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yy雲朵兒

    就像你上司規定你一些事情,你不願意但是無可奈何的時候。你的情緒也是一樣的。有的人心機深,不說,有的人心機淺,就表現出來。

    你可以嘗試著,跟孩子,和平溝通。一對一,讓他心服口服那種。

  • 2 # 非經典食尚暈媽

    孩子:是別的老婆(老公),命令無用~

    是你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首先思考,孩子為什麼要聽你的話?吃喝用度養他是他們認為應該的。在做父母的過程中,

    有無深入他的思維,陪他讀書,解惑,

    有無在成長過程中他分享給你快樂與問題,

    你平時就某些問題來分享給他,讓他理解幫助過你。

    孩子是陪出來的,因為成長的過程中有你,才會聽你的,如果只是命令,沒有過程,他不屑於你。

    另外,為什麼給孩子下命令,因他是你的孩子就以命令以待之?那你命令想要的結果是否自已與孩子共同努力過,他能做到還是你能做到,你做不到的不要要求他,你做到的需要引導他做的比你好。

    孩子成長中兩次叛逆期

    第一次:3歲左右,各種說不,因為他喜歡並不懂,喜歡看父母糾結的樣子;

    第二次:15歲左右,孩子對各種事物及值觀都在更新構建,初中生叛逆,一是情感上的對抗,二是行為上的拒絕和抗拒,不像以前聽話,喜歡在言語上頂撞父母,不願聽父母的建議,不想受約束,反感父母對自己指手畫腳,跟別人做比較。面對這種情況,家長難以接受,特別想走近孩子,跟孩子溝通,但最終這種溝通方式被孩子拒之門外。

    多瞭解孩子叛逆背後的事情,尊重孩子的隱私,理解孩子妄想獨立的思想,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事事去詢問,事事去幹預。

    家長應以探索的心態去跟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雖然孩子經歷的年紀我們經歷過,但所處的年代已不同。如若走不到孩子心裡做到稱兄道弟也是一種方式。

    父母首先定位好自已在孩子成長中的位置再與他們對話。孩子大了總會越來越遠,不是自已的,他們有他們的人生,想開了自然不寵,嚴格要求,律已律他!

  • 3 # 家有小熊孩的理智媽媽

    跟孩子玩個遊戲,可以角色互換一下。

    其實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試想一下要是有一個人在你耳邊一直管著,不停的說教,你也會煩的,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在這個範圍裡他可以自己做主,多溝通,多用商量的語氣。原則性的東西在溝通的時候要先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最愛你的,所以爸爸媽媽要告訴你這些,孩子也就能接受了。

  • 4 # 資深囧媽

    那肯定是他不願意,你又態度嚴厲,就爆發了。

    如果別人高高在上地對我們指手畫腳,我們也會不服氣。

    同樣一個目的可以用不同的途徑達到。可以嘗試用遊戲化講故事的辦法讓小孩接收。比如外邊很冷,想讓孩子多穿點,可他不願意穿你選的厚衣服怎麼辦?你可以故意到門外試探一下,回來時假裝凍成冰棒,走路僵直,多半小孩會哈哈笑。這時你可以讓他幫你選一件厚衣服暖和暖和,順勢讓他也選一件(當然你給他選的範圍其實由你掌控)。

    這樣的例子很多,曾經我有個朋友的孩子不敢吃土筍凍(一種閩南小吃,是膠質包裹的海產品,富含蛋白質),我正要教育他多吃蛋白質對健康有好處,他的媽媽卻對他說:“這裡面有海神波塞冬的能量”,孩子眼裡立刻閃出光來,吃一口還讓媽媽跟他比一比臂力。

    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樣帶孩子太麻煩了,可是如果以強制和命令長期施壓,要麼孩子變成沒有自我的乖寶寶,要麼成了逆反的小刺兒頭,這種傷害是很難逆轉的,並且也不見得就更省力氣。

    跟小孩打交道就要用“小孩國”的語言,這就是遊戲力。

  • 5 # 小源奶爸

    給孩子下命令,無疑會夾雜著施壓,人從原始進化而來最本質的潛在性格就是具有攻擊性,人們對於自己認為不對的東西都具有工具性,特別對於比自己弱小的目標,對愈發兇惡。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永遠是孩子,是自己一手栽培出來的“產物”,所以普遍父母都覺得,孩子是必須要聽自己的,孩子不聽自己的就是不聽話的表現。那麼大家是否能分清自己是否用過“吼式”教育呢?

