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朦菡筆記
-
2 # 有史以來
很簡單的原因:朱高熾是嫡長子。
僅此一條,就比什麼能力、性情、父皇喜愛等等所有其他加起來還重要。僅此一條就應該問的是,為什麼不該傳位給朱高熾?
-
3 # 小編虎哥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因為使用的年號叫做永樂,所以人們也稱呼他為永樂帝。
永樂皇帝在歷史上頗有作為,在政治上,他改革機構,設定內閣;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鞏固了南北邊防。此外,他還有著疏浚大運河,興修水利等貢獻。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然而,這樣行事果決的一個皇帝,在繼位問題上卻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和漢高祖劉邦一樣,朱棣先是立了一個皇太子,即嫡長子朱高熾。但他看朱高熾橫豎不順眼,想廢掉改立次子朱高煦為儲君,想了老半天,也付出實際行動,卻愣是沒廢掉。最終還是讓朱高熾繼位,也就是後來明仁宗。
那麼,在軍政大事上果斷冷靜,集天下大事于于一身的朱棣,為什麼在繼位問題上甚是糾結,想廢卻廢不掉呢?
首先,我們要把問題分開看。一是朱高熙作為次子,為何得到朱棣的青睞呢?畢竟朱高熾作為嫡長子,應該更被朱棣倚重。且從朱高熾繼位後的表現來說,他都是合格甚至難得的君王,軍政上有政績證明能力卓越。心胸上,他沒有因為朱棣想改立朱高煦就恨朱高煦,在繼位後打擊報復,這在難容骨肉情的帝王家非常難得。
但朱棣卻不喜歡朱高熾,偏愛朱高煦。因為與朱高熾相比,朱高煦更類己。
眾所周知,朱棣精通軍事,也喜歡行軍打仗,不管是靖難之役中的精彩指揮,還是征討北元時的節節大勝,都與他的軍事才能不無關係。而朱高熾則十分內向,喜歡引經據典,而不愛舞刀弄槍,這令朱棣感到不滿和失望。
此外,因為不喜運動,朱高熾體態臃腫,十分肥胖,據說甚至連馬都騎不上。
在朱棣看來,這實在是丟自己的臉面——如此英明的帝王,兒子怎麼能夠如此無能呢,這是朱棣不能接受的。
不只是外在行為,還有內在性格上,朱高熾也跟父親太不像了。朱棣為人性格急躁、殘忍、堅毅,這幫助他成為了皇帝,也幫助他坐穩了江山。
然而,身為長子的朱高熾卻十分和善、寬緩、遲鈍。
在內心上,朱棣並不看好朱高熾。
而反觀他的二兒子朱高煦,他在靖難之役中作為先鋒立下了不少功勞,史載:"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他救過朱棣一命,立下了大功。建文四年(1402),朱棣在被建文帝軍隊打敗後,本想與之議和,但朱高熙率兵趕到,這讓朱棣又升起一絲希望,史載,他"仗鉞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言下之意便是,朱高熾常常生病,等他病死,就讓朱高熙當太子。朱高熙聽罷,率軍奮勇衝殺,最終大勝敵軍。戰爭結束後,史書總評道:"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朱高煦驍勇善戰,被朱棣認為更像自己,也就更得喜愛。
朱棣偏愛類己的次子也就朱高煦有心立他為太子,然而在登基之後他卻立了他不喜歡的朱高熾,這種違背好惡的做法肯定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但朱棣為何如此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高熾的先天優勢,因為他是嫡長子,而當時的明朝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度。
朱棣是靠武力從侄兒建文帝手裡奪了皇位,為了掩蓋武力奪權的不正當性,朱棣做了很多事,包括改史書,標榜自己是朱元璋的嫡長子,而太子朱標並不是嫡子,這種說法在當時遭到熱議,朱棣也知道難以服眾就又改了,改成他們都是嫡子。朱棣是不是嫡子不討論,但這種做法說明朱棣心虛,說明他在意武力奪權這件事。
朱棣武力奪權,打出的旗幟是維護朱元璋時期的制度,建文帝繼位後確實對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做出調整,朱棣的旗號也算說得過去,但如此一來,他也給自己設下了限制,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是嫡長子繼承製度,朱棣如果真的維護朱元璋,他只能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儲君,不能更改。
