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生氣的托馬斯

    也沒有吧,人和人的志向與想法都不一樣,再說,做一個家庭主婦,責任也是很重大的,照顧孩子,照顧老人,照顧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也是很不容易的!再說,有幾個寶媽願意離開孩子出去工作?生活所迫嘛!如果換成是我,家裡開銷不是問題的話,我也寧願在家做一個家庭主婦!

  • 2 # 瞅你個愣熊

    不覺得丟人反而很幸福!我算是比較早進入家庭主婦的行列吧。我21歲,奉子成婚。捨不得打掉孩子,早早就嫁人做了母親。因為婆婆前幾年去世了,月子老公照顧的,孩子沒人幫帶。老公上班。只能在家帶孩子做家庭主婦。老公每天下班回來一臉疲勞,為了我跟孩子奮鬥,他確實也累,二十一歲別人還在網咖打遊戲的年齡他就在幫我帶孩子,照顧我。沒婆婆的心酸也是難受。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自己。雖說很累也讓我們感情更加堅固,我現在帶孩子不能跟他一起奮鬥。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她下班回來吃口熱飯菜,看他滿足的把菜都吃完,心裡就開心。男人在外面賺錢,我在家把家裡活搞好,我相信他那麼上進,不會苦一輩子的。一切都會好的,一起為了以後孩子的未來去奮鬥,作為他的後盾我很自豪。家庭主婦的女人都是好樣的,男人不在的時候,自己撐起半邊天!

  • 3 # 紐西蘭媽媽

    一個女人,選擇做家庭主婦,是一個完整的女人,不是你嫁了人,也不是你生了孩子,這些都是前奏曲,要想做好一個家庭主婦,更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你做就一定能做好。做家庭主婦學問大著呢。

    你要有耐力和很好的體力,你不可以生病,因為你生病家裡無法正常運轉。你要統籌家裡的一切,全家的吃喝拉撒,還有飲食的要求,健康的身體和學業的發展等。哪一樣你想不到,你就會把家庭生活搞亂。怎麼會覺得做家庭主婦,是丟人的一件事,主婦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就算你想的開,把自己放在首位,去美容、健身,你也是去擠時間做這些事。後續的事情還是的自己去做。只是位置換了而已。

    所以一個家,家庭主婦除了沒時間出去工作,她一樣也沒少做,與其說她丟人,倒不如說她偉大,她有著常人的不凡,富有壓力和責任的去活著。是一個很又經驗的一本寶典。

  • 4 # 娜娜要努力奮鬥

    首先、家庭主婦要負責一家人的餐食,早餐得早早起來做好吧!週而復始,對於一個愛做美食的來說,可能是一種享受,但對於不愛的人肯定是一種折磨。還有午餐和晚餐,對於像我這樣的不愛做美食的人來說,家庭主婦真的很偉大,可以做很多美味好吃的美食。

    其次、家庭主婦得負責家裡衛生吧!做家務真的太枯燥無味了,我本人超級不喜歡。

  • 5 # 我家小姑娘

    親親,你好,做家庭主婦不丟人啊。

    這個目標很偉大,而且也很需要勇氣吶。

    你對自己的家庭主婦目標,要求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只是說:照顧孩子,老公,家庭生活等等。這樣長時間會讓自己感到煩躁的。如果你自己的心情不夠強大愉快。你會讓家庭的氛圍變緊張,不開心。這對自己本身的主婦初衷就不合格了。

    家庭主婦:讓人聯想的就是 洗衣做飯,帶娃無聊看電視。

    讓我想到一句話:男人說我養你啊~意思是你在家給我帶娃,照顧老人,洗衣做飯。等等。而不是讓女人在家養花養草,出門逛街買買買。那句話很經典,但是被我說的太直白了。❤️ ( ⚫︎ー⚫︎ )

    每行每業都很難,如果把家庭主婦做到極致,也是很難的。每條路都不好走,做自己就好,也許會很困難。但是能把一件普通的事,當成夢想做也很好哦。

  • 6 # 升值君

    一個付出勞動,認真生活的人談不上丟人。

    今時今日,更多的家庭主婦是夫妻間的協議分工。大工業時代,僱主視效率和利潤為第一道德,不可能讓員工邊開會邊哺乳。孩子下午三點放學,這個時間點,沒有那一間公司能下得了班的。

    隨著教育觀,親子觀的提升,越來越多立足大城市的年輕父母既不願同原生家庭攪在一起,也不願將孩子交給老人撫養,因此一線城市的小家庭特別容易出現家庭主婦,這恰恰是證明了80後一代人在左右為難中傾向精神獨立的願望。

    在80年代初,中國大陸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家庭主婦”的,只有沒有文化和工作能力,不得不留守陋室的家庭婦女。彼時,雙職工家庭才是好生活的標誌,在基本生活資料尚且匱乏的時期是顧不上什麼生活品質的。

