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隋朝末年,民不聊生,導致了農民起義軍席捲全國!
11
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師妹

    隋朝末年,社會矛盾尖銳,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四處征戰,勞民傷財。隋煬帝的三次東征高句麗,給人民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災禍。大業八年的征伐,在雲集涿郡計程車兵和民夫大概有350萬人,如果再加上造船之類的就地徵役、或逃跑或死亡的兵民,數字就更大了。以後的連年東征,都是在全國徵發,人數也不會少。除了勞役之外,軍需的徵發也非常嚴重,常規租調預支數年。這樣攪動全國,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的破壞,人民困苦不堪。

    二、開鑿運河,奢侈巡遊。為了加強對南方的統治及方便遊玩,隋煬帝徵調了大量民工,歷時6年,開鑿出一條長達五千多里的大運河。整個工程共運用約1.5人工,分攤到隋朝百姓的頭上,相當於每戶就要出大概20個人工,這就導致無數民工累死、餓死,有的還被隋煬帝殺死,據說當時有一段河道沒有挖到規定的深度,隋煬帝勃然大怒,下令將那些民工都活埋了,可以說大運河的修成是用累累白骨堆砌而成的。而他不惜民力開鑿出來的大運河,每次千里巡遊都氣派得驚人,大大小小的船數千只,光拉船的縴夫就有8萬人,船隊所經之處都要沿途貢獻食物,而這些食物所用的金錢都是沿途官員搜刮百姓得來的,這就導致很多百姓傾家蕩產,民不聊生,大大加深了社會矛盾。

    三、天災不斷,揭竿而起。河北、山東是籌備東征的基地,兵役、力役最為嚴重,611年,這一地區遭到特大水災,第二年又發生旱災,人民走投無路,隋煬帝又不關注民生,只知享樂,起義的戰鼓就在這裡敲響,奮起反抗,各地農民得到響應,農民大起義的浪潮滾滾而來。

  • 2 # 伯虎42

    隋仁壽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楊堅於仁壽宮去世,太子楊廣繼位,即隋煬帝。期間皇位更替過程離奇,世人莫能明言。

    繼位後,隋煬帝為顯示自己的繼承合法性,及不遜色於乃父的治國能力,不斷對外展開軍事行動(如擊滅林邑,討伐吐谷渾,攻克伊吾(伊州,今哈密),降服突厥、契丹、更三徵高句麗),對內則開始大興土木(營建東都、開挖運河),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如此折騰之下,即使隋文帝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留下了大量的財富,也經不住隋煬帝肆意敗壞,隋民力財力消耗迅速,使得天下疲敝,民眾苦苦不堪。

    百姓們不堪忍受無度的征斂,殘酷的繁重徭役,貪婪的官吏壓榨,長期以往,終於在全國引發前赴後繼的農民起義,並最終導致隋朝統治傾覆。

    而導致隋末農民起義的具體原因,主要是:

    一、繁重的勞役;隋煬帝繼位不久即開始營建東都洛陽,月役使民夫達二百萬人以上,共計使用民夫上千萬人,而彼時隋戶口不過四千萬人。

    這意味著幾乎所有的成年男子裡,一半人都得前去修造東都,這對於民力的消耗可謂巨大。由此造成民生凋零,百姓困苦不堪,正常生產活動陷於停頓,民間饑荒四起。

    同時,隋煬帝不顧實際情況,強行開挖大運河,因此再次動用民夫數百萬人,使得本來因營建東都而面臨枯竭的民力更加雪上加霜,普通百姓紛紛破產,因出役而導致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數。為了支撐隋煬帝個人大興土木的驕奢慾望,使得天下財富被搜刮一空,平民沒有了生機,不得不奮起反抗,以求活路。

    二、不斷增加的橫徵暴斂;為了滿足隋煬帝個人誇耀的慾望,在整個大業年間(605-618年),無休止地徵糧、徵兵、運送、建造各種軍需物資,一刻不停,在各級官吏的嚴厲監督下,又是不計其數的普通百姓奔波在千里徭役途中,勞累辛苦,甚至因不堪馭使,半道累死,致使

    “屍臭穢盈,路有白骨”,而民眾也“百姓困窮,財力俱竭”。

    原本在隋文帝開皇年間,因為文帝克勤克儉,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而民生穩定、經濟繁榮的開皇盛世,迅速衰敗殘破,百姓疲於奔命、飢寒交迫,再也無法忍受,只有鋌而走險,聚集反抗,以求活命。

    三、隋煬帝為了削弱門閥勢力,及個人好大喜功的目的,在大業七年至十年(611-614年),三次出兵攻打高句麗;雖然主觀上有消除邊境隱患的願望,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隋煬帝又是盡發天下郡國之兵,集中巨量人力物力,不計成本地搜刮了大量物資,國家的元氣幾乎消耗殆盡。

    同時對高句麗作戰中,又因為隋煬帝自己指揮失誤,及內部勳貴趁機反叛等,三次征討高句麗均告失敗,喪失軍隊百萬人,勞民傷財,隋國力大衰,民間不要說繼承開皇年間的富足盛世,即使是想安穩生活,也成為奢望。有的只是無休止的壓榨和悲慘地命運,所以忍無可忍的百姓才聚眾起義,死中求活。

