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作者是誰?
42
回覆列表
  • 1 # 作家恩出

    關於《易經》成書於何時,現在學者普遍認為:東漢.班固在《漢書》中提出的“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是形成的時間。它的意思是說:《易經》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些判斷,應該在西周時期成書,還有人認為是在戰國晚期。近代大多數學者認為,《周易》的卦爻辭基本內容是取材自西周初期或前期,因為所提到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時間上都不晚於西周初期,因而成書也應該不晚於西周。

  • 2 # 有話少說

    通行本《易經》,包括託名周文王《易經》與託名孔子《易傳》兩部分,稱之《周易》。各出版社大多以《周易》之名出版。

    《易經》與《易傳》成書時是各自獨立的。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西漢帛書《周易》與《易傳》就是各自獨立的。不僅如此,帛書《周易》與《易傳》與通行本都大不相同。

    上博館楚簡,阜陽漢簡,兩個《周易》儘管殘缺,但各不相同,也不同於通行本。且無《易傳》。

    這說明,西漢時,《易經》與《易傳》是分離的。《易經》與《易傳》合為一書,在西漢之後。

    通行本《易經》,卦辭爻辭,誰寫的?《易傳》的說法,“《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並沒確定是周文王。且卦辭爻辭多有文王之後之事。於是有人猜測,周文王卦辭,周公作爻辭。然而,僅僅是猜測而已。

    《尚書洪範》,據說是武王克紂後,箕子獻給武王的九條治國大策,其中一條“擇建卜筮人,乃命卜筮”。卜筮,龜卜,筮佔。《易經》為筮佔。

    即,筮佔之事,有專職官員負責,不需周文王、周公親自操作。故,《易經》既不是周文王也不是周公所作,而是專職人員之作,且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考古發現多個不同內容的《周易》,足以證明,《周易》,出自卜筮官員,逐漸成書。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成書於西漢之後。

  • 3 # 大道人家

    這個問題問得好!《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和“中華文化之根”。我們在發揚光大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就不能不知道《易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

    《易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東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漢族,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在《漢書,藝文志》中這樣記載:“易道深也,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句話基本說清楚了《易經》的作者和成書過程。

    “人更三聖”是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大聖人。從文獻記載看,伏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王,是百王之先、“三皇五帝”之首,是公認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他創立了先天八卦易,奠定了中華文化不同於其他文化的基因和根本。伏羲時代,還沒有文字,所以先天八卦易,只是符號系統,是“無字天書”。

    後來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152~前1056,季歷之子,西周奠基人),被紂王囚禁在羑里(youli,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北4.5公里),百無聊賴之際,“演八卦”,給“無字天書”的每個卦起了名,寫了卦辭和爻辭。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就是周文王姬昌寫的。從書中涉及到姬昌去世後的歷史事件看,姬昌沒有完全寫完爻辭。學術界認為是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周公旦寫完爻辭的。

    到了春秋戰國,生產力空前發展,社會財富增加,諸侯矛盾空前加劇,群雄爭霸,戰亂頻發,民不聊生,急需有先進的思想文化引領發展,在這個大背景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大繁榮盛況,湧現出一大批思想巨匠,最具代表性的有孔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管子、孫子等世界級思想大師。其中對《易經》貢獻最大的是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讀《易》,韋編三絕。”“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說卦,文言”。總共是10篇解易文章,它就是《易傳》,被稱為“十翼”,意思是說《易傳》為易經插上了展翅高飛的翅膀。從文獻記載和《易傳》的內容看,《繫辭上下傳》、《卦序傳》、《雜卦傳》,應當是孔子的弟子所作。

    在《周易》之前,還有《連山易》和《歸藏易》兩本書,這就是“易有三易”之說。《連山易》屬炎帝一脈,《歸藏易》屬黃帝一脈。這兩本書均已失傳。

    “世歷三古”,《易經》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上古指的是伏羲生活的時代,中古是指夏、商、西周時代,近古是指春秋戰國時代。

    《易經》從“無字天書”到傳承、應用、發展到相對成熟,歷時至少在四千年以上。參與頂級人物之多、時間跨度之長、探索問題之深、影響後世之大,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堪稱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蹟。

  • 4 # 無情一一

    上古時期,伏羲作掛,共三部,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以艮掛為首,歸藏以坤掛為首,己失傳。周易為周文王囚羑里作掛以乾為首,春秋時孔子作釋,所以有《文王作掛孔子成書》之說。《萬法歸宗》,邪書一套。

  • 5 # 羿樵解天書

    《易經》是歷來被稱作卜筮書,卜筮最早在殷周時期的國家政治生活中居於非常崇高的地位。

    具有關文獻記載,但是處理國家大事,即使國君和卿大夫都同意,卜筮的結果說不該就要取消。反之,如卜筮的結果說某事該做,即使公卿大夫卜筮結果執行活中的作用,使卜筮者享有崇高的地位。