    “吼式”教育大致分為幾種:

    (1)警告式吼叫:這也許是最能讓人接受的吼叫,大多用於阻止孩子本來也認為是錯的事情,但孩子一時沒忍住去做的情況下。

    (2)服從式吼叫:這是最為常見的一個吼叫方式,通常用於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父母處於威嚴,要求孩子必須要這樣做時使用的吼叫。

    (3)過激式吼叫:這是音量最高,也是最難以讓人接受的吼叫,通常這個情況下的父母已經是對孩子失去了信心,一心想讓孩子服從並且馬上去完成的時候。

    其實我們可以多點與孩子溝通,而不是命令,就例如可以採用低聲教育。

    1.把音量“調低”

    所謂低聲教育,首先要做的肯定就是把音量壓低,低聲的發音讓人不覺得具有攻擊性,還會讓接受者集中注意力去聆聽你說話,這種安靜舒適的環境會令雙方都處於一個舒服的聊天環境,進而令雙方更有效地溝通。

    2.注意語氣

    在中國的語言文化中,疑問句和反問句往往就在語氣上的變化,這個語氣的變化會表達不同的意思,一旦語氣用錯了,孩子接收到的資訊就不一樣了。

    3.給孩子打預防針

    在孩子要去做你認為不想讓他去做的時候,父母不要一下子把孩子拒絕掉(除了絕對危險的事情),父母可以先跟孩子說明:“我不想你去進行以下活動,但是你一定要去玩的話,我不會阻止你,但是如果你決定要去玩這個活動,那你受傷了不允許哭,好嗎?”而不是一上來就:“不可以,你給我乖乖呆在原地。”兩者的結果是孩子都一定會去玩,而最後兩個孩子的表現一定會截然不同:第一個孩子弄傷了,沒有大哭大鬧,他會乖乖地回到父母身邊處理傷口;而第二孩子一樣弄傷了,他自會在原地大哭大鬧要父母幫忙。

    4.要與孩子溝通

    “低聲教育”不等於“懦弱”地教育孩子。在孩子犯錯之後,該懲罰孩子還是要懲罰孩子,但在懲罰孩子之後一定要低聲地去跟孩子溝通,跟孩子說:你這次有什麼做得對,有什麼做得不對?我為什麼要懲罰你?懲罰之後我們之間要達成怎樣的協議?如果下次再出現這個情況,我會怎樣做?孩子再出現這個情況,孩子應該怎樣做?等等,把這些都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而不是一上來就吼孩子,讓孩子不知所措。

    說到底,孩子在家不是在軍營,命令和服從是成一體的,我們對待孩子要以溝通為主,而不是命令。

  • 6 # 逐夢高考領航未來

    動不動就給孩子下命令、下規定,這是一種不尊重孩子的粗暴的管教方式,自尊心強的孩子對這種方式不以然,甚至情緒激動表示反抗,尤其是進入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

    家長們往往是把孩子對自己的所謂命令和規定表示反抗,歸結為孩子“不聽話”。其實並不只是“不聽話”那麼簡單。在此不妨結合孩子的成長過程及一般規律,對孩子的這種“逆反”行為做一些分析,供遇到這種情況的家長們參考:

    (一)孩子對自己家長的“命令”和“規定”的逆反,是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尊心的萌芽,或者說是孩子正在成長。孩子在幼兒園到小學前期階段,依賴性還比較強,一般都是不得不聽話的。

    到了五六年級,早熟的孩子兩性特徵逐漸發育,開始進入青春前期。這個階段的孩子,覺得自己正在長大,獨立性和自尊心開始萌芽,逆反心理也同時出現。

    這個階段家長如果還是如訓三歲小兒那樣,大耍家長威風,擺家長架子對孩子下命令下規定,極容易觸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異常激動”,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現在的孩子已經不能等同於過去的孩子。現在的家長,爺爺奶奶輩生於上世紀60年代,父母輩生於70、80年代,往住容易把現在的孩子等同於過去的孩子。其實時代已經大不相同,孩子的成長環境也不相同了。

    現在的孩子幾乎都生長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所接觸接受的各種資訊比過去的孩子大得多,思想早熟得多。再加上個個都是小皇帝小公主,是家長的掌上明珠是心頭肉。思想的早熟與嬌生慣養相結合,活像一個矛盾體,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所以裡得比過去的孩子更“不聽話”。

    (三)要解決孩子的“不聽話”,家長首先要學會放下架子,蹲下來對孩子說話。也就是說,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孩子的獨立性格的形成,尊重孩子的成長權利。學會有話好好說,多與孩子平等溝通,孩子的事多給孩子獨立思考做決定。

    動不動就踞高臨下對孩子發號施令,往往是導致孩子反感,家長與孩子之間產生隔閡,越來越沒法溝通,孩子根本不願與家長商量自己的事情,更不願向家長表露心跡說心裡話。

    發號施令的結果適得其反,對孩子成長不利,弄不好甚至會給孩子造成唯唯諾諾、沉默寡言,孤僻且不合群的不健康性格和心理。本該是陽光燦爛,朝完蓬勃的孩子,就這樣被家長不分清紅皂白如此粗暴的發號施令毀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媽媽選擇在家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