    而在三徵高句麗期間,山東、河北地區因為是出兵的大本營,所承受的徭役、徵糧、物資搜刮更甚他處,百姓們的命運也更加悲慘。在統治階級的殘酷壓榨下,山東的百姓們,再也不能忍受征斂無度、徭役無期的殘酷壓榨,終於奮起反抗,揭開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四、原江南舊南朝士族豪強勢力藉機起事;本來對於三十年前隋軍渡江滅陳就有牴觸態度,在隋文帝的強力手段下不得不暫時蟄伏,以待時機。這一股南方豪強勢力實力強大,並佔據南方各級統治地位。

    一旦隋朝社稷由於隋煬帝及其他統治階級的舉措失誤導致國家動盪,他們則立即乘機起事,推翻當地隋朝官府,借用“農民起義”的名義,割據一方。這也是隋南方地區紛紛爆發“農民起義”的真實原因所在。

    大業七年(611年),就在隋煬帝第一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山東鄒平(今山東鄒平)人王薄,不再屈服於官吏的壓榨,自號“知世郎”,唱出了“無向遼東浪死歌”,首先舉事於長白山(今鄒平南),正式打出反隋旗幟。

    之後,東郡韋城(今河南滑縣)人翟讓起兵於瓦崗寨(滑縣南);貝州漳南(河北故城縣)人竇建德起兵於在高雞泊(故城西南);齊州漳丘(山東章丘)人杜伏威、齊州臨濟(山東章丘西)人輔公祏起兵於齊郡,並轉戰江南。這也是隋末農民起義中,最大的幾股勢力。

    其他如:劉霸道、孫祖安、張金稱、高士達等,可算是小股農民軍勢力;而梁師都、劉武周、薛舉、孟海公等,是地方豪強,趁亂起事,意圖渾水摸魚;王世充、李軌、蕭銑、沈法興、羅藝,則是舊隋官員,大亂起時,掌握原有實力,佔據地盤,進而爭奪天下。

    當然,還有最後的大BOSS----唐國公李淵!以上無論是農民義軍也好,地方豪強也好,舊隋官員也好,統統被李氏勢力一一擊敗,萬眾歸一。

    大業十四年(618年),一片混亂之下,隋煬帝被部下弒殺於江都,一個月後,李淵在長安建立唐朝,改元武德。

    隨後,唐軍開始了逐步消滅各農民軍及其他地方割據豪強的戰爭。經過近十年的作戰,貞觀二年(628年),唐軍擊殺最後的割據勢力梁師都,徹底統一天下。

    因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而傾覆的大隋天下,最終被李唐收於彀中,並在隋朝制度基礎上,發展出更加輝煌的大唐盛世。這都是後話,不再複述了。

  • 3 # 君臨街

    隋朝的軍隊和農民軍的人數動輒上百萬,我覺得其中在數量上肯定有誇大的因素,儘管誇大,但是同時也說明這時軍隊和農民起義的人數比以往要多。

    人數多,可以從幾個方面的原因來看,首先,隋朝是經過三國南北朝幾百年的大分裂動盪時代而完成統一的,從動盪時代而來的人們,對權力的沒有形成傳統敬畏感,而是對權力有很強的覬覦慾望。從各路群雄中脫引而出的隋,為了控制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天下,穩定天下,必然用重法典去治理,儒學這時受到佛教和道教的衝擊而衰落,這種重刑法輕禮教的統治方式,嚴重缺乏社會治理的彈性,所以很容易引起政府與地方以及農民的劇烈衝突。

    其次,鑑於中國歷史,秦朝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的地位,隋朝經過幾百年的動盪而完成統一,所以隋煬帝自詡為秦始皇一樣的“千古一帝”。在治理方式上,很大程度上模仿秦朝,但他沒認識到剛建立王朝推行制度的缺陷,很多制度不夠完善,如科舉制度,租庸調製度等,人們,沒有認同和接受。

    其三,統一的隋朝,沐浴統一的榮光,人心思定,必然會迸發積極生產的熱情,推動隋朝經濟獲得極大的發展。隋朝皇帝好大喜功,全國大力興修糧倉,和耗全國人力興修京杭大運河。

    以上的種種原因可以看出,隋朝的統治的脆弱性,隋朝的種種不合理的政府治理行為都成為地方和農民號召對抗政府的理由。

    同時,隋朝建立後,實行的軍事制度也是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隋朝沿襲和發展了西魏、北周府兵制。但府兵制到了隋朝起了很大變化。隋煬帝在軍府按"中外相維、重首輕足"的方略實行改革,在軍中實行衛府制度,使中央集權在軍制上得到加強。但這種軍制也給隋朝帶來致命的安全隱患。地方實力派,如王世充,宇文成都,宇文化及等都私自發展地方實力以來對抗中央。

    隋朝地方實力派不是固定的,會隨著各方勢力的消長而不但轉變身份,可能在宇文化及勢力大強的時候,可能是他的府兵,當農民軍勢力蔥然的時候,可能轉化為農民軍,社會混亂不穩定,社會勢力也如流水,無固定形態,一方勢力強大,必然形成吸聚效應。所以隋朝政府軍和農民軍人數多就說的過去了。

