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納百川233699882
-
2 # 天涯過客3547
東漢末年,天不大亂,群雄並起,戰亂紛爭。誰都想爭得一席之地。逐鹿中原。起初的曹操委屈求全投靠董卓,可心向大漢。曾刺殺董卓未遂。成喪家之犬,四處逃亡,後遇陳宮輔助,小有成效。多方轉折歷盡磨難,終成一方諸候。為闊充地盤,號令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把皇帝這張王牌死死控制在手。使自己成為天子之師,名正言順。以便天下有志之士紛紛投其帳下。荀彧作為漢室忠臣,以為曹操真心扶漢,故拼死效命與曹。官渡之戰,沒有荀彧的強大後勤,曹操也不可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最強大的對手已滅。而後又平定呂布。表面看是曹操的功勞。不過曹操之所以有如此成就,更是荀彧等一批忠勇之士為匡扶漢室上下一心的結果。其忠於漢室的忠心不比諸葛亮對蜀漢遜色。正因為志不同不相為謀,與當初陳宮與曹操分道揚彪性質是一樣的。縱使荀彧是曹操打江山不可缺少的人才,但終就不為我所用。而且曹操野心已露。只能將其除之。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
3 # 鐵馬冰河wu
荀彧出身士族,祖父做過東漢朗陵縣令,其父是濟南國相,叔父荀爽位至三公(漢代稱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 ,相當於丞相)。荀彧本人也是彼時人耳熟能詳的名士,被曾經謀刺董卓的南陽何顒譽為“王佐才也” 。
《三國志》記載,荀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海內俊傑“莫不以為儀表”,就連心高氣傲的司馬懿、鍾繇等對他都推崇備至。《典略》說:“(荀彧)折節下士,坐不累席。其在臺閣,不以私慾撓意”。
荀彧家世好,又是一代名士,才幹卓著,人品道德甚佳,他和橋玄是最早看好雄才大略之曹操的兩位名士之一。本來效力於袁紹帳下的荀彧,義無反顧地投奔了曹操。
荀彧一心一意為曹操出謀劃策, 為輔佐曹操成就大業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卻在年過半百時被曹操所威逼,鬱憤而死。
那麼,荀彧為何要棄袁紹轉投曹操呢?眾所周知,袁紹家族背景雄厚,“四世三公”,袁家乃東漢末一等一的世家豪族,他用人也喜歡倚重“儒家士族”出身的貴胄子弟。按理說,士族出身的荀彧在袁紹那兒肯定會受到重用,混得風生水起應不是難事,可他卻投奔了彼時實力遠遜袁紹的曹操。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走的是“法家寒族 ” 路線。荀彧離開實力雄厚的袁紹,轉投兵微將寡的曹操,是在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那時,袁紹已經奪取了韓馥的地盤,任冀州牧,曹操只不過是東郡太守,而且是由袁紹舉薦的,兩人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到官渡之戰爆發前夕(公元200年),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 ,但大多數人還是不看好他,認為袁紹地盤廣袤,兵精糧足,最終的勝利者一定是他。荀彧卻早在9年前就離開袁紹,歸附曹操,豈非不識時務之人嗎?
那麼,足智多謀的荀彧為何要拋棄袁紹轉投曹操呢?
因為荀彧慧眼如炬,早就看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和諸葛亮一樣,荀彧也是胸懷大志之人,他心目中的“大事”究竟是什麼?竟與諸葛亮不謀而合,也是“興復漢室”。當時為討伐董卓而臨時拼湊起的所謂關東聯軍中的那些諸侯,幾乎沒有一個像是能成氣候的人。其中條件最好也較有能力的只有袁紹、袁術兩兄弟,但他倆不和,相互算計,還都有稱帝野心,卻無當皇帝的才能。所以,荀彧寧肯選擇當時最不起眼的曹操。因為曹操有膽有識,深謀遠慮,在當時已經初步表現出來了。那個時候的曹操,以廓清天下、匡扶漢室為己任,是東漢朝廷的忠臣,願意為國獻身的大英雄。
荀彧是怎樣評價曹操的呢?他認為曹操“乃心無不在王室”,又具“匡天下之素志”。投效曹操後,他為曹操擬訂並提出了政治綱領是:“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義以致英俊”。他的一切立場均圍繞在“興復漢室”上,從他為曹操提出的政治綱領上已經一目瞭然。
荀彧提出這個綱領是建安元年(196年)的事。等到了建安十七年(212年),天下大勢早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曹操也早就今非昔比了。彼時的曹操,盤踞中原,震懾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 ,早已不再是那個“乃心無不在王室”的大忠臣了, 他成了東漢的實際掌權者,視漢獻帝如傀儡,正急欲封公建國。
對於荀彧來說,這是一個危險的訊號。假如不加以諫阻,必將背離自己的理想和初心。所以,以漢室忠臣自詡的荀彧不能不阻攔。但他的勸諫根本不起作用,毫無效果。其實,曹操本沒有取代獻帝的意思,否則也不會把幾個女兒都嫁給他,他只是要稱魏王,獨持權柄,表面上還是東漢的臣子。一旦有了這個想法,他就不可能再回頭了。於是,對東漢王朝忠心耿耿的荀彧只有選擇與曹操分道揚鑣,並義無反顧地選擇死亡。他是以死抗爭。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殉道,去殉自己的理想,也想用自己的性命對曹操做最後一次諫阻。
