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冀農

    在北京玩古玩幾十年,還沒有遇到那個敗家子把祖傳寶物便宜出手的,就是家裡東西多,也都是工薪層不可及的的價格出手。帝王級古玉太少,比官窯瓷器少的多,世界級大博物館都不多,能擁有寶物的後代人家智商就不用操心了。

  • 2 # 黃超華

    如果證實我的後代不喜歡古玉,首先以多年收藏的經驗,挑選有突出時代人物、有歷史價值、優質玉材的文物捐贈博物館,但這是一廂情願的事,三年前我曾去信國家文物局,信件回覆是國家下放把捐贈文物自行選到心儀博物館,兩年過去了!怎樣才可以延續8200年大中華玉文化的傳承留給子孫!

    如下有代表國家的“魏、燕”戰國七雄;新朝王莽貨幣“國寶金匱直萬、一刀平五千、大布黃千、貨布。”;用作占卜的“周易-文字項鍊”;兩漢時代的吉祥語:“大吉天喜”、“虎斧生威”、“宜子孫”、“長樂”、“宜”、“壽”等等給大家掌眼!

  • 3 # 玉見沈華

    每一個收藏愛好者都會面對的問題,《荀子·修身》裡就提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君子能夠控制對物品的需求,小人卻被物品所左右。

    我們要學會處理和放棄,學會斷舍離,不是什麼都不要,精品留幾件,不是要讓家中空空無一物。也不要一件不留,太過寂寥的空間,不太適合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我覺得應該留一部分,其他的可以處理。

    而是看清所需,只選最適合自己的,因為聰明的人只過1%的好生活。那1%,就是精緻生活。

  • 4 # 大頭9007

    這個問題很現實,我也愛好古玩,可孩子不喜歡,出手很難,變不了現,錢花了不少,已後給誰,沒傳承人,我要不在了,孩子可能要把它們當垃圾扔掉,難得糊塗吧。[捂臉]

  • 5 # 老柳86979436

    為什麼一些玩古玉的行家會撿漏呢?就是因為上輩人愛收芷而下輩人又不懂所以當拉圾處理。這就提醒老玩家在走以前一定要處理好自己的寶物,否則忙呼一生為他人做嫁衣。

  • 6 # 永恆之心蔡易言

    我年輕的時候也對這些古玩不感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現在已經體會到箇中樂趣,相信我兒子以後到了我這個年紀,一看老爸給他留了那麼多驚喜之物,那他對我的思念肯定也會再上一個臺階,中國人,隨著見識的增長,會更加對自己的文化擁有更多的認可,到了一定的年齡,一定的沉澱,逐漸會對這些物件產生不一樣的感情,所以不用擔心,他就算不喜歡,看到這些物件,經常跟他的兒子或者孫子拿著這些物件回憶你,已經足夠了!

  • 7 # 大玩家711

    這個問題我很堅定也明確,我活著我捐,我死後後代捐,因為我認為一我的收藏品不屬於個人而應歸國家,二我的收藏品大多高規格價值不菲,孩子壓不住有可能招致禍害。

  • 8 # 本昌談歷史

    如果你喜歡收藏玉,後代卻不喜歡,你收藏的玉該如何處理呢?

    我認為(1)你應該從玉的價值和將玉作為傳家寶的精神內涵,推心置腹的跟孩子交流,孩子是懂道理的,也會理解的。這樣孩子也會知道你藏玉的良苦用心,孩子也會逐漸愛上玉。(2),如果你收藏的玉很多,晚年了應該處理部分,留下少部分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作為傳家寶,孩子也肯定會象你一樣把玉傳給下一代的。

  • 9 # 謝亞鐵

    玉已成了華人精神靈魂的載體,是不以人的意志存在的,承認不承認都無關緊要…古玉今後如何我從不擔心,也從不用去想這些事…我爺爺也留下一些古玉,爸爸不怎樣感興趣,由叔父伯父處置,只要作傳家寶就行…後有提議分四份抽籤對應號碼分給兄弟自行保管處理…爸爸抽到一分大多“不漂亮”的,反正是祖傳的就行,一點意見也無…

    我最初對古玉興趣也不大,認為迷信成分過了…後來讀書多了一些,知道古玉里有很多不解之謎,便找了些書看,才感玉文化的博大且神秘…皇權為什麼要壟斷玉器?而百姓則“懷璧其罪”?這裡面一定有大學問…後又親眼兩次見玉器對人身的超想象補益而對玉器產生濃厚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後檢視祖傳使心靈得到了莫名震撼…決定終身愛玉敬玉和玉…一日不敬玉和玉則視為己過,玉之為神物古人當無妄語…

    與玉結良緣,心體光明,胸襟磊落,心境和悅,天大地大…玉大益於我不可言傳…有人認為,若乾隆不玩玉,他活不到89歲,當然,不玩玉活得比他長命的都有,但到皇上這地位的這般長命不多…我是自小見鄉間八九十歲老人手腕大多有玉鐲,世人說手腕有長壽穴最喜玉云云,然古籍中確有載“服玉(佩戴之謂也)者得玉壽”…老子曰“天乃道,道乃久”,玉完全可以是“乃久”的“道”中物,尊道者必壽…興隆窪出土的玉器已經八千歲了,這世間能玩於指掌之物歷八千歲還“健在”除玉以外恐無它物…這些事情對於玉或許還是小伎倆…