  • 4 # 細說簡史

    看世界其他國家的歷史,發現他們與中國歷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沒有大規模的甚至改朝換代的農民起義。同樣是國家,古代西方國家很少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導致改朝換代的起義更是沒有。甚至中國的鄰國如日本南韓越南等,也是如此。

    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綿背襠。

    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

    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唯獨有偶

    1、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在於中國的領土太廣大,而管理如此廣大的領土,採取的方式又是中央集權制,中央政府無法有效地管理各個地方的政府分支機構。這導致了一個最不好的結果,就是各個地方政府成為了不負責任的政府,各個地方官僚成了不負責任的官僚,上應付上級機關,下剝削壓榨百姓。

    2、而西方國家,都是採取的封建制度,包括古代的日本採取的也是封建制度,最高統治者把土地分封給大貴族,大貴族再把土地分封給更小的貴族,這就造就了無數的封建小邦國,形成了小國寡民。因為邦國小,管理起來就比較容易。民間一旦有災難發生,統治者能採取比較正確的應對措施,而不是倒行逆施,逼迫人民起來造反。

    隋末起義頻繁的原因

    1、中國各個王朝之所以最後直接或間接亡於農民起義,導火索就是發生了天災,而各地的地方政府由於中央管理失效,都成了不負責任的政府,最後官逼民反。隋朝末年,統治者征斂無度,民夫轉輸不息,徭役無期,士卒多列溝壑,骸骨遍及平野。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成蒿萊。加之災年饑饉,谷價猛增,百姓困苦,凍餒交加。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農民揭隋煬帝竿而隋朝統治,計當時約百餘支,遍及全國。

    2、黃河之北,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成蒿萊。加之災年饑饉,谷價猛增,百姓困苦,凍餒交加。在無法生存的情況下,農民揭竿而隋朝統治,計當時約百餘支,遍及全國。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起義的風暴已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

    3、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土地兼併和天災人禍導致流民四起,由流民變成饑民而引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會直接毀滅封建王朝。楊廣之前所做的三件事固然是千古功業,但後兩件對民力的損耗極大,卻無法產生新的自耕農,他又急於求成,所以直接導致產生大量流民,楊玄感一造反,天下就揭竿而起了。但問題在於漢武帝比他更加有為,更加濫用民力,吞併百越,經營西南夷,尤其是長達數十年的對匈戰爭,打得天下人口減半,國家破產,可他在巫蠱之禍錯殺戾太子之後,卻有機會透過推行以《輪臺罪己詔》為標誌的修養生息政策挽回行將崩潰的西漢王朝,之後更有昭宣之治。

    4、而楊廣卻沒有這個條件,根本原因就在於隋文帝楊堅得國不正,其成事之速,成事之易,可謂冠絕古今。他本身就是後周的重臣,透過篡奪的方式取得政權,因而後周內部以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為代表的勢力,在隋代後周的過程之中,也取得了不亞於楊堅的利益。因此,北方的土地大多掌握在他們和大地主手中,存在著大量容易演變為流民的佃戶。

    結語

    隋末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隋煬帝的暴虐統治,打擊了士族地主,對唐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5 # 新銳歷史

    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後,注意休養生息、節用民力,在廣大人民的辛勤芳動下,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楊堅死後,隋煬帝楊廣即位,楊廣雖也進行過一些建設,但是他統治殘暴,揮霍無度,濫用民力,好大喜功,對外又連年發動戰爭,結果造成經濟瀕於崩潰、社會動盪不安的境況。

    隋煬帝為了顯示武力和享樂,不斷出巡、出遊,每次都要帶大批的軍隊、官吏和官眷,最多的一次達到五十餘萬人。

    他所經過之處,郡縣官吏都要修整道路和供應最精美的食品。

    為了支援龐大的開支,租賦之外,又增加名目繁多的征斂,官吏們乘機向人民搜刮財物,從中自肥。

    並向各地“逆折(預徵)十年之租”,迫使人民啼飢號寒、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大業元年(605年)以後,楊廣不斷徵發農民修宮室、築遊苑、掘長塹、建洛陽(在今河南洛陽)、修長城、伐木造船、鑿山開道、開鑿運河等。

    這些工程,大的要常年役使一二百萬人,小的也要徵發一二十萬人。某些工程如開運河、築長塹等雖對爾後經濟發展有一定作用,在軍事上有一定價值,但大量的是興修宮室苑囿。

    廣大勞動人民在無休止的徭役和繁重賦稅的壓榨下,到處流亡,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隋煬帝為了鞏固和擴大其統治,連年發動戰爭,特別是從大業七年(611年)起,四年之內,對高麗連續發動了三次不得人心的戰爭,徵調軍隊和民伕最多時達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

    大批農民被強徵入伍或調去製造車船、修路、運糧,戰死、病死的很多,致“耕稼失時田疇多荒”。

    在沉重的兵役、福役和剝削下,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於是一場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爆發了。

    關東、河北一帶是土地、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封建剝削原來就很重,東菜、涿郡又是對高麗戰爭的軍事基地,兵役、徭役更為沉重。

    加上大業七年(611年)山東、河南水災嚴重,漂沒三十餘郡,人民流離失所,死亡枕藉。因而農民起義就首先在這些地區爆發了。

    同年春,王薄在長白山(在今山東章丘市、鄒平縣一帶)領導農民首先起義,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農民反對去高麗作戰,參加起義隊伍。

