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提攜玉龍—
-
2 # 島主說事
諾門坎日蘇兩軍交戰,朱可夫為何在裝備碾壓情況下,被日軍痛揍?這個問題可能是題主在喝完酒以後提出來的,如果日軍當時能碾壓蘇軍,還需要偷襲珍珠港去自找苦吃嗎?
首先,諾門罕戰役整個戰爭期間,日軍一點便宜都沒佔到。1939年5月11日至9月16日,日軍先後與蘇軍在蒙蘇交界的諾門罕進行了四個回合的交戰,除了第2個回合時給予蘇聯空軍損失了90架飛機的小勝外,其它幾個回合基本都是蘇軍完全佔據戰場主動權。而且,蘇軍無論是在兵力還是武器裝備上都是幾倍於日軍,日軍又何來碾壓蘇軍之說呢?
其次,日軍進攻諾門罕是一次試探性進攻。1938年,由於德國在歐洲開始顯露對外擴張優勢,迫於跟德意建立軸心國的美夢,日本也想在中俄邊境挑戰一下蘇聯的底線,於是在7月8月間,日軍兩次在圖們江邊的張鼓峰和沙草峰對蘇軍發起了試探性進攻,結果均遭到蘇軍強力反擊,日軍被迫退出佔領陣地。
1939年春天,日軍在中蒙邊界的諾門罕地區,再一次對蘇軍進行試探,這次蘇軍沒有上次作戰那麼客氣,直接就派出了以朱可夫為軍長的第57軍,後逐漸改編成第1集團軍,投入了空軍和強大的裝甲打擊力量,這場戰鬥蘇日雙方加起來有20多萬人,經過四輪較量,最終把日軍打退,使日軍打消了北上的願望。
實際上,這次軍事行動,日軍並沒有派出主力部隊,倒是蘇軍下了本錢,不僅朱可夫脫穎而出,還為蘇德戰爭掃除了腹背受敵的隱患。
由於諾門罕戰役中,朱可夫領導的蘇軍採取了現代化的作戰樣式,不僅掌握了制空權,還在草原上大量使用了裝甲突擊作戰,這對於蘇軍來說還是一次使用裝甲打擊的嘗試,因為在這之前,斯大林並不看好裝甲突擊作戰的重大作用。直到在蘇芬戰爭以後,在1940年的蘇軍戰役演習中,時任基輔軍區司令員的朱可夫和西部特別軍區的司令員巴甫洛夫,共同提出了要大力發展裝甲打擊力量的建議。
諾門罕戰役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德國閃擊蘇聯以後,希特勒希望日本關東軍能北上西北利亞,達到東西夾擊蘇聯之勢,但這個戰役促使日軍放棄了北上的打算,而採取了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策略,可以說,諾門罕戰役在整個二戰程序中還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
從上面分析看出,諾門罕戰役並不是日軍碾壓蘇軍,相反,蘇軍在這次戰鬥中的戰略戰術讓日軍大吃一驚,因為蘇軍再也不是日俄戰爭時期那支一打就跑的軍隊了。而日軍自己也從側面發現了自身的不足,那就是日軍雖然在侵華戰爭前期獲得了一時的勝利,卻因裝備落後和戰線太長,並不能支撐多久,尤其是南下與美軍作戰,只能是自討苦吃,奈何當時日軍高層對天皇發動戰爭報喜不報憂,最終在東條英機等主戰派慫恿下,把日本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參考文章:1939年諾門坎戰役,朱可夫首戰功成,為二戰打敗德軍打下基礎
-
3 # 蝣之羽
應該說日本的陸軍還是比較弱的,作為一個島國,日本優先發展的是海軍,其次是空軍,最後才是陸軍。加上國力有限,很難拿出更多的資源來,所以日本陸軍的裝備一直比較差,不但缺少坦克和裝甲車這些重灌備,步兵也缺少自動武器。可以說日軍的火力嚴重不足,只能靠士兵去拼命。諾門坎之戰,就暴露了日軍的這些弱點,在蘇軍優勢的火力和兵力壓制之下,日軍遭到慘敗,但日軍憑著頑強的戰鬥精神,還是給蘇軍以重創。此戰讓日本陸軍嚇破了膽。一直到二戰結束,都沒有再有勇氣對蘇聯採取陸上進攻。
-
4 # 書誤人生
所提問題正確。日軍單兵戰術強於蘇軍。並不是長期以來蘇聯宣傳的那樣,斯大林和朱可夫揮揮手,幾萬關東軍就“灰飛煙滅”。據近年披露出來的內幕,蘇軍傷亡大於日軍,前者死傷25000人,後者死傷19000人。在技術兵器方面,蘇軍損失也大於日軍。蘇軍此戰消耗彈藥31000噸,幾乎相當於中國抗戰八年彈藥消耗數。才勉強擊敗一個日軍乙類師團,最後被圍日軍還突圍成功。
這是在蘇日裝甲力量對比7:1,火炮優勢6:1,比。兵力優勢3:1的情況下取得的“殘勝”,如果是1:1呢?