朱棣的大臣解縉反對廢立太子,他直言道:"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說的也是嫡長子繼承製度不可輕易更改。
朱棣繼位之初其實是很敏感的時間點,此時的朱棣,最謹小慎微,最如履薄冰。
他雖然已經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卻也害怕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必須與僅剩的股肱之臣搞好關係,以確保帝國的正常運轉。這才是他在立太子一事上不能隨心所欲的本質原因。
朱高熾雖不被朱棣喜歡,卻因為仁愛、儒雅的性格,深得文官集團的推崇,解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朱高熾在朝堂中的聲望和支援率要遠高於朱高煦,朱棣偏愛二兒子朱高煦,實則是與群臣意見相左。朱棣的江山離不開朝臣的支援,他不能公然違背朝臣的意願。
朱棣和劉邦一樣,有了廢立的心思卻不得不考慮廢立的後果,實權皇帝可以強行廢立太子,可一旦廢立卻危及江山,這是他們不能承受的,在愛子和江山之間,他們必須做出選擇,想要保全延續江山,只能選擇放棄廢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他既有父親的仁善,又有爺爺的才能,簡直就是完美帝王的化身。
朱瞻基是朱棣最喜歡也最器重的嫡長孫,朱棣最終沒有廢長立幼,確實有隔代傳位給朱瞻基的意思。當然,朱高煦小過小失不斷,讓朱棣有些不滿,也是原因之一。
選擇繼承人歷來都是為君者一生所做無數決策中的重中之重,選擇得當,社稷才能穩固。
而如果選擇的有失偏頗,則很可能會釀成慘劇。輕者,導致帝王家內部的兄弟相殘,重者,導致社稷傾覆、朝代更替。
朱棣放棄廢立,為的是明朝江山的更好延續,當屬正確之舉。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明成祖朱棣育有四子,老末高燨早夭。其餘三子,由長到幼依次為高熾、高熙、高燧,三人都是燕王妃徐氏嫡出。朱棣最器重和看好的是次子高熙, 因為他很像自己:身材魁梧,英勇善戰。在靖難之役中,高熙隨自己出生入死,屢建軍功,為擊敗朱允炆的中央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值得一提是東昌之戰,當時朱棣的燕軍兵敗,主將張玉等戰死,成祖陷在軍中,面臨絕境。幸虧朱高熙率軍及時趕到,打退了南軍,才救出了成祖。朱棣當時就有改立高熙為繼承人的想法,他輕拍高熙的背說:“小子,努力!世子多病。”。是說,你大哥身 有疾病,你好好努力,前途無量。
受此激發,在以後的戰鬥中,高熙衝鋒陷陣時總是一馬當先,勇冠全軍,為自己也建立起了威信。三個兒子中,在進軍南京的作戰時,高熙出力最多。 長子高熾,身材肥胖不說了,還有足疾,平日做事緩慢,缺少成祖殺伐果斷、該一不二的風格。朱棣是真心不喜歡他。成祖還是燕王的時候,燕是藩屬國,王子並不是好重要,僅因高熾是長子就立他為世子了。當時,高熙也沒有過激反應。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起兵靖難,連敗南軍,逐漸有了奪取天下之勢。朱高熙的心態就起了變化:尤其是自己在軍隊中有威信,而大哥身體又不好。後來成祖又有“世子有疾”的暗示,所以,朱高熙成為太子的願望更強烈了。但高熾自有過人之處,整個靖難中,朱高熾以燕世子身份,主持燕軍大本營的日常工作,身負北平的防守重任,並管理後勤糧草。使得朱棣沒受糧秣不及的困擾,少了後顧之憂。
而且,在建文帝親自來信,勸說其反父歸順時,朱高熾毫不動搖,他不拆信函。在已引起父親猜疑的情況下,他沒辯白解釋,而是他來信與信使派人一併送往成祖軍前。同時,照常安排前線燕軍補給,繼續嚴守北平。 成祖拆看信函、詢問南使、得知真相後長嘆:“幾殺吾子!”。所以,朱高熾是行重於言的人!他堅韌性格,為人處世一清二楚,行事作風過硬,絕非庸庸碌碌之人。 1402年,靖難成功後,朱棣登基成為皇帝,也把立皇太子的問題提 上了日程。 他知道:長子高熾,任燕世子多年,兢兢業業、謹慎細微、沒有大的過失。在靖難中雖沒上前線無戰功,但他堅守北平並保持了軍隊後勤的供應,功勞不可磨滅。
