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詩雨
-
2 # 吉祥如意
美國與伊朗的關係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也就是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初,兩國關係親密,非同一般。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被流放國外的霍梅尼回到伊朗,開展伊斯蘭革命,最終取得政權。同時與美國交惡,伊朗伊斯蘭大學的學生衝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使館人員全部扣押起來,充當人質。
美國政府為了救回使館人員,派海軍陸戰隊利用空降方式營救人質,由於直升機出現問題,任務不但沒有完成,反而又搭上了許多年輕戰士的性命。
從此以後,美伊兩國的關係處於冰凍時期。美國本來想利用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所挑起的兩伊戰爭,美國無論是賣、還是送,給伊拉克輸送了大量先進武器裝備,讓伊拉克戰勝伊朗出一口惡氣。未成想,兩伊戰爭打了足足八年時間,不分勝負。
美國政府又是出錢,又是出力,其結果是薩達姆被美國政府喂肥了,膽子也就大了,突然出兵佔領了科威特,動了美國人的乳酪,這便是海灣戰爭的由來。
伊拉克被美國人打了兩次,老布什任總統期間,僅僅是讓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薩達姆政權仍然保留,時隔八年之後,老布什的兒子小布什上臺,發生了9.11恐怖事件。小布什以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活捉薩達姆,徹底將伊拉克給打殘了、被佔領了。
時直今日,中東幾個強人所領導的國家,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家都被美國及其代理人打得稀哩嘩啦,僅僅有伊朗一枝獨大。
無論如何,歷屆美國政府的領導人如鯁在喉,不將伊朗打趴下難消心頭之恨。奧巴馬任總統期間,由美、英、法、德、中與伊朗簽訂的“伊核協議”,被特朗普無端指責,只有美國退出,其它五方任然在執行。美國究竟想幹什麼?地球人都明白。(原創於:2020/11/16)
-
3 # 探為觀指
美國和伊朗的蜜月始於巴列維王朝。1925年,巴列維王朝建立。美國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資源,並且保持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維王朝。這個時期,伊朗強大的軍事力量,儼然成為波斯灣警察。
1963年,巴列維國王依照美國描繪的藍圖,對伊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土地改革、給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有分紅權利、限制宗教等。同時,伊朗與美國簽訂協議,規定美國軍人在伊朗犯罪不受伊朗審判,而交由美國處理,也就是所謂的治外法權。伊朗教會的老大強烈反對,被巴列維國王驅逐出境。
到這段時間,伊朗和美國的關係都好得不行,美國還賣了F14戰鬥機給伊朗,至今伊朗還有幾架F14能夠飛行。能賣這種先進武器,說明當年的關係實在不是一般的好。但是,伊朗內部問題非常大,核心問題就是財富分配。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憑藉賣石油已經發了大財。但是,石油財富僅僅只在伊朗上層分配,廣大農村和德黑蘭以外的城市,都遍佈貧民和沒怎麼受過教育的人們。
這就為那個教的傳播提供了天然的土壤,而且在基層獲得了極大規模的反對力量。於是,1977年開始,伊朗到處爆發了反對國王的活動,1978年,國王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反對人士,最後局勢失控,軍隊中立了。1979年,巴列維國王被迫長期外出度假。被國王驅逐出境的教會老大返回。從此,伊朗和美國的仇恨開始了。