1940年5月,朱可夫在向斯大林彙報工作時,“稱讚”到:“與我們在哈勒哈河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1940年6月,《日蘇中立條約》簽定,如果蘇聯真的沒把日本放在眼裡,又何須簽定這個條約。
-
5 # 狼煙火燎
諾門坎事件蘇聯勝利了,日本敗逃,而且這場戰役雙方都是試探對方的實力和反應,沒有大規模出兵硬剛,蘇聯勝利後宣傳力度很大,繳獲了大量的日本物資進行展覽,加上過分誇大的宣傳,一度讓人覺得此戰蘇聯輕鬆碾壓日軍。可日本方面則是作戰更頑強,空軍更強悍,甚至採用自殺襲擊、近身肉搏也給蘇軍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可最終日本退兵卻是因為後勤跟不上,彈藥和糧草補給不上來,只能放棄退兵。
朱可夫自己對諾門坎事件寫過回憶錄,他認為在地面部隊上,蘇軍明顯優勢巨大,日本坦克都是“薄皮餡”+小水管,被蘇聯坦克命中就完蛋,相反蘇聯坦克防護裝甲相當牛,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比日軍更強,地面部隊的較量中蘇軍幾乎完勝。但是日本軍人卻往往躲在草叢裡中隱蔽,等待蘇聯部隊過來後突然殺出,展開近身拼殺,雖然日軍平均身高不足1.6米,而蘇聯紅軍人高馬大,可在近身肉搏中日軍往往能佔據絕對優勢,給予蘇軍重大傷亡。甚至日本軍人還採用自殺式襲擊衝入蘇軍人群、蘇聯戰車引爆,同樣給蘇軍造成不小的傷亡代價。
但是日本空軍實力卻非常強,無論是空軍戰鬥機還是飛行員素質都比蘇聯強一些,因此一度日本佔據了制空權優勢,直到朱可夫調來了2個王牌空軍師才挽回了局面。空中優勢也是日軍地面部隊沒有快速崩潰的原因之一。
可最終決定在這場戰鬥的勝負確實後勤,蘇聯人雖然後勤基地在遙遠的莫斯科,但蘇聯人有西伯利亞鐵路,還有全機械化的運輸部隊,依靠這些運輸部隊源源不斷的彈藥輸送到前線,因此蘇聯人可以不用顧及彈藥。而在家門口作戰的日本應該補給更快才對,可是這個時期的日軍補給完全靠馬拉車,而且在草原上沒有隱蔽,容易被空軍發現等等原因,日軍得不到及時的補給,最終不得不撤軍。
這一戰也讓日軍認識到蘇聯紅軍強大,更認識到自己補給能力的效率低下,此戰後日本便放棄了北進與德國夾擊蘇聯的計劃,因為日本明白,一旦和蘇聯開戰,即使日軍攻佔了大片蘇聯領土,但最終這些進攻的日軍可能不是死在蘇軍的槍下,而是在嚴寒的西伯利亞要麼餓死,要麼凍死。
-
6 # barbara李
主要還是大清洗之後的蘇軍從上到下,戰鬥力嚴重的下滑。
其次就是日軍的戰鬥力,在蘇軍或者一流強國的軍隊看來,日軍的中高層能力一般,對於現代機械化戰爭還不行,而且日本重工業與美蘇德英比起來還差很遠,但是對於日本基層戰鬥力,尤其是一般士兵的戰鬥力,都是稱讚的。蘇軍後來也回憶和稱讚道,日軍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射擊精準度的確很強。而且日軍深受武士道思想的影響,作戰意志是堅強的,也是恐怖的,這些都給了蘇軍以沉重的打擊。
