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愛讀書的毛荷西

     

      沒有兩個一樣的嬰兒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人和人有共性,也有差異性。嬰兒也一樣,發育有共性,更有個體間的差異性,處處都體現著嬰兒自身的特殊性。這一理念的實際意義就是:比較嬰幼兒發育的具體數值或與平均值相比較,看的是方向,不可拘泥於數字,更不可僅僅因為數字不同,就輕率下發育不正常等結論。

      新生命有能力適應新環境

      除非是先天或遺傳性疾病,嬰幼兒嶄新的生命都是健康的,偶患疾病,也只是孩子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暫時處於弱勢而已,需要父母或醫生幫助一把,但不需強烈干預。

    強烈干預的結果,只能弱化幼小生命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這一理念的實際意義在於,當嬰幼兒偶染小疾,不必驚慌,給他一個自我挑戰的機會。 ……>>>適應力強的孩子更健康  

      嬰兒情感世界一樣豐富

      嬰兒對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有著強烈的探索和冒險精神。孩子們有令人難以想象的巨大潛能,孩子的心智要比我們認為的高得多。但另一方面,孩子對父母又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對未知世界有著難以名狀的恐懼感。父母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同時,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儘管孩子天生就具備自己特有的個性,但後天的環境和教育,對孩子良好個性的養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尊重孩子個性的前提下,給孩子提供溫馨、祥和的環境,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起來。

      用藥減少、減少再減少

      嬰幼兒疾病擴大化治療已經在整體上降低國民的健康素質,擴大化治療導致的“無藥可醫”並不是聳人聽聞。對嬰幼兒更應注意,能不用藥的絕不用藥;能用一種藥的,絕不用兩種;在考慮藥物治療作用的同時,不可忽視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盡最大可能減少醫源性、藥源性損害。這一理念的實際意義就是告訴父母和我們每一個人,“無藥而醫”才是對健康最好的呵護。 ……>>>您會折算孩子的用藥量嗎?

      沒有好藥,只有對症藥

      離開病情談藥物的好壞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客觀的。父母熱衷給寶寶買好藥、貴藥、進口藥,越貴越買,越是進口的越吃,以為這是“好藥”,根本不去管這些藥物是不是“對症”了。其實,針對某一病症有明顯療效且副作用小的藥物,才是好藥。這一理念的實際意義就在於告訴人們,藥物本身沒有好壞之分,重要的是對症下藥。

      有同樣生,沒同樣養

      育兒離不開社會狀況、家庭背景、傳統文化等人文環境因素的影響。追求國外的育兒模式,把養孩子當成趕時髦、追潮流,這是談不上科學育兒的。養兒育女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需要父母辛勤耕耘,踏下心來,藉助科學的育兒知識,樹立正確的育兒理念,這樣才能為社會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這一理念的實際意義就在於,父母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狀況,來養育孩子,並在這個過程中完善、提升自己。

    沒有一本書能夠囊括孩子發展的所有內容;沒有一本書能夠解決父母在養育孩子中遇到的所有問題;沒有一個專家,能夠解釋孩子成長髮育過程中的所有變化。 育兒是自己的實踐,看書也好,找專家也好,僅是參考,不可迷信。孩子的父母是孩子健康發育的最權威的專家。這一理念的實際意義就是:相信你自己,你的孩子很健康,你育兒很成功。

      延伸閱讀:人人都可以成為育兒專家

      水晶兩歲九個月了,會講多少個故事呢?我也數不清。從她小時候的“寶寶的第一本書”、“半小時媽媽”到第一套故事書—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寶寶長知識”以及現在的每月訂閱的“嬰兒畫報”、“嘟嘟熊專刊”,凡是講過給她聽的故事,基本上都能記得,印象深刻點的能全部講下來,印象不怎麼深的呢經過提示也可以講出來,還有很多我曾經教過她的兒歌,我自己都記不得 了,她有時突然講出來。

