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醉裡挑燈看世界

    史書上記載:“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但沒記載具體死因,我估計可能是死於雷劈,理由如下:田駢是齊國臨淄稷下道家學派的中堅人物。史稱他好高議,“設不為官”。就是說他立志不去當官,但是打臉的事很快就來了......

    有個高階黑的齊國人去見田駢,說:“聽說先生道德高尚,主張不能入仕途為官,一心只求為百姓出力。”田駢問:“你從哪裡聽來的?”那人答道:“從鄰家女處聽來。”田駢問:“你說這些是什麼意思?”那人說:“鄰家之女立志不嫁,年齡還沒到三十歲卻有子女七個人,說是不嫁吧,卻比出嫁更厲害。如今先生不仕,卻有俸祿千種,僕役百人,說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還富有呀!”田駢表示慚愧。

    常言道:莫裝X,裝X挨雷劈。所以據此判斷,田駢平時如此愛裝X,可能最後是死於雷劈……

  • 2 # 當年獵手

     一、結論:大機率是老死的。正史中未明確記載是怎麼死的,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此下一段為錯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

    二、田駢生平介紹:

    田駢(約公元前370—前291年),又名廣,一名陳駢,人稱“天口駢”。齊國(今山東臨淄)人。戰國時代的哲學家。

      田駢是齊國臨淄稷下道家學派的中堅人物。史稱他好高議,“設不為官”。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異常活躍。在齊國,從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開始,就在國都臨淄(今山東臨淄北)西邊的稷下設立學宮,廣招各國的學者、遊士等有才之士前來議論講學,著書立說。因為他們的地點在稷下,又受到齊國的保護和尊崇,因此,被請來講學議論的人,稱作“稷下先生”。田駢就是當時的“稷下先生”之一。莊周在《天下篇》中把他與墨翟、禽滑釐、慎到、關尹並列。當時,田駢所處的稷下學宮的設定,實際上是齊國參政議政的一個參謀班子。他們各自著書立說,言“治亂之事”,以求取於齊王。齊王很器重他們,從慎到以下,皆命日“列大夫”,為他們鋪設開闊的大道,用“高門大屋”等寵之,“覽天下諸侯賓客,言齊能致天下賢士”。條件是很優厚的。這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對於開展百家齊鳴和繁榮學術,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與其他國家相比,稷下學派的作用是很大的。同時,也加強了齊國的聲望。當時,各國都把齊國看成一個勵精圖治、禮賢下士的圖強之國和禮儀之邦。在稷下講學的各個學派中,黃(黃帝)、老(老子)學派尤佔上風,最受齊威王的重視和歡迎。黃、老學派是封建地主階級議政和推行政策的一個重要派別。它改造並吸收了道家的某些思想資料,奉傳說中的黃帝和老聃為創始人。因此,又被稱為“黃、老學派”。齊威王的改革,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這一學派的指導下進行的。當時的田駢與宋鈃、尹文、環淵(或作蜎淵)、接子(或作捷子),各進其言,取用所長。其中,田駢善於談辯,尤好爭論。因此,人們才稱他為“天口駢”。

      田駢學說的主要表現一個“齊”字。認為從“大道”來看,萬物是齊一的,即一致的。這種齊一或一致的說法,便被封建統治階級和士大夫階層的人物奉作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在田駢看來,對待事物最好的辦法是任其自然變化,強調“變化應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當”。他反對“好得惡予”,認為“好得惡予,國雖不大為王,禍災日至”。田駢的這種思想,與當時稷下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慎到的思想相近。他們都講究抽象的法治論,在思想理論上推崇法治,卻不知法治是地主階級意識和利益的體現,輕視賢能智者在法治中的作用,自以為是,一味獨行,沒有客觀真理作準則,把一切都看成絕對的,要麼就服從君主個人的意志,要麼就服從社會上的習俗,整天講論法律條文,卻不知法治究竟是為了什麼。他們強調法治,認為治國沒有法就會變亂,必須事斷於法,一切以法律為依據;但同時又講究“勢”,強調“勢”的作用,而且強調到過分的程度。認為只要權重位尊,就能令行禁止,否認賢智人才的作用,否定尚賢使能,不知道鞏固政權、奪取天下要用得其人。這些,都是脫離具體歷史實際的空談教條,缺乏實踐作用。