然後很多人嘲笑日軍坦克(17mm-25mm)“雞蛋殼”,但在諾門坎蘇軍BT坦克才是真正的雞蛋殼(13mm-17mm)。日軍士兵反映有時以高射機槍就可以擊穿蘇軍坦克的側裝甲。所以諾門坎一戰蘇軍損失坦克300多輛。
另外39年蘇軍戰術相當的呆板僵化,無腦衝鋒浪費人命的問題嚴重。德軍的回憶錄中就有大量41-42年時期蘇軍人海衝鋒的記錄。
此外蘇軍的包圍戰術遠未成熟(諾門坎的包圍圈就讓23師團殘部逃了出去)遠不是44-45年的那支強軍。最後階段斯大林要求儘快解決戰鬥,下了限時強攻命令,蘇軍在清繳日軍火力點時因此受到了很多不必要傷亡
蘇軍兵力和損失圖
-
7 # 心有靈犀73024986
諾門罕戰爭,爆發於1939年5月,歷時四個多月,又稱哈拉哈河戰爭,是日俄蒙之間的關於哈拉哈領土歸屬問題的區域性戰爭,對於日本來說也是一場涉及到戰略決策的戰爭,試探性的觸控蘇聯實力,雖然戰爭從戰術來說,蘇軍的傷亡人數大於日軍,但使得日本也同時感覺到蘇軍雖然經過了大清洗,戰鬥力下滑,仍然保持了強大的戰鬥力,縱觀整個戰爭影響,對日本乃至整個二戰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日本自1937年全面侵華以來,隨著戰爭程序的發展,日本為了擴張掠奪,以滿足龐大的戰爭機器的需要,在北上和南下問題上猶豫徘徊,當時德國法西斯還沒有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日軸心國同盟尚未形成,日本不敢貿然北上進攻蘇聯。1939年5月,日本在它扶持的“偽滿洲國”與外蒙古在哈拉哈三角地帶的領土歸屬上,揪準時機,與外蒙古產生巨大摩擦,以此打探蘇聯的虛實,戰爭的結局使日本大失所望,戰術上日軍可能佔有上風,但戰略上在北入侵蘇聯,感覺力不從心,就此下定決心南下入侵菲律賓、馬來亞等地,以至於後來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從而徹底改變了二戰的格局走向。
-
8 # 甩牙老虎
諾門坎戰役,日本侵略的是蒙古。1939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地圖包括蒙古。日本侵略蒙古,國民政府未派一兵一卒保衛,更沒有發表任何官方的宣告表明態度。似乎日本進攻蒙古,是另外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諾門坎之戰,是蘇聯出兵保護了蒙古,避免了蒙古成為第二滿洲國。。二戰結束,蒙古的人心向背,已經很清楚了…
-
9 # suduri
提出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損失大於日軍的人,多半都是為了給對日一敗再敗的國軍找臺階下。日軍既然損失小,佔了便宜,還求什麼和,停什麼戰,接著打啊?蘇軍傷亡用檔案披露數字,日軍傷亡用官方宣稱數字,對勁嗎?臺兒莊大捷,日軍說只損失2000,誰信?甲午戰爭,日軍戰死一千多,偏偏得腳氣死一萬多,什麼腳氣這麼厲害?怎麼清軍就不得腳氣?