有人說:荀彧是一個不識時務、不善變通的腐儒。但說到底,他做出這樣慘烈的選擇,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荀彧出身世家大族,又是一代飽學名士,受儒家思想的浸淫頗深。東漢以名教興國,士族子弟以儒學安身立命,忠君守節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融入血脈,改朝換代在這些人的眼裡就是謀逆之舉,也是最敏感、最不能容忍的事情 。彼時聚集在許都的各中原世家巨族成員分為“擁漢” 和“挺曹”兩派。荀彧本被眾人視為“挺曹派”核心成員,但他骨子裡卻“擁漢”,意欲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匡扶劉漢,屬典型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如此一來,他和曹操的矛盾難以彌和,正是這種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徹底激怒了曹操,最終釀成了荀彧的人生悲劇。
史載,荀彧是隨曹操南征孫權時神秘死於壽春(今安徽壽縣)的。歿年50歲。關於他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為憂憤而死,一為被逼服毒自殺。不管怎樣,他的死都和曹操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插圖源自網路】
-
4 # 明道哲史
荀彧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但依然對曹操不遺餘力的支援,以此來看,荀彧並非是完全忠於漢室。至於和曹操後來反目,應該是源於利益關係,曹操掌控全域性之後,應該是對荀彧進行了打壓,導致雙方最後越走越遠,乃至決裂。
-
5 # 麴塵絲
曹操只是給荀彧寄去了一個空盒子,這有多種解法,不一定是叫荀彧死,他多心了。
荀彧不自殺,曹操也不會動刀。“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有胸懷!
-
6 # 沐風齋
荀彧是類似於演義中關羽的“降漢不降曹”,他的政治理念還是要匡扶漢室,這一理念甚至比諸葛亮還要精純,他一開始只是想透過曹操來實現這一抱負,而曹操一開始的所作所為也符合荀彧的理念,只是後來隨著情勢的發展,曹操的權利慾不斷膨脹,以至於稱公稱王,引起了荀彧叔侄的警惕,所以才出來公開阻止,然情勢已不可挽回,終於成為曹魏代漢的絆腳石而被無情踢開。
-
7 # 麻辣一加一
先說荀彧怎麼死的。
《魏氏春秋》裡說,“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荀彧和曹操合作的後期,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被曹操逼迫服毒自殺。
荀彧是曹操非常倚重的一位政治家和戰略家,兩個人的關係大部分時間都很融洽,後期在政治理想上分道揚鑣,荀彧成為曹操政治版圖上的絆腳石,最終身死的結局也不出意外。
原因在於:
1、曹操是個雙重性格明顯的人一方面,曹操秉持“唯才是舉”“勿拘品行”的獨特人才觀,招納天下賢士良將為其所用,即使得罪過他的人、曾經的敵人都可以用寬廣的胸懷接納,比如陳琳、許攸。
另一方面,曹操又是個心胸狹隘、猜忌心很強的人,許攸、程昱、賈詡、孔融、楊修的結果就是例證。
答主認為,曹操的這種雙重性格,與其出身和經歷有關。曹操是太監門第的出身,在注重門第的時代,這種出身與當時的豪強世族相比,顯得低下很多。尤其黨錮之亂後,人們對太監和他們的後代更是有著強烈的鄙視和仇恨,曹操出道時,自然處於下風。而曹操要壯大自己,也不得不和豪強世族合作。這就讓他一方面敞開胸懷,一方面倍加警覺。
荀彧,河南潁川人,潁川荀氏是當時河南著名的世家大族。《三國志》記載,荀彧“祖父淑,字季和,郎陵令。當漢順、桓之間,知名當時。有子八人,號曰八龍。彧父緄,濟南相。叔父爽,司空。”
荀彧投奔曹操,自然也是看重曹操在亂世中的雄才偉略;荀彧的“王佐之才”,自然也是野心勃勃的曹操需要利用的。因此他們一度有著較長時間的蜜月期。
但曹操的雙重性格,是不會漏掉任何一個人的,荀彧也不例外。郭嘉死了,曹操痛哭流涕,如果郭嘉生活在曹操的後期,結局未必是善終。
2、曹操和荀彧最終的政治理想根本不同荀彧身上有著中國傳統士大夫的典型氣質,忠於王室是他的行為準則,他一心要做天子之臣,匡扶漢室。而曹操是個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早就看出漢室江山沒落的結局,天子之臣絕不是曹操的終極理想,即使自己不能取而代之,也至少為自己的家族奠定江山。
在曹操勢力還不足以顯露出這種野心時,荀彧和他的合作自然沒有齟齬。但當曹操進爵為公、加九錫時,兩人的根本矛盾擺上了桌面。荀彧批評曹操道:“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勳庸崇著,猶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就此埋下禍根。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總是不斷地重複演繹這樣的邏輯。
-
8 # 清歡愛動漫
荀彧個人生平就不介紹了,當時助曹操,曹操有能力是一方面,當時還是漢臣,荀彧一生忠於的只有漢室。最後曹操加封魏王,拆白馬門等已顯示了曹操的野心,荀彧也看出來了,他一直在維繫著曹操與漢室的關係,即使天子不掌權那還是漢室天下,但是他最後的理想破滅了,只有和曹操對著幹,但是又於事無補,之所以要殺荀彧,立威是一方面,重臣都能殺,誰還敢反對?