    接著,孫安祖在高雞泊(今河北故城縣西南),高土達和竇建德在清河(今河北清河縣北)、張金稱在河曲(在今山東夏律縣與今河北清河縣間)、翟讓在死崗(今河南滑縣)相繼起義。

    起義軍到處打官府,占城邑,奪回被地主存的糧食,給隋統治集團以沉重的打擊。

    隋朝統治者雖多次派兵鎮壓,但農民起義軍仍然在鬥爭中日益發展壯大。

    大業九年(613年)六月,隋統治集田內部發生分裂,禮部尚書楊玄感乘煬帝出兵高麗、遠在遼東的機會,在黎陽(今河南浚縣)舉兵反隋。

    接著進圍東都洛陽,很快發展到十幾萬人,迫使楊廣停止了第二次對高麗的戰爭。

    楊玄感的起兵雖然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並且很快被鎮壓下去,但也削弱了隋統治集團的力量,客觀上有利於農民起義軍的發展和壯大。

    當時,山東有孟海公、孟讓、郝幸德等領導的起義,長江流城有劉元進領導的起義,珠江流域有陳瑱、梁慧尚領導的起義,江淮地區有杜伏威領導起義,畿輔有向海明領導的起義,西北地區有白瑜安領導的各族人民的起義等等,共約百支以上。

    山東、河北、河南地區約佔一半,各地起義軍人數不一,多則十餘萬,少則數千人,形成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的高潮。

    起義軍的人數越來越多,活動的地區越來越廣,大業十年(614年)秋,隋王朝停止了第三次對高麗的戰爭,將軍隊轉用於鎮壓農民起義軍。

    但是,這種垂死的掙扎並不能挽救隋王朝滅亡的命運。

    分散各地的起義軍,隨著鬥爭形勢發展的需要,逐漸聯合起來,形成了幾支強有力的隊伍,有些還建立了政權,並號召人民推翻隋王朝的統治。

    -END-

  • 6 # 風正輕搖雨自飄

    歷史本就是成功者自我標榜的功績冊,歷史大多數是由勝利者組織編寫的,突出自己的文治武功,貶低或者歪曲推翻王朝的歷史。

    《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其中對隋煬帝楊廣的記載,就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能一概信之,但隋朝末年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這是不可置疑的事情,如果隋煬帝真的是一位雄才偉略的君王,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綜合各方資料可能有以下幾點。

    首先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發展科舉制度,這本身就是有意削弱關隴集團等的勢力,與舊門閥勢力集團進行割裂,極大觸動了舊有權貴宗族的利益乳酪。

    其次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興建洛陽、開發各段運河、在榆林以東修建長城,十餘年間徵發役民不下一千萬人,對民眾的正常生產生活產生極大的困擾,百姓不堪其苦。

    當農民起義初期,隋煬帝不是安撫民眾休養生息,而是命令各地郡縣、驛亭、村塢築城堡,將廣大百姓遷入其中,以便於更好的控制民眾,這讓百姓產生極大的反感,並對此政策強烈的牴觸,以至於把民眾逼迫到起義軍的一方。

    當然還有各方門閥勢力集團,藉此時機,以撲滅起義為名,不斷壯大自身的武裝力量,成為最後隋王朝的掘墓人。

    最後也是關鍵一點,隋煬帝在國家不斷強盛,建洛陽、修運河,徵契丹、琉球、高句麗滅土谷渾後,日益驕奢盲目自信自大,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當集權統治無論做出多麼巨大的豐功偉績,一旦決策失誤,最終就會導致朝代滅亡,隋朝末年爆發的農民起義規模巨大,也是當政者隋煬帝一手導演的結果。

  • 7 # 春風解語

    濫用民力, 在國內大興土木,營建東都,修大運河等勞民傷財的大工程,造成民怨沸騰

    首先濫用民力,數十年間徵役上千萬人,給百姓造成負擔。

    從公元605年起,隋煬帝就傾盡國力開始大興土木。為了遷都,他曾經歷經十個月,每個月徵兩百萬人營建東都,雖然楊同學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如此耗費人力物力的事情,畢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如此征夫,必然造成民眾的厭惡情緒。

    營建東都就算了,他在此期間,他還開鑿大京杭大運河,全長2000餘公里,此煌煌大工程,在沒有現代化工具的情況下,全靠人力開鑿下,只用了短短六年時間,可以想象當時的民夫有多麼辛苦,簡直是夜以繼日的完成了如此巨大的工程。不管楊廣同學有多遠大的理想,人民生存才是極其重要的事情。據說楊廣為了開鑿京杭大運河,動用了360萬民夫,當時服徭役的年齡在十六歲到四十五歲之間,而隋煬帝則把服徭役的年齡改成十五歲到五十歲,不但把年齡提前一年,甚至把快垂垂老矣的人也徵來修大運河。

    修也不打緊,修建的過程中,鞭打,懲罰手段也極其殘酷,主管這個工程的酷吏麻叔謀,更是以狠辣無情著稱。三百六十萬民夫死了二百多萬,人口流失特別嚴重,不管大運河為後世做了多少貢獻,在當時確實給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據記載,從大業年間煬帝即位的4610萬人口,一直到唐高祖年間經過十幾年休養生息,人口依舊僅有1500萬,將近損失了三分之二人口。

