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於玲玲

    ▲兒童情緒管理與社會性培養

    有個13歲的孩子在考試前總是出現焦慮、緊張、恐懼。他敘述了 前不久期末代數考試的情形,由於他沒有好好學習這門功課,當時特別 焦慮,他描述當時在考場的情景,考場是他們上很多次課的教室,但是他說他什麼也看不到,當時只按照考號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來,盯著眼前的一塊地板發呆,耳邊響起心臟“怦怦”的聲音,胸口一陣陣的緊張,他快速的瀏覽下試題,感覺毫無希望,就這樣盯著試卷足足看了一個小 時,想象即將到來的可怕後果,大腦一片空白,在這一個小時內,他沒有嘗試解答一道題,也沒有做白日夢,只是嚇傻了,一心等待痛苦的折磨結束……

    在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正式提出了 “情商”(EQ)的概念,並概括為認識自身的情緒、妥善管理情緒、 自我激勵、理解他人情緒、人際關係管理五個方面。如今,“情商開發”已經非常流行,從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甚至家庭、職場, 情商開發課備受歡迎。

    科學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尤其是兒童期是培養情商最為關鍵的時期。由於這時期大腦發育最迅速,在這階段的 孩子若能在關鍵的神經迴路上得到持續經驗的塑造,透過學習、訓練和有力的指導,就能形成良好的情緒習慣,甚至能改變孩子天生的性 格傾向。在我們的課程設定問卷調查中,發現期待開展兒童情緒管理與情商開發類課程的比例達90.8%。由此可見,無論從科學研究的角 度還是從對大家課程設定的調查中,情商教育的開設都是勢在必行的。

    在本門課程中,你會學到:

    1.有關延遲滿足

    2.有關同理心

    3.與情商有關的心理特質

    4.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的情緒情感特點

    5.兒童情商培養要點

    6.兒童獨立性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方法

    7.青少年自信心提升技巧

    在這門課程中,家長和相關兒童領域的從業者,不僅可以學習到兒童情緒管理與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方法、具體的培養技巧,也能幫助自己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孩子一起提升情商。

    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

  • 2 # 爾雅休養札記

    輔導作業,被氣到心梗;責罵孩子,被氣到血壓飆升;孩子叛逆,被氣到頭懵。

    很多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到處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認為只有方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教育情緒健康嗎?”

    這大概是絕大多數家庭教育的現狀——急躁、焦慮、情緒化。

    教育的情緒雷區獅子吼

    教育基本靠吼,溝通幾乎沒有。

    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會說出令孩子特別難以接受的話?應該都是在生氣的時候。

    那你為什麼會生氣呢?是工作不順?是家庭矛盾?是生活壓力?還是心中的執念?

    你想用情緒告訴孩子:我很生氣,這都是因為你造成的。只有你改變了,我才不會這麼生氣,才會對你有好臉色。

    孩子也許確實變得聽話了,但暫時的聽話只是因為恐懼,以後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

    當你把心裡積壓的淤泥傾倒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情就很好嗎?然而並沒有因此輕鬆,反而還多了一份內疚和自責。

    情緒化的表達是把雙刃劍,傷害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父母。你辛苦維繫的親子關係,就是在這一聲聲吼叫中分崩離析的。

    雙標化

    聽到沒有?不要再玩手機了!

    作業寫完了嗎?還看電視!

    這麼晚了,還不去睡覺!

    你怎麼這麼笨!

    ……

    你這樣要求孩子的時候,你是不是正在玩手機、看電視、熬夜或者做不好事情?

    你可能會說:“我是大人,我可以這麼做,但孩子不能這麼做。”連大人都無法自制的事情,你認為孩子會比你做的更好?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我們是不行了,就看你的了。”這恐怕也是孩子們最討厭的一句話。你自己都不行,憑什麼孩子就一定要行?