尤其是,他已經有了一定的處理政事能力,處世為人受到朝臣的好評,是皇太子的不二人選。 但他擔憂高熾因為柔弱而受制於朝臣,又由於高熾確實身體虛胖,腿腳不便。後來,日常走路,都需要人攙扶。稍微行動就氣喘吁吁,這實在是利索的成祖所鄙視的。高熙立有戰功,能於戰場上力挽狂瀾,並多次救了自己的命,自己一度看好他。但,和平年代,高熙就是一個半弱智,他自恃戰功,驕縱狂妄,崇尚一切以武力說話,目無法紀。除了朱棣自己,誰也管不住他。而且,人緣差到了極點。 如果再改立高熙為太子,無異於把國家交到了殘暴的武夫手裡。
於是,在觀察、權衡了近兩年之後,於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最終下定決心:冊立嫡長子、原“燕世子”朱高熾為大明皇太子!同時,冊封次子、戰功累累的朱高熙為漢王,治藩國封在雲南。
回覆列表
朱高熾德才兼備
朱高熾長的很胖而且走路還需要人攙扶,寬厚仁慈,性格與朱棣截然相反,而且對朱棣對待建文帝大臣的殘忍行為不滿,所以不討朱棣喜歡,但這並不代表朱高熾沒有能力。
自小由於儒雅仁愛討朱元璋喜歡,洪武二十八年被朱元璋立為世子。靖難之役中堅守北平,成功阻擋了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李景隆聽說燕王朱棣帶兵外出,於是就帶兵攻打北平,事實證明朱高熾是一個堅強的胖子,就連城裡的婦女也動員了起來,用磚瓦攻擊攻城部隊,經過激戰北平暫時保住,隨後他又讓人連夜用水澆注城牆,第二天一早水結成冰,城牆非常光滑,兩軍相持不下。雖說李景隆能力欠佳,但面對五十萬人攻城能夠堅守住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
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好聖孫”朱瞻基朱瞻基出生那天晚上,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並對他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這對朱棣下定決心發動靖難之變起了很大的作用。
朱棣非常喜歡朱瞻基,並精心教導,有時打仗也帶著他。解縉以“好聖孫”來說服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熾是朱棣嫡長子,名正言順在朱棣立褚猶豫不決的時候,金忠力推立長。而且大多文臣以“自古君不立長,國家必有大亂”來說服朱棣立朱高熾。
朱高熾身邊能人多金忠,助朱棣靖難並輔助治國,深受朱棣信任,兵部尚書,力推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並在“東宮迎駕事件”中竭力保護太子和東宮輔臣。朱瞻基被冊立為皇太孫也是他的功勞。
解縉,大明才子,以“好聖孫”和《虎彪圖》題詩“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說服了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可以說他是朱高熾被立為太子的第一推手。不過解縉也因此成了朱高煦的第一打擊物件,在朱高煦的陰謀下,再加上解縉不懂為官之道,最後被凍死在雪裡。
楊士奇,做官非常低調,經歷豐富是個“老江湖”,以至於朱棣一直以為他是個中間派,其實他是太子的死黨,在太子最黑暗的時候依然站在太子身邊。在太子被打壓後,朱高煦開始膨脹,朱棣問楊士奇有沒有聽到漢王行為不法的傳聞,楊士奇說“我們一直服侍東宮,人家把我們當成太子的人,什麼都不給我們講,所以我們不知道”,隨後又說“漢王兩次受封都不去封地,馬上要遷都了,他還執意留在南京,希望陛下考慮下他的用意”,這句話雖平淡卻暗藏殺機,於是朱棣就趕緊把朱高煦攆走了,至此朱高煦想透過合法手段登上皇位沒有可能了。楊榮,與楊士奇、楊溥並稱“三楊”,在朱棣病逝於北征回師途中時,為了防止朱高煦趁機作亂,楊榮等人決定秘不發喪,楊榮先行回京向太子彙報,朱高熾順利繼位。朱高煦有點笨雖說朱棣經常說老二像他,但朱高煦跟父親差太遠了,有勇無謀,居功自傲,以至於還沒造反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要造反了,軍事才能也不行,要不然怎麼會還沒出家門就被侄子擠到家裡揍一頓,最後竟然偷偷從小路出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