另一方面也是真的怕荀彧走極端,惹出其他事情,為了避免麻煩,只有狠心去殺
空盒無食,再無漢祿可食
-
9 # 一起看歷史劇
曹操殺荀彧說到底是自己的虛榮心在作怪。“我得不到也不想別人得到”或者“我得不到你,寧讓殺死你”這是人類的正常心理,一代梟雄曹操也難逃這些心理問題。
荀彧一直以漢臣自居,而非曹操的謀士。在荀彧的心理,曹操只不過是與我同朝為官,是我的好朋友而已,而沒有更多的“君臣”之分。舉個例子,荀彧與曹操的關係和諸葛亮與劉備關係是大不同的,在荀彧眼中,曹操只不過是漢朝的丞相而已,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荀彧認為自己的衣食父母是大漢朝廷,是大漢的天子;而在諸葛亮的心裡,劉備是自己的主公,是自己的衣食父母。
可是,曹操又是怎麼看荀彧的呢?曹操認為,荀彧就是自己的馬子,就是自己的謀士。自己就是荀彧的衣食父母,自己叫荀彧今天喝粥,他就不能吃米飯。自己不讓他吃,他就得餓肚子。這也是,曹操給荀彧送去一個空盒子,荀彧看到後,只說一句“出仕三十年終無漢祿可食!”便懸樑自盡。
三國原著中如此記載“忽曹操使人送飲食一盒至。盒上有操親筆封記。開盒視之,並無一物。彧會其意,遂服毒而亡。”曹操為什麼這樣看荀彧呢?其實,這也怪荀彧老給曹操一些“錯覺”,讓曹操以為荀彧就是自己的謀士,而非大漢的忠臣。荀彧勸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做到了,而且效果還不錯。董承準備刺殺曹操敗露後,曹操幾乎將大漢朝廷的朝臣都抓了,唯獨沒有抓荀彧(荀彧在曹操面前一直以漢臣身份自居)。曹操打敗袁紹,荀彧同樣功不可沒,正是荀彧鎮守大本營。在曹操的心裡,荀彧早已是自己的人。
說到曹操殺死荀彧,感覺到確實可悲,說不定是曹操故意送個空飯盒來氣氣荀彧,而沒想他真的自殺啦。荀彧認為自己死了便可以保住對大漢的忠節,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
10 # 讀史坊
最主要的原因是,荀彧想的是興復漢室,而曹操想的是自立為王。兩個人最終的目標不一樣。曹操最初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荀彧就是衝著這個來的。
荀彧在袁紹最輝煌的時候離開,轉而投奔幾乎一無所有的曹操,他看中的,是曹操為國的一面,他是真正的憂國憂君。
我們可以看一下荀彧為曹操做出的主要貢獻。首先,他用極具戰略性的眼光建議曹操救下漢獻帝,漢獻帝有了安穩的生活,曹操也贏得了好名聲。“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決策是一場雙贏。
其次,在官渡之戰中,不但安穩了曹操的心,也安穩了後方的心。官渡之戰剛開始,曹操一直處於下風。在一次被袁紹包圍,糧食又用盡的情況下,曹操寫信給負責糧草的荀彧,用一種婉轉的說法表明自己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想撤軍。荀彧很快回信,堅決不能撤。他分析了雙方的優缺點,堅信曹操一定能打贏。有了荀彧的鼓勵和分析,曹操增強了信心,最終打敗了袁紹,自己也鹹魚翻身。
除了這兩件大事,荀彧還為曹操做了很多細小而又很有價值的事。他是曹操的糧草官,每次曹操出征,都是他負責在後方組織糧草,保證了軍隊的供給。在當時百里荒無人煙的情況下,能正常供給,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此外,荀彧推薦的人才,如鍾繇、荀攸、郭嘉、司馬懿等,在曹操集團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荀彧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曹操的一個人才庫。
可是,曹操在統一了北方後,最終還是露出了他的野心。這讓荀彧不能接受,又阻止不了。曹操是誰?凡是阻止他的,都不會有好結果,荀彧也是一樣。這樣,在幫助曹操登上高峰之後,荀彧被自己挖的坑埋了。雖然是曹操殺了他,但這個坑,是荀彧自己挖的。
-
11 # 不胖的胖達
歷史上關於荀令君的死,歷史上這樣記載:建安十七年,曹操徵孫權,命荀彧到譙縣勞軍,並趁機把他就在軍中效命,不久因為自身疾病就憂慮而死(還一種說法就是小說裡出現的,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開啟食器,裡面空空如也,因此服毒自盡!)。
不管哪種死法,最終跟曹操都脫不了關係,為什麼本是如魚得水的二人,最後走到這一步呢?