    這句話表達的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信任和鼓勵,更多的是將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你自己得過且過,不想努力,喪失了自我,卻對孩子如此苛刻。

    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總拿著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還那麼理直氣壯。

    焦慮感

    每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父母預期的時候,父母的負面情緒就像火山爆發一樣,瞬間噴薄而出。

    不分青紅皂白,揪著孩子一頓數落:父母為了你才買那麼貴的學區房、為了你花那麼多錢報培訓班、為了你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父母為你犧牲那麼多,你還這麼差勁,你太對不起父母的付出,太給父母丟人。

    這麼用情感綁架孩子,會讓他們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伴隨著父母的焦慮而發生的,這些都是父母想要的東西,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父母的這種焦慮感主要源於愛的自私,認為對孩子付出就要得到相應的回報。因此,你付出的越多,期望值就越高,要求的回報就越多。

    這種過分有條件的愛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壓力,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可怕,對父母的教育感到可怕,從而導致孩子的焦慮、抑鬱或者叛逆。

    控制教育的情緒學會表達情緒

    動畫片《獅子王》的開頭有一段父子的互動:辛巴因為好勝而惹了很大的麻煩,險些喪命,但父親卻沒有批評他,只是說:“我很害怕,我害怕失去你。”接下來他又告訴辛巴該怎麼做:“只有在必要時、在別無選擇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則就是冒險。”

    將情緒化表達,變為表達情緒。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應該先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平靜地與孩子坦誠交流,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期待,相信孩子也能以坦誠相待。

    “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父母們只有將內心平靜下來,對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成為身教的巨人

    你知道嗎,現在的孩子送給父母們一個“教主”的封號,意思就是“說教的最厲害”。

    所有父母,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權威的形象,成為孩子眼中的超人。但是中國父母往往是“言傳的巨人,身教的矮子”,教育的大道理說了一籮筐,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

    父母們只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卻忽視了這些優秀孩子的背後,始終有以身作則的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專注地寫作業,可你自己在寫一份方案時還要時不時地刷手機;你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可你自己每天抱的不是書本而是手機;你想讓孩子堅持練習舞蹈、繪畫、鋼琴,可你自己卻連每天半個小時的健身都堅持不了……

    希望不在下一代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人,首先你必須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要記住,你的行為舉止都會成為孩子的標杆。

    平衡自己的內心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有的愛都是有條件的,包括父母對孩子的愛。

    你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快樂,因為他能陪伴你的老年生活,因為他能給你帶來希望和驕傲。

    有條件的愛,並不可恥,這才符合一個人真實的心理。但是,如果你不願承認自己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一直感覺心理很不平衡,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

    坦然承認有條件的愛,想想你為孩子而變形的身材、錯失的升遷機會、耗費的大把時間……這些能換來的是孩子的陪伴,是孩子的健全人格,是孩子的幸福快樂等等。

    如果把教育變成焦慮,那麼教育就成了一種負能量。承認愛的自私,平衡自己的內心,大家都會更好過一些。

    愛是有條件的,但教育不需要犧牲。

  • 3 # 洪媽媽的小飯桌

    哈哈,我是邊躺著奶娃邊碼字的二代洪美人。俗話說得好:泥人也有三分火氣。更何況是我們聰明又搗蛋的寶寶大人們呢!

    細心的媽媽們有沒有發現隨著月齡的增長我們可愛,寶寶脾氣也跟著見長了呢!別擔心哦,那是寶寶們成長的標誌,他們已經開始有了自主意識,關鍵是我們要好好引導,不能跟著寶寶犟脾氣!

    那麼,寶寶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做呢?一、瞭解寶寶的需求和極限。比如寶寶想拿桌上的兔兔小夜燈,可是還不大會說話,只是墊著腳尖指著坐上桌上的東西嘟嘟噥噥,我們卻一直拿別的東西給他,他就會生氣發火了。二,細心的觀察,有時候寶寶發脾氣是有特殊誘因的。比如某個人曾經嚇過他,下次見到那個人的時候,他就會下意識的躲閃,如果對方又想強行抱抱或者跟他玩,估計他就不樂意了。三,正面寶寶的拒絕。每次給寶寶餵飯,我都會給他穿上罩衣,保持外衣的清潔乾爽。可是他每次都會拒絕,逼得急了,他就哇哇大哭以示不滿,就別提餵飯了。後來只能學乖,不來硬的,重複我們的要求,然後安靜的看著他,過會兒他也就順從的穿了。四,不做交易。有時候大人為了方便做事就來這招“寶寶啊,只要你怎樣怎樣,就可以怎樣怎樣”,其實這是最要不得的。這樣只會讓寶寶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更加變本加厲!五,給寶寶自己做選擇。二擇一法,不被牽著鼻子走,還能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呢