    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姑娘主動選擇做家庭主婦,原因大多是因為育兒需求。盡責的全職媽媽們往往感到帶娃比上班還辛苦,一天到晚24小時不能停歇。主婦群體的出現,最大受益者是孩子。由致力於琢磨兒童教育的居家媽媽所照顧的孩子無疑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家庭主婦”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生活富庶的標誌。美國最為繁榮的戰後時期湧現了大量有錢有閒的主婦群體,大大刺激了消費,美國的時尚業就是那時起步的。理論上,媒體應該對這家庭主婦一現象感到欣慰而不是歪曲。然而,中國社會的法律制度沒有能及時跟進,對主婦群體缺乏保護,以致於家庭主婦成為沒有安全感和社會地位的弱勢群體。

    日本,德國,法國,加拿大……都有對家庭主婦制度性的保護。除了離婚後丈夫需負擔贍養費直到前妻再嫁,在美國,主婦們可以獲發養老金;在德國,儘管產假已長達兩年,但政府仍會透過極端的稅收差異鼓勵女性以家庭為重。這個系統的設計,非常直白表達了社會對於在伴侶背後默默奉獻者的認可,保障了主婦們的基本生活。高曉松在節目中就曾談到,他在定居德國的妹妹就是一名主婦。事實上,在嬰兒潮這一代人中,不少老太太都以做了一輩子home maker而自豪。

    然而,在生存環境惡劣的我國,主婦們完全沒有這些保障,無論在體制上還是文化上家庭主婦都是一個不被尊重的群體。一名優秀主婦所產生的價值非但得不到認可,還面臨著各種貶低和汙名化。昨天還有個90後小朋友跟我說咪蒙很low,就是個家庭婦女(這話的前半截我認同)。另有一位作家朋友因自稱主婦而被出版社撥正:“不要自毀形象”。

    在中國,“有薪勞動”才是政治正確,沒有哪位女孩感於像趙雅芝或是徐子淇一樣坦蕩蕩的說:“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主婦”。即便在早已不用為錢發愁的大富之家,安心做一名家庭主婦也不容易。奶茶妹妹為京東站臺吆喝,大強子誇耀老婆投資眼光,都在力圖證明“俺是有價值的,俺不是被包養的”,我等小民更是心有慼慼。

  • 7 # 奶爸侃叔

    熟悉美劇的人都該知道,美國的家庭婦女比例是很高的好伐,而且越是富裕家庭,女人也是不上班在家帶孩子。事實上家庭婦女,已經成為闊太太的代名詞了。我們熟知的日本,韓國,尤其韓國是則往往給我們留下了一種:家庭婦女就是老媽子,免費傭人的趕腳。國內更是從傳統觀念上去認識家庭婦女,除了洗衣服帶孩子啥也不是。

    但我跟你講,大錯特錯!隨著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高收入人群越來越多——全國每天淨資產千萬以上的人增加490人——你會無奈的發現:只有富裕家庭才有可能大量出產家庭婦女。除去宗教國家和宗教家庭,全世界範圍的普遍現象都是這樣。通貨膨脹,物價上漲,教育生活,養孩子的成本提高……等等這些,讓許多低收入的家用婦女無奈的走出家去工作。這也是為什麼我國有那麼多留守兒童的原因。

    隨著快遞的普及和帶來的便利,必然導致物價的上漲。因為所有這些便利都是靠著大批次物流快遞實現的,而這些都是成本,整體的物價上漲是必然的,只是攤到單個商品上總是會有便宜的商品出現的。所以你才要花大量時間成本去“淘”。而高收入者,也不再是我們以前以為的高學歷高職位,高逼格。快遞員,公交司機,賣早點的,說破爛的,乞丐,搬磚的……越來越多體力勞動職業不斷提高著工資待遇。但相對於他們的付出,提高的工資仍然是不夠的。高強度的體力工作,必然會有職業病的隱患,而體力勞動者保險的購買率非常低,重大疾病的患者他們是最大的群體。在我國的現狀下,家庭婦女尤其一二線城市的家庭婦女(四十歲以下)絕大多數都是富裕家庭。這符合世界規律。但我國人們普遍在意識上排斥我有錢,我富有這種想法。沒錢幾乎是全國人說得最多的詞兒。因此才會對家庭婦女如此的貶低。

    以北京為例,我姐姐已經做了十二年的家庭婦女,那是因為我姐夫是個工程師。從一開始的起點就高,可現在他們家總是有矛盾,原因很簡單,沒有學區房,小外甥女上學受影響,二胎一直要不上。而這一切原因的根本是,錢不夠花。凡是能拿錢解決的事兒都不叫事兒。那是多年前我姐夫親口對我說的,可如今他早不是那種口吻了。雖然他現在比以前掙得更多了,可現實仍然超出他得預判,時時處在危機之中。

    為啥老有這種話:越有錢越不幸福。站得高度不一樣,眼中的世界也不一樣。有錢人最大的危機就是財富貶值,所以雖然他們錦衣玉食可大多說自己沒錢,不是哭窮,而是現實如此。翻回頭來看題主的問題,你恐怕只是出於單純喜歡孩子,喜歡做飯的角度提出的這個問題。可我描述社會你根本就沒思考過吧。那些還在鄙視家庭婦女的人,現實是你們大多都沒資格成為家庭婦女。以後當你說自己是全職主婦,絕對收穫的是羨慕嫉妒恨的眼光,而不是現在學生妹之間幼稚的言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你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