根本原因還是兩人的志向或者理想不同,兩個人之所以可以無間隙的合作十多年,因為曹操未得勢前,他們的目標還是一致的,以戈止戈,匡扶漢室,不過隨著曹操野心越來越大,甚至有自立為王的異志後,兩個人的間隙也越來越大,漸行漸遠……
荀彧他是很理想的,他忠君他愛國,他也很有抱負,他從小便受儒學薰陶,最大的理想就是上佐明君,下撫黎民,即使到了亂世,也想憑藉和曹操聯手的實力,力挽狂瀾,盡力維護大漢的周全。
而後來,他又是痛苦的,雖說興復漢室指日可待!可他發現中途最信任,最得力夥伴卻背棄了當初的承諾,這無異於輕手葬送了他心目中那個繁華強大的大漢王朝,理想瞬間崩塌!
而對於曹操而言,內心也是痛苦的,與令君合作多年來,一內一外,內務之事從不需要他憂心,有令君的居中調配,才能讓他戰勝一個又一個的強力對手,十來年的時間便一統中原,如果能一直維持下去,一統天下也是指日可待的,可老夥伴為什麼就抱著執念不放呢,大漢氣數已盡了,劉邦起於微末尚成就大漢偉業,我曹操難道就不能再創一個舉世矚目的大魏麼?哎,迂腐啊!或許我沒懂過你,你也曾沒懂過我吧……
名義上是請荀彧來犒勞三軍,其實這不次於實行軟禁,荀彧出身世家,即使後來與曹操合作,也很少出現在一線戰場,他一般都是身居廟堂,運籌帷幄,但目前情勢比人強,不來也不行,最後荀彧也只能是鬱鬱寡歡,抑鬱而終的!
曹操想讓荀彧死,主要來說兩個人的理想觀念相左,荀彧已經成為曹操權利進一步的阻礙了,曹操想晉升魏王時,荀彧曾極力阻止,而曹操當時不管是自己的野心還是形勢所迫都必須要晉位的,荀彧當時的個人威望在朝廷內或者天下人的眼裡,不比曹操低!有這樣一個障礙,只能除去了,哪怕曾經是親密無間的戰友!
-
12 # 三國逐鹿
荀彧字文若,年少就被人稱為“王佐之才”。曹操統領州牧後,荀彧以司馬的身份追隨曹操四處征戰,荀彧作為曹操的“張子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為曹操規劃並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軍事路線。呂布叛亂時,荀彧曾以一己之力保全兗州三城,官渡之戰也仰仗荀彧的奇謀妙計。
最重要的是荀彧還向曹操多次推薦大量人才,如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荀彧含辛茹苦,恪盡職守,為曹操打下半壁江山。然而曹操並沒有感恩戴德,而是逐步把荀彧逼上絕路,荀彧最終自殺身亡,曹操為何要殺勞苦功高的荀彧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原因作為參考。
首先荀彧忠於漢室,與曹操的發展道路可謂南轅北轍。荀彧跟隨曹操,是因為曹操有能力振興漢室,一統天下,還天下一個太平盛世,這也是為什麼荀彧讓曹操“奉天子以討不臣”。隨著時間的轉移,荀彧不願相信曹操會稱帝。但當曹魏逐步壯大,曹操也就逐漸有了變化,開始對漢室江山心懷叵測,當董昭等人勸曹操稱帝的時候,曹操對荀彧的反對懷恨在心、如鯁在喉,從此不再相信荀彧,並且荀彧也對曹操徹底失望。
其次荀彧作為潁川世族的代表,嚴重阻礙了曹操篡漢自立,為了壯大大魏基業,曹操只能逼死荀彧。建安十三年,是曹操關鍵轉折的一年,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大大削弱了曹操的軍事實力,曹操逐步也把戰略目光轉向了篡漢自立。後期所做的主要工作都是為這一目的。
三國魏晉都是世族政治,統治者若無法得到世族的支援,就無法穩坐天下。荀氏、陳氏、鍾氏為核心的潁州世族集團,就成為曹操竊取天下的最大阻礙,因為他們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固執己見,因循守舊,大多對漢室持有同情的態度,也就是保皇派。
在這一背景下,曹操想篡漢自立可謂舉步維艱,在曹操欲加九錫後,荀彧便表明了自己反對意見。由於荀彧本身就是潁川集團的領袖,他的態度對於整個士人階層,影響巨大,曹操為了保證篡漢的正常進行,只能逼死荀彧。
再次荀彧多年戰功卓著,積德累行,忠義仁勇,在朝中積累了很好的威望。建安十七年,曹操想晉升魏公的時候,荀彧就堅決反對,自然朝中也有很多大臣追隨,弄的曹操左右為難,這樣朝中的保皇派必然成為曹操的眼中釘,肉中刺。荀彧也明白,曹操稱魏公,賜九錫的下一步必然是 禪讓皇位了,果真如此漢室也就名存實亡了,荀彧自知不能救漢室,也只能以身殉國了。