  • 4 # 傾聽花開的聲音xinlu

    孩子脾氣大容易生氣,那家長呢?父母是否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我認為首先父母或主要撫養者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成人是孩子模仿的物件,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其次,分析孩子脾氣大的原因,或者是在什麼情景下脾氣大。在和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把這個場景編進故事裡,讓孩子替主人公想想要怎樣在這種情景下避免發脾氣。

    第三,孩子發脾氣時家長要這麼做:放下手裡的其他事,看著孩子,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做,等著他冷靜下來。然後引導孩子用詞語描述剛才的情緒。等他冷靜下來了,再讓孩子說說為什麼發脾氣,如果不發脾氣的話,這件事該怎樣和大人溝通就能得到解決。

    孩子發脾氣,是一種極端的情緒表達。如果家長只是想簡單粗暴地想制止住孩子發洩情緒,那和警察壓制罪犯有什麼區別?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警察天天呆在家裡,而是需要一個能包容他,引導他,值得信賴的裡。領路人。

    所以孩子發脾氣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不當的處理方式!

  • 5 # 家語幼學

    比控制情緒更有效的方法是情緒管理。

    除去錯誤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對的

    孩子脾氣大容易生氣,家長想幫孩子學會掌控情緒,首先在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要避開錯誤的做法。

    1、不要“移花接木”,也叫轉移注意力。不建議用這個方法是因為它只適用於年幼的,自主意識沒完成形成的孩子。轉移注意力法,等同於逃避的方法,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源上讓孩子認識發脾氣這種行為。

    2、不要“打地板”。孩子摔跤,哭鬧,老一輩的很喜歡說“打地板”。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推卸責任的方式,家長只想讓發脾氣狀態的孩子停止下來,防止場面失控,沒有真正面對孩子發脾氣這種情緒。痛苦的情緒不僅沒有幫他們宣洩排解,反而增添一個壞品行。

    3、不要“關小黑屋”。有些家長看見孩子發脾氣就心煩焦慮,兇巴巴地趕孩子一個人回房間冷靜。這個時候孩子一般都不肯動,反而向家長靠近。因為孩子心裡渴望被關注,被理解,被看穿心裡的難過沮喪。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推開孩子,就切斷了與孩子談心交流的機會,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

    4、不要“喋喋不休說教”。有些父母在孩子發脾氣生氣時喜歡苦口婆心地講道理。喋喋不休的說教無疑是在孩子生氣的情緒上火上澆油,脾氣越來越大,最後甚至失控。

    接納情緒,巧用遊戲體驗情緒

    要想幫孩子掌控情緒,管理情緒,就要讓孩子接納生氣這種情緒。發脾氣只是生氣的一種外在表現,只要表達方式不偏激,不具有攻擊性,家長應該估計孩子將“不開心,難過,痛苦,沮喪”這些曾經被看作不好的情緒表達出來。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是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妥當才導致某些不愉快的情緒被不公平對待。

    孩子對情緒認識不到位,家長可以透過玩遊戲,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孩子在遊戲中感知情緒的差別,去界定孩子自己的情緒晴雨表,什麼代表開心的,什麼代表不開心的。然後針對不開心的,深入地探討其管理方式,包括對這一部分情緒的態度,背後的原因,自己表達這些情緒時什麼是允許表現出來,什麼是應該要剋制的。

    孩子發脾氣生氣時,不要試著用控制的手段讓他們停下來。聚焦他們這麼做背後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才是最快最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

  • 6 # 錢樹雲

    謝邀!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在情緒中是聽不進道理的。情緒中的人需要陪伴、傾聽和感同深受。情緒爆發通常是因我們自己內心的焦慮而引起,需要我們能洞察到情緒背後的原因,才能談得上情緒管理,亦即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控制、調整和適時發洩。這個能力需要我們大多成年人窮其 一生的努力,更不用說孩子了。

