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人小哥
-
2 # 中上行
《易經》中的卦辭和爻辭。·可能的確出於周文王之手,後人有所·增加與改動,他的透露出的文風與《詩經》有相同的氣質。不同的是《周易》爻辭反映的多為政治,軍事,人的經歷,管理,事物發展的方面的東西,他所涉及到的方面,基本上是一語道破其關建,特別在建國,強國,用兵,宮庭政治,用人,等方面沒有實際的經歷不可能寫得出來,孔子之以完全看不懂《周易》,因為他不是王,沒有王的心態,周文王所囚剛好又有時間觀察,體驗自然,這種經歷也是孔子沒有的。《周易》可能確為周文王原創。至少作者是某王室,或王身邊的人。絕非孔子所作。
-
3 # 四一翁
我很奇怪有人會提這個問題,大家都渾渾噩噩的,你非要揭露這“皇帝的新裝”。學者看到這個問題都繞著走,因為他們弄不懂,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清未有幾個學者做了研究,但人們都不願相信,因為二千年來絕大多數學者都研究不了這卦辭爻辭的由來,卻都寫了汗牛充棟的文章,如果你說他們的研究都是沒有了卦辭爻辭這個基礎而成了“空中樓閣”,這是多麼令人尷尬的事。
要細說這卦辭爻辭的由來,肯定要寫一篇長篇大論來,用回答問題的方式來寫就有點倉促了。下面從二個層次回答這個問題,一是卦辭和爻辭都是從卦象得來;二是卦辭描述的是該卦靜態時的象,爻辭是描述該卦每個爻動時的象。
卦辭是聖人作的,聖人又是怎麼作的呢?就是要看卦象,一切卦辭、爻辭都是從卦象中得來的,“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這裡的“系”是動詞,把“辭”“系”在卦下面,起卦的目的是在觀卦象,聖人說的非常清楚,看卦象才能知道是兇是吉,看象才知道寫出關於兇吉的卦辭。現在我們舉例說明,從坤卦來看卦辭和爻辭是怎樣依象產生的。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這些就是坤卦的卦辭,“元亨”之元,始也,乾坤皆萬物資始。“利牝馬之貞”,坤為陰為順為牝馬;“君子有攸往”,即君子有所往有所不往,有所往時,先迷後得,下坤為迷,上卦坤為虛為無,從下至上,先坤迷,後無迷則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上坤後天卦位在西南,下坤為朋,坤眾也,三爻同陰,同類為黨為朋,故曰“西南得朋”;將坤上卦坤換成東北艮,成剝卦,上艮東北,上互坤為死為亡為失為喪,下坤為朋,故曰“東北喪朋”;“安貞吉”,貞,正也,安正,坤地本靜,不動則無迷得之亂,得喪之憂,故以靜為吉。
爻辭是描述爻動前後卦象之辭,大家可能不接受這一說法,請姑且聽之,這會撼動很多學者的學術基礎。還以坤卦為例,聽我一一分析這坤卦爻辭。
初六:履霜,堅冰至。坤之復,下震為履,上坤為霜;二至上大坤之象,坤為冰,大坤為堅冰,震為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坤之師,上坤為地故方故大,為道故直;二至四爻震為飛,二至五爻大震,數飛也,數飛為習,上卦坤為無為不,故“不習”;上卦坤為無上互坤為不,下互震伏巽為利,故曰“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坤之謙,上互震為口為含,上卦坤為文為章;或應當如講,震為王為從,坤為事;無成有終,“成”當為衍字,應為“無有終”,同帛書,下艮為終,上坤為無,故“無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坤之豫,下互艮為手為括,震為盛為囊,盛物之具也;尚秉和以坤虛為囊;上互坎為過為咎,下坤為無,故“無咎”,或以坎憂為“無咎”;上震為言為譽,下坤為無,故“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坤之比,比下坤為裳,下互坤為土為黃;坤為元為始,言吉者,卦有坎憂,易言吉常因卦中有憂悔之象。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坤之剝,剝上艮為龍為兵為戈故為戰,下坤為野;坤為水為血,伏乾為天為玄,坤為地為黃。
用六:利永貞。坤之乾,而乾乃元亨利貞,故“利永貞”。
回覆列表
感謝問答邀約。
那麼我就談談易經卦爻辭是怎麼來的。當然,都是個人觀點,如果有不當的地方,還請方家指正。
卦爻辭,傳說卦辭的作者是文王,爻辭的作者是文王的兒子周公。就是解夢的周公。這現在並沒有成為定論,甚至有人說卦爻辭都是文王所寫。
但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卦爻辭寫作一定是周以後的,因為爻辭有人物,如明夷有箕子。卦辭和爻辭兩個系統是不同的。卦辭講的是全卦,爻辭講的是具體的每一爻。
我們可以這麼想象:六十四卦成了之後,第一個作者根據卦取了名,就是叫做乾坤屯蒙,等等,並且根據這個特點寫了一句卦辭;第二個作者,在這個卦的卦時下,給每一爻寫一句爻辭。
當然也可以是同一個作者。
首先說卦辭我們還是舉個例子吧。
比如風天小蓄卦。卦辭是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很多人研究這句話從哪裡來的。其實沒有意義,非要找出處,那就是來自作者之心。
他怎麼想我們誰也不知道。就好比李白寫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定是丈量過嗎?
不一定。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讀了之後的感悟:
從象上,何為密雲,何為不雨;從理上怎麼解釋。這就是博學審問慎思,就是從誠往明的一種過程。
但不代表作者當時是這麼想的。
其次說爻辭還以小蓄為例。
卦辭講述的是整體的情況,天上陰不雨,就是施而未得。
那麼爻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同位置的六個爻不同情況。
比如初爻位置低下,力弱,所以小蓄的時候,正位知返自道;二爻居下卦之中,小蓄之時,亦能獲吉;三爻被陰柔所乘,所以陰陽反目;…
這就是每一爻內蘊之理。
可是怎麼把這個道路描述出來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從象說(漢字當時數量也少)
於是,我們今天也可以從象的角度去理解。
當然,這個爻辭,仍舊是作者靈機所發,根據卦象來表達內蘊之理的。
所以說,卦爻辭都是先有卦,而後有理,作者為了表達道理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的一句話。
我們今天學習剛好是個逆推的過程。好多人把象當成結論,我個人覺得理才是結論,象只是描述的方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