1980年,美國資助伊拉克薩達姆大量軍事裝備,薩達姆開打兩伊戰爭。這場仗打了8年,伊朗和伊拉克都沒有佔到便宜,雙方傷痕累累。伊拉克更是因為戰爭欠下鉅額債務,最後想不開要去打債主,引發了後來的海灣戰爭。當然,這是另一回事兒了。兩伊戰爭期間,伊朗的水雷還炸傷了美國護衛艦,導致美軍炸燬了一座伊朗油田作為報復。
2003年,美國佔領伊拉克,伊朗深感危機,擔心美國入侵自己,於是屯兵邊境,準備應戰。雖然我們都知道,美國到今天都沒有真正派軍隊攻打伊朗。但是,伊朗在中東地區還是非常活躍的。這裡就有一個關鍵角色,那就是以色列。由於那個教的原因,伊朗視以色列為仇敵,整天想著研究核武器。以色列也不坐以待斃,常年偵查伊朗核專案,新聞裡面還爆出特工巧妙使用隨身碟病毒,把伊朗離心機給燒壞了。
伊朗於是乘著國際油價上漲的利好,大力資助黎巴嫩、敘利亞等地的武裝組織,襲擊以色列。蘇萊曼尼將軍就是策劃伊朗中東大戰略的大師。敘利亞危機裡面,就有不少伊朗身影,顯然是站在美國對立面的。伊朗在中東有那麼大的謀劃,當然就和美國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沙烏地阿拉伯更慌啊,這伊朗和他們不是一個教派的,必須求老美給自己撐腰啊。所以,多重因素疊加,美國和伊朗這關係就差得不行了。以前還是經濟制裁搞搞,結果川總這人不講究,直接一發導彈入魂,差點搞出戰爭。要不是伊朗被制裁得經濟實在不行,可能兩家真的已經在中東某處打起來了。
-
4 # 大馬哈魚12
答
自1979年伊朗發生宗教領袖霍梅尼“霍梅尼”革命,推翻了親美的拔列為國王統治。霍梅尼就是伊斯蘭宗教信仰為主,凸顯伊朗的本土文化底蘊,而親美的拔列為是想引進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自由,民主等西方的思想。
當本土文化與外來的思想進行激烈的碰撞時,舶來品畢竟沒有生存的土壤
伊朗的國王把拔列為在位時,美,伊關係十分友好,當時伊朗是君主制。二戰以後,伊朗國王在伊朗進行國內的實行政治經濟改革,觸犯國內的各個派系的利益,或導致各方利益受損,引起社會動盪。伊朗國內的派系把這一切都歸結為美國人的背後操縱和鼓動的,把民族矛盾激化對美國的敵視,
伊朗國王的改革失敗,結果伊朗各界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導致伊朗政局急劇惡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居住在歐洲的霍梅尼回國,憑藉宗教領袖的身份,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支援。其結果就是親美的國王被推翻,被迫流亡美國,伊朗建立了宗教合一的國家。
伊朗國王巴列維被推翻之後,流亡美國,這成為伊朗新政府和美國政府需要處理的主要矛盾之一。由於伊朗霍梅尼革命之前,伊朗國王和美國關係比較密切,,國王的改革與美國人有關,為此伊朗人仇恨美國。美國拒絕了伊朗新政府的引渡伊朗前國王的要求。為此憤怒的伊朗學生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德黑蘭大使館,扣留了52名人質。用來和美國進行抗衡,美軍派出秘密部隊進行解救。但由於沙漠中的惡劣氣候,多架美軍戰機墜毀,美軍只能載著陣亡士兵回國。
此後,美國和伊朗新政府進行秘密談判,為了救人,秘密答應了伊朗一些條件。這段衝突之後,美國和伊朗幾乎斷絕來往。
伊朗越是本土化,它與美國的衝突是信仰和思想意思價值觀不一樣。伊朗的宗教信仰沒有錯,最可怕的就是近年來的極端宗教化,以及各種恐怖主義和極端化,這個我不喜歡。偏激的東西還可以理解和改變。但是宗教信仰加上極端和恐怕就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敵人。
-
5 # 小奔說史
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恩怨,就是一個從老鐵變成仇敵的故事。轉折點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在這之前,雙方如膠似漆情投意合,在這之後,雙方勢成水火不共戴天。一、伊朗曾經是美國在中東地區關係最鐵的兩個盟友之一(另一個是以色列)