    一)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幾個原則:

    1.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懂得理性表達,給孩子做一個好的示範。

    2.允許孩子有情緒,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和行為的動機,對孩子的真實需求給予積極及時迴應,讓孩子知道,出現負面情緒也是很自然的事,沒有什麼不對的,也沒有什麼可恥的。

    3.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是從對父母的關注開始的。

    4.對孩子的情緒接受度高,孩子將來的情緒管理能力就強。 ​

    5.面對孩子的情緒,先讓他們學會表達。教會孩子更多恰當表達情緒的方式方法。

    二)教會孩子情緒表達的小方法:

    1.提示。孩子或他人有情緒時,引導孩子去識別自己或體會別人的情緒:“你看上去很生氣!”

    2.交流。父母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的感受。

    3.講解。準備各種表情辨識的圖片或利用繪本,給孩子講解。

    4.遊戲。利用角色表演、情景劇等方式讓孩子學會觀察他人和表達自己。

    三)父母不當的情緒教育。

    1.以暴制暴。恐嚇、威脅和打罵,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也會導致孩子自我傷害和攻擊行為。

    2.當孩子情緒的奴隸。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3.好孩子不哭。哭泣不代表懦弱,而是一種心理需求。

    4.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扭曲孩子的自我認知。

    5.流於說教。當情緒主導孩子意識時,講道理也無濟於事。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6.回力球效應。孩子鬧脾氣時,父母無法保持冷靜,回以憤怒,形成惡性迴圈。

    7.冷漠無視。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

    8.歸咎他人。為了安撫情緒,把孩子的遭遇的各種挫折的原因都歸咎於外界環境。

  • 7 # 退醒

    謝謝提問我!本問題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分明地凸顯出來。這裡剔除情緒受大人,家庭環境的影響。不到五歲的男孩,一段時間一段時間,情緒會莫名的煩躁,一言不合,就爭就辯,就吼就叫,就俏氣,就出手打人。當然,他自己至今沒嘗過棍子炒肉的味道,總在呵護中滿足慾望。面對寶寶的煩躁,一,避讓轉移,不讓情緒對抗,失控,造成更糟糕的體驗。二,事後擇機整理情緒,說說能懂的道理,安撫理順一下情緒,使其回落正常水平,不恨不怨不對抗,該玩該鬧進入平常。三,偶爾以強制暴。以上兩點對他的情緒管理,顯得白痴無助。如午睡不睡,滿床翻滾,不讓說不讓管,對不起,大腿夾小腿,大手控小手,手腳一夾,只有哭的份了,直到哭到不哭再放開。四,小兒肌體自身也在調節。發現一段時間暴躁後,就有小恙時,只是個人觀察。就到這裡吧。

  • 8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孩子因為思維能力和自控能力沒有完善發展,因此,有時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的情緒,家長要教孩子學會管理,不要被“情緒控制。

    但恰恰相反,見過好多父母不但不能教導孩子調節情緒,反倒對孩子大發脾氣,常常不問青紅皂白,大發雷霆。

    我在做家庭教育過程中,經常被問到的一個話題就是: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怎麼辦?

    有的家長說,發完火後,看到孩子哭得傷心,自己也很難過、後悔,下決心不再發火,但下次,對孩子不滿意,又照樣發脾氣……,

    也有的媽媽說,我和孩子平時相處,玩啊、鬧啊都倒挺愉快、挺和諧的,覺得孩子非常可愛,怎麼看怎麼順眼。但一輔導孩子寫作業,一管學習,就控制不住總想發火了。

    其實,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的父母,不妨捫心自問:總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到底是因為孩子做錯了,還是因為你工作煩、壓力大、情緒差,拿孩子撒氣呢?

