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除了大家熟知的戰國七雄外,還有越、衛、魯、鄒、郯、宋、中山、東周、西周等小國。
秦國的基本盤在今日陝西關中地區,秦惠文王時期取巴蜀之地,相當於今日四川地區。都城原在雍城(今陝西鳳翔),後遷都至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西安市西北)。
戰國時期的燕國大體包括冀北、今北京地區以及遼西大淩河流域,可達朝鮮北部。一度吞併齊國,但後來吐出。
趙國都城在邯鄲。領土主要包括現在河南河北之間、山西中部及陝西東北。各國爭奪之地,疲於應付,趙武靈王時期吞併中山國。
韓國領土主要在山西南部及河北北部,初都在陽翟(今河南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故也稱鄭國。距離洛陽最近,對東周、西周二國有較多影響。
楚國的疆域十分廣大,北至河南平頂山,橫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的大部,以及安徽、山東河南一部分。楚懷王時期吞併越國,但隨後國內發生內亂和分裂,只是名義上依然是統一的楚國。
魏國,領土包括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陝西、河北部分地區。一度吞併中山國,但後來中山復國。也是四戰之地。都城長期在大梁(今河南開封),所以又稱梁國。
齊國,疆域主要在山東北部,河北東南、河南東北,一度攻打燕國,但未能佔領全境。
越國,基本盤在浙江一帶,滅吳而擁有江蘇一帶領土,北至山東與齊國爭霸,並控制江西地區。楚懷王時期被楚國攻滅,但其地沒有完全被楚國佔領,百越各自為政,變成難以控制的地區。
衛國,在戰國時期僅剩濮陽及周邊,並淪為魏國附庸國,名存實亡。到秦朝才徹底廢除衛君,絕其祭祀。
魯國,其核心地域大體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最後被楚考烈王所滅。
鄒國,即春秋時期的邾國,其地在山東鄒城市一帶,後被楚國吞滅。
郯國,其地在山東郯城一帶,為越王朱勾所滅。
宋國,其最大疆域包括河南東北、江蘇西北、安徽北部、山東西南。戰國時期為齊、楚、魏攻滅,瓜分其地。
中山國,其地在太行山區,先亡於魏文侯,後復國,再亡於趙武靈王。
東周、西周原本是周天子分封河南之地所形成的周公國,居住在洛邑西邊的王城,現在的河南洛陽一帶。周威公去世後,發生分裂,繼續居住在王城的周公為西周公,進入洛邑驅逐周天子的周公為東周公。周天子被迫依附於西周公。東周國、西周國號稱“二週”,先後亡於秦。
秦國陝西,韓國在河南,燕國在天津北京一帶,趙國河北滄州邯鄲一帶,齊國在山東。楚國湖北,魏國山西南部河南北部
戰國時期除了大家熟知的戰國七雄外,還有越、衛、魯、鄒、郯、宋、中山、東周、西周等小國。
秦國的基本盤在今日陝西關中地區,秦惠文王時期取巴蜀之地,相當於今日四川地區。都城原在雍城(今陝西鳳翔),後遷都至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西安市西北)。
戰國時期的燕國大體包括冀北、今北京地區以及遼西大淩河流域,可達朝鮮北部。一度吞併齊國,但後來吐出。
趙國都城在邯鄲。領土主要包括現在河南河北之間、山西中部及陝西東北。各國爭奪之地,疲於應付,趙武靈王時期吞併中山國。
韓國領土主要在山西南部及河北北部,初都在陽翟(今河南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故也稱鄭國。距離洛陽最近,對東周、西周二國有較多影響。
楚國的疆域十分廣大,北至河南平頂山,橫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的大部,以及安徽、山東河南一部分。楚懷王時期吞併越國,但隨後國內發生內亂和分裂,只是名義上依然是統一的楚國。
魏國,領土包括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陝西、河北部分地區。一度吞併中山國,但後來中山復國。也是四戰之地。都城長期在大梁(今河南開封),所以又稱梁國。
齊國,疆域主要在山東北部,河北東南、河南東北,一度攻打燕國,但未能佔領全境。
越國,基本盤在浙江一帶,滅吳而擁有江蘇一帶領土,北至山東與齊國爭霸,並控制江西地區。楚懷王時期被楚國攻滅,但其地沒有完全被楚國佔領,百越各自為政,變成難以控制的地區。
衛國,在戰國時期僅剩濮陽及周邊,並淪為魏國附庸國,名存實亡。到秦朝才徹底廢除衛君,絕其祭祀。
魯國,其核心地域大體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最後被楚考烈王所滅。
鄒國,即春秋時期的邾國,其地在山東鄒城市一帶,後被楚國吞滅。
郯國,其地在山東郯城一帶,為越王朱勾所滅。
宋國,其最大疆域包括河南東北、江蘇西北、安徽北部、山東西南。戰國時期為齊、楚、魏攻滅,瓜分其地。
中山國,其地在太行山區,先亡於魏文侯,後復國,再亡於趙武靈王。
東周、西周原本是周天子分封河南之地所形成的周公國,居住在洛邑西邊的王城,現在的河南洛陽一帶。周威公去世後,發生分裂,繼續居住在王城的周公為西周公,進入洛邑驅逐周天子的周公為東周公。周天子被迫依附於西周公。東周國、西周國號稱“二週”,先後亡於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