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帝國的臉譜
-
2 # 西奇博物館
歐陽修是我很喜歡的文人,尤其是他的小詞,寫的極好!
他用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人醜就一定要溫柔?憑才華一樣為所欲為!實現人生價值!
一:歐陽修是誰?先引用一段史料,然後小妹來擴充解釋:
《宋史》: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
▲想象中的歐陽修,應當是面如冠玉,自帶出塵的縹緲仙氣。
當歐陽修出生時,他56歲的父親歐陽觀正擔任綿州軍事推官 ,家裡的經濟狀況還是不錯的。可沒想到老來得子的歐陽觀僅僅在4年後便撒手人寰了。26歲的母親鄭氏和4歲的歐陽修陡然失去依靠,只得遠赴湖北投奔歐陽修的叔叔歐陽曄。
歐陽曄在隨州當了二十五年判官,為人十分正直清廉,家中並沒有什麼積蓄。小小的歐陽修不僅寄人籬下,甚至連學習寫字用的紙筆都買不起。
不過好在母親鄭氏出自江南名門望族,知書識理的她經常帶著歐陽修去河邊沙地上用蘆稈當筆教他寫字。這就是成語“畫荻教子”的出處。
長大後滿腹詩書的歐陽修透過參加科舉考試走上了人生巔峰,從剛開始的被授任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到後來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兵部尚書。一路高光。
另外,歐陽修在文學路上的腳步更為璀璨。不僅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而且歐陽修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三家蘇軾、蘇轍、曾鞏還都是他的學生,可謂是宋詞界當之無愧的“教父”。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氣場強大的成功人士,卻有著觸碰不得的軟肋。
——當別人說歐陽修醜的時候。
二:歐陽修的貌寢。說到個人形象,我們先來看作品說話。
▲歐陽修畫像。
歐陽修的小詞寫得令人極其適意,我們來品一品: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再來看一首:
《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還有:
《玉樓春》: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歐陽修令人愛不釋手的小詞還有許多,篇幅關係就不再多放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讀罷這些清新小詞,想象中的歐陽修應當是像魏晉時期的美男嵇康一樣,自帶飄逸的仙氣。或者像潘安一樣面如冠玉。
可現實總是有幾分骨感!
▲美化版的歐陽修畫像。
歐陽修的真實長相,劉小川先生在《品中國文人》中替我們總結了:
《品中國文人》:
“歐人瘦小、臉蒼白、眼(高度)近視。面白過耳,唇不包齒。”
想象一下,歐陽修個子不高,瘦瘦小小,臉色蒼白,高度近視,還是齙牙!
怎麼看都與“文藝青年”一詞不搭邊。
而歐陽修本人,也對自己的相貌特別“敏感”,甚至有幾分“神經質”。
完蛋了。那幾天歐陽修食不下咽,夜不能寐。不斷對著銅鏡企圖將較短的上唇往下拉,試圖蓋住自己的牙齒,可這些努力的結果當然是付之東流了,短短的上唇呀,不爭氣……
還有一次,歐陽修剛考中進士,需要拜會當時的著名文人——主考官兼富豪晏殊。
那天歐陽修興匆匆趕去恭候主考官大人多時,總算等來了晏殊的豪車,主考官大人隔著簾子遠遠地看了一眼,卻發現歐陽修長相“抱歉”,於是直接駕車走了……連見面的機會都不給……
這段故事被記錄在了北宋筆記文集《默記》中,我們來看:
《默記》:
“晏元獻以前兩府作御史中丞,知貢舉,出司空掌輿地之圖賦。既而舉人上請者,皆不契元獻之意。最後,一目眊瘦弱少年獨至簾前……少年舉人,乃歐陽公也,是榜為省元……”
晏殊認為他是“目眊瘦弱少年”,一個高度近視的瘦弱少年,這在歐陽修幼小的心靈中烙下了深深的陰影……
從此以後,歐陽修更是埋頭用功,刻苦學習。歷經半個世紀的人生修煉,這張“抱歉”的面孔朝著有趣、莊嚴、和藹發展,朝“帥氣”的方向發展。
後來的歐陽修,憑藉自己的才識寫出了《唐書》和《新五代史》,他是金石專家,是古琴演奏家,是高明的棋手,是“文人書法”的開創者,是心胸開闊的君子,是禮賢下士的高官,是發現良馬的伯樂。
你說他不帥嗎?
