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緣聚緣散是空幻雲夢

    我不談脈理,有很多書在說,如難經,瀕湖脈絕,診家正眼,三指禪等等,上網一問,好多這樣子的專注。

    號脈講靈性感覺,講氣感。所以,我只紹介,號脈如何練氣感。

    先預備桌子,椅子,小米(糧食),一個月後預備2張薄紙。

    找個安靜的屋子,環境好些(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可遇不可求))

    桌子放好,撒上少許小米,安靜的坐於桌前,深呼吸三次,平心靜氣一分鐘。

    先練右手,以食中無名指的指目處(指尖與指肚的交會處),輕輕按於小米之上,閉目,細心體會,小米之圓潤,質感,體積,面積,個數等,最少堅持半月,每天少則20分鐘,不要超過45分鐘。當指下有清晰的感覺後,進行下一階段,小米上鋪一層薄紙,再來第一階段的感覺,當指下有清晰的感覺後,再鋪第二層薄紙,練到指下有清晰的感覺後,第一階段結束,所用時間長短憑個人體會,大概須用三個月。第二階段摸植物藤莖樹幹,體會植物的生命,流感,汁液的流動。第三階段摸人脈,把空餘時間背的脈學書用上。還有其它學問,慢慢學吧。最好再練,太極,八段錦,易筋經等氣功,來增強氣感。

  • 2 # 鵝卵石176501701

    把脈要找有經驗的老中醫手把手的教!最好不要找教授專家類!他們不一定會看脈的!沒有高人手把手教你的話你就是能把脈訣倒背如流也屁用沒有的!

  • 3 # 神奇的懶人

    首先,學一些簡易辨別病症的方法,比如簡易體檢。

    然後,熟讀把脈訣背熟透,找個市場或者人多的地方擺個義診攤,完全免費那種,上來就把脈。

    最後,就是日積月累的實踐來一一驗證理論,待到你完全掌握的時候就算出師。

    中醫從來都是實踐出來的真理。

  • 4 # 眯眼看世界43

    中醫我是自學的,我談談我個人的想法。

    1. 關於如何學中醫,我見過主要兩種學法:一種是由中醫經典入手,一種是從中醫基礎理論入手。個人的觀點,有師傅帶,從中醫經典入手,沒有師傅帶,純自己自學,最好從基礎入手,基礎理論懂了,看中醫啥書就都容易懂了!

    2. 想學好中醫,愛好是最重要的!沒有強烈的愛好,你堅持不下去!

    3. 中醫診斷,“望、聞、問、切”,實際上,要想診斷準確,當然能四診合參固然好,個人覺得,沒有大量的實踐經驗,找不到感覺,脈診很難精通!實際上,確診一種常見病,不需要四診合參,很多病主症能確定就可以了!實在複雜的病,你可以讓患者去醫院用儀器確診,然後用中醫治療!既然古人把“切”排在最後,我的理解,病是可以透過前三種確診的,最後的“切”應該是兜底之作!防止前三種的弊端而設!但不是唯一的診斷手段!

    4. 要想學好中醫,必須古文要好,因為很多好的中醫書都是古人寫的,現代人也很多有論述古人觀點的,但是,不讀古人原著,你收穫是不一樣的。就像讀英文原版與翻譯版書一樣的感覺。

    5. 如果有機緣,最好拜中醫高手為師。現在的人很少有感恩的心,名師也越來越不願意教徒弟了。

    就說這5條吧,診脈,別人有回答的很好的了,也有專業的書。

  • 5 # 使用者6931100961

    好中醫要有慧根 需要耳濡目染。就像修車工,聽聲音就能判斷。國內西醫就是三素一湯,動不動都是上激素很毀身體的

  • 6 # 純鈞LHGR

    學中醫的問題,自己慢慢加油吧。這裡只說把脈,確切點說叫“診脈”,屬於“切診”。

    清朝江筆華有《診脈歌》:“病人雙腕,高骨定為關,寸脈量虎口,尺脈準臂彎,左寸心包絡,左關膽與肝,左尺司何職,膀胱腎餘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屬右關,要知大腸腎,右尺自昭然……”——挺好,但不完全準確。

    診脈部位實際上有三種,遍診、三部診、寸口診。大致上,寸口診所多為人知,但實際上歷代醫家及流派說法不一,目前臨床常用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關候肝膽;右關候脾胃;左尺候腎與小腹;右尺候腎與大腹。

    遍診為“三部九候”,頭、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比較麻煩,現實中較少應用。

    三部診,即頸部以人迎,雙上肢的寸口和雙足背的趺陽三脈,分候胃氣與十二經之氣。亦有加診太溪以候腎氣。

    以最常見的寸口診來說,需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伸出手臂置於心臟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順。