    恐怕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因為自己的想法心情、工作生活狀況,拿孩子當出氣筒的情況更多吧。

    其實,世界怎樣,全在於自己怎麼看,孩子怎樣,也在於父母從哪個角度去欣賞。

    如果想教會孩子管理情緒,最重要的,是父母先管好自己的情緒。

    更多內容,請關注:【《總忍不住對孩子發火,怎麼辦?》 】https://m.toutiaocdn.com/item/6584571939690381828/?iid=39044910978&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33721617&group_id=6584571939690381828&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 9 # FJP

    孩子老是發脾氣,第一個原因是自身情緒自控能力差,第二個原因很大可能是家長的原因。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很大,孩子老是發脾氣多是需求,愛得不到滿足。當然,家長也不是無底線的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這當中就是考驗家長情商的時候了,家長三觀要正,而且要言傳身教,多引導孩子正確處理不良情緒。我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疏於教育孩子的父母,所以,家長們要加油!

  • 10 # 蜜桃姐姐

    孩子就是孩子,這意味著當他們生氣的時候,他們不會特別有外交手腕。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似乎無法停止自己的憤怒。

    媒體暴力會引發憤怒嗎?

    在幫助孩子們控制他們的憤怒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白為什麼這麼多孩子會發脾氣。其中一個難題是,如今的孩子們都沉浸在一種能夠容忍不斷升級的攻擊性的媒體文化中。我們年輕的時候,會在電視和電影中看到暴力行為,但這主要發生在群體之間,而且距離很遠。如今,孩子們面臨更多的個人暴力。現在看到的是一個人反覆擊打或射擊受害者的特寫鏡頭。更糟糕的是,更多的侵略者被塑造成英雄。一項研究表明,40%的媒體暴力是由‘好人’犯下的,孩子們知道好人是暴力的。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媒體對學齡前兒童的影響令人不安。研究人員發現,4歲時,孩子每天多看一小時,他們在6歲至11歲成為惡霸的風險就會增加6%至9%。另一項研究發現,6歲至10歲之間經常觀看具有攻擊性主角的節目的女孩,比不觀看或很少觀看此類節目的女孩,更有可能成長為憤怒的成年人。

    應該怪父母嗎?

    雖然電視、電影、電子遊戲和音樂都有強大的影響力,但它們並不是不可阻擋的力量。如果成年人以健康的方式處理憤怒情緒,會給孩子們積極的資訊來抵制流行文化的毒素。但問題在於:許多成年人都在支援有害的媒體模式。與過去相比,人們的壓力更大,忍耐性也更差,很容易發火。孩子們目睹路怒症,在電視上看到體育愛好者攻擊球員等等。

    這種場景——成年人因細微的差異而勃然大怒——也容易發生在孩子們的操場上。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憤怒?

    毫無疑問,我們的孩子在處理憤怒情緒方面最具影響力的榜樣是他們日復一日陪伴著的成年人——通常是他們的父母。但是,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憤怒情緒的那種有耐心、有愛心的成人指導需要健康的時間投資——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時間是一種日益稀缺的資源。其實,有質量的時間就足夠了,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對於促進孩子的情感成長更為重要。隨著父母們忙於工作和家庭事務,老師和鄰居們也同樣忙得不可開交,大家庭成員更有可能住在全國各地,孩子們越來越多地獨自生活。

    當然,育兒方式也很重要。研究表明,嚴厲的父母更容易養育暴躁的孩子,而熱情的父親和母親更容易養育行為良好、情商高的孩子。但這些發現沒有揭示的是,有些孩子天生就具有挑戰性的性情。很多好鬥的孩子一開始脾氣就很暴躁——高度活躍、強烈的情緒反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改變。這樣的孩子需要設定一致的限制。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不採取冷靜但堅定的模式,孩子可能很快就會變得難以管教。我們很容易用憤怒和強制性的育兒方法來回應,因為不知道自己對孩子還能做什麼。但這是造成傷害的一個因素,因為嚴厲、懲罰性的迴應,比如頻繁和嚴厲的體罰,往往會加劇孩子的攻擊性。

    一些家長設法控制住自己的憤怒情緒,這種策略給易怒的兒童傳遞了錯誤的資訊。他們最終會明白,反抗和侵略是被允許的,這樣他們的行為只會變得更糟。

    孩子們需要學習什麼來應對憤怒?