最後曹操是梟雄,也是有名的權臣,古往今來,權臣很多,但沒幾個有好下場的。王莽是,董卓是,袁術袁紹也是,曹操心知肚明,如果自己不篡漢自立,他所對漢獻帝做的一切,足夠滅九族的了,因此曹操篡漢自立就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必然會掃清一切障礙。曹操雖不捨的殺害荀彧,但也是無可奈何。曹操為了不讓自己揹負罵名,只能透過把荀彧逼死。
於是,曹操給了荀彧一個空飯盒,謎底就是荀彧已無漢俸祿可食,荀彧何等聰明,又是何等的瞭解曹操,他依然明白,曹操想置他於死地。苦於造人謾罵,留下千古罵名,故而無法下手,於是荀彧服毒自殺了。
縱觀荀彧一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曹操也為漢室,奮鬥了一生,到頭來卻也是不得善終,怎麼不讓人痛惜?你是如何看待荀彧之死的?
-
13 # 歷史簡單說
荀彧生於公元163年,字文若,是潁川荀氏,據說還是春秋荀子的後代。荀彧的祖父叫荀淑,荀淑有八個兒子叫八龍,分別是荀儉,荀緄,荀靖,荀燾,荀汪,荀爽,荀肅,荀旉,其中荀緄是荀彧的父親,擔任過濟南相,荀爽擔任過司空。
荀彧少年出名,南陽的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就評價荀彧為“王佐之才”,而能被稱得上王佐之才的有姜子牙,周公旦,伊尹,管仲,諸葛亮,張良。
公元189年,荀彧被舉孝廉,擔任守宮令,這個職位是負責管理皇帝的書房用品,比如筆墨紙硯。九月,董卓廢黜漢少帝,改立漢獻帝,荀彧不滿董卓的做法,就辭官回家了。
荀彧帶領自己的宗族前往冀州,袁紹待荀彧為上賓,但荀彧認為袁紹終究成不了大事,於是在公元191年,離開了袁紹投奔了曹操。曹操看到荀彧前來,十分開心的說:你是我的子房呀,子房就是張良的字。
公元194年,曹操因為父親曹嵩的事情討伐徐州的陶謙,張邈與陳宮因為不滿曹操的一些做法,所以就暗迎呂布入兗州,各郡縣也都叛曹迎呂,只有鄄城,範縣,東阿三座城池在荀彧,程昱,夏侯敦三人的努力下還屬於曹操。
曹操一聽說兗州有失,趕緊從徐州撤軍回來擊退了呂布,陶謙沒多久就病死了,徐州落入劉備的手中,曹操打算先取徐州,然後再打呂布,荀彧認為呂布的威脅更大,建議曹操先拿下呂布,然後再拿徐州,曹操聽取了荀彧的建議。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毛玠向曹操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很多將領不同意這樣做,曹操在荀彧的力勸之下,最終迎漢獻帝,並且遷都許都,這是曹操最重要的一步。
曹操一直在外打仗,後方大本營一直由荀彧來鎮守,同時負責後方糧草補供,荀彧還向曹操推薦了大量的人才,比如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這些都是曹操的重要謀臣。
袁紹打敗了公孫瓚,佔據了幷州,燕州,冀州,青州四州,建安四年,袁紹率十餘萬精兵南下,很多人認為袁紹兵多將廣,謀臣又多,認為袁紹不可敵,荀彧向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四勝四敗論,堅定了曹操的信心。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曹操因為糧草不足,寫信給荀彧,打算撤軍回許昌,荀彧讓曹操千萬不能撤軍,等待時機,最後許攸投奔了曹操,告訴了烏巢的情況,曹操率軍偷襲烏巢,最終贏了官渡之戰。
建安十二年,荀彧的食邑增加到兩千戶,曹操還要授三公給荀彧,荀彧推辭了十幾次。
建安十七年,曹操打算進魏公加九錫,就問荀彧的意見,而荀彧忠於漢室,認為曹操這樣做是不忠於漢室,建議曹操不要做,惹怒了曹操。這時候,荀彧的死因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三國志記載,荀彧因為生病留在了壽春,但心裡一直想著曹操的事情,沒多久就死了。而第二種,魏晉春秋,曹操送食物給荀彧,荀彧開啟一看,是個空盒,最後飲鳩而死。第二年,曹操就稱魏公了。
個人比較相信三國志的記載,荀彧對曹操的貢獻太大了,而曹操也一直很尊重荀彧,曹操沒有必要用那種方式來對待荀彧,第一種說法的可信度要高一些。
-
14 # 玄同閣傳統文化
主要是因為二人的隔閡已經發展到了不能共生的地步!