-
10 # 大霖論歷史
朱可夫早年是蘇軍最早的兩個坦克團團長之一,並且是由斯大林親自任命,足見斯大林對朱可夫和對裝甲兵種的青睞。
20世紀30年代末期的大清洗運動使大批蘇聯中高階軍事將領遭到清洗,朱可夫不僅倖免於難,而且官運亨通。
1939年6月,隨著中蒙蘇邊境蘇日關係緊張,衝突不斷,朱可夫被派到這裡指揮部隊迎擊日軍。
蘇軍在兵力兵器上相比日軍都佔有絕對優勢,唯一不足的是後勤條件。於是,朱可夫決心以兵力兵器的優勢對日軍來一場速戰速決的打擊。
在戰鬥中,鐵石心腸到近乎冷酷和不容置疑的指揮風格和堅強意志深深感染了每個蘇軍官兵,五萬多蘇軍戰士在800多輛坦克引導和600餘門火炮掩護下頂著日本人瘋狂的頑抗,毫不顧忌傷亡代價地在遼闊的草原上向前猛衝猛打。其兇悍、勇猛的特點令野蠻兇殘的日本關東軍也深感吃驚。
但是日軍依託草原上無遮無掩的野戰掩體和機動靈活的炮兵、航空兵頑強抵抗。蘇軍雖然獲勝,卻也付出了傷亡2.5萬人、損失數百輛戰車的慘重代價。這充分說明蘇聯雖然有著龐大的戰爭機器,卻因為戰術呆板落後這一關鍵性部件的缺失,導致代價沉重。
而這一切在當時被掩蓋了,外界只知道蘇聯勝了,日本敗了,卻不知道蘇聯是慘勝的事實。
-
11 # 淨月暖陽
提這問題的題主,並不是腦子有問題,而是有意為之!利用自媒體平臺,向不瞭解歷史的人們傳遞不正確的歷史資訊,擾亂人們對歷史的認知,這個問題甚至在美化日軍,為日本軍國主義張目,其行可恥,其心可誅!對於這種問題,即然平臺放出來了,有深厚歷史功底的答友們,最正確的作法,就是用史實去批駁題主的問題,讓不瞭解的人們知道那段真實的歷史。好多朋友們正是這麼做的,為他們點贊。
戰爭過程和戰損對比,答友“彼德堡的肥天鵝”己經回答的極為清楚了,在此只說說此戰對二戰的影響。
日本軍部一直有“北進”“南進”之爭,北進就是向北,進攻蘇聯的遠東地區。日、俄之間有舊怨夙仇,為爭奪中國東北利益發生過兩次日俄戰爭,第二次日俄戰爭日本取得了勝利,日本舉國歡騰,這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次戰勝西方列強,還產生了乃木希典這類以“肉彈戰”聞名的“戰神”,讓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在日本盛行。“北進”的基本點,就是認為蘇聯是軟柿子,可以輕而易舉的再次戰勝,從而進一步提震國內士氣,抬高日本的國際地位。
而經過諾門坎這個不期而遇的戰役,在朱可夫“殺雞用牛刀”的戰術下,由坦克大炮組成的鋼鐵兵團,把日軍自殺式的“肉彈”進攻打成殘廢,讓日本人好好體會了一把歐洲新的裝甲戰和陸空配合的立體戰威力。儘管日本軍部為不打擊全國士氣,在戰役傷亡上做了大量假資料,但真正的戰損情況,日軍高層清清楚楚。被打出心理巨大陰影的日軍高層,徹底放棄了“北進”計劃,而選擇“南進”,用沒嚐到慘敗滋味的海軍去挑戰美國。好,有些人會質疑,這都是臆測的,那我們去看史實。諾門坎戰役之後,日本很快與蘇聯簽訂了停戰協議,之後又簽訂了互不侵犯協定,日本還向全世界宣佈,決不捲入歐洲戰場。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這些協議,說是協議,可內容卻全是給蘇聯方的利益保證。並且以日本這樣一個言而無信,動不動就搞軍事偷襲的國家,卻自此至二戰結束都嚴格遵守了協議內容,不敢逾矩,可見此戰的作用。日本人就這德性,讓他得了勢,就能張狂到極點,而只要把他打狠、打慘、打殘,打得越痛,他反而越老實,越低順,拿你當爹供著!對大唐如此,對蘇聯如此,對向他扔了兩顆原子彈的美國更是如此!