    診成人脈與小兒脈有所不同。這裡也把小兒診脈省略。

    成人脈,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橈骨莖突)部位的橈動脈定關,繼續以食指在關前(遠心端)定寸,然後用無名指在關後(近心端)定尺。

    正常脈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強不弱,不快不慢,均勻和緩,節律整齊,又稱為平脈或緩脈。平脈至數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間四至五次;相當於72~80次,節律、強弱一致。

    異常脈象,這裡逐一簡單介紹:

    1、浮脈

    脈搏呈現部位淺。需輕,重按反覺稍減。此多屬外感表證,浮緊為表寒,浮數為表熱,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但也有久病體虛或陰虛陽無所依,浮陽外越而呈現浮而無力的虛脈。常見於傷風感冒等傳染病初期。

    2、沉脈

    脈搏顯現部位深。需重按。此脈主裡證,沉而有力為裡實,沉而無力為裡虛,沉遲為裡寒,沉數為裡熱,沉澀為氣滯血瘀,常見於水腫、腹痛,久病及多種虛弱性疾病。

    3、伏脈

    比沉脈顯現部位更深,按時需比按沉脈更重。多為邪氣內閉、劇烈疼痛、厥證。

    4、遲脈

    脈搏次數少,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證,遲而有力為冷積(陽虛陰盛),遲而無力為虛寒證,常見於心氣虛證等。

    5、數脈

    脈膊次數多,一息六至以上。主熱證,浮數為表熱,沉數為裡熱,洪數為實熱,細數為虛熱,弦數多為肝火旺,數而無力也可見於氣虛證。

    6、疾脈

    一息七、八至,多屬陽氣極盛,陰氣欲竭,或元氣將脫的重證。

    7、滑脈

    脈象如珠滾動,多屬邪盛,痰食內滯。氣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時可見此脈,婦女妊娠時多見此脈,病脈則多見於痰飲、食滯、瘀血、實熱,如各種炎症,消化不良,實證閉經、惡性腫瘤等。

    8、澀脈

    脈象澀滯有刮連感。多屬精虧、血少、氣滯、血瘀,常見於貧血、失血、產後及血瘀等疾患。

    9、弦脈

    脈挺直而長,如按弓弦,有勁有彈力,脈管的硬度大。主氣鬱,肝膽病證及痛證。常見於外感少陽證,肝病,膽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及各種疼痛病證。

    10、緊脈

    脈跳有力之餘,有絞轉收縮感。主寒證,痛證及宿食。見於外感風寒、劇痛等。

    11、緩脈

    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強不弱,脈來和緩,脈的硬度、張力適中,是有胃氣的正常脈象,見於健康人。病脈則見於溼重,或病後復元。

    12、洪脈

    脈來感覺明顯,但去時有衰退感,脈形寬,波動大。主熱證,陽熱亢盛。常見於高熱病人。

    13、大脈

    脈形寬,波動大,但無來盛去衰之感,多是病勢進展之象。

    14、細脈

    脈象如摸絲線,脈形窄,波動小。主虛證。常見於諸虛勞損,慢性病患者。

    15、小脈

    主病與細脈同。

    16、促脈

    脈搏快有不規則的間歇。為陽盛熱實,或氣血痰食停滯,見於氣血痰食瘀滯,腫痛,諸實熱證。脈細促而無力,多為虛脫之象。

    17、結脈

    脈搏慢而不規則的間歇。為陰盛寒積或氣血瘀滯,見於氣滯血瘀,痰結食積,症積、疝痛等。結而無力為氣血虛衰,見於虛勞久病及各類心臟病所致的心律不齊。

    18、代脈

    脈搏呈有規律的間歇,脈搏動到一定至數歇止一次,歇止時間較長,為髒氣衰微之徵象,可見於心律失常的二聯律,三聯律等。

    事實上,臨床多見的脈象都是複合脈,也就是說,同時表現出不止一種脈象,如浮緊、浮數、沉遲、沉細數等,其臨床意義一般是組成相兼脈的各單一脈主病的總合,如浮緊脈主表寒證;浮數脈主表熱證、沉遲脈主裡寒證;沉細數脈主裡虛熱證等等。

    診脈時,診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脈象,才能進一步辨別異常脈象。並且,在診視疾病時,不僅要辨病因、病位、病機,而且還必須瞭解患者正氣的盛衰進退,以判斷疾病的預後。

    脈診並不能作為獨立的辨證依據。一般來說,至少要配合舌診。脈診的學習,都是靠實踐。所以,初期學習中醫,尤其又不具備練習脈診的條件的話,脈診並非為學習中醫的第一要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必須的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