荀彧當初舍董卓棄袁紹,一心投到曹操帳下,主要是因為他感覺曹操是為了扶漢並且有能力扶漢的英雄,但隨著戰諸侯、迎天子曹操勢力一天天壯大以後,他發現曹的慾望也在不斷的擴大,他已經不滿足於屈人於下的地步,為了權衡自己的利弊,攻打徐州時居然下令三度屠城,儼然變成了一個禍害不比董卓小的一方諸侯,這與荀彧最初的向漢之心、救黎民於水火之情大相徑庭。
或許有人有疑問,荀彧這個時候為什麼不去輔佐其他扶漢的諸侯呢,比如劉備等?荀彧是個有原則的人,所謂忠臣不事二主,況且當時的人們對劉備也有很多偏見,最主要的一點荀彧一直在尋找著他自認為救漢的絕佳機會。在荀彧全力輔佐曹操並得到信任、掌握一定參謀權的時候,這樣的時機沒讓荀彧等太久。
官渡之戰,曹操首戰告捷,但優勢依然在袁紹一方,兩軍在官渡對壘,只半年時間,曹軍少又疲乏,再加糧草供應不上,曹操心裡動搖想要退守許都,寫信向荀彧求法,荀彧態度堅定,認為這是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所在,先退則勢屈,勢屈則必敗,絕無迴旋的餘地。並說此時這正是出奇制勝的時機,千萬不可錯失,讓曹操靜觀其變!這封回信無疑堅定了曹操必戰的信心,但不知道有多少三國迷可曾想過曹操當時的心理。退軍則必敗,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我堅守許都或許能保住我的主力部隊,更主要的是保住我曹操自己的命。如果我不退軍,現在兵困馬疺糧草短缺,正常再熬下去的話,只會越來越有利於袁紹,我曹操必將是全軍覆沒並且是身首異處,這樣的結果怎麼能不讓心性多疑的曹操心驚膽寒呀!
但天不滅曹,許攸倒戈獻計火燒烏巢,一舉大敗袁紹。此戰,讓荀彧成為了後方的最大的功臣。但曹操一冷靜下來想到荀彧的用心,就會倒吸一口涼氣,如果沒有許攸,我曹操是不是早就因為荀彧的建言死了。曹操雖然不表達出來,但在他後半輩子的心裡一直都在糾結著這個事,以至於後來一直在提防著荀彧。由於荀彧太有才華,他不能不繼續用。後期荀彧全心全力的輔佐也讓曹操放輕了對荀彧的戒備。直到另一事件的發生。
曹操最看重的愛子曹衝病亡,曹操心痛欲裂,荀彧見了不但不安撫曹操,居然說曹衝不是病死的是被毒死的。據當時的情形而言,曹衝到底是怎麼死的,那只是人家曹操的家事,難道你荀彧還要逼著曹操查出來曹丕是殺害曹衝的兇手然後殺了曹丕、讓曹操氣瘋不成?作為正常手下的忠臣,即使有確鑿的證據一般都不會有此建言的,但荀彧沒有確鑿的證據卻還向曹操說此事,曹操雖一時衝動,但曹操是何等聰明,沒做出傻事。事情過後細想之下,曹操就已經知道荀彧的用心了,他沒有抓住荀彧的劣跡,不能處罰荀彧,一想作為自己一輩子的最得力的助手,也就放過了荀彧,只是疏遠了而已。別人猜忌不到,但在兩位絕世高手之間已經是心知肚明。
其實在後期,荀彧一直是比較佩服曹操的,同時荀彧也知道只有在曹操的手下才能一展他的才華。但你曹操疏遠了我,我荀彧也絕不會阿諛奉承於你了,這就是荀彧的性格。曹操建銅雀臺以表帝王之野心,我荀彧不會和你們這幫亂臣賊子同流合汙的;曹操封魏王加九錫,出入用天子鑾駕,所有的人都拜服於你,但我荀彧只會破口罵你這個篡逆的奸賊,曹操只一冷笑。荀彧稱病概不入朝,曹操派人送去了一盒點心,荀彧打開發現是空的,就知道曹操以此來告誡自己,你救漢的良苦用心到頭來只是一場空而已!或許曹操對他並沒有殺心,但作為荀彧一生的願望在此刻徹底失滅的時候,他只有以死報答漢室了!