    修建運河,需要造數萬艘大型船舶,這不僅僅是耗費人力的事,還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這些錢顯然僅僅靠國庫是不行的,那就加大賦稅徵收,這就給人民造成了過大的負擔。不僅如此,為了年年出巡,他還修馳道、蓋奢侈華麗的行宮。

    對內隋煬帝不顧國內實際情況,大興土木,造成民怨沸騰,唐太宗李世民曾有一句話警醒大臣:“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顯然楊廣同學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

    徭役繁重,加上各地災荒四起,餓殍滿地,人民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實在沒有活路,遂紛紛揭竿而起

    徭役無期,民夫死亡眾多,士卒多列溝壑,骸骨遍及平野,可以說是一場沒有戰役的人員流失。加上災年饑饉,谷價猛增,百姓困苦,凍餓交加之時,不起義也只有等著困苦而死了,就連瓦崗寨起義的口號都和吃有關:扶著爺,攙著娘,攜著兒女去瓦崗,瓦崗寨上吃義糧。

    黃河之北,千里無人煙,河南等地黃河氾濫,更無糧食收成。江淮之間,野草遍地。由於徵民夫過勤,導致農時耽誤,田地荒蕪,可以說是人民基本沒有了活路,所以各地人民紛紛揭竿而起。

    據說這是隋煬帝東巡之景,不僅僅是民夫拉縴了,換成了纖纖弱女子

    人民實在沒有了生存的空間,大大小小的起義也有百餘支,可以說起義都是時尚活,造反也傳染,參加起義的人數達百萬之眾。三支主力反隋隊伍分別是: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竇建德軍,江淮杜伏威。可以說農民起義進行得如火如荼。

    窮兵黷武,三徵高句麗造成人民負擔,不僅僅是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內部矛盾也日漸加深,楊玄感的起義,無形中削弱了隋朝的軍事力量

    對外他三徵高句麗,隋煬帝根本沒有把這大大小小的起義放在心上,他認為這都是無傷國本的事,在大業八年對高句麗悍然出兵,此窮兵黷武的政策,更加激起民眾的反抗情緒。這一年,見諸史籍記載的新的起義軍有二十一支,山東十四支,江淮四支,河南、關中和河西各一支。起義隊伍不但擴大,群眾基礎也漸漸打下,平民子弟,下層僧侶,確實活不下去的人們,不反都不行了。

    隋末起義大軍分佈圖

    平民反反就算了,連隋朝內部集團也發生了極大的不滿,大業九年,當隋煬帝對高句麗發動第二次征戰時,禮部尚書楊玄感對著天,對著地,對著彩虹起誓了,老子不幹了,遂揭竿起義,造了反。他趁隋煬帝不在京都之時,和一批貴族子弟在黎陽起兵,劍指東都。

    隋煬帝立刻回來平息楊玄感叛亂,此次雖然楊玄感以失敗告終,卻極大的消耗了隋朝內部的軍事實力,此時楊廣同學仍然野心勃勃,沒有想到這樣年年征戰的弊端,他繼續遠征高句麗,在他遠征的過程中義軍發展壯大,已經不是他可以收拾的局面了。

    隋煬帝在位期間對內大興土木,雖然京杭大運河為後世提供了方便,但是在當時,卻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對外他三徵高句麗,就算有再大的野心,也傷害了人民的利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當人民利益受到威脅時,必然會遭到極大程度的反抗,所以隋末起義頻繁,是有很深的社會矛盾的。

  • 8 # 即佛即道

    公元581年,歷經近四百年南北朝的分裂與戰爭後,隋文帝再次實現中原大地的統一。飽受戰亂之苦的天下民心思安,被戰爭踐踏的凌亂山河呼喚和平,戰火洗禮的殘破家園亟待恢復建設。隋朝建國初期,各地叛亂仍時有發生,但很多都被平定。隋文帝勵精圖治,與民安息,改革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整頓戶籍,輕徭薄賦。這一系列措施使隋朝國力迅速提升,國庫充盈。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次年改國號“大業”。後世給予楊廣的多是驕奢淫逸、好大喜功的評價。實際上,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皇帝。隨書記載,他尚秦漢之規模,處處以秦皇漢武的功業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必須有所作為,故定年號“大業”。

    楊廣重視人才,在繼承文帝人才選拔制度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為國家選拔了大量人才,如房玄齡等甚至成為唐朝開國功臣。

    隋朝以長安為都城,雖然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受歷史因素影響,江南、河北、山東等地並不穩定。並且遠離長安,中央無法進行有效控制。同時,長安人口密集,為資源供給帶來了極大壓力。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隋煬帝決定以位居天下之中的洛陽作為東都。

    於是,幾百萬民夫被徵調,僅僅用了十四個月一座規模宏大的洛陽城就拔地而起。即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也不能不算一個奇蹟。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條件下,幾百萬民夫經歷了怎樣的苦難,付出了多少生命。