此戰之後,蘇聯在歐洲戰場最困難的時刻,放心大膽地從遠東調集了20個師的兵力支援歐洲戰場,起到了極大作用。更重要的是,讓斯大林對朱可夫產生了巨大信任,成為衛國戰爭中蘇聯最大的功臣。此場規模不大的戰役,對二戰的影響是極大的。這個回答,對於題主來說,很失望吧?!
-
12 #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存在嚴重的錯誤,諾門坎是蘇軍痛揍日軍,只是蘇軍公佈的陣亡數字比日軍宣稱的陣亡數字高一點,但是日軍的陣亡數字肯定存在問題。
諾門坎的戰鬥過程可以說是一邊倒,日本的第23師團完全被蘇軍按在地上打,特別是最後階段幾乎被蘇軍包了餃子,日本人在後期是已經完全被打蒙了。
確實,如果按照雙方各自通報的陣亡人數,蘇軍陣亡數字稍微多了一些,傷員也多一些,但是戰爭的勝負,從來是看是否完成戰略目標。如果單看傷亡數字,日俄戰爭的勝利者是沙俄,諾曼底登陸勝利者還是德國呢。
蘇軍的目的,是打痛日本人,讓他們老實點,以便在未來可能的歐洲戰爭中減少後顧之憂。從諾門坎戰後的結果來看,蘇聯人的戰略目標已經完全達成,雙方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雖然日本不死心,還搞了個關特演,加強了關東軍,但是這也正是說明日本人已經意識到蘇軍不好對付,所以需要加強在東北的軍事力量。蘇軍完全達成了預定的戰略戰術目標,諾門坎是一次徹底的勝利。
日軍唯一佔優的時候,是在戰爭初期對蘇軍82師等地方部隊,不過此時蘇軍的裝備可不佔優勢。82師可是連迫擊炮和衝鋒槍都配備不全,全師20%以上是新兵,這種部隊打的不好看是很正常的事。等朱可夫加強了前線的蘇軍以後,日本人就沒任何機會了,都是單方面被按在地上摩擦。
另外蘇軍的損失包括了戰死、傷死(傷員在醫院裡死去叫傷死)和病死,日本這個陣亡可是歧義很大,按照日本的統計習慣,傷死和病死從來都是單列的。另外諾門坎戰役之後,日本還有不少軍官士兵被蘇聯俘虜,其中還有像飛行第1戰隊戰隊長原田文雄少佐這樣級別不低的軍官。這些俘虜回來以後,有不少在日本軍官的“友好”勸說下,不得不自殺謝罪,像原田文雄少佐就是被放回以後,經過6個小時的“友好”勸說,然後給了他一把上膛的手槍,幫他完成光榮自殺。當然,這樣的倒黴蛋也不是陣亡了。
-
13 # 書生115
你聽誰說的俄軍被日軍痛揍?雖然我看不上毛子,但是諾門坎雖然毛子的傷亡略大於日軍,但是卻實實在在的打的鬼子不敢再有背上的心思
-
14 # 山中月104811503
正是這一仗,日本人打消了聯手德國東西圍毆蘇聯的想法,而掉頭南下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啃不動蘇聯這塊骨頭。其實當時的日本軍隊,除亞洲各國外,和蘇聯,美國,澳洲等國軍隊對陣基本沒便宜可佔。一仗死亡幾千幾萬的常事。這樣的部隊減員讓軍官忌憚。而亞洲落後的各國和富饒的資源,更容易搶掠。所以決定南下了。至於山下奉文和本間雅晴模仿山本五十六的偷襲手段在馬來,緬甸,和菲律賓得手,也和當地守軍的裝備和大意不無關係。都是一陣偷襲,飛機幹掉一大半,守軍喪失制空權。先造成心理的巨大壓力,然後一陣猛功,逼使近乎崩潰,最後被勸投降或放棄逃跑。形成太平洋戰爭初期幾乎是日軍獨領風騷的戰端。
-
15 # 逸美軒居士
蘇俄的戰敗反映出蘇軍戰鬥力低下、戰術拙劣的同時,也反襯出華人民當年在面對世界上最強大的日軍的侵略時,獨自抗戰打得多麼艱苦、多麼卓絕!