美國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伊朗,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
因為豐富的石油資源,更因為伊朗緊靠蘇聯的地理位置,從1950年前後開始,伊朗逐漸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關係最鐵的盟友之一。
石油是20世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在二戰之前,伊朗所擁有的巨量石油蘊藏一直被英國所獨霸。
二戰以後,伊朗國內要求收回石油資源,驅逐英國勢力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二戰後國力嚴重衰退的英國,迫於壓力不得不退出伊朗。
新興的超級大國美國乘虛而入,先後幫助伊朗驅逐蘇聯勢力,廢黜親蘇的首相摩薩臺等,從而與伊朗國王巴列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友誼。
此後一直到1979年,伊朗獲得的美國援助僅次於以色列,尤其是軍事援助更是如此。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訪問伊朗期間,曾經承諾不限量地向伊朗出售任何常規武器。1977年,伊朗進口美國武器的金額高達57億美元,當時美國剛剛裝備的F-14雄貓戰鬥機,伊朗也能同步裝備。
二、美伊雙方從老鐵變成仇敵只因為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統治下的伊朗,曾經是中東地區最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藉助石油資源帶來的鉅額財富,伊朗在1968-1978年GDP年增長速度達到了驚人的16%-17%,到1978年時,人均GDP為2250美元。(中國為385元人民幣)
不過,巴列維國王推行的“白色革命”導致了政權崩潰。他試圖讓清真寺等大土地所有者把超過限量的耕地、果園交給國家,由國家分配給無地農民。
結果得罪了宗教人士,並宗教界的普遍反對和抵制。
1979年2月,流亡國外15年的什葉派精神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並推翻巴列維王朝。
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霍梅尼為了強化統治,指稱美國為“大撒旦”(撒旦就是魔鬼),並宣稱“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引導民眾走上極度仇視美國的道路。
三、從1979年到現在,美國伊朗互相捅了對方若干刀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支援下,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並扣留52名使館人員作為人質。(電影《逃離德黑蘭》講的就是這個事)
人質事件發生後,美國凍結了伊朗政府在美的95億美元資金,並於1980年4月宣佈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才結束,長達444天。
就連美國總統卡特也因為營救人質失敗而下臺。
此後的1983年,伊朗政府授意黎巴嫩真主黨,對位於貝魯特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兵營發起自殺式卡車爆炸襲擊,當場炸死美國海軍陸戰隊241人,另有160人受傷。
上一次能讓海軍陸戰隊在一天之內損失這麼多官兵,還是太平洋戰爭期間的硫磺島戰役。
從那以後,美伊雙方的仇恨以螺旋速度交替上升。
美國擊落伊朗客機,襲擊伊朗波斯灣採油平臺,伊朗則繼續扶持資助對美國的恐怖襲擊等等。
進入21世紀以來,伊朗不惜代價大力發展核能,並公開宣佈要消滅以色列等,更是不斷激化雙方敵意。
於是,對美國來說是不停加碼地制裁,對伊朗來說則是毫不示弱狠話說盡。隨著特朗普總統的上臺,美國親以打伊的政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很難見到鬆動。
-
6 # 千佛山車神
其實美國和伊朗沒有啥歷史恩怨,是伊朗非要跟美國過不去