“帥!”
▲歐陽修畫像。
西奇妹說:外在美感動雙眼,而內在美感動人心。
套用一句話:好看的人很多,有趣的靈魂很少。
我們所欠缺的,一向是靈魂。
-------------------------------------------------------
參考文獻:
脫脫,阿魯圖等:《宋史》、
王銍:《默記》、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
劉小川:《品中國文人》。
-
3 # 跪射俑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他的筆記文,有《歸田錄》、《筆說》、《試筆》等。文章不拘一格,寫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並常能描摹細節,刻畫人物。其中,《歸田錄》記述了朝廷遺事、職官制度、社會風習和士大夫的趣事軼聞,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都很有價值。
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彷彿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他的一些詩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會的黑暗,如《食糟民》、《答楊子靜祈雨長句》。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腐敗政治,如《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現了詩人對婦女命運的同情,對昏庸誤國的統治者的譴責。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韓愈想象奇特的詩風。但多數作品,主要學習韓愈“以文為詩”,即議論化、散文化的特點。雖然他以自然流暢的詩歌語言,避免了韓愈的險怪艱澀之弊,但仍有一些詩說理過多,缺乏生動的形象。
歐陽修還有一部分詩作寫得沉鬱頓挫,筆墨淋漓,將敘事、議論、抒情結為一體,風格接近杜甫,如《重讀〈徂徠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變幻,氣勢豪放,卻近於李白,如《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更多的寫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麗,或平淡有味,如《黃溪夜泊》中的“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中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等。總的來看,他的詩歌風格還是多樣的。
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他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
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他的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善於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採桑子〕十三首,描繪潁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寫得恬靜、澄澈,富有情韻,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畫。另一些詞的“杏花紅處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樓春》,“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鞦韆”(〔浣溪沙〕)等,也都是寫景的佳句。偏重抒情的詞,寫得婉曲纏綿,情深語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闋的最後兩句“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透過春水春山,把感情抒寫得非常深摯。他還有一些詞,雖然頹唐嘆老、牢騷不平,卻直抒胸臆,表現出襟懷豪逸和樂觀的一面。還有一些豔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當然,其中也不免有淺薄庸俗的作品。
【歐陽修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的成就】
歐陽修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成就。在經學方面,他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提出自己的創見。史學造詣更深於經學。除了參加修撰《新唐書》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他勤於收集、整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編輯成一部考古學資料專集──《集古錄》。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重要的地位】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天下翕然師尊之”(蘇軾《居士集敘》)。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的影響。其中,蘇軾最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他所開創的一代文風。北宋以及南宋後很多文人學者都很稱讚他的散文的平易風格。他的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
4 # 灑家田伯光
歐陽修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應該是首推他的散文。其中在中學課本當中就收錄了他的一篇《醉翁亭記》,確實寫的非常好、非常唯美。同時,他也是繼唐以來最早開創散文、詩詞新風尚的一代文壇領袖。
-
5 # 東籬先生