      看到總有媽媽問該給寶寶看什麼書,怎麼給寶寶講故事之類的問題,結合自己的小經驗,講出我的方法,願對需要的人有一些幫助吧。

      0-1歲

      這是寶寶對語言的啟蒙階段,不要覺得寶寶很小,聽不懂你說些什麼,你經常地給寶寶講話,講一些很短小的兒歌,培養她對語言韻律的喜愛,這是紮根的過程。水晶是我一個人帶到五個月大,我常抱著她看著她的眼睛給她柔聲地講話,這是母女最直接的交流,等她稍稍大一些,我常配著動作念兒歌,“小蟲蟲,飛飛飛,飛到南天門,遇到大公雞,雞咯咯——”,或者抱她坐在腿上騎大馬“騎馬顛顛,跑到肖縣,肖縣回來,騎著毛驢回來”,或者抱她開飛機,邊開邊弄出飛機的聲響,“大飛機,上藍天,呼地一下不見了”。七個月吧,就指著家裡的物品教她“大蘋果,圓又圓,吃起來香又甜”、“小皮球,真調皮,我拍一下你蹦兩下”、“小汽車,嘀嘀叫,帶著我,滿處跑”、“小兜兜,裝豆豆,豆豆分給小朋友”……,這個階段注意情景教育,看到什麼就講給孩子聽,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熱點:母性語言促進寶寶語言發育

      1-2歲

      寶寶開始說話,這個時候大人儘量不要給寶寶講兒語,什麼“飯飯,水水,奶奶”,要正確地教孩子說話,比如教燈,指著燈告訴她那是燈,然後帶她按開關,一開一關,寶寶就知道了燈會發光,開啟就會亮,關上就不亮了,從“燈-開關-亮與不亮”,這是聯絡在一起的事物,寶寶很快就接受了。這個時候的故事,我推薦少兒出版社的“寶寶長知識,寶寶講故事”,裡面的故事很簡短,只有幾頁,畫面清晰自然逼真,故事選擇也很好,很適應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而且大人講的時候讓寶寶看圖,她很容易理解且接受。關鍵是大人講故事的時候要聲情並茂,不要拘泥於書的文字照本宣科,可以結合圖畫適當地發揮。比如講“小狗吃葡萄”,說狗媽媽種了葡萄,夏天到了葡萄熟了,媽媽摘下來給小狗吃,可是小狗一不小心把葡萄核吃到肚子裡了,怎麼辦呢?它使勁地跳呀,蹦呀,翻跟斗都沒出來,嚇哭了,狗媽媽告訴它可以隨大便一起拉出來。這本小故事書的第一頁就是紫色的大葡萄和穿黃色衣服的小狗,顏色很鮮豔,講這一頁的時候我就順帶著教水晶認顏色,形狀(葡萄是圓的),葡萄長在什麼地方,什麼季節會熟;當講到小狗把葡萄核吃到肚子裡去,我用很焦急的聲音在講故事,配著動作(蹦,跳),後來小狗緊張地哭了,在狗媽媽的解釋和勸說下,小狗放心了。整個講故事的過程,水晶都非常地投入,反映很強烈,隨著情節的起伏時而緊張時而放鬆。所以各位媽媽,只要有充分的耐心與愛心,不要怕多說話,而要儘可能地多說話說多話,豐富語言,使孩子潛移默化地學會表達。

      2歲以後

      我給水晶訂閱了《嬰兒畫報(半月刊)》、《東方寶寶》、《嘟嘟熊》,其實《嬰兒世界》也非常好,不僅是雙語,內容也很豐富,基本上不再買什麼新書了。現在每天晚上,我至少要給女兒講半個小時的故事,有時候甚至要一個小時,洗過澡看一會動畫片,就是我們的閱讀時間了,每當她的新書來了,第一次一定要整本書講完(得一個多小時),然後再慢慢消化,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講,基本上第二遍過後她就能記住了,可以講給她的娃娃聽了。現在我常和女兒玩“復讀”的遊戲,就是我給她講一個小故事,她要再給我講一個故事,我們比賽看誰講的好。不僅要讓孩子“吸收”,還要讓她“消化”,再講出來就是她消化的過程,更是她鍛鍊語言,熟練表達自己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企業只招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