伊朗作為中東大國,在巴列維王朝時代曾是美國的鐵桿盟友,當時美伊關係非常緊密,完全不亞於美國和以色列的關係。今天的美國因為“伊核問題”對伊朗進行了十多年的經濟制裁,但是在當年美國可是主動幫助伊朗建造核電站。
巴列維國王早年曾在英美留學,接受過系統的西方教育,在政治上非常親西方。在他繼位後就立即將境內蘇軍全部驅逐出境,轉而全面倒向美國。(年輕時期的巴列維國王和王后)
巴列維上臺之後推行了一些列改革,例如普及教育,司法獨立,建立全民醫療,限制宗教權力,倡導西式生活,試圖將伊朗變成一個世俗國家,這場改革被稱之為“白色革命”。
在巴列維的統治下,伊朗經濟雖然開始了高速發展,但操之過急的改革卻引發了伊朗國內宗教勢力的不滿。而當時巴列維政府內部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政府腐敗、王室生活奢靡、秘密警察肆意抓人等等,這問題讓伊朗國民非常不滿。
於是伊朗的宗教勢力就利用這股不滿情緒,在1979年發動了伊斯蘭革命並取得成功,伊朗革命領袖霍梅尼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在革命發生之初,巴列維國王曾向美國求救,希望美國能武力干涉。但在最初的時候,美國卡特政府對這場革命的重視程度不夠,後來局勢到了不可收拾之時,卡特政府又不願意武力介入伊朗國內事務。卡特認為當時巴列維已經大勢去矣,美國還是不要得罪伊朗新政府為妙。
不過美國和巴列維畢竟是老朋友了,如果完全手袖手旁觀,那麼巴列維落入革命者的手中必然是凶多吉少,於是美國就同意了巴列維全家的避難要求。
美國收留巴列維的行為徹底惹惱了伊朗新政府,本來伊朗革命者就憎恨美國對巴列維的長期支援,如今美國還允許巴列維入境,這是赤裸裸地干涉伊朗內政。隨後在伊朗新政府的縱容下,許多反對美國的伊朗人攻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扣押了館內的美國工作人員,製造了著名的“伊朗人質事件”。
事情一直僵持到1980年年底,在當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里根獲勝。獲勝之後的里根迅速向伊朗新政府發出了強硬訊號,要求伊朗放人,後者後果自負。(里根總統向來非常強勢)
最後在阿爾及利亞的斡旋下,被扣押的美華人質於1981年1月20日返回了美國。雖然這一事件的得到了較為完美的解決,但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卻從此卻跌入萬劫不復之地。(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就是講述的伊朗人質危機)
在隨後的兩伊戰爭中,美國對伊朗進行武器禁運並暗中支援伊拉克,試圖顛覆伊朗政府。但是出乎美國意料的是,這場戰爭不僅沒有打垮伊朗,反而是在外辱面前讓伊朗國內更加地團結,這也鞏固了伊朗伊斯蘭政府在國內的統治。
如今伊朗伊斯蘭革命已經過去40年了,但美伊兩國的關係仍然沒有解凍的跡象。雖然經過漫長的談判,在2015年美國和伊朗達成了《伊核協議》,美國也解除了對伊朗的部分經濟制裁。但是在特朗普上臺之後,他立即廢除了《伊核協議》,重新恢復對伊朗的制裁,搞得雙方關係依舊劍拔弩張。
其實美國最初並不敵視伊朗新政府,雖然在霍梅尼的統治下伊朗變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就要顛覆伊朗新政權,因為美國的盟友中有好多都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例如:沙特、卡達、科威特、阿聯酋、巴基斯坦,其中沙特等海灣國家至今都還奉行君主專制,而今天的伊朗起碼還可以選總統,比沙特民主多了,因此制度並非美國與伊朗矛盾的主因。
反而是伊朗在革命之後就一直看美國不順眼,並一直揚言要將美國的盟友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這才使得美伊關係遲遲得不到修復。
-
7 # 機械核心
伊朗是中東第二大產油國,卻不聽美國的話,不允許美國駐軍、不購買美國軍火(保護費),最重要的是不用美元結算,石油交易不和美元掛鉤,只用歐元、人民幣、黃金和其他國家結算,還天天搞核試驗,美國製裁了幾十年就是不妥協,美國能不恨?