可憐一世忠臣,可憐三國時期的傑出謀士,願你安息,一位孤獨的漢臣!
-
15 # 籃球界鍵盤俠正揚同學
荀彧是曹操發家的重要功臣之一,是曹操最得意的左右手之一
大家都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打的旗號其實也是興復漢室
荀彧一直是站在漢朝這一邊的,如今的漢朝已陷入絕境,曹操就像是一顆救命稻草
荀彧自然知道曹操的野心,但此時此刻也無法想那麼多,將計就計,先利用曹操打出氣勢
所以,在謀略上面,荀彧給曹操提供了不少幫助
但是在荀彧心中,他始終是向著漢室的。對他來說,曹操再怎麼能打,在怎麼幹涉內政,這都無所謂,只要他打著漢的旗號就行
但是,當曹操稱王的時候,那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稱王,那就意味著,曹操已經動起了推翻漢室的心
這稱王,僅僅只是第一步而已。今後,即便曹操不稱帝,他的子孫也會稱帝
這個時候荀彧就急了,所以在後期曹操稱王之後,荀彧一直是跟著曹操作對的
考慮到荀彧也老了,利用價值也不高了,並且自己的江山也打的差不多了。下一步自然是穩固自己的江山,並且將這種天天出來叫囂作對的人除掉,一來震懾一下朝中那些有二心的人,二來也算除掉一個耳邊飛來飛去的蒼蠅
-
16 # pku小動物
曹操為什麼要殺荀彧,回答的人很多,但是沒有說到關鍵的點上來。
如果去看《三國志·魏書》中荀彧的傳記就非常清楚,荀彧的家族在漢末也出過三公,屬於大族,他放棄袁紹投奔曹操,本身是一種利益上的結合。曹操起初用荀彧當軍司馬,相當於曹操自行徵辟的僚佐。這個階段兩人關係就如同正常的府主與僚佐的關係一樣。
兩人關係發生改變的一個關鍵時間點就在迎回獻帝之後。
前往洛陽迎獻帝是出自荀彧的建議,成為了改變曹操人生軌跡的重要事件。但在為曹操立下如此大功之,獻帝來到許昌之後,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而把荀彧任命為“漢侍中、守尚書令,居中持重”。這樣荀彧與曹操之間的關係,就從原本的僚佐與府主的關係,轉變為朝堂之上的同列,而荀彧服務的物件直接變成了獻帝。侍中、守尚書令屬於內朝官員,變成了獻帝身邊的人。
我們可以注意到,就在此時,曹操開始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而在破袁紹之後,曹操希望恢復古九州之制,荀彧不同意,想要封魏公,荀彧也表示反對。作為組織體系中座二望一的人物,出現了這樣的變化,不殺他怎麼辦呢?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一下荀彧的侄子荀攸。荀攸在定都許昌之後,也是“入為尚書”,但馬上曹操就把他帶在身邊,取代了原來荀彧的位置。到封建魏國之後,也是讓荀攸作魏國的尚書令,而非漢的尚書令。
這兩者之間作一個對比,就可以知道,荀氏家族已經拋棄了荀彧,而透過荀攸和曹操聯結在一起。曹操也透過自己的僚佐構建了一套行政班子,替代了東漢的文官行政系統。
所以,荀彧之死看似沒有掀起什麼波瀾,但其實背後應當存在一場家族內部的勢力升降,以及政治上的明爭暗鬥。
-
17 # 小玲子說點史
曹操殺荀彧,表面上看是因為荀彧忠於漢室,反對曹操封公,但真實原因,顯然沒有這麼簡單。大家總覺得荀彧反對曹操封公,是因為他有忠君思想,但問題是,如果荀彧真的忠於漢室忠於皇上,那當年曹操殺董承、誅皇后,以及剪除皇帝身邊的勢力時,怎麼沒見荀彧站出來反對過?荀彧如果真想維護漢室,就應該想法設法擴大皇帝的勢力,而不是看著曹操打擊皇帝的勢力。
事實上,荀彧之所以前期支援曹操打擊漢獻帝,那是因為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家知道,荀彧作為豪門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他加盟曹操,絕不是來給曹操當小弟或當員工,而是和曹操一起創業。換句話說,荀彧和曹操是合夥人關係。而事實上,荀彧直到死,做的都是漢朝的官,而不是曹操的私屬。在這種背景下,曹操在打擊漢獻帝的勢力時,荀彧自然不會有反對意見。
因為,站在豪門貴族的角度來看,他們自然希望皇帝越弱勢越好,因為皇帝弱勢,就意味各大豪門貴族可以共同執政,而弱勢皇帝通常也無法加強中央集權,這也就意味著豪門貴族在地方上可以無法無天,沒有人能夠強有力的打擊他們。但如果是一個強勢皇帝,必然會透過各種形式加強中央集權,這樣大臣們的權力必然會越來越小,而豪門貴族在地方上也會處處受到遏制和打擊。