      田駢學習於彭蒙,得不言之教。因此,他與慎到“之道”被稱為死人之理,非生人可行,是一種脫離實踐的教條,很難琢磨,人們都認為很“詭怪”,表現了田駢的論道本質和客觀效果。

      對於田駢的著作,在他以後的諸子如《荀子》中有所論述。《漢書·藝文志》道家著錄《田子》25篇,今均已亡佚。但他作為先秦的思想家,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寶貴的思想資料。

  • 3 # 燃先生

    田駢(前370-前291年),又名田廣,齊國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哲學家。田駢是齊國臨淄稷下道家學派的中堅人物。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異常活躍。

    在齊國,從齊威王的父親齊桓公開始,就在國都臨淄西邊的稷下設立學宮,廣招各國的學者、遊士等有才之士前來議論講學,著書立說。

    因為他們的地點在稷下,又受到齊國的保護和尊崇,因此,被請來講學議論的人,稱作"稷下先生"。田駢就是當時的"稷下先生"之一,是彭蒙的學生。

    後來,唐子在齊威王面前說田駢的壞話,齊威王要殺田駢。田駢就帶著他的親屬逃往薛地。孟嘗君聽說此事,就派人用車子迎接田駢一行人。田駢到後,孟嘗君用肉食米飯奉養他,一天三頓美味佳餚。

    冬天給田駢穿皮衣,夏天給田駢穿葛麻。出門不是乘牛車就是騎良馬。有一回孟嘗君問田駢:"你生在齊國,長在齊國,你對齊國還思念嗎?"田駢回答說:"我思念那位叫唐子的人。"

    孟嘗君說:"那位唐子不就是講你壞話的那個人?"田駢說:"是的。"孟嘗君問道:"你為什麼要思念這種人呢?"田駢回答道:"我在齊國的那陣子,吃的是糙米飯,喝的是野菜羹。冬天捱餓,夏天受熱。自從唐子說我壞話以後,我投奔到你門下,吃的是細糧肉食,穿的是輕暖衣服,乘的是牛車良馬。就憑這些,我就忘不掉這個唐子。"

  • 4 # 梅里一了

    謝邀,戰國時人田駢,生卒年不詳,至於怎樣死的,史書中也沒有記載。因此,硬要談田駢怎麼死的?只能靠猜,而猜的原則,就是那句老套的話:性格決定命運。那麼田駢的性格是怎樣的呢?首先看田駢的學術主張:田駢在諸子中是主張齊物的,所謂齊物,就是世上萬物生來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在道這個準則下,應該是平等看待的。這個觀點,莊子中有篇齊物論與之相近。因此,田駢也算得上道家一派。田駢有個外號,叫天口駢,記載在《漢書.藝文志》之中,這一點也與莊子有點像,說起話來天馬行空,公室之後,說話都很牛辦。那麼田駢是否象莊子一樣,甘於窮困,逍遙終老呢?恐怕未必,從《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中輯錄的田駢的點滴言行來看,田駢,莊周雖然都可算公室之後,但田駢沒有莊周逍遙得徹底,他先是在稷下學宮當教授,後來得罪了唐子,就舉家投靠到薛地的孟嘗君門下,吃香的喝辣的。有人跟他開玩笑,說你不喜歡當官,卻喜收紅包,就象女子不喜歡結婚,但喜歡生六七個娃似的,這樣的事莊子做不來。而孟嘗君這個人,雖然喜歡收攬門客,但屬於一個實用主義的投機分子,所用之人多為雞鳴狗盜之徒,象田駢這樣高談闊論的天口派,又為本家,主要當塊招牌。孟嘗君後來幾起幾伏,死後被族滅,田駢也許受到牽連。《史記.孟荀列傳》中有句話說得很模糊: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這個死是指學術思想的消亡,還是指被齊襄王殺滅了呢?個人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孟嘗君為報私仇,聯合秦魏等國把自己的齊國給攻破了,逼死了齊湣王,而湣王的兒子齊襄王,早年流落民間,隱姓埋名,繼位後為父報仇,等孟嘗君一死,就聯合魏國,滅了孟嘗君的封邑薛地,孟嘗君的子嗣一個也沒放過,象田駢這樣同為公室之後的高階門客一併給滅了完全可能,但這僅僅是推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ivo手機,剛剛系統來了通知,要不要更新呢?誰和我一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