現在的世界秩序是美國在主導,是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體系,即“佈雷頓森林體系”,在秩序內美國及其盟友吃香的喝辣的,位於世界利益鏈的最頂端。
經濟上用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布林頓森林體系,建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等。把美元變成了世界貿易貨幣,讓美元成為“美金”,直接與黃金、石油的結算掛鉤。
軍事上建立北約,發動了北韓、越南、巴拿馬、索馬利亞、格瑞那達、賴比瑞亞、海地、蘇丹、波黑、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戰爭,間接參與烏克蘭、利比亞、敘利亞的內戰,還建立起了遍佈世界各地的軍事基地。
在世界領導權上,英國、納粹德國、蘇聯都爭奪失敗了,而美國卻成功了,就是因為美國不僅能提供武器,還能提供麵包,在軍事上靠著強大的武力,消滅了一個又一個敵人;在經濟上靠著充足的資金,扶持起了一個又一個夥伴。美國付出了無數金錢與士兵的生命才奠定了如今的世界霸主的地位。
-
8 # 廣雅君觀世界
個人認為說美國與伊朗有深仇大恨並不準確,其實伊朗曾經是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盟國,美國甚至還曾向伊朗提供過F-14戰鬥機。但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隨後建立起來的伊朗新政權奉行反美路線,而且還與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國以色列叫上了勁。伊朗的所作所為嚴重阻礙了美國控制中東進而掌控世界的“大計”,美國為了維護其全球霸權的需要,便將伊朗列入了“黑名單”。同時伊朗是歐佩克組織的重要成員國,伊朗利用石油為武器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進行鬥爭,使西方國家企圖操控石油價格漲跌進而掌控全球經濟的企圖受到很大阻礙。因此美國感到伊朗對它來說是一大威脅,所以不遺餘力地要制裁甚至顛覆伊朗現政權。
更讓美國惱火的是,伊朗積極實施“輸出革命”戰略,支援許多國家的反美反以鬥爭,這既對美國在中東多國扶持的親美政權構成了威脅,也使美國在中東的不少軍事基地變得不安全起來。伊朗支援的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和葉門胡塞武裝,都是很難對付的非正規軍。同時,伊朗透過自力更生及與它國合作,已經能夠獨立製造和研發多種型別、型號的彈道導彈,這些導彈可以覆蓋以色列全境以及美國在海合會國家的所有軍事基地,對美國真的威脅不小啊!
不可否認,伊朗的一些政治精英有恢復波斯帝國榮光的想法,這與美國的中東戰略也是尖銳對立的。伊朗武裝力量在敘利亞的活動,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美國企圖顛覆阿薩德政權和肢解敘利亞的“大計”,自然令美國對伊朗恨之入骨。更可怕的是,伊朗武裝力量隨時可能封鎖重要的海上航道霍爾木茲海峽,那樣的話會極大影響國際原油價格和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所以美國才那麼積極想整垮伊朗啊。
-
9 # 風雲世界觀
美國和伊朗之間是死對頭,因為從伊朗1979年建國開始,伊朗和美國就結下了樑子。更重要的是,伊朗人曾包圍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美軍在營救過程中,墜毀多架戰機,死傷甚重,最後交了“贖金”才接回人質。
1979年伊朗發生霍梅尼革命,推翻了親美政府
美國和伊朗的關係一度是十分友好的,在霍梅尼革命以前,伊朗還是君主制,和現在的沙特差不多。但是由於伊朗國王在改革過程中,導致各方利益受損,引起社會動盪。當時的伊朗國王或許確實是想促進社會發展,奈何能力不足,反而弄出亂子。
伊朗和美國關係一直很緊張