    中華民族有八千年以上的玉器史,古玉器經歷著我們無法想象的天災戰亂,不堪回首的民不聊生…但玉器在人們心中的那份神聖絲毫沒有減去,未來甚至更久遠的將來一樣且必定會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人傑所珍視珍重,併成為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

    言不足信,但觀如斯,爾往萬歲,爾來萬歲…

  • 10 # 翔勻1128

    高古玉收藏是收藏文化,每一件高古玉都承載著神玉、王玉文化。你一定要自己讀懂他,並將這文化內涵傳給後代,剩下的你就不用擔心了。

  • 11 # 玉在田

    這個問題提得好。關注者眾多。雖然自己離晚年還有好幾十年,但也可以提前考慮收藏處置問題。

    我們先來學習下歷史名人陳嘉庚是如何處置身後藏品的,再結合這一案例進行探討

    陳嘉庚是著名的華僑領袖,生於1874年,終於1961年,享年87歲。但早在1918年,即44歲時,人生剛剛過半,極有遠見的陳嘉庚先生就已決定,逝後不將財產遺留給兒孫。

    陳嘉庚於1956年9月倡辦廈門華僑博物館。1958年底建成,1959年5月正式開放。正式開放兩年之後,陳嘉庚就逝世了。也許他身後之物都有了寄託,沒了牽掛,才能安然離開吧。

    華僑博物館一樓是華僑歷史簡介館,二樓是祖國曆史文物陳列館,三樓的自然博物館,陳放著1000多件鳥獸、水產標本。三樓專題陳列館則放著陳嘉庚先生的諸多個人收藏,有商周時期的青銅,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瓷器,還有古代到近代的書畫。但遺憾的是沒有見到紅山玉器。

    今年我去博物館參觀時,深為陳嘉庚先生的精神所感動。以下附在陳嘉庚華僑博物館所拍照片:

    陳嘉庚先生的精神和處置方式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是他的一片公心,也是理性,正如現在提倡的“共享精神”。古玉等文物收藏品,不僅是個人的,更是屬於全社會的。所以處置方式一定要充分考慮社會性,像有些網友苦於後代不喜,出於一時氣憤說要砸掉,或者隨便送人,或者埋起來,這都是不合理的。我們可能不像陳嘉庚先生這麼有錢,但完全可以在他倡議建館的時候響應並捐款、捐物。

    其次,是他對藏品的感情。從歷史上看,相比古玉數千年的歷史,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最多隻是它的暫時保管者而已。而人與古玉長期相處中難免會有感情,正如唐伯虎一首詩所說:

    “我問你是誰,你原來是我。我本不認你,你卻要認我。噫,我卻少得你,你卻少不得我。你我百年後,有你沒有我!”

    為什麼“我”沒了,“你”還可以有呢?這是因為真正對“你”有感情的“我”,會趁自己還在的時候,給“你”找好歸宿,這樣就算“我”沒了,“你”還可以一代代的傳下去。但兒女會是它的合適歸宿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這無法強求。

    至此我們大概可以理解陳嘉庚先生的舉動的深意了,先是決定不留財產給兒孫,後是倡辦華僑博物館。

    那麼我們今後應該如何處置藏品?學習陳嘉庚精神,利用最新科技如區塊鏈、5G和人工智慧等等。

    第一步,給藏品建立“身份證”。當前區塊鏈技術成了熱點,它的重要特點是不可否認、不可篡改、不可消滅等等。完全可以將它這些特點與5G技術結合起來,用在藏品保護上。具體的說,就是對藏品“驗明正身”之後,用某種方式在藏品上植入晶片,此晶片加入區塊鏈,可以唯一識別,不可篡改,同時可以發射訊號,利用無處不在的5G隨時接入物聯網,隨時線上。利用GPS或北斗衛星可以隨時監控。

    第二步,利用人工智慧建立巨大的倉庫,以共享方式保管藏品。由於每件藏品都有唯一“身份證”,可以由機器人進行傳輸、打包和存放,絲毫不亂,效率非常高。而且節約家庭存放空間,免去保管的麻煩。藏品的入庫和出庫完全自動化,無需人工干涉。如下所示:

    第三步,利用區塊鏈、智慧合約對已經入庫的藏品進行線上處置。那時候處置已經極為方便,隨時可以掛出拍賣,或者附上一些條約轉贈給某些人或者機構。比如可以加上這些條件:“如有破譯這古玉上的文字的人,經過專家確認後,則可獲得此古玉十年保管權,但不得轉讓,十年後將其歸還XX博物館”,或者“將此玉無償贈於首次成功實現可控熱核聚變的個人或者團體,以資鼓勵”,或者“將此玉無償贈於第一個登上火星的華人,如其不接受,則將此玉拍賣後所得錢贈予他”,又或者“將此玉送往火星建立的第一家博物館,因為我覺得此玉雕刻的是火星人。運輸所需費用由當時拍賣我的所有其它藏品所得來支付,如有剩餘,全部捐獻此博物館。”

    總之,無論經過多久,只要人類文明還存在,區塊鏈上的智慧合約都會忠實的在你身後執行你生前的處置方案。

    綜上所述,我們對未來身後的藏品進行處置時,既要繼承前人精神,也要充分利用最新科技,切不可被當前紛亂的世事所迷惑,做出一些令人後悔的事情。

  • 12 # 萬裡渡江

    人到一定歲數,想想,人還真活不過古玉,收藏它,你只是一個匆匆過客,它對於你,外物而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收藏它給你帶來快樂就行了,捐給一個好的博物館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手中的東西良莠不齊,自己都搞不明白新老,誰又會要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鶴鳴雲衢的寓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