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眾生相

    一戰時期德國為普魯士帝國,面積人口工業都是大國。二戰時期德國工業是世界領頭羊,英法雖然也不弱不過相對於德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 2 # 明謀善史

    一戰時期

    首先看看德國本身的基礎硬體。德國在1913年時,本土面積54萬平方公里,擁有的海外殖民地也高達260萬平方公里。除了英國,法國 之外,德國是排名世界第三的殖民大國。除了擁有龐大的殖民地,德國本土也是自願豐富。

    德國本土擁有豐富的煤炭,鐵礦等重要戰略支援。美中不足的就是德國的石油相對來說比較少。德國的煤炭、鐵礦資源在當時完全能夠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同樣也滿足戰爭的使用。至於石油,由於當時工業的發展對石油並沒有向後來那樣的嚴重依賴,所以,僅僅依靠奧匈帝國石油的輸入就可以滿足戰爭時期的需求。

    除了基礎以外,德國在工業上實力也是世界翹楚。當時,德國工業實力已經超過英國,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英國由於資本大量外投,本土工業裝置老化陳舊,根本與德國的工業設施相比。美國雖然當時工業強大,但是美國的工業大部分都控制在其他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手中,自己掌握的工業相對較少。而一戰,也正是美國擺脫別國控制,徹底掌握了自己國家的工業資本,這才在戰後迅速成為事實上的世界第一強國。

    另外,美國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技術革新能力都遠遠落後於德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德國的工業實力才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

    德國不僅在工業上強大,在教育上,德國很早就進行基礎教育的普及,一戰時期,德國的在校學生人數就高達1000萬,並擁有龐大的技術產業工人和各行各業的技術人才,德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優秀技術人才,這也為德國的持續強大提供了保障。

    此外,德國還大力發展鐵路,公路,建成的鐵路里程就高達6萬多公里。城鎮化率也突破了60%,我國在這一點上達到此種程度已經是將近21世紀了。

    當然,要打仗,最基本的還是要看國家擁有的軍事硬實力。在這一點上,德國更是沒得挑。當年德國陸軍排名世界第一,海軍排名世界第二。

    一戰時,德國擁兵500萬,戰爭開支搞到1600億,海陸空三軍都是世界頂尖。擼英國,剛法國,虐俄國,最後如果不是自己的小夥伴們太坑,而美國又加入了敵對方,恐怕德國還能拍著胸脯說,英法俄你們一起上,我還能一挑三。

    德國說這話不是吹牛,要知道,當德國投降時,他還在以一己之力與英法僵持不下,英法軍隊聯手也沒有踏入德國本土半步。相比於二戰盟軍一擼到底,攻入柏林帶來的囧相,一戰時的德國在當時,堪稱打遍天下。如果單挑,恐怕沒人認為德國會輸。

    一戰德國雖然戰敗,但是自己的國土並未受到戰火侵襲,可謂保留了根本,大量有經驗的老兵雖然被解散退役,但是也給德國積攢了不少日後優秀軍官的苗子。德國戰敗後依然是一個擁有6000多萬人口的大國,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兵源。

    雖然德國戰敗後國內一度面臨著通貨膨脹、大量國民事業的絕境,但是很快透過英美的經濟援助、行之有效的經濟改革扭轉了局面,國內汽車工業、鐵路建設蓬勃發展,同時解決了大量人口失業問題。

    其次戰敗後的德國雖然軍隊被迫解散,只保留最低限度的武裝力量。但是破而後立的規律反而讓德國走上了建設獨立裝甲力量的的道路,而且英美等國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態度也讓德國有機會背地裡發展軍力,這也讓德國率先完成了獨立裝甲兵團的建設。

    反觀英法兩國因為是1戰戰勝國,軍隊裡的保守勢力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他們天生就反感裝甲兵這一新型兵種,認為其只是附屬給步兵的火力支援武器,讓英法兩國沒有及時組建獨立裝甲部隊,在二戰中被德國的閃電戰打的一潰千里。

    而且英國一直以來奉行“歐洲大陸均衡”政策,英國不允許歐洲大陸由一國獨霸,所以德國戰敗後英國開始暗地裡防範法國崛起,偷偷的資助德國,在一些軍事限制上也對德國放寬標準,讓德國得到了喘息機會。

    同時德國利用蘇聯受到國際社會打壓的機會,藉機與蘇聯較好,在蘇聯國內偷偷進行裝甲部隊和飛機的研發,同時德國一些少壯派軍官也開始臥薪嚐膽提升自己的軍事素養,這些年輕的軍官更大膽、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才造成二戰開始時德國在一系列戰術上擁有很明顯的優勢,反觀英法兩國的陸軍思路還停留在1戰時的塹壕戰、消耗戰上。

    二戰爆發先德國還利用西班牙內戰、入侵玻璃等軍事行動,鍛鍊了自己的軍隊,尤其是空地一體的協同作戰,讓德國陸軍在面對英法聯軍時,已經是一支作戰經驗豐富、戰法先進嫻熟的精銳之師,而空軍的戰機BF109、“斯圖卡”轟炸機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機型,掌握了制空權在加上陸軍的強悍戰鬥力,自然對英法軍隊如同砍菜切瓜一般屠殺。