其結果就是伊朗各界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導致伊朗政局急劇惡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居住在歐洲的霍梅尼回國,憑藉宗教領袖的身份,獲得了巨大的社會支援。其結果就是親美的國王被推翻,被迫流亡美國,伊朗建立了宗教合一的國家。
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包圍,營救美軍死傷慘重
伊朗國王巴列維被推翻之後,流亡美國,這成為伊朗新政府和美國政府的主要矛盾之一。由於伊朗國王和美國關係比較密切,所以美國拒絕了伊朗新政府的引渡要求。憤怒的伊朗學生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德黑蘭大使館,扣留了52名人質。
伊朗學生曾扣押美華人質
更令美國尷尬的是,美軍曾派出秘密部隊進行解救。但由於沙漠中的惡劣氣候,多架美軍戰機墜毀,美軍只能載著陣亡士兵回國。此後美國不得不喝伊朗進行秘密談判,有報道稱,當時美國政府為了救人,秘密答應了伊朗一些條件。這段衝突之後,美國和伊朗幾乎是水火不容。
以色列和伊朗關係極為緊張,美國更不可能袖手旁觀
除了美國自身和伊朗的衝突之外,以色列和伊朗也是極為敵對。事實上,阿拉伯國家曾經集體反對以色列,但後來為了實際利益,埃及、沙特等國轉而和以色列和好。而伊朗仍舊堅決反對以色列,支援巴勒斯坦。
以色列曾多次派戰機秘密突襲伊朗軍用設施,伊朗和以色列也互相威脅,把對方從地圖上抹去。以色列和伊朗這種極為緊張的關係,也影響了美國的態度,因為美國才是以色列的大哥。
特朗普和以色列總統內塔尼亞胡
奧巴馬時期,美國曾和伊朗達成核協議,但特朗普上臺後,由於特朗普女婿庫什那的猶太人身份,特朗普是全方位支援以色列。馬上撕毀了奧巴馬簽署的伊朗核協議,對伊朗採取全面封鎖政策。
總之,美國和伊朗的衝突很嚴重,都牢記不愉快的歷史;而美國的鐵哥們以色列更是和伊朗互相威脅;所以美國和伊朗的關係很難改善。
-
10 # 晨星1928
美國對伊朗不是為仇恨,是美國在中東的戰略佈局,中東關係到美國的經濟利益,中東是歐洲與亞洲的重要戰略位置,控制了中東就切斷了中俄向西發展重要通道。
-
11 # 日照黃土地
美國與伊朗並沒有深仇大恨,只不過美國早已有獨霸天下的野心,把中東徹底掌控,就掌握了世界能源,到時各國不屈服都不行。現在中東只剩伊朗還處於掌握之外,不摧毀伊朗怎麼行?所以,不用聽什麼人在造謠,沒有任何別的原因,什麼深仇大恨等等,都是騙人的把戲及煙霧彈!!
-
12 # 極變星移
美國利用伊朗製造戰爭,搞亂歐亞大陸,讓地球中心島動亂不止,杜絕超級大國的出現,讓美國繼續保持世界霸主地位。
-
13 # 心有主宰33
美國與伊朗沒有深仇大恨,一切皆因利:只因伊朗不屈服美國,影響了其在中東的利益,影響了美國石油美元繫結的戰略。
美元石油繫結戰略。美國之所以成為超級大國,因為其有三大優勢:科技、軍事、美元;這讓美國能夠站在世界各國的最頂端。其中美元與石油繫結,決定了美元成為世界第一貨幣。美國可以透過美元薅世界各國的羊毛。
美元與石油繫結,就是說世界上各個國家出口、進口石油時必須用美元進行交易。那各進口石油的國家必須去賺取美元;出口石油的國家收到美元后將購買美國的債券;
當然美國話總有人不聽,如伊朗。作為中東的產油國,如果美國不能制服伊朗,那更多不聽話的產油國將會出現,大家都不用美元來進出、口石油,那美元將大幅貶值,世界各國的羊毛美國也薅不成。因此這個時候,美國就會運用第二個優勢:軍事。
伊朗是中東的大國,有很大的戰略縱深,而且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因此美國不敢輕易動武,所以只能透過制裁,消弱伊朗的國力。而伊朗的經濟主要靠出口原油,美國透過軍事力量控制伊朗的原油出口,那其經濟將會受到巨大影響,可能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崩潰,從而有可能推翻現在的強硬政府。
當然,如果僅靠伊朗一國與美國抗衡,那勝敗將很快見分曉,但俄羅斯不會原意失去中東的支撐點、失去伊朗,俄羅斯當年介入敘利亞內戰實際就是防止伊朗被美國孤立。
現在美國在波斯灣開始攔截伊朗的油輪,而俄羅斯的航母也開進了波斯灣,不要懷疑普京的決心,關鍵時刻他不會讓伊朗失望。
波斯灣最終會發生什麼情況,讓我們拭目以待!