歐陽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從“四大家”和“八大家”也就是說歐陽修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很突出的!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
後來歐陽修被因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在滁州,歐陽修寫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記》,古文藝術達到成熟。據說,《醉翁亭記》的開頭原本花了好多筆墨,描繪滁州四周的山。最後這些描寫被歐陽修改成了“環滁皆山也”5個字,簡練中見雋永,成為散文史上的名句。另外,歐陽修在晚年,他的《秋聲賦》也是歐陽修的傳世之作。雖此時的他,仕途已入順境,但長期的政治鬥爭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複雜,逐漸淡於名利。秋在古代也是肅殺的象徵,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終止。
歐陽修觸景生情,聽到瑟瑟的秋風,心情也因為屢次遭貶而鬱悶,但他也借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自我反省。這一立意,抒發了他難有所為的鬱悶心情,以及自我超脫的願望。
-
6 # 咱老百姓的鄉音
歐陽修成就
文學成就
詩文革新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宋初,在暫時承平的社會環境裡,貴族文人集團提倡的西昆體詩賦充斥文壇,浮華纂組,並無社會意義,卻曾風靡一時。為了矯正西昆體的流弊,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愛讀韓俞文集,出仕後親自校訂韓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學觀點上師承韓愈,主張明道致用。他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以“道”為內容,為本質,以“文”為形式,為工具。但他又假正了韓愈的某些偏頗。在對“道”的解釋上,他把現實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體內容,反對“棄百事不關於心”,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
在對待“道”與“文”的關係上,主張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認為“文”固然要服從於“道”,但並非“有德者必有言”。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世。”
所謂“事信言文”,就是內容要真實,語言要有文采,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後來,知貢舉(主管考試進士)時,又鼓勵考生寫作質樸曉暢的古文,凡內容空洞,華而不實,或以奇詭取勝之作,概在摒黜之列。與此同時,他又提拔、培養了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一代新進作家。
詩詞歌賦
蘇軾評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但歐陽修雖素慕韓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並不亦步亦趨。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各體兼備。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其《歸田錄》、《筆說》、《試筆》等都很有名。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彷彿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
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了腐敗政治。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總的來看,風格是多樣的。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
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抒情。還有一些豔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
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平易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首部牡丹專著
1034年,歐陽修親睹“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邀遊”,於是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以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的考察和總結,撰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包括《花品序》、《花釋名》、《風俗記》三篇。書中列舉牡丹品種24種,是歷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創立應用文體
歐陽修是傑出的應用文章家,不僅應用文寫作頗有建樹,而且對應用文理論貢獻也很大。歐陽修創立應用文概念,構築了應用文理論的大體框架。他認為應用文的特點有三。一是真實,二是簡潔質樸,三是得體。歐陽修主張應用文應合大體、文體、語體,其理論已相當精深。歐陽修對公文的貢獻很大。他寫有公文一千一百零二篇,公文理論也很系統。公文內容“必須合於物議,下悅民情”;形式“取便於宣讀”,採用“四六”的語言形式(《內製集序》),開蘇軾改革駢文之先河。他自責其公文有“無以發明”,“意思零落”,“非工之作”,“拘牽常格”的毛病,主張內容要完整出新,有條有理;形式既要規範,又要創新。
其他成就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闢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歐陽修書法亦著稱於世,其書法受顏真卿影響較深。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