  • 3 # 樹下燻蜜蜂的小笨熊

    一戰的時候,英國實力比德國強大非常多,一個佔據了絕大多數殖民地,收颳了世界大批財富,號稱“日不落帝國”其財富和實力遠遠不是德國可以比擬的,但為什麼英國還是打不過德國?而法國則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占絕對優勢,科技軍事和德國相差不大,為什麼擁有巨大的優勢的英法打不過相對於較弱的德國?世界上第一套現代軍訓出自於德國,憑藉這一個,訓練出遠比英法更強悍的部隊;第二個,鐵血首相俾斯麥推行的鐵血政策,直接使德國的實力迅速強大、凝聚在一起。一個把全國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的國家,和一個國內鬧矛盾意見不一爭論不休的國家,誰會贏?德國!

    二戰的時候,1,德國希特勒直接把全國的力量統一一起,而英法仍然對德國仍然是懷柔政策,希望德國去打擊蘇聯。政策上,英法就輸了。2,導彈,這一個大威力的武器,是德國二戰時候發明的,在軍事裝備上優於英法,超出了一大截,不僅如此,德國的諸多軍事武器,均比英法更有優勢;3,戰術上,閃電戰的發明;4,間諜的巨大作用,德國早就有心謀取歐洲,秘密培養了數量非常恐怖的間諜,並且派去各國,安插在重要位置上,一旦戰爭發生,那個國家很多設施政策秘密,洩露了大部分,怎麼打?5,人才,德國的高階優秀人才數量比英法還多;6,英法的強大,讓它們整體處於一種鬆懈的環境狀態,過度的自信,以為不會被攻擊,不會被打敗,而德國磨刀霍霍。所以,二戰爆發,歐洲各國迅速淪陷。

  • 4 # 蜀山精靈

    這是從軍事上看,確實可以感覺到兩次戰爭英法對德作戰在軍事上都佔不上什麼便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殖民擴張中已經到了極致,在國際關係中擔任世界生存法則的制定者,經過幾個世紀發展,對外政策相對保守以防止新興國家的崛起和挑戰;而德國作為後起之秀由於全球市場被佔就必須打破法則,政策激進,積極接受新鮮事物。

    2.從腓特烈大帝開始,德國逐漸建立了系統的軍事政策,培養了為戰爭服務的軍事貴族——容克集團,全面的義務教育和全民兵役制度,新的戰略思想(施裡芬計劃和小毛奇)和作戰理念,樹立了極強的國民自信心。

    3.由於全球基本由英法殖民,海外駐軍成為了兩個國家的常態,因此在歐洲大陸開戰前大體只保證了基本的國防力量,軍隊相對分散;德國在海外殖民地地少,能快速集中力量進行軍事突破。

    4.在俾斯麥之後,德國逐漸與周圍國家再次矛盾重生,在此情況下,為能夠快速調動軍隊,德國在一戰和二戰前期先後大興基建,修建了大量鐵路和高速公路。

    5.一戰和二戰有時候被稱為資源戰爭,德國資源不甚豐富,而科技和製造業成為德國的重中之重;而英法兩國喜歡經濟掠奪,因此在這兩方面不佔優勢。

    6.,歐洲三大人種中,不同的種族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理念。文化上的同源性,使得英國在指責德國的同時,更注重抑制法國在歐洲大陸稱霸。傳統觀點認為,這是英國“大陸均衡”政策的實施。

    綜合以上,德國在國民教育,軍隊建設,科技製造,交通設施,作戰理念,政治體系都佔優勢,就不難理解德國的戰鬥力了!!

  • 5 # 九品侍衛

    錯覺!絕對是錯覺。其實這所謂的英國與法國加在一起都打不贏德國,其實只限定於陸軍而已。如果要說海軍的話,一戰期間英國海軍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法,將德國海軍重創。二戰期間德國海軍也只能用潛艇玩陰人,而如果正式大海戰的時候,依舊被英國打敗。就比如無數德粉天天高喊的俾斯麥號,敢問是誰打沉到海底的?

    其實一戰時期英國與法國的陸軍之所以打不贏德國陸軍,其實是因為它們兩者國家的發展狀況。英國和法國擁有著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所以英法陸軍的主要任務是對殖民地的治安維穩工作,所以這個時候的英法聯軍對於治安戰挺在行,但要是跟正規軍打仗就差點了。這就有點像是現如今的美國,二十年時間美軍士兵的訓練都圍繞治安戰,所以正規戰就差了。

    二戰期間英法聯軍之所以打不過德國陸軍,其實是因為整體軍隊的腐朽。畢竟英法聯軍作為一戰戰勝國,所以整體戰法依舊沿用過去的套路,而被徹底打殘的德國陸軍就好似一張白紙從頭開始,所以才會發展處新的戰法。就比如二戰初期的站點站,哪個叫阿登森林什麼是馬其諾防線基本上都輕鬆掠過。波蘭、比利時、法國更是快速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這個世界本應該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