-
14 # 龍山客417
美國跟伊朗都是為了石油!如果這次幹掉伊朗,下一個就可能是沙特或另一個石油國。幾十年了,中東一個個的石油國都被美國所壞。現在與美國友好的中東產油國們不要高興的太早,下一個不是你就是他。
-
15 # 二路車cc
把中東當做鼠輩,自己當然是貓了,貓吃老鼠,天經地義嘛。
世上木有了老鼠不要緊,可以指鹿為馬,可以指狼為鼠。
-
16 # 磅礴—東北非著名坐家
美國與伊朗的恩怨故事可以講上幾天幾夜。
一、“藍光”折戟波斯灣
1980年4月4日夜,8架裝滿美國藍光突擊隊員的直升機從停泊在波斯灣的尼米茲號航母起飛,欲完成被伊朗數千名學生扣留在美駐伊大使館的52名美華人。但天公不作美,因受天氣因素影響,8架直升機非但沒有成功營救人質,自己卻發生了事故,美軍8人殞命。從此,美伊因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扣押美華人質,且有8名美軍遇難,二者終結了巴列維王朝時期的長期友好,正式成為一對怨偶。
二、兩伊戰爭結新仇
在1980年開始的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中,美國站隊伊拉克,透過向伊拉克提供先進武器、衛星地圖、化學分析儀器以及生化武器原料等多種方式提供支援,並在名為“蟑螂”的武力制裁行動中炸燬伊朗航空公司IR655號航班,機上包括66名兒童和1名孕婦共290人全部死亡。美稱是誤炸。上述種種,進一步加深了美伊之間的仇恨。
三、纏鬥不休無盡時
從1980年伊朗扣留美華人質,繼而在兩伊戰爭中美國透過支援伊拉克打擊伊朗,堅持多年對其實施制裁,再到近年美國擊殺伊朗聖城旅司令蘇萊曼尼及其他軍隊高官和核科學家,伊朗對美實施報復襲擊美駐伊拉克基地,40年來,二者纏鬥不休,成為死敵。
-
17 # 勿以善小而不為144
歷史上伊朗和美國是好朋友,二戰後期,蘇軍進入伊朗,正是英美的干涉,蘇聯退出伊朗,伊朗才有了主權國家的地位!
1978年以前,伊朗是美國在海灣最重要的盟友,世界上只有伊朗得到了美國當時最先進的F14飛機!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了伊斯蘭革命,伊朗的什葉派打著民主,自由,反腐敗,宗教信仰的旗幟,開始了推翻國王巴列維,(巴列維透過白色革命,為農村農民得到了土地,又透過石油收入,為人民帶來豐富多彩的生活,但是腐敗和專權確實存在),而軍隊站在國王這一邊,如果軍人開始行動,抓捕宗教領袖,流血是不可避免,勝負很難說!
可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軟弱無能,又企圖和宗教領袖的伊斯蘭政府拉關係,強勸國王離開!面對危機,又得不到美國支援,國王猶豫了,最後選擇離開!國王一走,局勢失控,軍隊失去效忠物件,將軍,軍官被伊斯蘭衛隊殺害,臨時政府退出歷史舞臺!(國王離開前委託的看守政府)
然後神棍成立宗教委員會管理國家,霍梅尼順利回國,而答應人民的民主,自由,共享權力沒有了,反而是打著宗教的旗號,讓婦女回家!酒吧,舞廳,電影院關門,婦女出門必須穿黑袍,戴面紗,並且剝奪了接受教育,從事工作的權力,女人成為男人的附屬品!
對外打著反美,反蘇,反中,反異教徒,反伊斯蘭遜尼派,一夜之間,世界都成了伊朗敵人!而美國收留巴列維,成為伊朗的首打目標,神棍暗示學生包圍並佔領美國大使館,扣留外交人員為人質!(荒唐,無知,可恥),要求引渡巴列維,美國已經對不起朋友一次,再也不好意思交還巴列維,採取武力營救,最後又因為種種原因,營救失敗!
接著就是兩伊戰爭,伊拉克得到美,法國,蘇聯的支援,而以色列則暗助伊朗(得到美國里根總統的默許,以少量支援換取人質,人質回家),而伊朗不守規定,在波斯灣佈雷,受到了美國的堅決打擊,伊朗鑽井平臺被摧毀,又派軍艦支援,又被美國消滅!(惡人既有惡人磨,伊朗知道里根厲害,立即老實了,再也不敢出動軍艦),而伊拉克軍隊十分無能,竟然和伊朗打成平手,最後透過聯合國和談結束兩伊戰爭!(伊拉克還有百萬大軍,又得到美國,法國,蘇,阿拉伯國家支援,只要打下去,伊朗先完蛋了)
兩伊戰爭,耗盡了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並且欠債,為了賴賬又打科威特的注意,入侵科威特!(這一打,伊拉克成了世界公敵)沙烏地阿拉伯緊急請求美國出兵保護,美國第一時間空運部隊到達,然後聯合國透過決議,要是伊拉克立即無條件撤軍,薩達姆拒絕!最後聯合國要求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採取一切手段(那就是軍事授權),打敗入侵者!