7 # 詩文雅壇
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當時的文壇領袖。
他的文學至今仍遠負盛名,對於文學上的貢獻是難以比擬的。
歐陽修是北宋大文學家和政治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在北宋的文壇上和政治上都極負盛名。
歐陽修自幼勤奮好學,天聖七年二甲進士十七名,從此步入仕途,後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他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北宋初期的文壇,流行駢文,文風奢靡,辭藻華麗,一片靡靡之音。文人進行科舉考試,寫散文重點基本上已經不在其內容,反而更重視文采。歐陽修能在當時的環境下中進士,自然對於此種文風的散文也是擅長的,不過他內心裡並不倡導這種文風。歐陽修崇拜韓愈,為官之後所作的散文,基本上師承韓愈,仿古革新。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深入淺出,精煉流暢,敘事說理,娓娓動聽,抒情寫景,引人入勝,寓奇於平,一新文壇面目。
他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最為重要的是,嘉祐二年,歐陽修做禮部貢舉的主考官時,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而這幾人基本上都是古文風的倡導者,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特別是蘇軾,更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導者。
-
8 # 人間百態啊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在散文理論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張。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範作用。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各體兼備。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其《歸田錄》、《筆說》、《試筆》等都很有名。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彷彿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了腐敗政治。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總的來看,風格是多樣的。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抒情。還有一些豔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歐陽修在經學、史學、金石學等方面都有成就。他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提出自己的創見。史學造詣更深於經學,除參加修撰《新唐書》250卷外,又自著《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鑑戒。他勤於收集,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編輯成一部考古學資料專集--《集古錄》。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
-
9 # 中醫與書法
歐陽修,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歐陽修在文學上的成就以散文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各體兼備。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敘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簡括有法;議論紆徐有致,卻富有內在的邏輯力量。章法結構既能曲折變化而又十分嚴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等,都是歷代傳誦的佳作。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其《歸田錄》、《筆說》、《試筆》等都很有名。歐陽修的賦也很有特色,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彷彿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歐陽修的詩歌創作成就不及散文,但也很有特色,其中不少詩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了腐敗政治。但他寫得更多、也更成功的是那些抒寫個人情懷和山水景物的詩。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總的來看,風格是多樣的。歐陽修還善於論詩,在《梅聖俞詩集序》中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話,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一種論詩的新形式。歐陽修也擅長寫詞,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尤善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抒情。還有一些豔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歐陽修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於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於唐代的韓愈。他薦拔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發生過很大影響。他的平易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蘇軾評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但歐陽修雖素慕韓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並不亦步亦趨。