我們永遠不要忘記當年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自由而英勇抗戰的勇士們!願為捍衛國家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犧牲的炎黃子孫在東方極樂世界裡永生!
福生無量太乙救苦天尊!!!
-
16 # 深度工場
首先是,日軍炮兵射擊技術很好,準確性很高。雖然相對於蘇軍來說,日軍的大炮數量和彈藥數量都非常少。但是打擊精度很高,蘇軍一半的傷亡都是日軍炮兵造成的。
蘇聯人對日本反坦克炮兵的評價是:非常機動,不斷變換陣地打擊蘇聯坦克。 因此,雖然日軍反坦克炮數量不多,但是在諾門坎戰役蘇軍損失了500多輛坦克裝甲車輛。
據朱可夫自己的回憶:與我們在哈勒哈河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下級指揮人員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下級指揮人員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軍官,特別是中高階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其實到了太平洋戰爭,日軍特點主要還是如此,炮兵技術很好射擊精確,步兵近戰能力不錯,特別是防禦非常頑強。在士官控制下小組戰鬥能力比較強。
-
17 # 大溪水長
諾門坎戰役是二戰中日本打算北上進攻蘇聯的一場戰役,蘇聯參戰的是第一集團軍大致人數為七萬人,日本主要是第二十三師團,加上偽軍一共大約兩萬五千人。從戰後的結果看,雖然蘇聯打贏了戰爭,但是死傷人數卻是多於日本方面。下面進行數字對比:蘇聯陣亡加上失蹤共計9703人,受傷15251人。日本陣亡加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在人數和武器裝備都優於日本的情況下,為什麼蘇聯的死傷人數要多於日本呢,我認為主要有這麼兩個方面的原因。
1、日本經歷多次戰爭,單兵作戰能力要比蘇聯強,槍打得準,而且作戰的方式讓蘇聯不適應。大家知道亞洲人和歐洲人的不同,歐洲軍隊作戰沒有亞洲人靈活,日本亡命徒式的衝鋒也給蘇聯帶來了困擾。並且日本炮兵的精準發射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很多蘇聯士兵是被炮炸死炸傷的。還有就是參戰的人數多,在對攻的情況下,必然傷亡要大。
2、蘇聯剛剛經歷了大清洗運動,很多優秀的軍事人才幾乎喪失殆盡,人們剛從惶惶不安裡走出來,對蘇聯軍隊來說戰鬥力大打折扣。
所以,蘇聯在裝備人數都強於日本的情況下死傷人數多於日本,也印證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老話。在戰場上形勢是瞬息萬變的,戰爭從來不是簡單的比一比人數或者槍炮的多少就能決定的。
-
18 # 雜談啟世錄
蘇軍傷亡大,是建立在日軍傷亡並不是很驚人的基礎上的,實際上雙方死傷人數旗鼓相當,蘇軍負傷者多,日軍死亡者多。當然,其實蘇軍這個傷亡一點也不令人驚訝,蘇軍力求打殲滅戰,而日軍由於進行了徹頭徹尾的洗腦教育,進行多次自殺式進攻,而蘇軍對此並沒有什麼防備,就導致了一些本可避免的傷亡。再有就是朱可夫的風格就是不計傷亡達到戰役目的,這點在後來的東線戰場更有體現。
從其他方面看,蘇聯確實在裝甲部隊方面佔優,其主戰坦克為БТ-7 БТ-5坦克,還有少量T-26,至少與日本相比是佔有絕對優勢。但是,蘇聯有經驗的坦克指揮員少之又少,導致很多坦克在炮火下被白白浪費。關東軍根本不是吃素的,他們已經從內地調來獨立野戰重炮聯隊,從奉天、北安、齊齊哈爾等地調來反坦克速射炮中隊,給23師團補充武器和兵員,增加飛機和車輛。蘇聯當時戰術很不成熟,導致攻擊過程中肯定會負出傷亡。