    在興建洛陽城的同時,為了溝通南北運輸,隋煬帝又先後徵調幾百萬民夫開挖大運河,連通涿郡(北京)-洛陽-餘杭的水上通道。

    公元611年,為完成國家進一步統一大業,隋煬帝調集三十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征討高麗,不習水戰,加上特殊的地理環境,隋軍大敗。生還的僅幾千人。但隋煬帝並不甘心,隨即組織第二次征討,就在高麗準備棄城投降之時。隋朝後院起火,楊玄感叛亂,大軍不得不撤退。雖然僅一月就平定了叛亂,但眾多關隴權貴都參加了叛亂,加之東征高麗失敗,實際上隋朝的統治基礎已經被動搖,埋下了滅亡的危機。

    公元614年,隋煬帝三徵高麗,這一次,高麗投降稱臣。三次征討,一百三十萬大軍,所需糧草輜重不計其數,所需民夫徭役更是數目巨大,可以說達到了全國服役的程度。百姓不堪其苦,包括征討大軍在內逃亡者眾多。同時,以瓦崗軍、江淮起義軍、河北起義軍為代表,全國各地陸續出現農民起義軍。統治階層的內部也開始分裂,李淵、竇建德、王世充等勢力紛紛宣佈獨立。

    大隋王朝,風雨飄搖!

    隋煬帝在位十四年,曾經兩下揚州,北巡突厥,西巡河右,領略西南,招撫琉球,他的一生都在為了實現強大的帝國夢、建立比肩秦皇漢武的功業而不停地奔走。同時,這也為天下百姓帶來了沉重負擔,成為隋朝滅亡的禍根。

    站在上帝的視角回顧歷史,隋煬帝雄才大略,建東都,開運河,平西域,徵高麗,每一件都可稱為歷史的功業,具有偉大的歷史功績。但身處其中的億萬百姓,他們切身感受並且永遠不會忘記的只是沉重的苦難、無盡的痛苦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 9 # 歷史飛凡觀

    隋朝末年為什麼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呢?想來與楊廣的作為是脫不開關係的,楊廣的所作所為,往好聽了說叫做急於求成,往壞了說叫做好大喜功,其實古往今來好大喜功的皇帝並不只有楊廣一個,但是他攤上了一個剛剛結束亂世的年代,所以這裡面的問題就比較複雜一些了。

    首先是楊家崛起的太快了,根基不牢固,比如楊堅雖然號稱來自弘農楊氏,但是一來楊堅只是掛個名為自己的身份裝飾一下而已,而且就算是楊氏本身也不是太頂端的貴族,在它之上的五姓七望才是最頂級的門閥,許多高階人才往往為門閥所籠絡。

    而楊堅所在的北周是以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為統治核心的,他們的主力部隊陣營是八大上柱國,比如李淵的祖父李虎、李密的曾祖父李弼等等,而楊堅所在的楊家只能算做第二梯隊。

    但是楊堅運氣好,北周皇室願意與他家結親,生個女兒嫁給了北周皇帝宇文贇,後來宇文贇病死,身為外戚的楊堅趁機把持朝政,最後藉著掌握朝政的機會楊堅實行了改朝換代。

    楊堅上位以後,開創科舉制就是為了對抗世家豪門,只是在立儲方面,楊堅選擇了錯誤的楊廣,結果後來楊廣上位時用了些不光彩的小手段。

    為了證明選擇自己當皇帝是對的,楊廣開始了不斷的折騰,他開始是修建連線北京到杭州的大運河,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這條運河依然在發揮作用,但是其中死傷的百姓有多少?這個就不是隋煬帝要考慮的事情了。

    其次為了消耗山東士族的力量,隋煬帝三徵高麗都是從山東遠征,而山東、河北一帶自古就民風彪悍,《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幾乎都來自山東、河北,所以隋煬帝的作法激起了許多下層農民的反抗,他們以長白人王薄的《無向遼東浪死歌》為號角拉開了隋末群雄爭霸的序幕。

    後來再加上某些有心人的挑動,農民起義很快就席捲全國,而大將張須陀的死去,更是為隋帝國又加了鍬土。

  • 10 # 滄海一微風

    本吾做了一下統計,隋朝末年發生了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68起,這都是有記載的,沒記載或許會更多。到底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多農民起義呢?觀點傾向於隋煬帝暴政。

    隋煬帝上臺後,對內大興土木,對外窮兵黷武,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正是這種繁重的、無休止的賦役、徭役和兵役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大量的勞動力用於非生產上,導致勞動力空前缺乏,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其結果必然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農民起義的爆發。

    有代表性的有這麼幾個事件。一是開鑿大運河,將百姓推到水深火熱之中。二是開創科舉制度,剝奪了權貴世家直接繼承官位和權力,造成政局不穩。三是三次進攻高麗,連年徵發兵士和伕役,勞民傷財,重要的的是三次東征以失敗告終。

    無論哪個朝代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都是官逼民反,所以減輕人民負擔、讓人民安居樂業才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