空軍炸了一個月,第二個月開始地面行動,伊拉克坦克成為阿帕奇,A6攻擊機目標,坦克,裝甲車,軍車成為最危險的地方,伊拉克士兵徒步逃跑,科伊公路成死亡公路!戰爭100小時,美國進入巴士拉,布什總統還是想留薩達姆平衡伊朗勢力,下令停火!對於美國的示好,薩達姆並不領情,而是在反美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美華人忍了又忍,直到無法再忍,滅了薩達姆!
薩達姆的無知者無畏,替伊朗擋了一刀,伊朗勢力擴大,然美國的制裁,以色列對伊朗打擊,限制了伊朗的發展!而民主黨總統奧巴馬又來為伊朗送溫暖了,簽了伊核協議,歸還伊朗十七億美元現金,允許銀行結算石油款,(制裁時候,伊朗偷偷賣石油,但是沒有任何銀行敢轉油錢),伊朗神氣了,支援敘利亞,哈馬斯,胡塞武裝,對內研發導彈,核武。到特朗普上臺,又以沒有限制伊朗研發核彈為藉口,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又對伊朗制裁!
回覆列表
從“問題國家”到“無賴國家”再到“邪惡軸心”。隨著美國對伊朗的稱呼地改變,伊朗在美國眼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演變。
伊朗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後,就一直是美國的眼中釘、肉中刺。現如今美國已視為心腹大患,成為美國推行“大中東”計劃的最大障礙。尤其是這幾年,美國與伊朗更是處在開戰邊緣,甚至有人擔心美國和伊朗地衝突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中東地區將會變成一片火海。究竟美國和伊朗在歷史上,到底有什麼的恩怨呢?
一、伊朗大變天時,美國收留了被推翻的巴列維國王,引起的伊朗扣留“52”位美國人質事件,是導致兩國交惡的“禍端。”伊朗在1979年之前處於巴列維王朝時期時,和美國的關係相當好。兩國關係之所以瞬間變冷,就是因為伊朗大變天時,美國收留被推翻的前國王巴列維,不肯交由伊朗自己審判,伊朗最終有數千名學生闖進伊朗大使館扣留52位美國人來交換。
美國人為了救出扣壓的人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一度派出8架裝滿藍光突擊隊員的飛機去強闖德黑蘭,意外的是受天氣影響,出了事故,還死了幾個士兵,丟了美國人的面子。伊朗和美國徹底翻臉。
1980年7月伊朗前國王巴列維去世,1981年1月,美國人質才最終被完全釋放。
二、兩伊戰爭時,美國背地裡全方位支援伊拉克,致使本來完全有可能從中取勝的伊朗沒有佔到一點上分。為了打擊伊朗,美國支援伊拉克進攻伊朗。給伊拉克提供先進武器,提供化學分析儀器,以及非常敏感的生化武器原料,美國還向伊拉克提供衛星地圖,讓伊拉克對伊朗軍力瞭如指掌。總之就是伊拉克缺少什,美國就提供什麼,自己坐山觀虎鬥。
在美國的支援下,兩伊打了八年,伊朗損失巨大。
三、為了打垮伊朗,在1988年4月18日,美國對伊朗實行了代號“蟑螂”的武力制裁。美國巡洋艦文森斯號發射導彈擊落了伊朗航空公司的R655號航班,機上包括66名兒童和1名孕婦在內290名人員全部死亡。
美國無法忘記“52”,伊朗不會忘記“290”。“290”事件,使美國和伊朗之間的關係雪上加霜,劍拔弩張。
美國和伊朗的恩怨恐怕短時間內無法消除,但不論是美國還是伊朗,我想都只能針鋒相對,不敢輕易主動和對方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