最後一點,傷亡比根本不能說明一場戰役的得失,毋庸置疑,諾門坎是蘇聯全勝的結果,整個23師團基本建制都沒了,此戰後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一年後病死,參謀長岡本雙腿被斬斷。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是下級軍官很優秀,戰鬥很狂熱,但是越往高層越爛,特別是含金湯匙出生的高階將領只能用無能形容。而下級軍官的瘋狂帶來了蘇軍的傷亡,而上級軍官的糟糕,則註定了失敗的戰爭。
回覆列表
兩國在1904年中國的東北爆發全面日俄戰爭,日本戰勝,東北落入日本勢力範圍,俄國亦被迫將庫頁島南部割讓與日本。1939年侵華日軍和外蒙軍為諾門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這塊呈三角形地區的歸屬問題,引起戰役。蘇軍前後消耗作戰物資達80000噸,僅炮彈、炸彈就消耗了31000噸,而日軍各類物資消耗才2000噸不到。一個擁有近千輛坦克裝甲車的蘇軍在“戰神"朱可夫親自指揮下,消耗掉幾乎半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彈藥量,才勉強擊敗日軍一支只有5個基數彈藥的三流邊境守備師團,最後人員損失比日軍慘重:坦克裝甲車損毀幾近400輛,其彈藥消耗相當於中國"八年抗戰”總消耗量。1日軍第6集團軍司令官狄州立冰將軍曾擔任日本駐蘇聯武官,告訴部下:“此時的蘇聯紅軍跟日俄戰爭時的俄軍沒什麼區別”。蘇聯國內“大清洗”尚未完全結束,雖然朱可夫將軍此時已是蘇軍中功勳將領,但“大清洗”魔爪已向他悄然伸了過來,一旦被治罪,必死無疑。日軍此時發動的諾門罕戰役恰好救了他一命,因形勢危急,前線迫切需要大量指揮官,朱可夫就這樣被抓壯丁,整他的“魔手”暫時收住,計劃打完這一仗治罪…2日本控制地域、資源、人口非常龐大。很多人習慣說“小日本”,但當時實際佔領疆域包括日本本土(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沖繩)、朝鮮、樺太(庫頁島南)、關東州(旅大)、南洋(國聯託管地)、偽滿洲國,蒙疆自治政府,總面積超過了25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2億之多,資源更非車載斗量可計!3西伯利亞和遠東以山地凍土層為主,氣候條件極端,並不適宜蘇軍機械化部隊展開。4距離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只有幾個月時間,面臨西歐強國德意志的恐怖威脅,已將西伯利亞和遠東僅有的薄弱軍力調往歐洲,時刻面臨兩線交戰、東西開花的困境。5日本是島國,十分注重海軍的發展與建設,在二戰初期已是世界第三的存在,在太平洋地區,實力僅比美國稍弱。1939年日本聯合艦隊擁有航空母艦、戰列艦、重輕型巡洋艦、驅逐艦254艘,還不包括150餘艘各類潛艇。後來事實也證明:與美軍爭鋒,也可以一較雌雄!充分及時的海上後勤補給,使日軍成為了受大地之母蓋亞保護的大力神安泰!6明治維新。19世紀60年代日本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由上而下、由裡到外,進行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建立了先進的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技術上學習歐美,金融上工業化,教育上提倡“文明開化”、風俗上歐洲化等,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自此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朱可夫元帥、對手級別有點低:第六軍軍長荻洲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