    專家們一致認為,一旦孩子們變得暴躁易怒,想要幫助他們要比一開始就阻止他們的攻擊性行為困難得多。越來越多的專案表明,僅僅教孩子們玩得好是不夠的。教會孩子與他人產生共鳴是絕對重要的。孩子必須能夠感受到另一個孩子的痛苦,才能在生氣的時候停止打人。移情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到了6歲和7歲時,那些繼續大打出手的孩子們就不那麼善解人意了,他們更傾向於忽視、避免或嘲笑那些遭受痛苦的人,而不是那些已經不再具有攻擊性的人。

  • 11 # 極客數學幫

    管理自己情緒和遇到事情反思自己的問題,是兩件不太相關的事情。一般來講,情緒管理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體察自己的情緒,二是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三是以合理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

    關於反思自己的問題,我覺得作為家長,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最需要做的是安撫孩子的情緒,悲傷、憤怒或者沮喪之類的。在孩子心情平復以後,再分析事情的對錯和責任。反思自己的問題,是最後需要做的事情。如果家長沒有做前兩方面的工作,一味要求孩子反思,孩子多半是難以接受的。

    我覺得孩子情緒能否自我控制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一個家庭的氛圍,什麼性格的父母就會管理出什麼性格的孩子。一個家庭中丈夫、妻子、孩子之間如果是和諧、平等、互相尊重的,這個家庭就是和諧的。即使在一些事情上有意見有分歧,或者發生矛盾,也能從對方考慮,在短時間化解矛盾。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浸潤出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可以在任何時候都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

  • 12 # 書霞育兒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孩子發脾氣,是一種正常的發育現象,說明孩子的想法得不到滿足。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或者抱抱他,先撫平孩子憤怒的情緒,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再來給予關注、調查和指導好好溝通。家長完全可以透過聆聽來理解來避免孩子的發脾氣。家長要先說出孩子的想法,然後問孩子,我能幫你做什麼?充分體諒孩子的心情,再根據雙方的需要來制訂計劃。

    接受孩子的情緒,然後情感引導

    常見的發脾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表達不滿,一種是為了尋求關注。

    為了表達不滿意而發脾氣的孩子則需要家長的幫助和同情。一個試圖自己修理玩具或者獨立穿衣服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失敗而出現情緒失控。孩子情感劇烈波動的時候往往是加深你們之間感情的大好時機。父母要在安慰孩子的同時伸出援助之手。"媽媽在這裡,也許我能幫上忙,寶貝"

    孩子對一件事有不同意見,說明孩子有主見有想法,證明孩子在長大。我們如果把孩子當大人或者朋友看待,多認真聽孩子的想法,一起找到處理問題的最好辦法,在孩子要求合理的情況下,多尊重孩子的想法。

    與其想著改掉孩子愛發脾氣毛病,不如學著接受他的情緒

    本來週末約了孩子去公園,可是天氣下雨,孩子就發脾氣了,因為我們本來約好了,孩子很想去公園的。首先你要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去不了公園很難過。媽媽能理解你,可是發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商量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或者今天我們去遊樂場玩,公園也不會跑,我們等天氣好了一定去。接受孩子的情緒,然後轉移孩子的注意,這樣孩子就越來越講道理的。

    用故事去引導孩子不脾氣

    前段時間我家二寶也愛發脾氣,動不動還會哭,後來我告訴他,烏鴉喝水的故事,烏鴉喝不到水,會不會生氣發脾氣,烏鴉不會,因為它遇到問題,它會想辦法解決,而且成功喝到了水。多引導孩子講一些故事,遇到問題,有不同想法,要去表達,生氣發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處理為尋求關注而發脾氣的孩子

    提前計劃。事先提醒孩子有什麼想法。

    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和同情。

    保持冷靜,如果孩子行為失控的話,冷靜的把他抱起。讓他知道你會幫助他,而且等他冷靜下來再說,來要和孩子爭吵或者威脅孩子,更不要對孩子動手。

    不去理睬。在家的時候才這麼做。

    因為最近不停的在學習親子課程,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應該先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做,讓孩子知道你地幫助他的。情感引導,先接受孩子的情緒,撫平孩子的情緒,然後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想法,家長再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是王書霞,Sunny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請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有免費實用的音訊親子課程和中醫育兒方法,有需要的請關注留言。努力像Sunny,溫暖每個人;傳遞正能量,關愛每個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你心中,誰是真正的國民娛樂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