除了文學成就斐然之外,我說一點,歐陽修書法亦著稱於世,其書法受顏真卿影響較深。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
-
10 # 胡蘭英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人,,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等要職,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是宋代文學最傑出的代作,最早開創了一代文風。在那時的文壇,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和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引領宋朝文學走響高峰,對整個宋朝文化的繁榮,有很大的功勞。
他的散文是宋代散文中成就最高的。
在<<宋詞三百首>>裡,選用了他的九首詞。我最喜歡的是下面這首<<浪淘沙>>
把就話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年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
11 # 天趣齋
提到歐陽修,不能不說他寫的《醉翁亭記》。我最早接觸歐陽修,也就是從這篇文章開始的。後來又陸續讀了他的《秋聲賦》《六一詩話》等,並欣賞到他流傳下來的墨寶,對他有了更多的瞭解。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是當時文壇的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宋朝初年,文壇浮躁,西昆體詩賦盛行,形成積弊。文人士大夫以追求華麗辭藻、內容空乏的駢體文為能事。歐陽修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深病文壇積習,推崇質樸、有物之文風,力主革新。由於特殊的身份地位,加上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與人們心中呼喊改革的心聲相契,遂使他的改革登高一呼,應者雲集,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場有名的詩文改新運動,影響達數百年之久。
歐陽修一生著述甚富,修訂有《新唐書》和《五代史記》。在應用文的撰寫和發展上,也頗有建樹。並寫有最早的詩話《六一詩話》和《洛陽牡丹記》一書,以詩話的形式品評詩歌,詳細記載牡丹的栽培、品種和當時賞花習俗。
公元1071年,歐陽修以太子少師身份辭官,居潁州(今安徽阜陽)。 1072年9月,一代文豪歐陽修在家中溘然長逝,享年66歲,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
12 # 詩情書韻
歷史上任何一次文學革新的興起,總是與政治上的革新相呼應的。宋仁宗時國內"積貧”、“積弱” ,范仲淹的“慶曆新政” 便是一次改革的嘗試。這次改革雖然失敗,但伴隨改革潮流而掀起的文風改革,卻在歐陽修的領導下形成巨瀾。
一、歐陽修(1007-1072),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因支援范仲淹的新政,兩次遭貶。他多次指責朝廷因循苟且,主張吏治和軍事改革,反對與西夏議和。
二、歐陽修上繼唐人韓愈、柳宗元,近承宋初柳開、王禹偁、穆修、石介等古文提倡者,適應北宋政治改革需要,成為領導詩文革新的宗師。他與韓愈一樣,認為道對文起決定作用,道以文傳。他更重視實際,“道” 實為政論,要求文章“中於時病而不為空言”,提倡"簡而意深”、“簡而有法”,主張平易自然,反對尚奇趨險。在他主持禮部考試時,曾同梅堯臣藉助行政手段改變當時的文風,可見改革決心之大。
歐陽修吸取了韓愈“文從字順”的主張,拋棄了“唯陳言之務去”的偏頗,避免了"怪奇” 的形式主義傾向,使文風朝著純正方向發展。歐陽修的“道” 也與韓愈“文以載道”的“道”有許多不同,歐陽修是解決政治實際問題,而韓愈是恢復儒家正統思想。
這些都是歐陽修的突出貢獻,也是北宋詩文革新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歐陽修的創作實踐了他的詩文革新主張,成就卓著。
歐陽修的論說文體現了他的政治觀點、為人之道和文學主張。《與高司諫書》指斥諫官高若訥詆譭范仲淹,理直氣盛,曲折條暢。《朋黨論》針對宋仁宗“戒朋黨”的詔書和保守勢力對范仲淹等人的攻擊而發,希望人君“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引古證今,是非分明,說服力強。《五代史•伶官傳序》通過後唐李存勖盛衰事例,說明防微杜漸、力戒腐化的道理,是對宋王朝因循苟安的警告。他的記敘文樸質醇厚,裁節有法,富有感情色彩(如《瀧岡阡表》)。他的抒情散文自然流暢,舒展圓潤,剛柔相濟,優美動人,如《醉翁亭記》可稱散文詩; 《秋聲賦》憑直覺即興,以各種形象比擬秋夜之聲,打破了以前駢賦、律賦的格式,使古賦變為清新活潑的文賦,是代表古文家賦作水平的成熟作品。
歐陽修的詩也開創了北宋的詩風。其特點是“以文為詩”,以詩議論,形式更加自由,如《食糟民》。他的一些抒懷寫景詩,有的沉鬱頓挫、自由流暢,有的平淡清新,真切有味,如《晚泊岳陽》、《別滁》。
歐陽修的詞多寫離別相思,但更多心理刻畫,著重發揮了詞的抒情功能。如《蝶戀花》(庭院深深幾許)、《踏莎行》(候館梅殘)。有的詞直抒胸臆,如《朝中措》(平山欄檻倚睛空),風格沉鬱而不失放達。其寫景詞亦多平淡疏俊之作,歐陽修詞的內容和風格都促進了後來詞風的轉化。
歐陽修詞沿著馮延巳以詞抒情的道路繼續向前,將詞風由浮豔引向清麗,對宋詞的發展開了一個好頭。
五、歐陽修與其他詩文革新家協同作戰,並取得了取得一定成績。除蘇舜欽、梅堯臣外,還有范仲淹、尹洙、石介等人。范仲淹認為作文應“不專辭藻,為明道理”,其名篇《岳陽樓記》和《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是最好的實踐。
北宋詩文革新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繼續,“唐宋八大家” 這一讚譽包含這種傳承關係。歐陽修取得的主要成績是詩歌和散文,同時使詞的創作向清疏峻潔方面發展,為蘇軾等豪放詞派開了先路,給北宋中期文學帶來了繁榮。
-
13 # 小嘲風21
歐陽修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什麼?如何評價他的文學成就,一起來看看吧!
