義。聖人作易引導人們向自然學習,地球養育萬物及人類是厚德載物為文,人們學習地球厚德載物就是化。這個文化遠超西方哲學內涵,中華文化破譯了大自然秩序。地球歷經幾十億年進化,萬物及人類都統一在宇宙自然秩序井然之中。人類只有學習自然秩序,才能建立良好的國家秩序乃至國際新秩序。中華文化易經是世界文明軸心文化,全人類要覺悟到學習大自然秩序,人類才能進入大文明時代。
-
3 # 蒼耳子78413762
好大的問題。
中華文化的根是漢字。
其他包含了,思想類~道儒釋與諸子百家,還有現代的社會理論哲學。文學類~詩詞賦,小說,現代文學,繪畫,書法等也應在此。民俗類~戲曲,節日,祭祀,曲藝等等。另類~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這些派生的文化。神話傳說~這類故事很多了不多述。
中華文化歷史太長,內容極豐富,但根只有漢字這一種。
對於這種包羅永珍的大概念片語,提供一種切入理解方法,拆零再組合大法。
“中華文化”可以先拆成兩個詞,“中華”“文化”。這兩個詞是有偏重的,後者是主體,前者用來修飾限制後者。再把兩個詞拆成四個字,每個字都有它獨立的意義。漢字就是這麼奇妙。
先說“文化”的“文”。
“文”字最早的本義,近似後來分化新創的另一個漢字“紋”。後來這個字概念外延開始擴大,指的是“表象、形式”,相對概念是“質”即“內容”。孔子語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文”一般理解為“表達手段”。主體之外的人,能看到、能理解的關於主體的一切,都可以稱為主體的“文”。你是中國人,你的膚色長相、說話寫字、吃飯喝茶、舞龍武術,都是作為中國人的“文”。
然後說“化”。這個字的本義是一個動詞,“變化”,概念稍延展一些,是“甲改變乙”。它往前靠上“文”,成了“文”的尾巴,那麼就是“文改變OOO”的意思。
在古代中國的語境下,“文化”作為動詞片語,意為“文改變(/教育/提升/影響/塑造)無‘文’的野蠻”,作為一個名詞,則是指這種行為的結果。透過“和平崛起(呵呵)”,老祖宗把周邊的大片地區人民,變得表面上與核心部族的人越來越相似了。
再來說“中華”,這個詞現在的意思似乎不用解釋。拆開來講,“中”是象形字,至今本義都沒變過,或可延伸理解為“先民質樸的主觀本位意識”。“華”的本義是花朵,植物上自然生長出的最美豔奪目的部分。“中華”聯用,想表達的其實就是“看自己美得象一朵花似的”o(*≧▽≦)ツ
這個邏輯是通順的,因為我們看自己很美好,所以要用這樣的美好去“感化”別人(=不夠美好的人)。當然,這是此四字比較古早的本義,組合起來的時候已經很晚近了,已經沒有最初那種盲目天真的自信。但這其中蘊含的褒義自傲,今人每每口吐“中華文化”一詞的時候,還是能從中聽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