    從事卜筮的神職人後來也往往是公卿宰相之類是從春秋戰國時代起,理性思潮興起,傳統的神學一步步破步步降低。秦漢以後,公卿將相就不再從事卜筮,而從事卜筮漸降低,有的甚至流落民間科學的發展,就出現許多用自然科學知識進行占卜的專職人影、候鐘律,權土炭等等。他們和原來的卜筮職業者爭地位。

    召來各種占卜專家,以求選個好日子,但眾說紛紜,最後還是五行家為準。這件事也說明《易經》占筮,即在占卜領域,也不再下令,占卜職業者的官職,不得超過司膳寺諸署令。

    司膳寺不署令更是官低職微,大約最多不過相當於今天一個處長。宋明還都配備一名專職占卜者,但“有職無祿”,事實上,和民間樣。上述事實說明,封國家越來越不把占卜當作一回事了殷周時代居於崇高地位的龜卜,漢唐以後就完全失傳了。《易經》適應時代的變化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方向子及其以前,稱做學問的有六種,叫做“六藝”。六藝不包括《易經》不是一種學問,無法用它來教人。

    《易經》書中透露出來零碎碎的、有關各種知識的隻言片語。在《易傳》中,講了一在《易經》中,連這完整世界觀也沒有。因為它的目的是佔識,也不以記載知識為目的的發展,大約從春秋時代起,就提出“《易》不可以佔險年)的思想。當時的易學家,主要用《易》來借題發揮,作為的理論依據。戰國時代,荀子更進一步提出:“善《易》者不略。

    依荀子的說法,用《易》進行占筮的,都是些不善為學家。正是在這樣的形勢,逐步產生了《易傳》,把《易》哲學書一時期大約是《易》由專門的筮書到主要作為哲學書的轉變時,才不燒《周易》,認為它是一本卜筮書把《周易》作為講天人之道的書,並且由於它講得好,講得集都援引《周易》的道理,《管子》、《呂氏春秋》,《莊子》、《荀周易》有所介紹或闡述,或者是借用《周易》來講述他們自己由於《周易》已被先進的思想家們當成講天人之道的哲學書,且《易傳》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學說,這就可以當做知識用以教授學生了。

    所以漢初年,《周易》就被國家列入學官,置博士,教授學生用一番道理去解釋《易經》,《易傳》已經開了一個頭。漢代學者雖然把《周易》尊為經,認為《易傳》是孔子所作。但在當時,被尊為經的還只是五經或六孔子的作品,如《論語》,雖認為很重要,但還不算經。因此,漢代初年,人約也未把《易傳》看做經,所以他們才模仿《易傳》,開始註釋《易經》。

    漢代易學家中,象數派居多數。留傳至今的易學著作,有《易緯》七部,有《京房易傳》、《焦氏易林》等。魏晉時代,由於義理派興起,幾百年中,漢代的易學著作幾乎喪失殆盡。到唐代,李鼎祚彙集了他能見到的漢代易學材料,才使瀕於絕的漢代易學得以一脈綿延,清代,漢學家更大規模地蒐集漢代的易學材料從他們的著作中;使我們得窺漢代易學的只鱗片爪漢代易學影響較大的思想,是卦氣說,以及與之相伴或由它派生的納甲、爻辰等說法。漢代煉丹術興起,煉丹方士借用當時的易學理論,去說明丹藥的化合過程,這就是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

    現代不少人說這是一部內丹書,其實只是在唐代以後,當內丹術興起的時候,道教才把它當作內丹書。

    說它一開始就是內丹書,不符合歷史事實漢代從劉歆開始,把曆法資料和易數相比較,認為曆法資料都是從易數推出來的。劉歆和在他之前作卦氣說的孟喜,可說是“科學易”的創始人。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繼承劉歆的作法,把歷數和易數相附會。他們都遭到後來天文學界的嚴正批評《周易》在漢代就成了五經之首,所以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儒經是《春秋》。

    漢代講天人感應,《春秋·公羊傳》是天人感應的經典魏晉玄學興起,《周易》為“三玄”之一。然而由於王弼以老解易,所以玄學的實質乃是魏晉人所理解的老莊思想唐代在思想上多繼承玄學,在易學上無大創造。宋代理學興起,理學家們又以理學解易。其中最著名的是《周易程氏傳》和朱熹的《周易本義》。

    這些著作後來都被作為標準教材,供士人們閱讀、學習,並以此應科舉、求官做北宋時代,出現了《河圖》,《洛書》,《先天圖》等等,作者們說是上天所賜聖人所作,他們只是發現了這長期失傳的秘密。從此以後,作圖風起,明代以後的易學著作,幾乎是無圖不成書唐宋以後,《周易》的流傳更加廣泛,不僅儒家的著作幾乎沒有不談《周易》的,《易傳》中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成了理家的口頭禪,道教、佛教也廣泛利用易學理論來闡述他們的教義清朝人編《四庫全書》時,對以前易學的發展做了總結,他們說:“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最流行什麼樣的手串?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