  • 11 # 平平聊農民

    大業五年(609年),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有“狂寇”數萬。六年,北方的雁門(今山西代縣)和東都洛陽,先後發生暴動。雖不久都被鎮壓,但卻是全國性農民起義的先兆。黃河南北一帶,在營建東都、修繕長城、開鑿大運河的過程中,遭受的禍害最為嚴重。大業七年,煬帝下令進攻高句麗,在全國徵兵百餘萬人向涿郡(今北京)集中,又強徵上百萬的民夫轉運糧械。車牛往者不返,士卒死亡過半,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給人民帶來巨大災禍,這一帶農民紛紛起義反抗。 大業七年(611年),鄒平(今山東鄒平北)民王薄聚集農民據長白山起義,自稱“知世郎”,作《毋向遼東浪死歌》反對遼東之役,以發動民眾。逃避徵役的廣大農民紛紛參加到王薄起義軍中。隨後,平原(今山東陵縣)劉霸道、鄃縣(今山東夏津)張金稱、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孫安祖和竇建德、渤海(今山東濱州市陽信西南)高士達、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翟讓、章丘(今山東章丘西北)杜伏威等相繼起兵。其餘反隋小股武裝不可勝數。這一年起義軍主要起於今山東、河北、河南間,聚保山林川澤,主力則是逃避徵役的貧苦農民。

    煬帝無視人民的憤怒與反抗,大業八年悍然發兵攻打高麗,促使起義進一步發展。這一年,見諸史籍記載的新的起義軍有二十一支,其中,山東十四支,江淮四支,河南、關中和河西各一支。起義的地區擴大,重點仍在河北、山東。起義的群眾基礎也擴大了,大多數是貧苦農民,也有牧子(身份不自由的牧民)和下層僧侶。

    在起義迅速擴大的同時,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大業九年,煬帝發動第二次對高麗戰爭,大貴族楊素之子禮部尚書楊玄感,乘煬帝在遼東之機,聯合一批貴族子弟起兵黎陽(今河南浚縣北),進逼東都。煬帝與玄感之間的廝殺,抵消了統治階級的實力,義軍乘機發展。到大業十年第三次對高麗戰爭時,義軍處處皆是,道路隔絕,官軍已經無法按期集中。

  • 12 # 堅持是一門學問1

      大隋帝國的崩潰,可以說和一首民歌有關。

      這首民歌的名字叫《無向遼東浪死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別去遼東給楊家人當炮灰了。

      這首民歌起初是在山東地區流行,並且很快,觸發了隋朝末年山東地區民眾的反隋起義。

      緊接著,這場農民起義席捲全國,拉開了隋朝崩潰的序幕。

      那麼,為什麼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最開始是在隋朝爆發呢?

      這要先從《無向遼東浪死歌》的產生背景說起。

      隋煬帝在位期間,透支民力好大喜功,在私生活上,隋煬帝揮霍無度,此外,大運河、南巡以及對高句麗的征服戰爭,這些重擔都壓在了隋朝百姓身上,讓隋朝百姓無力負擔。

      山東,算得上這壓力的重災區。

      在那時候,隋朝把山東地區作為征服高句麗的軍事基地,徵兵、徵集軍糧、徵集戰爭需要的勞動力及其他物質,都首選山東。

      這樣,山東人要麼死在隋朝前線上,要麼死於運輸的勞役上,要麼則是被迫賣兒賣女最終餓死……

      總之,景象慘不忍睹。

      於是,有了這首《無向遼東浪死歌》。

      因為山東地區受到的負擔最重,因此,山東地區的百姓最先受不了隋朝的暴政。

      因此,隋朝末年拉開隋朝滅亡序幕的第一場農民起義,始於山東。

  • 13 # 歷史解說

    隋末農民起義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推翻隋王朝的一次起義,這次起義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王薄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反唐失敗,前後整整14年,沉重打擊了隋王朝。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為首的地主貴族集團搶奪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建立了唐王朝。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驕奢淫逸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百役繁興,民脂榨盡。僅建築東都洛陽,每月役使200萬人,半數以上死在工地。他在西郊建造了一個大花園,周圍100公里。從江南採得大木柱,運往東都,每根大柱須2000人往返遞送,沿途絡繹不絕。據記載,西苑“堂殿樓觀,窮極華麗”,不知搜刮和浪費了人民多少財富!楊廣又在大業七年(611年)至大業十年(614年)連續發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爭。公元611年,隋煬帝為了發動攻打高麗的戰爭,大批徵兵、調糧、造戰船。在隋朝官吏監督之下,造船工們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徵調的兵役,由全國各地向幽州(今河北、遼寧地區)集中,源源不斷;搬運糧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機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絕。許多人有去無回,屍體“臭穢盈路”,十分悽慘。在農村,“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山東、河北一帶,歷來是隋統治者搜刮財賦的中心,又是進攻高麗的戰爭中徵調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這年夏天發大水,山東地區災情特別嚴重,“百姓困窮,財力俱竭”。處在飢寒交迫困境的貧苦農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農民起義的烽火便首先在這裡燃起。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縣鐵匠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義軍佔領長白山,王自稱知世郎。王薄發難,猶如干柴烈火,全國各地立即蜂起響應。同年,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劉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縣東北)孫安祖、修(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相繼舉行起義。大業九年(613年),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孟海公、齊郡(今山東歷城縣)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郭方預、河間格謙、渤海(今山東陽信縣)孫宣雅相繼而起。同年,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劉元進、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韓相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朱燮、扶風(今陝西鳳翔縣)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紛紛聚眾起義。短短兩年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發展到百餘支,人數幾百萬,隋朝統治政權陷入了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從公元614年到617年間,農民革命的風暴已席捲全國大部分地區,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起義軍大小不下100支,參加的人數達數百萬。後來,農民起義軍匯成三支強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崗軍,一支是河北的竇建德軍,一支是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