也正因為如此,曹操前期打擊漢獻帝時,荀彧等人那都是積極支援,但等到曹操打算封公時,荀彧卻跳出來極力反對。因為曹操封公,就意味著曹操打算取代漢獻帝,也就意味著荀彧和曹操不再是合夥人關係,而是君臣關係,是上下級關係。這也就意味著,荀彧手中的股份被曹操給兼併了,到時荀彧的官職雖然不會變,但手中的權力肯定要下降一大截。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政治強人,如果他當上皇帝,必然會加強中央集權和打擊豪強,到時各大豪門貴族的既得利益,自然就無法保障了。只要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自然就會知道,荀彧為什麼反對曹操封公。當然,也因為這個原因,曹操才把荀彧給逼死。因為當時的荀彧相當於是領銜阻止曹操繼續上位的人,這種人不除,曹操恐怕就真的無法繼續上位了。
-
18 # 人來瘋歷史
首先先介紹一下荀彧這個人: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
眾所周知曹操之所以強大有一重要舉措——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前中期一直打著的是匡扶漢室的旗號,曹操的部下有一部分文人只忠於漢室皇帝而不支援曹家稱帝,這部分人的代表就是荀彧。在曹操的兒子做出有違臣子舉動之事時(好像是曹植在皇宮乘車走主門,古代主門一般只有主人有大事情時才走,一般只走正門),只有荀彧站出來反對,總總和曹操對著幹,所以曹操下決心也不能說殺他,只是送了他一個空盒子,但荀彧認為這是讓他死,於是不久便服毒自殺。
有人會說為什麼他不去叛變,這能想通,曹操並沒有光明正大的當漢賊,而且他也跟了曹操三十年二人交情也很深,荀彧死後曹操也十分自責。
我喜歡回答有趣歷史問題,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
19 # 知常容三國
如果你孤立地看這件事情是很難去解釋的。但是如果你把孔融楊修荀彧三個人聯絡起來,你就應該知道其中的奧妙,他們都為曹操通往稱帝之路的墊腳石,或者說是殺威棒。接下來我一件一件的幫你們把線穿好。
第一個殺威棒不是楊修,不是孔融,不是荀彧,是楊修的老爸楊彪。袁術稱帝之後,他就誣陷楊彪,楊彪當過太尉,是東漢末年的名震天下的大族,絕對忠於漢室的,因為他敢為了漢獻帝跟董卓硬碰硬。曹操準備就把楊彪殺掉,藉口就是他跟表術是親戚。最後在孔融的拯救下,沒有把他殺掉。楊彪此後心灰意冷,看到漢室不可能恢復,就假稱自己腳有病,不再出來,所以他才活到了曹丕稱帝的時候。
孔融救了楊彪,但是孔融最後被曹操殺掉,那個罪名我就不說了,因為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不展開說,有興趣,你們自己去搜索吧。
曹操擊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漢獻帝對他的作用已經漸漸的消退,所以他就開始露出取代漢獻帝的意圖。他要求屬下勸晉封他為魏公。孔融被殺的時候,荀彧對曹操還抱有一點夢想,到這個時候心裡已經完全看清楚了,他說你不可以這樣,曹操當然就不高興了,後果自然非常的清晰,荀彧成了曹操稱魏公的殺威棒。所以後來稱魏王就沒人反對。
曹操稱魏王之後,跟劉備徵漢中,藉口把楊修殺掉,楊修是曹操想稱帝的殺威棒。到了這一步,世家大族跟曹操徹底撕破臉,曹操最後看壓力實在太大,總不能把這幫老朋友全部殺光吧,所以不得不放棄這種想法。具體你可以看我寫的這篇文章。
回覆列表
荀彧是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放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
曹操初期並無代漢自立的想法,一心平息叛亂,恢復漢室。荀彧權利輔佐曹操,為曹操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易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鯀、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功臣因為曹操有篡漢之心,而有了隔膜。曹操取得北方戰爭的勝利後,逐漸產生了篡漢的想法,荀彧是扶漢地,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恢復東漢的統治。後來他發現曹操的思想變化,所以和曹操不和,最初曹操一再退讓,畢竟他也是有功之臣。在曹操要簒位時並沒有幫助他,反而跟曹操對抗,反對其稱王。這樣看來荀彧當時給曹操出主意,迎天子至許,以令諸侯,是為了保全漢室,把漢獻帝迎到許昌,是不願意讓天遭受罹難,他的心向漢朝。但是是時間一長,他還是不改,曹操忍無可忍,就示殺了荀彧。
從歷史上來看,無論作臣子的功勞在大,如果在政治上不能與君王保持一致,君王都不會容留在身邊,除了殺死,就是削官為民,永不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