歐陽修是北宋文學和政治上的集大成者,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他的文學至今仍遠負盛名,對於文學上的貢獻是難以比擬的。
歐陽修是北宋大文學家和政治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在北宋的文壇上和政治上都極負盛名。歐陽修自幼勤奮好學,天聖七年二甲進士十七名,從此步入仕途,後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相比於在政治上的成就,歐陽修在文學上的成就更高,他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北宋初期的文壇,流行駢文,文風奢靡,辭藻華麗,一片靡靡之音。文人進行科舉考試,寫散文重點基本上已經不在其內容,反而更重視文采。歐陽修能在當時的環境下中進士,自然對於此種文風的散文也是擅長的,不過他內心裡並不倡導這種文風。歐陽修崇拜韓愈,為官之後所作的散文,基本上師承韓愈,仿古革新。
歐陽修一生寫了500餘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深入淺出,精煉流暢,敘事說理,娓娓動聽,抒情寫景,引人入勝,寓奇於平,一新文壇面目。
他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最為重要的是,嘉祐二年,歐陽修做禮部貢舉的主考官時,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而這幾人基本上都是古文風的倡導者,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特別是蘇軾,更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導者。
蘇軾贊其:“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回覆列表
在北宋文壇,歐陽修真是大神級人物。
北宋之初,文壇重詞藻,求豔麗,浮豔之風盛行,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學習晚唐李商隱詩風,但畫肉畫皮難畫骨,喜用典故,詞藻華麗,浮豔成風,只學到了表面,未學到精神,被譏其為“西昆體”,直到歐陽修橫空出世,才給詩壇帶來一股清風。
樸素、平實、清新、個性,是歐陽修對詩歌風格的定位和追求。
最能體現歐陽修主張的一首詩,便是下面這首《戲答元珍》,詩曰: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立朝剛毅、講話忠直而遭到貶官,歐陽修與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僚一起上書相救,唯獨司諫高若訥認為范仲淹當貶,時任小小館閣校勘的歐陽修給位高權重的高若訥去了一封信,說高若訥“不知人間有羞恥事”,高將信呈仁宗,在仁宗面前告了歐陽修一狀,歐陽修因此被貶為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區)縣令,這首詩,就是他在夷陵所寫。
元珍,即丁寶臣,字元珍,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元珍任峽州判官。
貶官之詩,無非抒發內心苦悶和怨氣,但歐陽修寫貶官之情,卻獨闢蹊徑,於苦悶怨艾處表達不屈的抗爭,雖然這南方山城二月還不見春風不見花,但殘雪壓枝,橘樹猶綠,春雷滾滾,竹筍已然抽芽,在寒冷的初春,無數生命都在與天氣抗爭,都在邁向春天,竹筍都露芽了,春天還會遠嗎?
遠在南方之南,詩人的思鄉之情自是無從壓抑,羈旅病愁,大雁北歸,勾起思念縷縷,讓人倍感頹唐,不過,作為當年的洛陽花下之客,內心自然懂得,這南方的春天雖然來得較遲,但終究會有山花浪漫的一天。
這是一首非常勵志的詩,也是歐陽修很是得意的一首詩。
從中可以真實感覺到,這位大神級文豪的高明之處。
其實,歐陽修身上讓人佩服和驚訝的地方,還遠不止此,他詩好,文章亦好,他的《醉翁亭記》,全文不過400多字,卻有21個“也”字,10個“樂”字,他在文章中一路“也”下來,把滁州山間風景寫得多彩多姿,將遊宴之樂寫得酣暢淋漓。
文章極好,一氣呵成,不愧是“唐宋八大家”。
詩文之外,歐陽修還是個桃李滿天下的老師,他慧眼識珠,拔人無數。
蘇洵是他引譽京都的,蘇軾、蘇轍、曾鞏是他發現的,張載、程顥、呂大鈞是他在主持科考時招錄的,包拯、韓琦、文彥博、王安石、司馬光是他提拔的。
“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五人,除他自己外,其餘四人幾乎全部出自他門下。
史書評價他:“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真是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