    瓦崗軍是三支農民起義軍中最強的一支,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績、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穀,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同年10月,隋煬帝派2萬隋軍主力前來鎮壓。瓦崗軍採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把隋軍全部殲滅。河南道“討捕大使”張須陀突圍不成也喪了命。農民起義軍取得了滎陽大捷,威震河南。

    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攻下隋朝最大的糧倉——興洛倉,“開倉恣民所到,老弱襁負,道路相屬”。把糧食分給貧苦的群眾,農民起義軍的隊伍也迅速壯大到數十萬。接著,瓦崗軍又大敗越王楊侗的軍隊,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成為中原地區起義隊伍的中心。不久,這支農民軍又攻佔了黎陽,回洛二倉,開倉濟民,10天內得兵20餘萬人。農民軍向隋朝東都洛陽進軍,隋煬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陽。瓦崗軍和幾十萬隋軍展開了激戰。洛陽戰役歷時3個月,經過60餘次戰鬥,打得王世充全軍潰敗,所剩不過數千。瓦崗軍圍困東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區。隨著起義軍發展壯大,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革命政權,領導反隋戰爭。這年二月,瓦崗軍推李密為主,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李密釋出討隋檄文,聲討隋煬帝罪行:“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當瓦崗軍即將到得勝利之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地主勢力矛盾公開激化。李密出身大官僚貴族家庭,參加楊玄感兵變失敗後,隱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間。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崗軍的隊伍,用欺騙手段取得了部分領導權。同時,他又招降納叛,擴大了自己的勢力。李密的陰謀活動引起了瓦崗軍內部的鬥爭。翟讓被李密奪了權。李密自稱魏公兼元帥,讓翟讓當了副手。公元617年十一月,李密以賜宴為名,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將領,瓦解了瓦崗軍人心,導致將卒離心,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瓦崗軍最後失敗了。公元618年王世充擊敗李密,李密投降李淵(即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殺,斷送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是在河北各地起義軍反隋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大業七年(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起義,樹起反隋大旗,隊伍迅速發展到1萬餘人。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高雞泊,竇建德率7000義軍乘隋軍不備,突然襲擊,殺敵軍數千,獲馬千匹,斬隋將郭洵,聲威大震。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王,建立了革命政權。隋煬帝派涿郡薛世雄圍剿起義軍,雙方在樂壽七里井交戰,竇建德佯裝南敗誘敵,設下埋伏,乘隋軍追殺之際,突然折回,伏兵齊起,夾擊隋軍,薛世雄大敗,丟下無數屍體逃回涿郡。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竇建德稱夏王,勢力進一步壯大,但在隋朝滅亡以後,竇建德逐漸蛻化變質,拋棄了農民戰爭的根本目標,革命性大大減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與李世民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交戰,因輕敵冒進,起義軍被李世民打敗,竇建德被俘,後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被殺。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在洺州(今河北永平縣)戰役中鎮壓了起兵反唐的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軍失敗。

    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是南方一支重要反隋力量。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輔公祏在山東齊郡組織起義,隨後率軍南下,到淮河以南廣大地區發展革命力量。杜伏威彙集了其他義軍,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隋將陳稜率兵救援,與江淮起義軍遭遇。陳稜因懼怕起義軍不敢交敵,杜伏威送去一套婦人衣服,稱他為“姥姥”,激怒敵軍。陳稜果然中計,惱羞成怒帶兵出戰。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戰鬥中被敵箭射中前額,帶箭衝入敵陣,殺得隋軍人仰馬翻,大獲全勝。此後,起義軍攻下高郵、歷陽,建立革命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祏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起義軍面臨著繼續革命還是向地主集團投降的嚴峻考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去長安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祏重新起兵反唐,建立了革命政權,控制了江蘇、安徽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鬥爭。唐朝派大兵鎮壓,形勢對起義軍不利,輔公祏在當塗與唐軍對峙,堅持鬥爭10個月,終因力量弱小,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於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在丹陽就義。

    隋末農民起義軍經過8年浴血奮戰,造成了隋朝總崩潰的趨勢,三大起義軍消滅了張須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促成了隋煬帝江都被殺,李淵攻取長安的局面。隋末三支大軍在河北、中原、江淮三個戰場分兵作戰,沒有聯合為一支強大隊伍,雖然在客觀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卻難以形成強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階級武裝各個擊破。農民起義領袖由於歷史侷限性,不能分析複雜的社會局面,隋朝滅亡後失去了鬥爭目標先後投降了新王朝,充當了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農民軍沒有防止混入起義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分子和隋朝的殘餘勢力,他們逐漸影響起義軍向封建軍隊轉化,瓦崗軍領導人翟讓沒有認識到領導權的重要性,拱手讓出了政權,導致了義軍瓦解,英勇奮鬥14年的隋末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被李淵地主集團奪去。但是,這次農民大起義,推翻了隋煬帝的暴虐統治,打擊了士族地主,對唐初的政治、經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正會聊天的人,懂得把優越感留給對方!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